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作为摄影爱好者你喜欢暖色调还是冷色调?为什么?

柳侍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事实上偏纪实方向的新闻摄影/自然摄影等领域,理论上最真实的色温最好。艺术摄影是主观创造,倒不必拘泥于真实。

但实践中首先人的视知觉/视觉心理就决定了其实没有绝对的真实,所有视觉影像其实都是相对真实。所以像我们这种自然摄影领域的摄影师,其实也只是追求相对真实。

在相对真实基础上,摄影师才可能针对观众的审美和视觉喜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以使得最终影像呈现出观众最喜欢的效果。这些效果之中,色温决定整个画面的色彩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个时候摄影师通过控制色温可以使得画面呈现偏红偏暖或者偏蓝偏冷的色调,这会极大影像观众观看时候的感情倾向。只要符合影像主题,偏冷偏暖都是正确的,并非单选题。

个人作为自然摄影领域,主要拍摄森林/雪山/鸟兽之类题材,其实确实发现个人有喜欢色调偏冷的倾向,这样色调可能更符合观众对森林雪山等自然题材的主观印象。但仍然不是唯一的,拍摄逆光/秋景/夕阳朝霞等需要暖色调影像时候,显然还是需要选择偏红的色温。


高原之心DL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怎么运用色调。窃以为,色调的运用还有一个情感表达和情绪因素掺杂期间。其实,严格来讲,在冷暖色调之间还有一个灰色调,灰色调向冷色调靠就是冷灰色调;向暖色调靠就是暖灰色调。冷灰色调和暖灰色调又衍生出很多相近的色调来,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拍摄采用什么样的色调?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作品采用什么样的色调,这样相对来说准确一些,因为在后期photoshop完全可以修正色调,也就是说,即使前期是采用暖色调拍摄(就是在相机色温设置里进行修改),后期也能改成冷色调。现在不管是摄影还是影视作品大多是调过色的。因而,作品采用什么色调,完全取决于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作品才会倾向作者的意图。比如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视剧《太平洋战争》,为强化太平洋地区连绵的阴雨和战争的残酷及惨烈,就采用了灰色调。国产电影《暴雨将至》也是采用灰色调。凡此种种,足以说明色调在作品氛围情绪情感中说起到的重要性。


我是你学生


色调,简单来说即为冷暖调子,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画面的氛围。一副作品,绘画也好,摄影也罢(黑白除外),都有色彩倾向。不同的作品根据诉求的主题不同,色调也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的人体摄影都是暖调子,也不会所有的冰天雪地都是冷调子。在胶片时代,柯达的色彩偏暖而富士的色彩偏冷是众所周知的。现在的数码时代,设置不同的白平衡(色温)可以获得你想要效果,当然,后期处理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色调。我个人而言,冷暖调都会用,并无特别偏爱之说。




菜刀1


人们常说,“摄影就是在用光影在作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色调的问题,但是完全可以肯定,光影里一定包含了色调,都没有了光或影,就更谈不上色调的冷与暖。

所谓色调,其实就是不同颜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有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热烈,有的色彩让人感觉暗淡消沉,有的色彩让人感觉淡漠清冷,等等。

理论上讲,不同的色彩其实并不具备什么不同的“温度”,所谓温暖、清冷等等,只是一种人的主观感觉和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就像放在同一环境下的棉花与铁块,你说哪一样更冷一些,人们的回答是,当然是铁块更清冷一些,棉花更温暖一些。如果就物体的温度而言,两样东西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温度,可以是丝毫无别。

这就说明,人们看问题、看世界、看人物,一定具有经验性、主观性和从众性,但是,这个没有办法,大多、从来、普遍都是如此,这就变成了“普遍认知”和“普遍规律”。色彩的温度也是如此,大家都认为红色热烈一些,浅蓝色冷淡一点,你就必须服从大家的认知,因为,毕竟你的拍摄作品, 读者和看客不可能完全服从于你,你得做出必要的的“委屈”和“迎合”。

既然如此,我们拍摄作品时,就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冷暖色调,去定夺取舍,只能按照你当前拍摄题材的内容,去选择和确定色调,或者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第一、选择暖冷,主题决定。面对一个场景和内容,是冷一些还是暖一些,大凡有了一定生活经验的人,立刻会做出判断。当前场景是热烈奔放还是气氛压抑,是神采飞扬还是独自暗伤,其实是一目了然的,不是什么高深学问,大部分都是“泾渭分明”的。但也能绝对排除,确实少数场景,相对显得比较“中性”,这就看你拍摄的主观意向了,暖一点可以,冷一点问题也不大。

第二、冷暖取舍,临时决定。所谓“临时决定”,不是说我们不要预判、不要设计,而是说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看时机、看条件来选择“下手”时机。一般自然光线拍摄,我们调控的范围很小,只有具备人工布光的条件时,才允许我们多加考虑。

舞台演出时,灯光师最会理解剧情发展和人物心态的变化演绎,他会运用各种色彩的灯光,来帮助导演和演员推波助澜,来“敲动”观众、“蛊惑”观众、感染观众,但是,他的灯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我们拍摄者,只能根据你的理解,借助变化的不同时机,在你认为最为理想的一瞬间按下快门,而不是全去听信灯光师的摆布。

唯有我们拍摄者可以精心设计、按图索骥的,就是棚拍摆拍时的场景,听便你“肆意妄为”。

第三、想冷想暖,时机决定。大多数情形的拍摄,我们只有被动等待,比如天亮时,比如日出时,比如正午时,比如黄昏时,这些光线的色温都是差别很大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机会的出现,把握下手时机。

第四、改变冷暖,后期协助。后期处理和制作时,对于色温的控制还是有不小空间的,这里调整的手段主要是白平衡,其次是明暗对比,再有就是色彩饱和度等。这些项目中,除了白平衡调整的空间较大之外,其他的都很有限,建议不必生硬处理,破坏原始自然感觉。

我的总体建议是,对于色温的冷暖,不必去教条地研究色温数据,凭借生活经验和感觉足以。

我是优质摄影领域创作者。写就原创文章很不容易,你的点赞、转发和关注,就是对作者最大的奖赏


拍客张光林


亲,又到了聊摄影,看风景看美女的时间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摄影时的主色调,你是喜欢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为什么呢?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一定要清楚,只有好照片,没有好照片的准则,冷色调和暖色调都有各自的好,



冷色调给人收缩、安静的感觉,暖色调给人扩张、热烈的感觉,两者有鲜明的对比,

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摄影是以“光影”为核心要素,没有光线就不能进行摄影,然而如果没有色彩,那么拍摄出来的照片就显得太单调了,就像最原始的黑白摄影照片一样,所以说,色彩是照片的重要属性,它有什么作用呢?色彩对于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烘托氛围起着重要作用,


当一幅摄影照片有了相应的色调之后,就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深化画面意境,当然了,这不分冷色调和暖色调,那么问题来了,在摄影过程中,暖色调和冷色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要了解各种色彩的特性和视觉感受,也就是色彩的样子,

色彩主要是分为暖色和冷色两种,比如,绿、蓝、青为冷色,红、黄、橙为暖色,在一幅摄影作品中,可以同时存在冷色和暖色,这叫冷暖色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画面的主体,营造画面气氛。我们都知道,拍摄时可以在室内或者室外,可用人照灯光和自然光,不同的环境和光线温度都不一样,导致色温也不同,



对于人照灯光来说,电子闪光灯的色温是属于高色温了,照相强光灯以及民用钨丝灯或者蜡烛光都属于低色温;对于自然光来说,日出日落时前半小时的阳光色温比较低,而在中午前后两小时,或者阴天的散射光的色温比较高,值得注意了,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这是冷色调;色温越低,光色越偏红、黄、橙,也就是暖色调了,当然了,“被摄物”本身也有相应的色彩,所以拍摄时依照自己想要的画面风格去选择拍摄的环境时间,达到想要的色调。



影影圈圈


摄影时选择暖色调还是冷色调,为什么?

摄影时选择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在拍摄时选择暖色调还是冷色调主要是根据拍摄的主体,主题,环境,你想表现的意图来确定,可以拍暖色调,可以拍冷色调,也可以拍冷暖调对比。

一,适合拍暖色调的场景。

夕阳:

日落:

逆光:

收获:

秋色:

二,适合拍冷色调的场景。

冬天:

下雪:

蓝天:

冰花:

专注于摄影及摄影后期教学二十余年 简单清晰 讲透原理 突出可操作性 !

已发布大量系列教程 软件 素材 滤镜 插件等粉丝福利!关注即免费赠送!


紫枫摄影后期教学


摄影创作中,主色调是根据拍是主题内容和拍摄风格来确定的,色调属于表现形式范畴,为拍摄的内容服务。因此,作品是用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不是由摄影师的喜好确定的。

根据个人的理解,下面与大家聊聊冷色调与暖色调

冷色调或者暖色调,是人们对色彩的一种心理感受,冷与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大家都知道,红色或者橙色,让人联想到太阳的颜色,心理感觉很暖和。而蓝色让人联想到天空、海水等,心理感觉很冷。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冷色调,有的人喜欢暖色调?

根据色彩心理学上讲,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性格比较淡然,内心比较平静,对人比较冷漠,且比较理性的人,喜欢冷色调。反之,比较感性的人,内心狂热,对人比较热情的人,比较喜欢暖色。但是,这只是大多数而言,是人对色彩的心理感受,不是百分之百准确。

如果作为一名摄影师,只喜欢冷色调或者暖色调,估计拍摄的题材和表现风格非常有限。很多作品是需要有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因为冷暖具有相对性,在统一色调里,有可能是亮部偏暖,暗部偏冷。因此,在摄影中,色调的冷暖,是根据表现的内容决定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色调,没有喜欢与不喜欢的色调。这与“只有合适与不合适的颜色,没有好看与不好看的颜色”是一个道理。


脑摄狼图事界,爱好摄影,且擅长后期,喜欢与大家聊摄影,敬请关注。


脑摄狼图事界


冷暖色调,是摄影中一个专业术语,但在摄影实践中,不管是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都会面临的一个技术性问题。冷暖色调,各有其长,都可以拍摄出好照片,至于什么时候该拍摄冷色还是暖色调照片,简单地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需要而设定:

一是根据拍摄景物的风格,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色调。不同风格的景物,对色调的需求不一样,五光十色的花卉,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需要暖色调的色温来与之相匹配,彰显欢快热烈的意境。

而像非霞光条件下冰冷的雪霜,如果用暖色调的低色温拍摄,照片容易严重偏色,看起来更加怪怪的,更没有了雪景的冰清玉洁和冷艳感觉。

二是根据拍摄环境的特点,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色调。日出日落,是典型的暖色调自然环境,光线比较柔和,色温偏低,用暖色调色温拍摄,照片容易呈现金光四射的意境。

而像阴雨绵绵、雾锁江面(村庄)等气候条件下,没有直射的太阳光,彩色的物体都黯淡无光,一切物体都向黑白色彩靠近,用冷色调高色温拍摄,偏蓝色的图片,反而可以烘托出桥等建筑冷峻。

三是根据拍摄物体的色温,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色调。不同物体,自身的色温不一样,红、黄等色彩的物体属于低色温系列,用与之相一致的色调拍摄,红就是红、黄就是黄,还原度比较高,反之亦然。

而像冰雪覆盖的景物,黑夜里浩瀚的星空,自身就是冷色调的景物,如果用暖色调拍摄,照片泛红色彩奇异,不符合常规审美情趣。这些情况下,用冷色调拍摄是最佳的选择。

四是根据拍摄创意的要求,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色调。创意摄影,可以不拘泥于一般的色温技术规律,一切以美观、意境为主。比如像多云时的日落,可以用暖色调表现出与平时的红霞满天不一样的景色,除了太阳金色与云彩的红色有一些本色显示,主体意境好像是月色之景。

同样,冷色调的景色也可以用暖色调拍摄,成像与肉眼观赏到的截然不同。就像雨中的夜色,改用冷色调的低色温值拍摄后,光斑也跟着霓虹灯被同化,变成了红色基调的夜景,多彩而梦幻。(昌斌视觉/图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私自转载)


昌斌视觉


首先是色调左右了我们的情绪,说明色彩是一门感受艺术,它使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

冷热感 色彩给人以冷热感。红、黄、橙等颜色会使人联想到火 、血,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觉。蓝、绿、紫等颜色则引起人们对雪 海洋、天空等的联系,有冷的感觉。

因此。色彩形成了两个系列,即红、黄、橙等颜色为暖色系列;蓝、绿、紫等颜色为冷色系列。以红、黄、橙等为主要色彩因素构成的空间环境,也可以称为暖色调子的环境,以蓝、绿、紫等为主要色彩因素构成的空间环境则成为冷色调子的环境。

两种色调能使人们对空间环境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空间感 火光的灼热、醒目的红旗,太阳和血,一种暖流涌来,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夺目的感觉,使人产生逼近感。红、黄、橙这个系列的色彩由于它突出和逼近的个性,构成了人们的思维与宏观载体产生了紧密联系,因此,又称红、黄、橙等色彩为进色。

蓝、绿、紫等色彩如同远山、蓝天、大海等,它无限广阔深远。在朦胧的大气中,和我们有了距离感。由于大气和光照的关系,空间离我们越远的物体,往往蓝、紫色的因素就越明显。例如,水越深,就越绿,而形象本身也就越模糊、莫测。因此、蓝、绿、紫等色彩也被称为退色。 利用色彩这种进退的空间感觉,我们在卧室的色调处理上有了理论的依据。红、黄、橙等进色会使家具或室内其它物品鲜明、夺目。进色的运用能使空间压缩,室内物品有了更亲切的感觉。而蓝、绿、紫等退色会使周围物体暖昧含蓄,而显得空间深远。

因此,冷色调的表面处理,会减弱某种物体的突兀感觉,而要加强某个重点部位,也可以采用暖色调使之明显而突出。这两种系列色调排列在一起,则会相互加强它们各自进退的属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近的会感到更近,远的也会感觉更远。即使采用同一系列的色调,色彩本身的差异也存在着微妙的对比变化。红的要比黄的更强烈、更刺激,而蓝色就会比绿色更深远、更冷漠。 情绪感 色彩所具备的冷暖感、空间感,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进而也会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效果。

暖色系列使人感到兴奋、活跃,有一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感觉。冷色系列则给人感觉冷静、安宁、清新或爽快的感觉,前者明朗、坦率,后者深沉、抑郁。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和性情,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色彩,色彩也在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与情趣。 任何一种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都可能会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给人以奋进向上的积极感受,另一方面也会使人产生消极低沉的感受。比如红色能引发人的激情,同时也会带来烦躁和不安。蓝色使人孤独和恐怖,也能使人情绪稳定,理智和清醒。

色调的明度与空间关系 色彩的明度与色彩内所含的黑白成分不一而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往往含有这两种成分越多的色彩,它们的纯度就相对越低,而它们的明度与深度也会越分别接近黑白两色。 白色成分的增多,会使鲜明纯粹的色彩逐步达到灰白的亮度而减弱了色感。同样,如果黑色成分的增多,也会使色彩倾向明确的某种颜色逐步变暗而最终失去它原有的色彩,并融于一片黑暗之中。 黑与白这两种特殊的颜色也称为两极色,

另外,金、银等色一般有一定的色彩倾向,金、银色也可称做光泽色。还有介乎于黑白两色之间的灰色,黑白灰三种颜色简洁鲜明。直接运用,也会收到很强的装饰效果,运用的得当,更会产生俊美的现代气派。 黑白灰这三种颜色还能起到调解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间以黑白灰等任意色彩之后,会使强烈刺激的互比关系得以中和。并存于同一物体饰面,感观为之协调,自然妥贴。

由于色彩当中含有的黑白灰程度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物体具有色调明亮,纯度高的色彩,显而易见,正所谓光彩夺目。纯度低的物体则柔和、含蓄,易于协调于其它物体。

在卧室的色调配置上,常常采用低纯度,高明度的色彩来处理顶棚或墙面等背景部分。选择相对高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来选择织物及家具色彩,这种选择,突出了主体,扩大了空间。以虚的空间衬托实的主体,以实的主体与背景的淡化对比推远了空间。 人们习惯于蓝色明亮的天空,绿色的树木,黑褐色的土地。这种自然界中色调和明度的配比关系,形成了人们对空间认识上的心理适应度。

在卧室的主调选择上,天棚等于高空,要虚而浅,空而远。墙面好比远处的树木、建筑等,比天空实一些。明度上要稍深于顶棚或等同于顶棚。 柜橱、床等其它家具和织物等如同近处的人物、车辆等,色彩纯度较高,或明亮于背景或深重于背景,比较实在,可见度高,与背景对比强烈。地面宜厚重,深色的地板或地毯好似大地、广场或马路,要给人以稳重感,这才符合人们来自自然界或外部自然环境的视觉习惯和心理感受。把握卧室的空间明度对比的原则;即上虚下实,远虚近实,会使有限的空间显得宽阔起来。



佐夫杂谈


摄影调色的时候,确实应该根据场景本身的环境来选择冷暖,比如你拍摄的是冬季的川西景象,那就应该色调上偏冷,具体点就是偏蓝偏紫;反之,你拍摄的是夕阳日落,那给画面加上一些暖色会使画面更加精彩。

但其实,冷暖是人决定的,这是不可避免的。那我来说,还是喜欢偏暖一点的感觉,尤其给夜景加上一点红色,自己看的会比较舒服。图三是我上周拍摄的成都地标—天府熊猫塔。当天的天气并不好,乌云密布,大概赶着五点半到了机位,从太阳日落到华灯初上,天空依旧如此。于是我放弃了对天空造型上的处理,而是给它加上了更为鲜艳的色彩,偏紫和建筑本身红色的灯光比较配合。

当然,摄影一个人一个看法,谨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抛砖引玉,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我是摄影人谨言,一名兴趣使然的风光摄影师,经常回答问题,也欢迎朋友们多多邀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