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评述】喻,知晓的意思。

对于利,君子与小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就是:君子与小人不仅不反对利,还都在求利。

二者不同的地方:小人对于利,利就是利,没有其他意思。而君子对于利,看似利,其实也是是道义。

就比如“送礼”,礼是财物,但何尝不是情谊的表现。再反观小人“送礼”,利就是利,没有情谊,只有利益交换。二者的这个不同,就注定二者的人生结局。君子受人信任、尊敬,小人让人唾弃、鄙视。岳飞与秦桧,张自忠与汪精卫不就是如此。

前文已经说过,仁是由心(良知)与物(财物、权力也是物的一种)组成的。所以想成功的人,真的要以道(心物一体)行天下!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评述】贤,道德高尚的人。齐,看齐。省,省查。

人这一生,绝对会遇到好人、坏人,也绝对会碰上好事、坏事。但不管怎么样,当遇到这些时,请不要用简单好人、坏人、好事、坏事来看待这些事物。而因从自我改进、追求进步的角度面对这些事物。也就是说,当面对这些事物,就要问这对我致良知有什么帮助。

这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真意。看人家有优点就学习,看人家有缺点,就自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以,对于志于道的人,所遇的好事、坏事、好人、坏人,都是自己进步的养分。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评述】几,轻微。

是非要分明,所以看到自己父母行为有过失,应当婉转的给以规劝。当然如果规劝无效,不能心有怨恨,不能不敬父母,更不能处处与之相悖。

子与父母相处之道是如此,人与人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是非,不管是谁,有错若能让其改之,就不要放弃。不能改,或无动于衷,也不要生气,更不能怨恨。

因为,强加理念给他人,本身也是错的。

就如“中人以下,不可语上。”虽然孔子巴不得人人成为圣人,但现实就是有很多无心学习道理的人。而对于这些人,纵然强加理念给他,也无法祈求他能静下心来学习道理。现实如此,何必强加于人昵!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是成功人士。所以以成功人士的标准来要求人,这本身强人所难。

所以对于致良知,能为一分就绝不放弃;不能为,也应当“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评述】方,具体的地方。

古代交通不便,所以为人子,为尽孝道,强调“不远游”。因为在父母身边,才能更好的敬孝道。但在父母身边,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戍边的将士,为守卫国家,不得已要远行。所以远行前,就要有能找到他的地址或者机构。有了这固定的场所,父母才能放心,为人子也才能在家里有事时,及时得到消息,以全忠孝(游必有方)。

孝道是如此,工作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好的员工,除了好好工作,也必须及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告诉主管你在忙什么?在哪里?工作完成的进度如何?这样上级领导,才能知道具体的情况,才能放心的让你办事。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