02.26 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文|墨萱薦書

導言

今天我要給你推薦一本2019年出版的現象級暢銷書,名字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它的英文原版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霸榜80周,在其他各大暢銷書榜都曾經排名第一。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因為這本書被評為《時代週刊》2019年的“年度影響力人物”。愛讀書的比爾·蓋茨說,它是自己2019年最推薦的一本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這本贏得了無數光環的書是作者塔拉的自傳,也是她的處女作,英文名字叫Educated。曾經有人把這個名字翻譯成“教育改變人生”,如果你看過它的故事梗概,可能會覺得這個翻譯挺貼切的:塔拉是一個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的女孩。17歲之前,塔拉一直生活在大山裡,從來沒有上過學,因為她的父親拒絕現代教育。塔拉17歲的時候,在哥哥的鼓勵下自學考上了大學,之後一路就像開掛了一樣,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聽起來是不是特別勵志?

不過,很多人被這本書打動並不是因為它勵志,而是因為塔拉用自己的故事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原生家庭給你帶來多麼可怕的負面影響,你都能夠徹底改變自己,塑造全新的自我,這就是教育賦予我們的能力。所以,雖然塔拉的家庭和她的經歷很傳奇,卻依然能夠讓很多讀者從中找到共鳴,獲得鼓舞。

原生家庭的原罪:父母給予的常識是錯誤偏激的

假設你像塔拉一樣,覺得你的家庭不正常,但又無力改變,你會怎麼辦?當然是離開了。在我們想象中,離開需要的只是一份決心、一張車票。但是當我們真的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根本沒那麼簡單,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家庭不只是外部環境,也是構成內在自我的一個重要部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塔拉•韋斯特弗

每個家庭都會給孩子兩個禮物。一個是常識,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認識;第二個是親情,是我們和這個世界聯繫起來的最基本的紐帶。如果家庭不正常,這兩件禮物就會變成詛咒。

塔拉是在一個極不正常的家庭長大的。塔拉的父親好像是某一天突然決定,要過一種跟現代社會相反的生活。他不再讓全家人去醫院看病,也不再讓孩子上學。哥哥姐姐半路輟學,在父親工作的廢料廠打工;塔拉和弟弟從小隻接受家庭教育,甚至連出生證明都沒有。他們還要囤積食物,為父親想象中的世界末日做準備。

塔拉的家庭為什麼會這麼奇怪呢?從書裡,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他們家信仰摩門教,這種信仰裡本身就有一些極端和偏執的觀念;不過塔拉覺得,更重要的原因是父親得了躁鬱症,這種病放大了本來父親腦海中那些極端偏執的想法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摩門教總部大樓

摩門教是基督教在美國產生的一個分支,在美國很盛行。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平等,推崇個人價值的國家,而摩門教教義在很多方面都跟這種主流價值觀相反,比如提倡一夫多妻,摩門教也因此遭到很多非議。

塔拉父親的很多想法都比一般的摩門教教徒更極端、更偏執。塔拉一家住在山裡,她的父親經常說,山下鎮上的摩門教教徒是“異教徒”,因為他們被政府洗腦了。這也是他反對孩子上學的原因。

而且,像塔拉家這種虔誠的摩門教家庭,家庭的結構一般都是傳統的家長制,家庭以父親為中心,女性的地位很低。在這樣的家庭裡,父親的想法對孩子的影響會非常深。

更可怕的是,塔拉被完全封閉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摩門教教徒聚集在美國西部,大都生活在教區裡,他們上的是教會學校,家人、朋友、同學都是教徒。有人說,生為摩門教徒就等於生下來就有第二國籍。可見在很多美國人眼裡,摩門教社區的生活跟主流社會有多不同。在摩門教社區裡的極端人群很容易成為“文明的死角”。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某種意義上說,塔拉的家就是這樣的一個“文明的死角”。雖然塔拉能夠接觸現代文明,比如汽車、電話、電腦,但是她的精神世界是完全封閉的。在上大學之前,她真的相信世界末日會來臨,一夫多妻制是上帝的旨意,女孩子穿著暴露是罪惡的……父親那些極端、偏執的想法,在她看來都是真理。

幸運的是,塔拉有一個哥哥叫泰勒,他在父母還正常一點的時候曾經上過學,雖然半路輟學,但是還是堅持自學,考上了大學。在泰勒的鼓勵下,塔拉也靠自學考上了大學。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塔拉考上大學,終於離開原生家庭,可以開始全新的生活了。但實際上,上大學一開始帶給她帶來的只是顛覆和痛苦。這時候,她必須要拋棄家庭給她的第一個“禮物”——那些扭曲的常識,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正常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來到大學之後,塔拉覺得自己跟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甚至一度想要逃回家裡。各種日常小事對她來講都是衝擊。她吃個止痛藥片都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因為父母告訴她這些化學藥品會在體內留下毒素;她剛上大學的時候,覺得那些穿著暴露的女同學都是不道德的,因為在他們家,女孩子抹口紅都要被罵“不要臉”。但是,塔拉慢慢發現,止痛藥確實緩解了她的牙疼;那些“不要臉”的女孩子,明明是善良可愛的。

常識被全面顛覆甚至徹底粉碎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對人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塔拉就像一個失去平衡的人,是非、善惡、美醜,這些基本的價值判斷全亂了。直到一些無可辯駁的事實讓她明白,原來父親的教誨很多都是錯的,她才慢慢醒悟過來。

塔拉慢慢發現,父母在她腦海中植入了大量扭曲的知識,不只是大屠殺而已。在剛上大學這短短的一兩年裡,普通人在十幾年的成長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現代社會常識,集中湧入塔拉的大腦。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這就像是在重裝操作系統。而最終讓塔拉完成這次重裝的,是韋弗事件的真相。韋弗事件是塔拉小時候,她的父親給他們講的一個故事。父親說:聯邦政府圍剿了一個姓韋弗的家庭,還殺死了一個小孩,因為韋弗家也像他們一樣不讓孩子上公立學校。這個故事一直讓塔拉感到非常恐懼。偶然間,塔拉在舊新聞裡讀到了這個事件的真相:事件的原因當然不會像父親說的,是因為孩子沒有上公立學校。更重要的是,政府從來不會因為不讓孩子接受公共教育而殺人。塔拉徹底清醒了,原來父母告訴她的很多事情都是錯的,正常家庭給孩子的常識是一份禮物,而她得到的是可怕的詛咒。

從那以後,塔拉下定決心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像個普通人一樣生活。她搬到小鎮的另一邊,換了新的教堂,交了新朋友,還談了一場戀愛。她一路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考上了劍橋,讀到了博士。

到這裡,塔拉已經成為一個在我們看來很正常的女孩了。但是,她不僅沒有變得更幸福、更快樂,還經歷了更大的危機,甚至一度精神崩潰。

非兼容兩套觀念逼迫造成人對親情的拋棄

塔拉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觀念,卻又沒辦法扔掉舊的。她的腦海裡存在兩套解釋世界的邏輯,而且這兩套邏輯根本沒法兼容。她的人生成了一道選擇題——進入現代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就意味著要跟家庭決裂。這時候,她不得不丟掉家庭給她的第二個禮物——親情

在塔拉的父母看來,塔拉的改變是一種背叛,既是對宗教的背叛,也是對家庭的背叛。他們雖然還愛著塔拉,但是他們會勸塔拉,希望她迴歸家庭、迴歸摩門教,不要繼續被現代文明的惡魔引誘,被政府洗腦。但塔拉顯然是回不去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矛盾最終爆發在她的哥哥肖恩身上。在塔拉的記憶裡,肖恩曾經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小時候,肖恩經常威脅她、罵她,甚至對她動手。一次,姐姐告訴塔拉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她們倆都意識到,肖恩可能和父親一樣也有精神疾病。她們決定向父母求助,讓肖恩去看病。

可後來發生的事情,遠遠超過了塔拉的預期。父親完全不相信塔拉說的話,認為她在汙衊肖恩。在父親眼中,肖恩是那個虔誠懺悔過,被上帝原諒的人,而塔拉被魔鬼引誘了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塔拉記得,在他們全家討論這件事的那天晚上,肖恩拿著刀子威脅她。然而,當塔拉後來再跟母親說起這件事的時候,母親卻說是塔拉記錯了。大山裡的家人一邊倒地站在肖恩一邊,甚至連一開始跟塔拉統一戰線的姐姐也背叛了她。

塔拉的精神崩潰了。她甚至開始怨恨自己的改變,教育給了她一套全新的觀念,逼迫她拋棄舊的觀念。而拋棄舊的觀念,就等於拋棄家庭、拋棄親情。她覺得這個代價太大了。到故事的結尾,塔拉雖然精神恢復了正常,但是最終也沒能跟家人和解。

塔拉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雖然塔拉的經歷很離奇,但是這也不過就是一個成長故事,甚至算不上一個成功的故事,她最終也沒有跟家人和解。那這個故事為什麼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原生家庭

我們或許可以這麼理解這本書流行的原因。塔拉的處境,說出了很多年輕人的一種普遍感受。有一句玩笑話叫,“父母皆禍害”,人生各種不如意,都是原生家庭的錯,而且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實在太難了。但是塔拉擺脫了,她認清了自己,走出了精神崩潰,還取得了世俗成功,獲得了劍橋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學位。更重要的是,一般人的家庭肯定比不上塔拉的家庭那麼病態。跟塔拉處在相似困境中的人,自然能從她的故事裡看到希望,獲得力量。

雙重視角對撞衝擊,修復精神的bug

這本書的主題是教育。教育給了塔拉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給了她學位和世俗成功,但我覺得這都不是她走出來的深層原因。那教育還給了她什麼呢?

我得到的答案是視角,就像塔拉曾經在一次專訪中說的: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這個道理,塔拉不是直接講給讀者聽的,而是通過特殊的寫法讓讀者體會到的。這種寫法,就是利用雙重視角呈現對同一個事情的不同理解,這是寫小說的一種常用技巧。在自傳裡,塔拉把自我分裂成了兩個,一個當時感知周圍世界的“體驗自我”;還有一個是負責觀察反思的“敘事自我”。

在這本書剛開始的時候,你能聽到故事裡有兩個聲音在說話:一個是7歲的塔拉,擔心世界末日,對生活感到無望,這就是“體驗自我”,相當於小說裡的人物視角;另一個是30多歲寫書的塔拉,平靜而理智地審視當時那個可憐的小女孩,這就是“敘事自我”,相當於小說裡的敘述者視角。這個“敘事自我”就是教育賦予塔拉的新視角。

用這種寫法,塔拉讓讀者體會到了一個道理:記憶是不可靠的,但是自我正是由這些不可靠的記憶組成。塔拉在自傳裡寫了很多件他們家發生的大事,包括兩次車禍,兩次重大燒傷等等。家裡發生了這樣的大事,任何人都會記憶猶新。但是塔拉發現,雖然這些事都真的發生過,但是很多關鍵的細節,她可能都記錯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記憶不可靠

比如塔拉的一個哥哥盧克曾經被燒傷。那天,盧克和父親在廢料廠幹活,弄了一身油,結果在回家路上碰到火星,兩條腿都著火了。當時,塔拉還沒上大學,在講故事的時候,作為體驗自我的塔拉帶我們回到現場,盧克在狂叫,塔拉自己嚇死了,到處找東西滅火。作為體驗自我的塔拉認為,父親當時根本就不在。讀到這裡,你肯定能感受到塔拉因此對父親感到怨恨,她覺得父親根本就不在乎他們這些孩子,才會讓他們一次次身處險境。而這時候,作為敘事自我的塔拉跳出來說:後來盧克告訴她,父親其實在現場,是父親拼了命把盧克送回家。

如果是塔拉記錯了,那塔拉對父親的怨恨還成立嗎?

在寫自傳的時候,塔拉在自己的日記找到了很多像盧克事件一樣對她影響很大事件,用日記還原了作為體驗自我的塔拉當時的感受;同時,塔拉還跟兩個沒有斷絕關係的哥哥核對事實,作為敘事自我的塔拉會利用這些事實認真反思,當時的感受是不是來自一些錯誤的記憶。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塔拉發現,很多自己歷歷在目的記憶其實都是不準確的。那麼,自己因為這些記憶而恐懼和怨恨肖恩和父親,還是對的嗎?比如,讓塔拉從小無比恐懼,後來又感到巨大顛覆的韋弗事件,她的兄弟姐妹也和塔拉一起聽父親講過這件事,但是沒有人像塔拉那麼恐懼,長大之後,也沒有人像塔拉那麼顛覆。到底是當父親放大了恐懼和焦慮,還是塔拉放大了恐懼和焦慮呢?

帶著這樣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塔拉開始重新理解父母。她發現,自己真正的病因不是父母。任何美國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的權利;她真正的病因是矛盾,還記得我們第一部分說到的那個重裝系統的比喻嗎?塔拉重裝了系統之後,舊的系統並沒有刪除乾淨。塔拉雖然接受了現代社會的一切,但是她對世界的理解依然帶著決定論和宿命論,這種態度來自她的父母。這是家庭寫在她大腦裡,始終沒有被修正的bug。

在塔拉家遭遇的第一次車禍裡,受傷最嚴重的是塔拉的母親。車禍之後,母親徹底變了。她本來對父親那些瘋狂的想法嗤之以鼻,車禍之後,她也開始相信神秘力量,用精油為全家治病,後來還開了一個製作精油的家庭作坊。在塔拉的父母看來,精油能夠治病,甚至治療重度燒傷的病人。塔拉的父親曾經被嚴重燒傷,他在廢料場回收舊車裡汽油的時候,油箱發生了爆炸。這個強壯的男人,居然靠著母親的精油恢復了。父親燒傷又恢復的“奇蹟”,被家人一遍又一遍地講給別人聽。他們家發生的一場場事故就這樣成了“神話”。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神話,母親的精油生意居然越做越大,讓塔拉一家人擺脫了貧窮。而這更堅定了父親的信念,

在父親看來,母親的車禍,他自己的燒傷,還有他們一家人遇到的各種災難,都是上帝的安排,是神的旨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原生家庭壓抑下,女孩動人的蛻變之路

理智會告訴我們,塔拉父母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塔拉也說,家人其實誇大了事實。比如父親的燒傷,母親說父親上半身有65%的面積是嚴重的三度燒傷,但是在塔拉的記憶中,只有手和臉而已。但是塔拉在回憶的時候並沒有急於否定她腦海中父母的聲音。她讓父母的聲音、小時候的自己的聲音、現在的自己的聲音在腦海裡“打架”。經過這樣的“打架”,塔拉改變了當時的記憶,她大腦裡那層充滿了決定論和宿命論的濾鏡也不見了,bug修復了。

所以你會發現,這本自傳寫到最後,不再有兩個塔拉的聲音,只剩下一個塔拉,作為體驗自我的塔拉和作為敘事自我的塔拉重合了,她也藉助這種重合,找到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在現實中,塔拉還沒有和家人和解,但是她已經走出了精神崩潰。某種意義上說,寫這本書其實是塔拉在精神崩潰之後,自我治療的過程。

我認為讓她痊癒的,正是教育賦予她的一種能力,一個全新的看待自我的視角,一個敘事自我。

墨萱說

我想跟你介紹一下這本書的書名。在翻譯中文版書名的時候,塔拉沒有選擇“教育改變人生”這個勵志的書名,她覺得現在這個聽起來很文藝的書名更能表達她對教育多層次的理解。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來自《聖經》。它既有逃離的意思,又有救贖的意思。

塔拉從大山到大學,這是外在的逃離和救贖;但是對塔拉來說,更重要的轉變是內在的逃離和救贖。教育讓她能像鳥一樣從更高視角來看待自我,讓她能夠理解和接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擺脫舊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

在我看來,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