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那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呢?

偉大的時代


世界本原是物質這個論斷本來就是錯的,老子在道德經裡說有生於無。世界本源並非物質,而是由有和無兩種狀態構成,現代天文學觀察到的宇宙也支持宇宙中物質世界是極其有限的,而非物質世界比物質世界要大得多。假如是這樣的話,就無所謂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個說法。現代物理學研究,世界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信息,能量,物質。三者相互轉換。無所謂誰先誰後。宇宙大爆炸的假說只是一種猜想。世界遠比我們所瞭解的要複雜得多。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體,怎麼能夠跳出自身的限制去了解限制之外的世界,一直是人類文化所要探索的話題。你的問題問錯了。


南山守望


大膽猜推下吧!僅己娛樂猜推!

首先,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但是物質終身歸宿嗎!同時,世界概念是指什麼?是僅指人感觀可感到的物體嗎?世界一定是侷限於類人的感管範圍內嗎?回答肯定不是!因為人認識感官範圍是有限的,而世界客觀範圍應肯定大於人的範圍,至於是否為無限,暫不探討!如人眼感不到分子、電子波、光譜……等,但科學證明人雖無感無物無質,但其客觀存在運動著!因此,隨著人類科技認識水平提升,會認知更多無知範圍空間!世界人感為三維空間常態!但已證明世界不侷限三維,已延向多維論證之說!因此,靠有限人的感知論無限深奧世界真源確為甚難,不可輕論!

雖此次淪題太大,但人的智慧推理也是無窮盡的,只要大膽科學猜推,一怎會有正確答案的!本人認為,物質好象不是世界本質,這是完全憑人的感知論來推斷!如果世界為多維空間,是不是應還有人類無感應的深秘領域存在形態?如迷信中的氣、靈,魂的身心反應存在否?這些都應長期科學分析論證……!

本人認為,物質僅為世界之物在不同時境中不同形態的一種固存形態!物質會因諸多外因與內因化成各種形態的,化出超出不認知範圍外的超微超高形態!未科學認知不應定為不存在!這世界應有液體,固體,氣態,甚至還有很多不知形態……!這些形態都會因其生存環境變化,如溫度在昇華著不同形態!固體萬物時會時境之變化萬狀,物質只是在這多形態中三維時境下的一種形態固體狀態,僅用眼看到物質定為世界本質待科學進一步探討論證!


春華影韻


據說是從虛空裡來的,空色只見的轉換,道生一一生萬物。

場集中的地方就是物質,也有說是黑洞形成的漣漪,所以星系像波紋。

也有說是弦的震動,能量低的弦聚集成基本粒子,組成物質


甲午說八字


“本原”一詞的本意是“原初”和“主宰”,它是早期自然哲學家所關注的焦點。

希臘哲學家認為最初存在的東西,在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始終起著作用。所以“本原”是事物的最初狀態或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又或者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根據和理由。本原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構成事物的基質;其二是指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則。

其實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的回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不同的。您所說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只是唯物主義哲學家的觀點。

無論是阿納克西曼德“無定說”,還是阿那克西米尼的“氣本原說”,又或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其實,他們並沒有回答最初的“本原”物質從何而來,也不需要回答。因為,就像上面“本原”的含義,在他們看來“本原”是本來就存在的,是自有的、永恆的。

後來的愛利亞派的“理神論”,跳脫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這一論調。指出神是絕對的、統一的、永恆的,神也是唯一不變的本原。不過這裡的神不是指有人格的神,它只是最高原則的代名詞。

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在唯心主義的創造論中有不一樣的觀點。其指出世界乃源於神的創造,不過在此我們要強調的是,這裡的“神”與愛利亞派所提到的“神”,是不一樣的。創造的“神”,是有位格、有情感的神!神不是屬物質,是屬“靈”的,他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存在。同時,他也介入人類的時空。

那這位創造的神又從哪裡來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哪裡”是一個時空概念,而神是超越時空的,他不可能從“哪裡”而來。神是自有、永有者,是宇宙的源頭,萬有都從他而出。


五餅二魚Shaun


本文基於宇宙起源中的大爆炸模型,若對此存疑,請自行繞道。

先說一點:物質是可以憑空產生或者消失的(在微觀尺度)。

其實這是一個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

現有的宇宙模型中,最為普遍接受,也是有最多實際證據的模型就是「大爆炸」(The Big Bang)。

大爆炸模型基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

大爆炸宇宙模型

大爆炸的起點就是「奇點」,也就是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一個點。這裡的重點就是:這個點是怎麼來的?

真空中的「暗流」

首先,大家知道,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不確定性原理的原文描述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其位置的不確定度乘以動量的不確定度,一定大於等於一個常數h/4pi,用公式來表達就是:

而除了位置-動量不確定性關係式以外,時間和能量也存在這樣的不確定性關係,由此得出的推論是:即,你無法知道一個精確的時刻某一處的能量值。時間越精確,能量的變數就越大。能量測量的越精確,時間就變得很模糊。用公式來表達就是:

由此而來的就是「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在真空中,極短的時間內,處處存在著能量的波動,在一瞬間產生,又在一瞬間消失,有人說這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其實是不違反的,從宏觀整體來看,能量還是守恆的;而在微觀中,卻是波濤洶湧。愛因斯坦和波爾對此提出了啟發性意義:一個只能暫時存在的量子態,不能擁有明確的能量;為了要擁有明確的能量,必須很準確地測量量子態的頻率,這連帶地要求量子態持續很多週期。

quantum fluctuation

這一組「能量」和「時間」的不確定性關係,使得從真空中「借」得能量成為了可能,當某一次借得的能量超過了一個閾值,這些能量就觸發了大爆炸。大爆炸產生了把極高的能量在一瞬間爆發出來。而能量即是物質,大爆炸的能量冷卻下來,就形成了各種物質,進而形成了如今的宇宙。這就要參閱「宇宙的最初三分鐘」了。此處只是分析最開始的第一個物質是哪裡來的。

好,雖然目前還無法證明大爆炸是不是「無中生有」的,但是這是一個非常誘人的理論,因為「無中生有」這種好事如果在宇宙中真的能誕生出宇宙的話,說明宇宙的結局也許並非死局,這裡就不展開說的,有興趣可以另開專題討論。


風的使者F


long long ago,亞里士多德歸納出四類物質是土、氣、水、火。



LBJFakeAlliance李


唯心來講意識產生物質。唯物來講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起源問題至少現在是講不通的。科學只適用在一定的階段。比如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現在也存在一些問題,他無法解決一些問題。所以說物質的起源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下無法解釋。


小紅的青梅竹馬小明


有從無中來



楊弘易


探究世界的本質,是一直以來人們不斷追求的目標,也是科技發展不竭的動力所在。太過深奧的問題,只能淺談一點個人的認識:

1.起始問題。一切都有起始,是人們在漫長的實踐活動中建立的認識邏輯問題,萬事都有起點未必符合宇宙本質,“物質是從哪來的”這個問題,本身或就不夠科學。

2.有環無端。對一個人來說有生死,但對人類而言,生生不息。對一天來說有早晚,但對漫長歲月而言,晝夜往復。對我們腳下的路來說一段一段,但對地球來說,有環無端。

3.一直都在。不管你想與不想,太陽有起有落,不管你願與不願,花有花開花謝。世界就在那裡,人類出現以前世界就在那裡,我們人類用起源的認識邏輯,去思考一直都在的客觀世界,出發方向就已經出現了偏差。科學探究世界起點,或許終究不能如願,認識物質發展規律,才對人類大有裨益。



草野郎中


這道題本來應該是物理學範疇,但既然出現在文化版塊,似乎暗示著應該從人文角度去解答。

我們先假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一假設成立,那麼意味著世間萬物的本原都是物質。而這世間萬物也包含物質,意味著物質的本原仍是物質。

雖然同稱為“物質”,但其實並不能一以概之,從物理學角度,目前人類認知範圍內,物質的極限定義最接近“能量”。

然而對於人類個體而言,“物質”的本原可以是自己的精神和意識。這也是由唯心論出發的一種看法,當你意識到物質時,物質才會存在。

人的意識受到內在和外界多種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動地通過與外界的互動意識到物質的存在和各種形態,因此,世界對於個體來說,都是不同的,對非洲部落的人而言,世界和物質只是石頭、山水、草木、動物;對於實驗室的科學家而言,世界和物質是微觀粒子、多元宇宙、弦理論。

所以不要太固執於自己的世界觀,每個人都基於自己的意識有自己的一套對世界、對物質的認識,在有共識的情況下,也要理解每個個體想法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