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秦末漢初,英雄輩出,數天下風流人物,韓信便是其中之一。韓信作為西漢的第一功臣,他的傳奇經歷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比如“胯下之辱”、“一飯千金”、“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多多益善”等等,然而,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劉邦在雲夢擒住他時說的那句話:“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後降為淮陰侯。

韓信輝煌的人生卻有一個非常不幸的結局。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以謀反的罪名處死,被殘酷地滅了三族。當初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取得各路將領的支持,曾封韓信等人為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的王國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三四十縣,而且各王都擁有軍隊,行政、財政自專,名為漢臣,實為漢不能控制之獨立王國,對朝廷造成很大威脅。韓信被殺,意味著劉邦的兵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其實,劉邦想除掉韓信之心早已有之,世人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劉邦對韓信心生疑忌是始於韓信平定齊地、請求封王之時。可事實上劉邦在韓信平定燕地之後,就開始流露出對他的不信任,這可以從劉邦三次奪其兵權之事中看出來,而且這種不信任的態度一直持續到韓信被殺。因此,這個源頭還要再往前追溯,那就是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以及韓信第一次拜見劉邦時的寥寥數語。可以說,韓信在雲夢被俘、在長安未央宮被殺的禍根早在登壇拜將之時就已埋下。而這一切要從蕭何推薦韓信之事開始說起。

01 生死一知已

韓信的墓前有一對聯,凝練地概括了他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這“一知己”是指蕭何;而“兩婦人”則是指給他飯吃的漂母和呂后。

蕭何是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蕭何在韓信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韓信來說,蕭何既是伯樂、知已,又是殺身仇人。

說到知已、伯樂,蕭何是如何識得韓信這匹“千里馬”的?根據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介紹,韓信是淮陰人,當他還是平民的時候,“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農民起義爆發後,韓信投奔到項梁部下參加反秦,項梁死後隸屬項羽。韓信曾向多次獻策給項羽,但都沒有被採納。當時還是漢王的劉邦入蜀,韓信便離開楚軍改投劉邦。然而,無論是在項梁、項羽還是劉邦部下,韓信都“無所得名”。

當時,滕公夏侯嬰曾向劉邦推薦過韓信,只是劉邦並不覺得韓信有奇才而並未重用他,只是隨意任命他為治粟都尉。大概就是在此時,蕭何注意到了這個相貌威武、言談舉止與眾不同的韓信。兩人進行過多次交談,蕭何對韓信的才能十分賞識,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於是準備向劉邦推薦韓信,哪知韓信卻逃跑了,原來韓信認為“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將情況報告給劉邦就親自去追趕他。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著名歷史典故。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蕭何追回韓信後,對劉邦說道:

"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蕭何對劉邦說,如果您是長久在漢中的話,就用不上韓信;如果您要去爭天下的話,就非韓信不可。劉邦是一心想爭霸天下,如何肯長期屈就漢中這個小地方?聽到蕭何對韓信這麼推崇至備,便設壇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得到大將軍的位子,也沒有辜負劉邦和蕭何的期望,一路高奏凱歌,“東出陳倉,定三秦。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劉邦於彭城兵敗後,韓信率軍“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隨後,韓信和張耳帶兵向東佔領井陘關,攻打趙國。這一戰役,韓信靈活運用了“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兵法,“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這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來源,也是“背水一戰”的成語出處。

韓信又採取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派說客送信給燕國,果然“燕從風而靡”。再往東攻打齊國,殺楚將龍且,“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遂皆降平齊”(《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當韓信來拜見劉邦時,劉邦命人將韓信綁了,韓信當時說了一句千古名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隨後,韓信被釋放並封為淮陰侯。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攻打。韓信託病沒有隨從,而是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第舉兵,吾從此助公。”

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韓信和家臣商量,想在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欲發以襲呂后、太子”。哪知有人向呂后告發了韓信謀反的事情,呂后便與蕭何商議,“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更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一代軍事天才就此隕落,最終留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故事留給世人嗟嘆。

韓信死後,劉邦的反應挺奇怪的,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中是這樣描寫的:“且喜且憐之。”劉邦喜的是什麼?憐的又是什麼?後人是無從得知,但不妨猜想一下,劉邦喜的是韓信已逝,這個心腹大患終於解決了;憐的意思有兩層,一是劉邦心知肚明,韓信是被自己“逼上梁山”的,他可憐韓信其實無辜。二是劉邦憐惜韓信的軍事之才,痛失了一位能幹的將軍。但無論怎樣,劉邦是喜多憐少,因為終於解決掉一個強勁的潛在危險。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02 禍根伏於何時?

世人認為韓信被誅殺,同時被夷三族,這樣的仇恨(禍根)種子,劉邦是始於韓信平定齊地、請求封王之時。《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有記:

(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

當時劉邦身處滎陽,正被項羽圍困,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進言:“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經此一事,劉邦對韓信極為不滿。但是,小編卻有個疑問:在更早之前,韓信平定燕地之後,為何劉邦要與夏侯嬰兩人偷偷潛入韓信的營地,奪得韓信大將軍印符召集諸將議事?史書記載:

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如果說劉邦因滎陽戰事吃緊,急需增援的話,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下令給韓信,讓其抽調所部人馬,何必像做賊一樣突然空降到韓信營地奪其兵權呢? 那個時候,韓信還未平定齊地,也就是說還沒有所謂的請求封齊王之事,由此可知,劉邦對韓信心生猜忌或者說仇恨種子播下的時間比韓信請求封王的時間還要早。而且也說明了,劉邦對韓信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信任,他對韓信是懷著既想重用但又非常忌憚其才能的心理。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再往前追溯,劉邦重用韓信,是因韓信第一次拜見劉邦時一番“漢中對”。韓信向劉邦陳述利弊後,劉邦聽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但是,前面也說過,韓信之所以能站到劉邦面前,是因為蕭何的極力推薦。劉邦因蕭何去追韓信而生氣,蕭何則趁此機會向劉邦力薦韓信之才,劉邦說看蕭何的面子上封他做一個將領,蕭何不同意,於是劉邦說封他為大將,蕭何同意了,但是要求劉邦要選擇良辰吉日、進行齋戒、在廣場上設高壇,舉行完備的儀式才可以。《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有這麼一段描述:

“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劉邦不但將蕭何的這番話聽得明明白白,而且記得清清楚楚。雖然當時的劉邦只是漢中王,和項羽相比,勢力明顯弱一大截,但無論怎麼說,他都是漢王。而韓信,在當時只是一名無名小卒而已,不但要求越級封為大將,還要求齋戒設壇,如此隆重的儀式,封王也不過如此了。這在劉邦看來,無疑是在挑戰他的權威,以劉邦多疑的性格,雖然喜得大將,但同時這件事也像一根刺兒一般紮在了他的心頭。

隨著韓信的功勞越來越大,威望越來越高,這根刺在劉邦心裡也越扎越深。但是劉邦能忍,當韓信請求封齊王時,劉邦雖然怒極也給他封了,等打敗項羽軍後,又封他為異姓王——楚王。所謂“烈火烹油”,韓信爬的位子越高,越是危險,但是韓信自己一無所覺,可劉邦卻時刻怕他會謀反,因而一早就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所以當有人來報告韓信謀反時,劉邦連驗證都沒有驗證就直接在心裡給他定好了罪名。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結語

我們不能否認,韓信是英雄,他深受傳統文化薰陶,忠信禮義、是非曲直在他心中自有一把稱;他堅強隱忍,忍受“胯下之辱”獲得新生;他知恩圖報,“一飯千金”厚報漂母,忠心耿耿報答劉邦知遇之恩。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軍事奇才,卻死於政治鬥爭,世人不禁皆為之嘆息。

然而,是人就會有缺點,英雄同樣也有缺點。韓信之死,表面上看是劉邦對他猜忌心重而導致的悲慘後果,可實際上,難道韓信就沒有錯嗎?

當初,韓信羅列了項羽的過失時說:“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他說有些人因功當封爵,但項羽吝惜印綬,直到破舊也捨不得授給別人。又說:“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韓信他是非常看重功名利祿的人,他認為天下城邑就應該封給功臣,這樣大家才會心服口服。

也許韓信說這番話是想在劉邦面前抬高自己,以此求得更多的好處,但是,他想不到的是,這句話反過來的意思是:如果不將城邑封給那些功臣,那大家就都不服了。

這話令劉邦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因為在劉邦看來,天下是他的,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自家的東西如何能和他人分享呢?劉邦對韓信的殺意因此埋下了伏筆。

當齊人辯士蒯通三次勸說韓信自立為王時,韓信以“乘人之車者載人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的理由拒絕了蒯通的建議,“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韓信悲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禍根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

《楚漢傳奇》劇照


“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事事以勞苦功高自居,這完全是“挾恩圖報”的行為。也正因為此,韓信在齊地剛剛平定時就請求做齊王,他懷著一顆市井商人之心與劉邦做交易,而精明的劉邦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心,所以韓信雖然得到了好處,名利雙豐收,但同時也“賺”來了深深的怨恨。

雖然韓信是劉邦軍中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但實際上並不能得到劉邦的完全信任確實是有理由的,他這樣重利的性格使得他不能與劉邦共聞天下大計,也不能保其全身而退。

清朝著名的學者王夫之曾就此評論說:“刀械發於志欲之妄動。未有爽焉者也。信之言曰:‘以於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語。(《讀通鑑書.漢高帝》)”他認為韓信的殺身之禍起於志欲妄動。韓信認為用天下的城邑分封功臣沒有什麼不能征服的這句話不應該由韓信這個臣子的嘴裡說出來,即使做君王的人有此心。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漢紀四》中評論韓信有市井小人之心:

“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

漢初三傑:張良激流勇退,遺棄人間凡事,視功名如同身外之物,把榮譽利祿拋在腦後,因此得以明哲保身;蕭何兢兢業業唯恐行差踏錯,最終得以善終;而韓信則用市井商人的志向為自己謀取利益,卻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懷回報,因此而慘遭誅殺。韓信以為招來殺身之禍是因謀反,哪裡知道,其實禍根早已伏於登壇拜將時的寥寥數語?前因其實早已種下了後果,只是人在其中不自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