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果清朝没有慈禧,是否会更快灭亡?

杨树林的森林


我是棠棣tandy,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有没有慈禧清朝都会灭亡,至于会不会更快灭亡,要看有没有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人或者事件。

朝代的灭亡是各种矛盾积聚后的总爆发,之前我说过,王朝灭亡与否,关键在于对时代的挑战能否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响应的能力?



远在乾隆统治下的灿烂辉煌已经播下了衰败的种子。中国过度沉溺于奢靡,而忽略了本质问题。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增长,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下降; 军务废驰;腐败与陋规在帝国官僚中广泛蔓延,这些问题造成所谓『王朝循环』这一历史图景的再现。到 1775 年,清王朝的国运便开始走下坡了。

经验表明内部衰败将引起国内叛乱和外部入侵;在中国历史 上,这些常与帝国权力的衰落相伴而行。清朝威势的消减既经历了白莲教起义(1796-1804 年),也遭受到日益强烈的要求开放中国,以进行贸易和外交的西方冲击。在整个十九世纪,清王朝一直困扰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清朝虽能够镇压国内的叛乱_一 个已知数,却完全没有能遏制西方的侵入_一个未知数。在太平天国革命(1850-1864 年)后,王朝的解体加剧了,政权日渐从中央向地方、从满人主导向汉人主导转移。尽管同治中兴 (1860-1874 年)暂时遏止了王朝衰败的趋势,但清朝的灭亡已成 定局。在这种境遇下,有没有慈禧,清帝国都会灭亡。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性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满人对汉人的歧视和不信任在有清一代一直存在。

在清代因为要符合作为征服者的身分,满族人 无论其门第或社会地位如何,都是不准经商或务农的。他们雇用汉人耕种田地,从佃户那里获取地租收入。悠闲和寄生的生活培养了懒惰和放纵的习性。曾经是清朝开国时满清军队骨干的旗人获得三倍于汉族兵丁的饷银,他们的特权地位及其必然的养尊处优, 令到原有的尚武气质出现了惊人的退化, 到雍正朝时期 (1723-1735 年),他们已退化到不再能上阵打仗的地步了。

他们不去习武,而是做一些赌博、听戏和斗鸡的放荡勾当,附带放一 些高利贷和开典当营生。他们不仅不能履行保卫王朝的职责,甚至还成了社会的寄生虫,而且是数量极多的寄生虫:满军旗、蒙 古军旗和汉军旗的旗人连同他们的家眷人数大约有 150 万。

这种满汉二元结构,一方面造成了满人的歧视和不信任,另一方面无疑加剧了满汉之间的对立矛盾。

尽管在朝廷的公开政策中,宣称满汉 不分畛域,在官府机构中任职时兼用满汉,但是,事实上,满人 以征服者自居,而汉人只被当成『外来人』。在太平天国革命之 前,军政要职均由满人担任,即使那些分配给汉人的职位亦可由 满人充任,反之汉人则无此权力。太平天国革命之后,这些惯例 松驰了,但满人对汉人的猜疑却未减弱,李鸿章的一生便提供了 一个极好的范例。



作为自强运动的领导人物,李遭到来自各方的反对与阻遏, 保守分子经常讥笑他将国家利益出卖给洋人。对此,慈禧太后认 识到她需要李为其效力,但同时又担心李权势日升会使王室势力 下降,因而,她只是虚应故事地支持李的现代化计划,并允许反 对势力攻击李却不加惩处。她还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容许、甚 至怂恿保守派的『清议』来牵制进步人士。1874 年,李请求恭亲王 向两宫皇太后言明铁路的可取性,但奕欣却回复说,由于清议的 强烈反对,即使两位太后也难对此作出决定。

1885 年海军衙门 成立,像李鸿章、曾纪泽这些干练的汉人却不为所用,而由一个 浅陋的满人醇亲王掌管。满人沭于汉人的颠覆,汉人又惧于满人的妒忌,这阻止了双方的有效合作,而长远的改革计划也就不可 能了。1898 年康有为提出的体制改革计划,也被满人斥骂为损满肥汉的阴谋。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中,满人遏制汉人影响的努 力不断强化,如军机大臣刚毅便声言:『汉强则满灭,汉衰则满 盛。』 满人认为改革与宪政会削弱他们的权力, 因而满汉间的种 族敌视便阻碍了真正的现代化。无疑,满汉间的分歧遏止了旨在 复兴民族的有效合作事业的产生。

第二,官僚腐败导致人口递增下的土地问题迅速恶化。

也许是受频繁的文字狱之威胁,士人们避开了政治而试图在古书堆中寻求庇护,造成学问与现实脱节。他们自夸为学问而学问,不再追求经世致用;经科举登第为官的人便在这样一 种气氛中受训练。

许多官员都是软弱之辈,并不希望做治国能臣。 1799 年,翰林院二品编修洪亮吉上奏皇帝,直陈士大夫道德沦落, 他列举一些尚书侍郎等高官向军机大臣和大学士磕头邀宠;一些 士子为同样目的结交显贵的仆役;还有一些官员为获得皇帝的关 注竟恬不知耻地贿赂宫中的随从和侍卫。

知识分子的道德沦落到 了这样一种程度, 无疑意味着他们已经忘记了对社会应负的责 任,也忘却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中国社会失去了真正的领袖, 一个必然的结论是,官场中普遍的道德沦落至少部分源于这种知 识分子的玩忽懈怠。这也许可能是清朝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乾隆朝后期开始,吏治的败坏越来越严重。文武百官中收受贿赂、敲诈勒索和非法众敛的 情形成为司空见惯之事,几乎是无处不有。京官公开接受地方官 的『孝敬』,而后者则再从下属那里索取钱财。这些官员过着入 不敷支的生活,许多人的豪华府第拥有家奴、家丁和轿夫,豢养一帮常住的清客,并接济自己的穷亲戚。他们的低薪俸无法承担 符合他们身分的开销——一品大员每年 180 两,九品小官每年 33 两——除非靠贿赂来贴补其薪俸。即使是赐予其薪俸 50 到 100 倍的『养廉费』也不能杜绝『压榨』行为,那些行为实际上已制度化了。比如,在征收地丁税时,每侗地方都有一定的额度,超 过这一额度的所有钱粮便被地方官据为已有。征收的税收几倍于 额度的情形并非罕见之事。非法所征的负担主要落到了农民的身 上,在收税人和地方士绅的催逼下,他们往往不得不交纳比核定 税额多出 50%到 80%的现银和高达 250%的赋粮。一名只征收 10%附加税的官员会被认为是清官,这是没什么奇怪的。通常有 这样的估计:『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

清代人口的增长远远快于耕地的增长,引起了 生活水平的下降。1660 年中国的人口可能在 1 亿到 1.5 亿之间, 到 1800 年上升到了 3 亿。可耕地却没有相应地增长。1661 年时 全国有 5.49 亿亩耕地,1812 年时仍只有 7.91 亿亩。因此耕地的 增长不到 50%,而人口的增长却超过了 100%。官僚的腐败使得背井离乡者、穷人和失业者经常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沦为盗匪,或者加入到作乱的行列。

第三,士人阶层的自大和无知导致对西方挑战本质认识不足。

发端于晚清的自强运动,作为士人阶层代表者的进步官僚,他们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 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 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维新派孤岛而已,在这个国家里,占主导的仍 然是旧式制度。

此外,缺乏大众的参与也限制了现代化的范围。自强运动的 领导人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具备像明治时代的日本那样 的底层民众支持。背负传统包袱的中国官吏们无法挣脱由来已久 的对商人之藐视,他们继续压制民办实业和私家竞争,并且未能 在官办工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中注入个人的能动性,那些企业继续 不断地备受官场中司空见惯的无能、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等现象之困扰。

而作为士人阶层中流砥柱的士绅们,通常对西洋避之惟恐不及,只有一些品格低下者愿意涉足现代化规划,这导致了腐败和不正之风, 屡见不鲜。即使是李鸿章本人也不以人品高尚着称——据称他留 下了四千万两的家产,他的追随者无情地榨取自己所负责的工厂 和企业。 最臭名昭著的事例是挪用三千万两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以博取归政后的西太后之欢心。

大部分士大夫将夷务和洋务视为『卑』、 『野』之事,有损于他们的尊严。守旧势力非常强大,朝廷不能 漠然视之。李鸿章致友人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可以说明现代化 分子的困境:

曾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邸意亦为然,谓无人敢主持。 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 口不谈…… 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入学士动以崇尚异 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有万不可解者矣。

守旧派反对现代化的事例比比皆是:1874 年,由于机车撞倒 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暴民们扒掉了 路基。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 将其拆毁;1876 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 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 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 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寥寥几个例子,足以揭示西化倡导者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和政治气氛了,就这些倡导者与反对他们的 势力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而言,他们敢于拥护这样一场不得人心 的事业,且取得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并不完美),实属奇迹!

西方扩张的特征有多方面,例如 舰船、火炮、贸易、传教、帝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而且由一 种在诸多方面均优越于中华文明的生机勃勃的近代文明所支撑。 它为中国带来了罕为人知的新奇境况,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袭来 时,中国毫无准备,应对无措。

在 1898 年改革之前,大多数的 士人与官员依据中国历史的经验, 认为夷人的入侵均是昙花一现,因此,十九世纪西方的扩张也被归入此类,仅被当作转眼即 逝的暂时的不幸。甚至中国屡败于西人的事实也被解释为偶然事 件。西方冲击的真实本质、程度及范围就这样被误解了,甚至那 些进步的自强运动措施的提倡者也是如此。例如李鸿章,他虽认 识到当时『诚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对西方潜力的认识也是 井底之蛙。

他的现代化方案主要集中于改进军事与外交;至于清 王室,也只是采用防御姿态从事自强运动。当外部压力衰减时, 行动便迟缓下来,阐明内政外务政策的全面纲领也就无从产生。 清廷的努力是随遇而安的,犹如用新布补旧衣、旧瓶装新酒一般。 他们付出的零零碎碎的努力, 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突 破。显而易见,在陈旧的儒家基础之上,无法成功地移植近代资 本主义与政治革新。

当我们考虑到 1898 年改革前官员与士人的总体心态时,便 不难理解清廷对当时世事何以如此无知。那些官员及士人大多生 活在过去之中,沉溺于中国『文化主义』的梦幻世界之中。他们 从过去寻求出路而非面向未来获取启示。传统的旧制得到宣扬, 而当代的事例却遭受唾弃,机器.轮船、枪炮、电报通讯与铁路 交通均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



他们满怀中国至上主义 的傲慢,却少有民族主义的情怀;他们引述历史说教以为自己以 华制夷的态度寻找合法性证据,但却对师法夷人之制恼羞成怒。 对于他们而言,以西方的形象来改造天朝中国是不可思议的。 正是为反对这种狭隘的、倒退的观念,严复鼓动接受新的生 活价值,建议学习西方思想来领略现实的不同景观。同样,梁启超在世纪之交也倡言『革新』中华,他们的努力为后来知识界的 萌动播下了种子。


常棣tandy


都把慈禧与吕后,武则天的女强人相提并论,但事实上,慈禧相交两者差太多。

同光中兴,主要是由于有慈安与恭亲王奕䜣在,两者共同启用汉族地主武装,进行洋务变法等措施,使得清王朝短时间便从江南的战乱中振兴,加快清军的国防力量。



当慈安过世后,已经是光绪帝继位,慈禧势力打压恭亲王党,并将民营资本疯狂掠夺,使得民间经济迅速衰败,外贸逆差令清王朝已经危在旦夕。

可惜,慈禧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处理上极不负责,贪图享乐贻误战机,导致国家腐败,朝中党派斗争,殖民地程度加深,列强肆意欺凌,为中华民族留下巨额的债务,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还清。



若没有慈禧的自私自利,中华民族本可免受疾苦,李鸿章等人的救国建议,都被慈禧弃之不用,轻微的变法又造成动荡。

但慈禧最错的是将三岁的溥仪继位皇帝,动乱之世,主少国疑,而摄政王载沣懦弱无能,若能选择贤臣,清王朝尚可有延续的机会。

因此,慈禧太后并非清王朝的优秀掌舵者,根本不能主宰清王朝的兴盛,却决定了清王朝的衰败!


多臻贵


慈禧纵然有过,但是不等同于清朝的灭亡,只能说慈禧的专政与弄权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了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自顺治帝入关,历经康雍乾三代,达到了清朝的鼎盛!

但是封建王朝总有着惊人的相似,就像抛物线一样,鼎盛过后就会逐步走向衰落!

闭关锁国的傲气,让世界的大发展与大清国渐行渐远。

自嘉庆帝之后,清朝的皇帝或者说清朝的强盛逐步走了下坡路。1840年的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年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道光以后的咸丰帝,虽然也曾勤于政事,重用汉臣曾国藩, 镇压太平天国等,但此时大清国已是内忧外患,无奈之下只得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1861年,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驾崩。

咸丰帝死后,他仅6岁的儿子继位,也就是同治帝。皇帝年幼,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同治皇帝也只不过是坐着龙椅的傀儡皇帝。同治时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得到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同治中兴。

但是封建王朝专制的统治,社会矛盾和弊端早已根深蒂固。大清朝已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加之慈禧太后对于权利又是极度贪恋,统治者只想维护个人利益,这样的情况下,清朝也只能是每况愈下。

兴旺富国也曾是一些当时爱国人士的愿望,但特殊的历史时期,慈禧太后的专政弄权,封建王朝累积的各种社会矛盾,或许她也只是充当了催化剂,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横撇竖弯钩


这个我们假设,从没有慈禧这个人,会怎么样?

首先慈禧的地位不低,她是咸丰皇帝妃,也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皇帝即位后,尊封为圣母皇太后;所以如果慈禧没有,那么自然同治皇帝是不会出现的。

我在这里假设一下,如果慈禧没有出现,也没有其他的妃子为咸丰生一个儿子,出现明武宗朱厚照无子,由嘉靖即位的情况。

那么咸丰死后,会让谁当继承人呢?咸丰活着的儿子就同志皇帝1人,只能让咸丰的兄弟来当。上一个皇帝道光有9个儿子,前头三个都死了,皇四子奕𬣞坐了咸丰帝,后面五个弟弟都活得很好。我们来介绍一下,

皇五子奕誴,不被道光喜欢,早早被道光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惇勤亲王,已经出了皇族的族谱,就不能继任了。

皇六子奕䜣,后来的洋务派领袖,这个我们都是知道的。

皇七子奕𫍽,奕譞的嫡福晋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奕譞与她所生的第二子载湉后来成为光绪帝。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则继承醇亲王封号,奕譞的长孙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即宣统帝。奕譞是清朝皇室任命的名义上的清末海军及北洋水师最高统帅,实际上指挥权属于李鸿章及淮军丁汝昌。奕譞的父亲(道光)、兄长(咸丰)、儿子(光绪)、孙子(溥仪)都是皇帝,自己却不是。

黄八子奕詥。没什么名气;

黄九子奕𬤝,1845年生,在咸丰死的时候,他16岁,也没什么能力。

那么我们来看,如果没有慈禧,最有能力当皇帝的就是恭亲王奕䜣和奕𫍽。奕䜣在整个咸丰朝在作甚呢?咸丰朝期间,由于恭王母子矫诏强封太后、藐视皇帝的行为,奕䜣的政治地位并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被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清政府与英、法、俄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后来积极和慈禧联盟,发动政变,杀了八位顾命大臣。而,奕譞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成婚,咸丰年间,奕譞在政治上并不出色,但咸丰帝死后,奕譞积极配合慈安、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亲自捉拿了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为嫡福晋,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


从咸丰时期的能力来说,奕䜣要比奕譞强,奕譞能够在历史上多上一笔,是因为他是慈禧的妹夫。而恭亲王则不同,他是慈禧的盟友。

按照恭亲王的能力,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䜣担任领班军机大臣领班与总理衙门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其主张学习外国军事科技以加强中国武力,于外交上主张保持与欧美列强的和平,支持并开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新式工商业以及政府机关,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中枢首脑。在其担任政府首脑期间,清朝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乱以及西部各行省的回变。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学家(如张玉法、薛化元、李筱峰等人)认为奕䜣是清朝最后的支柱。如果他这样的人当皇帝,肯定是中国之幸运。

以他西化的态度,肯定是会和西方的关系更加缓和,但是我们也知道,以他的能力,肯定是可以驾驭曾国藩,李鸿章之流,同治中兴的气象肯定是会发展的更好。但是对外战争该失败还是失败,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奕䜣所指挥的军机处进退失据,和战不定,最后军队败退,慈禧太后借口“委靡因循”,罢去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之后奕䜣常在西郊戒台寺静修,一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败战以后才再度被起用,但当时奕䜣老迈,更无斗志,毫无作为。从1894年到1898年逝世为止,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一病不起,四月初十日病逝。

也就是说,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期,奕䜣当时是直接负责人,所以即使是他当皇帝,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他当皇帝,肯定会收权,一方面重用汉人大臣,一方面打压汉人大臣。

以当时的政局艰难,最后托孤大臣还得是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他们。袁世凯该出现还是得出现。

总之,如果慈禧没有出现,恭亲王当皇帝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他也只是代替了同志,光绪的时间而已,会让同治中兴更加好一些,可能君主立宪会出现,但是袁世凯之流还是会出现,

如果慈禧没有出现,但是其他的妃子生了儿子,我想,托孤恭亲王也会出手,而慈禧只有一个,可能恭亲王会把所有的对手都处理掉。这个妃子不会被杀掉,也只是住在冷宫里面的一位。而皇位还是恭亲王的,因为慈禧这样的女人,出现的机率太低了。


湖北青年小李


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我们从清朝后期从慈禧开始的皇帝算起,1.是其丈夫咸丰皇帝,2.是其儿子同治皇帝,3.是其外甥光绪皇帝,4.是其姨孙子宣统皇帝。厘清了脉络之后,我们慢慢来分析:

1.咸丰皇帝,咸丰皇帝虽然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也不影响他的特殊历史地位。因为他是清朝最后一位乃至是中国封建王朝当中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没有留下过多的子嗣。仅有慈禧一人生下同治,慈禧母以子贵,顺利走上其人生巅峰。其生前已经感觉到慈禧的一些不对的地方,故而死后弄了八大顾命大臣,企图效仿康熙帝四大顾命大臣。但最后都惨遭慈禧毒手。

2.同治皇帝 同治帝是慈禧的儿子,但母子二人关系一般。而这时候慈禧已经走上的政治巅峰,再加之同治帝生性顽劣,经常去一些风化场所。最后得了性病,少年早忘。

3.光绪皇帝 光绪帝在这几位皇帝当中应该来说是最悲惨的了,自当上所谓的皇帝开始,一天好日子也没有。虽然光绪帝一直祈求变法维新,祈求国家的自强。但无奈自己仅仅是一枚可有可无的棋子,最后落得一个被慈禧杀害的命运。

4.宣统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经历了离婚,经历今故宫需要买门票等一系列有趣之事。其受慈禧的影响最少,因为在他继位之前慈禧就死了。

那么最后要讨论,如果清朝没有慈禧。会不会不灭亡,通过上文的线索看,慈禧仅是影响了同治,光绪二位皇帝。那么有人说因为慈禧独揽大权,导致国家灭亡,那么咱们看最后一位皇帝,慈禧已经死了。所有的大权也都交了出来,那么也是没有什么气色。最后再稍作分析,后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正是垂死之时,且后三位皇帝均无子嗣。

至于说没有慈禧,清朝会不会灭亡。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会灭亡。慈禧是清朝灭亡的催化剂,即使没有慈禧。清后期国家所做的努力,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小马拉大车”,小马总会累死的,只是时间早晚不同。



山川異域


我的观点是如果没有慈禧,清朝不会更快灭亡。

清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被军队打败了。而打败他的有不断入侵的外国列强和中国起义军。打不过外国军队,是因为武器装备差距太大,这就和慈禧有很大原因。

1894年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向慈禧申请购买先进的战舰,被慈禧拒绝,理由是她的60大寿需要钱。她为了寿宴就花费进600万两白银,而北洋水师建立才花费700多万白银,慈禧的寿宴的花费足足消耗了一个北洋水师,真是可笑可恨,如果这些银子花费到北洋水师上,恐怕甲午战争战败的就是日本了。日本败了,外国联军也不敢轻易进犯,也许就没了八国联军,进而没有各种不平等条约。

慈禧的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国家大事的行为,还有很多很多,导致像马克沁机枪之类的先进武器没能得到。当时不乏成千上万的爱国勇士,缺的就是先进武器。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了人民起义的爆发,这才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再者当时的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很有想法,所以如果没有慈禧,让光绪帝当家,清朝绝对不会一败涂地,进而赶走外国列强也是有可能的。





独孤飞壶


大家好,我是“辽宁有历史”,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清朝没有慈禧,是否会加快灭亡?我的个人观点是:不一定会。

为什么这么说?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来分析下清朝灭亡的原因。

第一,民族问题。满汉矛盾自从清朝建立之初到最后灭亡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这就造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努尔哈赤之所以在辽阳待了四年,就匆忙将都城迁到沈阳,原因之一就是民族矛盾。就是到了后期,满汉矛盾也没有完全消失,这是内忧之一。

第二,开放问题。闭关锁国政策让清朝落后于西方国家。闭关锁国让清朝在军事、科学技术、经济等各方面落后,让清朝的综合实力落后于外界。当清朝依然是重农抑商的农业国家时,工业革命早已让西方经济崛起。

第三,起义问题。到了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消耗了本不强壮的清朝经济实力,这也造成了内在隐患。

总而言之,“外患”与“内忧”让清朝中后期已经呈现了衰败之相,这种衰败的原因源自体制,更源自趋势。

我们回到这个问题上来。题主的意思是,慈禧延后了清朝灭亡的时间,事实上并非如此。帝后之争、对戊戌六君子的绞杀、百日维新的失败,这背后都有慈禧的身影。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还被用于慈禧庆祝大寿。这些事例都证明,慈禧在挽救清朝命运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所以说,慈禧的存在,不仅没有延迟清朝灭亡,可能还加快了它的灭亡。





辽宁有历史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不能像电影倒带一样毁掉重来。其次事物都有两面性,慈禧在世时当时的朝廷拥有绝对的中央集权,中国这棵腐朽的大树即便有些小枝小叉,但总体来说主干还在。然而,慈禧去世后,溥仪才三岁就登基了,朝中再也没有一个能说一不二,独揽大权的人了,原本风雨飘摇的大厦,算彻底垮了。三年后,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灭亡。




逐月的孤狼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很多人都认为是慈禧干政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那么如果慈禧没有掌握这47年的清朝政权,清朝会不会灭亡?答案是一定会灭亡,而且会提前很多。

实际上自从乾隆后期,清政府已经是江河日下,到了嘉庆时期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出现了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白莲教起义,一直从嘉庆元年持续到了嘉庆九年,清政府为了平定这次叛乱,耗费了四年的财政收入。

等到道光和咸丰年间,先后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又有太平天国运动,这时的清朝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所以说清朝的没落并不是慈禧导致的,而是之前历代帝王积累下的问题。

慈禧在辛酉政变之后掌握了权力,虽然骄奢淫逸,但是他却在极力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尤其是大力扶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虽然这是迫不得已的决策,但这在咸丰皇帝之前是不敢想象的,没有任何的皇帝敢赐予汉族官僚这么大的权力,而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也回报了慈禧的信任,对清政府忠心耿耿。这件事等于是给腐朽的清政府实实在在的续了一次命。

慈禧为了巩固自身的封建统治,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在不动摇满族官僚统治的前提下,开展了洋务运动。这件事的成果非常显著,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提升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加上了中央的统治力。

慈禧确实骄奢淫逸,但是他在维护清政府统治上是不遗余力的,尤其实在镇压农民起义的事情是,他借力打力,左右逢源,利用部分汉族官僚,打压汉族的农民起义。可以说如果没有慈禧,很可能清政府会提前灭亡。





歪嘴说历史


如果清朝没有慈禧,会不会更快灭亡?我认为不一定,因为没有慈禧就是顾命八大臣,把持朝政,历史走向未知。

同治皇帝应该没有那么早死,光绪不一定做皇帝。根据同治小皇帝的好玩的个性,清朝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还会继续走下坡路,因为制度的关系,最终还是会灭亡。也许不会顺利退位。孙中山领导的战斗会更残酷。


还有种可能就是顾鸣八大臣会起内讧,致使清朝更加快速的衰败,在孙中山之前就灭亡了。



有一个人物叫袁世凯,应该还是亡清的关键人物。毕竟此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厉害,手下还有很多厉害的将领。最主要的是他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


历史没有可能只有最终结果,不管那样,清朝最终还是会灭亡,即使不灭亡,制度也会彻底改变,就像你说的日本、英国那样,皇室没有实权了。所以慈禧不能决定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