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黄帅


朱元璋杀76岁的李善长,不是个政治问题,纯粹是个心理问题。

李善长是朱元璋开朝建国的第一功臣,受封开国六公爵排名第一的韩国公,可见李善长对朱元璋有多么的重要,理论上讲,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

朱元璋登基当了皇帝后,对功臣的清洗,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后世杜撰的,特别是清朝史官在修撰《明史》的时候,进行了刻意的抹黑,比如杀徐达、李文忠、冯胜等等,这些都是子虚乌有。但是朱元璋的确也杀过不少功臣,但是很大部分就是坐实了不法,该杀。

李善长受牵连于“胡惟庸案”,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朱元璋诛杀全族,后世史书及很多资料都表明了李善长的确是与胡惟庸有勾结,加上他的兄弟李存义的确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案,最后李善长被自己府中下人举报,朱元璋怒而杀之。

只要仔细的分析,李善长死得比较冤,暂且不说胡惟庸到底有没有谋反的事实,胡惟庸案其实不是政治事变,而是政治事件,简单说,就是宰相和皇帝的权力博弈,而这个权力博弈其实是在正常的范围内,不至于说到谋反。

胡惟庸是在洪武十二年被杀的,胡惟庸案牵扯了一批开国功勋,淮西二十四将里的陆仲亨、费聚等人都死在这个案子里,唯独李善长平安着陆,安全渡过,朱元璋在胡惟庸案的时候就知道李善长与胡惟庸交往颇深,但是依然放过了已经淡出权力中心的李善长。

胡惟庸死后,李善长曾经被朱元璋启用过,虽然不再担任中枢首脑的职务,但是很多朝中事务依然与之商量,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举报参与了胡惟庸,是胡惟庸重要的爪牙。

朱元璋依然放过了李存义,只是把他流放到了崇明(今上海地区),可以说朱元璋还是很给李善长面子的,那么多功勋都杀了,对李善长及家人还是从轻发落。

朱元璋对李善长表达了绝对的恩惠,但是李善长却记恩,非但不对朱元璋感恩戴德,反而觉得朱元璋有点过分发挥,这下就彻底的惹怒了朱元璋。加上又人有举报李善长曾经与胡惟庸进行了很深的交谈,甚至连与胡惟庸的谈话内容:“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都给捅了出来,又被人举报曾经包庇过蓝玉。

这就要了老命了,朱元璋毫不犹豫的关押了李家所有人,并全部杀掉,开国第一功勋李善长最终在76岁的时候上了朱元璋的刑场。

前面说了,朱元璋杀李善长不是政治事件,是个心理问题,李善长以及后世很多人都没有搞懂为什么朱元璋会大肆杀功臣,难道真有那么多的功勋真的都要造朱元璋的反,都想当皇帝?这里面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他们都是一群赤贫者,朱元璋是,那些功勋也是!

赤贫者翻身,到了整个国家的顶层后,大部分人都会有变化,得到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富贵、金钱、地位等等,所有人都会飘起来,他们就会愈发的嚣张跋扈,越来越凌驾于国家规则之上,因为他们缺乏贵族的沉淀。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要杀他们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也是赤贫者,他已经到达了国家的最顶峰,是皇帝,但是他的潜意识有受 压迫的农民,他对当权者、官员、不法者具有天然的愤怒和仇视,特别是当他看到与他一起起家打天下的功勋们日益不法的时候,下手就非常的重,一般都是诛杀,这与他的心理原因分不开,那个时候朱元璋的潜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么李善长的被杀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还是心理因素!

朱元璋虽然是个霸道、铁血的皇帝,但是对恩、义、情还是分得清楚的,他其实是放过了李善长的,虽然明白李善长与胡惟庸有些瓜葛,但是不会有大的作用和影响,就算胡惟庸、李善长要谋反,成功率几乎为零,李善长更不会在位居人臣的时期去做谋逆之事。

朱元璋嫉恨李善长的是他不知感恩,这对朱元璋来说太伤感情、太不给面子。李善长不懂朱元璋需要什么,他需要的是“心理站队”、“感情认同”,只要李善长能够表达对朱元璋感恩戴德,不但要待之是皇帝,更要认同为亲密的战友和朋友。而李善长却摆起了第一功臣、第一公爵的谱。

说到底,朱元璋曾经是个赤贫者,是个农民,他需要的不是脸面上的尊崇和和敬畏,而是心理的认同和尊重,朱元璋内心潜意识的自卑感从来没有消除过,而李善长却一直没有明白朱元璋的内心需求,在关键时刻没有读懂朱元璋的真实意愿,所以被杀了。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小姐姐讲史



有李善长的原因,也有朱元璋的原因。换做赵匡胤,李善长一定不会死。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居开国六位公爵之首。朱元璋杀李善长一家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时已经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朱元璋杀了十万左右官员和家属,目的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朝廷纲纪。据明朝官方披露,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李善长向汤和借300士兵修房子。二是李善长有个亲戚牵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长一直找朱元璋说情,希望朱元璋放人。三是李善长当年知道胡惟庸要谋反,李善长不向朱元璋报告此事,不报告那就是同谋。



胡惟庸会谋反吗?胡惟庸是个文官,一开始是个老实人,虽然当了宰相,但是并无军权,怎么谋反?拿什么谋反?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晚上睡觉都睁开一只眼睛的人,大臣们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锦衣卫的侦察,逃不过朱元璋的掌控,胡惟庸拿什么谋反,怎么可能谋反?胡惟庸要说有罪,也就是洋洋得意,工作方式粗糙了一点。

杀掉李善长就是因为前两个原因,借兵修房子和为亲戚求情。在朱元璋看来,有这两件事就可以杀李善长了,但在外人看来,因为这两件事就杀李善长,说不过去啊,为此只好刑讯逼供,把李善长牵连进谋反案,这样杀他一家,就没有人说三道四了。



说李善长涉及谋反,当时就有人怀疑,上书质问朱元璋,说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怎么会冒诛九族的风险参与谋反?结果这人被朱元璋关起来了。

胡惟庸案是彻头彻尾的冤案,李善长案也是冤案!老朱在办这事上,不地道!


坐看东南了


李善长之所在古稀之年被杀,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党争激烈,演变成威胁皇权。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代表的淮西党,与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党,相互争斗,起初只是党争,后来演变成威胁皇权的地步。

李善长虽然退下来,但并没有闲着,他想通过扶植胡惟庸,来遥控朝政。

李善长和胡惟庸还通过结亲,建立紧密关系,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免于被株连。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李善长的弟弟及侄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而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积恨在心。

二是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祸从口出。

胡惟庸一伙势力意欲图谋大事,曾亲自找退休的李善长商议,李善长开始很惊骇,后来居然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我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再去干吧!)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能说么?这话缺乏政治智慧的胡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不是找死么?

随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包庇胡惟庸,隔岸观火,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三是功高震主,还不检点,犯了帝忌。

朱元璋以微末之身得江山,十分不易,所以当上皇帝后,对骄兵悍将本就疑心重重,害怕自己死后,朱家子孙镇不住这些元老功勋,而李善长曾作为开国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门生故旧遍布,纵然辞相依然影响力巨大。

而且李善长还是个“不检点”的皇亲国戚,平时屡屡违制,犯了帝忌,杀他只是朱元璋长久心中愤恨的爆发。

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放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李善长和朱元璋在创业时,也曾是一对和谐君臣,形影不离,是同甘共苦的战友,可是当人一旦获得了高位,获得了权力,就会像着了魔一样,迷失相遇时的初心。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一段话亲评李善长: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后来,一个成了九尊至尊,一个成了开国丞相,都是权势赫赫,但二人却渐行渐远,再也找不回那份初心和信任。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权力是催人疯狂的春药,也是催人毁灭的毒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羽被追责,朱元璋将已76岁高龄的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70余口,一并处死。血流成河,令人深思!





Zzz虚空索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李善长卷入了胡惟庸案,绝非朱元璋滥杀。

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着密切的姻亲关系,最初胡惟庸就是李善长推荐才得以升官,最后成为丞相。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儿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双方也算是一家人。

然而,胡惟庸案件发生以后,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和此案无关,没有调查他。

甚至胡惟庸案中有很多口供确认,李存义父子都参与谋反,但朱元璋认为他们是小角色,看在李善长面子上,给予免死。

然而,李善长为了和胡惟庸案件划清界限,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不因为赦免李存义父子而向朱元璋谢恩。

此举,引起了老辣的朱元璋怀疑。

果然,10年后,李善长有个叫做丁斌的亲戚入狱,供出李存义父子竟然是胡惟庸案件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大怒,下令再次将李存义父子抓捕。

李存义父子为了自保,被迫说出全部事实。

实际上,胡惟庸谋反之前,曾经派李存义去游说过李善长多次,要求一同谋反,许诺淮西之地封他为王。

李善长开始不敢答应,但随后给予默许,还帮助隐瞒。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朱元璋非常震怒,开始调查李善长。结果,很快发现李善长确实知道胡惟庸谋反的事情。

这就非同小可。

因为李善长本市朱元璋心腹,朱元璋还将女儿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双方也是亲家。

然而,李善长却竟然参与谋反,在当时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结果,朱元璋便将李善长赐死,将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还有他们的几个孩子,都被法外开恩,免于一死,还继续做官。

其实,李善长被杀并不冤枉。

古代作为臣子最大忌讳就是不忠心,更别说参加谋反。

李善长知道谋反的事情知情不报,已经是重罪,更别说还帮着隐瞒,当然是死罪。


如果朱元璋只是借机滥杀,早就把李善长杀了,不可能等待10年时间。

一般认为,李善长是自以为聪明的两面投机,如果胡惟庸赢了,他就可以做王爷。

就算胡惟庸输了,他也可以尽量划清界限。如果不是丁斌意外被捕,讲述这个秘密,朱元璋也不知道李善长的事情。

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


萨沙


李善长当时已经是76岁高龄,又辞了官在家养老,可终究难逃一死,虽说他死得有点冤枉,但也确实有诸多取死之道。

他虽然被列为开国功臣之首,可最后的结局却很凄惨,李家上下七十多口人死于铡刀之下,唯有儿子李祺一家四口得以幸免。

李祺一家四口为何能够幸免呢?原因在于他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朱元璋的女婿,他的两个儿子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之所以会对李善长下手,原因实际上也不复杂,不外乎李善长的存在对他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李善长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个体而立于朝堂之上,他的背后还有所谓的“淮西集团”,淮西集团是朱元璋打江山的班底,所以朱元璋坐了江山之后,淮西集团也算是鸡犬升天,几乎霸占了整个朝堂。

淮西集团又以李善长为首,你说朱元璋能放心李善长吗?显然不能。

李善长的手也伸得很长,他自己原本已经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可是他又不甘心从此退出权力中心,那怎么办呢?将淮西集团的人推上去。

他推的是胡惟庸,虽说朱元璋也有意让胡惟庸出任宰相,可是由朱元璋自己决定,和由李善长在背后推动,那绝对是不同的政治意味。

朱元璋是一个独断专权的皇帝,李善长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来推胡惟庸上位,朱元璋会怎么想?

究竟是你李善长是皇帝呢,还是我朱元璋是皇帝?

我让谁当宰相,还得你李善长说了算了是吧?

这就犯了忌讳了。

对于这一点,李善长显然便没有刘伯温聪明,朱元璋跑去问刘伯温谁适合当宰相,说着说着,朱元璋便给刘伯温下套,说只有刘伯温适合当宰相,刘伯温迅速反应过来,然后表示自己没那个能耐。

朱元璋一直感觉自己的皇权受到了相权的掣肘,这也是李善长被罢相的一个原因,这时候李善长已经不在相位之上,却还能够影响朝堂上的人事任免,这也足以说明了李善长所掌控的淮西集团的势力之大。

所以,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权的话,首先要做的便是打垮淮西集团,而打垮淮西集团呢,李善长和胡惟庸二人则是首当其冲。

胡惟庸是在1380年的时候被以谋逆之罪处决的,受到“胡惟庸案”牵连的人数不胜数,不过李善长却躲过了一劫。

是朱元璋不想顺手解决了李善长吗?非也,是朱元璋手里没有掌握李善长和胡惟庸案有牵连的证据,或者说证据不足以将李善长一举拿下而已。

李善长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第一功臣”,倘若仅仅是因为有那么一点嫌疑,朱元璋便对李善长下手的话,朱元璋不仅脸上过不去,还会被天下人骂。

只不过,这时候不对李善长下手,却不意味着朱元璋会自此放过李善长,他所缺的只是一个更好的契机。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契机很小,哪怕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在1385年被人举报是胡惟庸同党的时候,朱元璋也没能顺手拿下李善长,反倒是在1390年出现的一件小事让朱元璋找到了对李善长下手的契机。

1390年的时候,李善长的一个叫丁斌的亲戚因为犯了事被叛了个发配边疆,于是他跑去找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一见李善长来求情,心里不高兴了,你个老东西没完没了了是吧?朝廷自有法度,咱怎么做事还得你李善长来指指点点了?

于是,朱元璋一怒之下,不仅没有放了丁斌,反倒让人重新审讯丁斌,这一重审可不得了了,丁斌经不住严刑拷打,竟然将李存义曾经和胡惟庸勾结谋反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又被从崇明给抓了回来。

李存义也经不住严刑拷打,将李善长给供了出来,他供出了李善长什么事呢?

原来当初胡惟庸要谋反的时候,曾经几次三番地去游说李善长,让李善长一起谋反,只是李善长一直没有答应。

李善长之所以没有选择和胡惟庸谋反,还会被牵连进“胡惟庸案”,原因便在于他虽然拒绝了胡惟庸的拉拢,但是也没有将事情告诉给朱元璋。

这不仅说明李善长犯了知情不报的罪,还说明李善长有了骑墙的想法,风往哪边吹,他便往哪边倒,这在朱元璋看来和谋反有什么分别?没有。

朱元璋决定以此为契机处理李善长之后,李善长的老对手们自然乐得落井下石,于是纷纷弹劾李善长。

这不弹劾不知道,一弹劾又吓了朱元璋一跳,原来当年蓝玉率军北伐,打到捕鱼儿海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受胡惟庸之命悄悄到漠北勾结蒙人的使者,李善长对此明明一清二楚,可却还是知情不报。

胡惟庸有没有派出这么一个使者?不重要。

李善长有没有知道胡惟庸派出使者去勾结蒙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弹劾李善长的人说得有板有眼儿,那么到了这一步,对于李善长对胡惟庸试图谋反之事知情不报之罪,也就可以定下了。

知情不报,等同于谋反。

于是,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受诛,结局不可谓不凄惨。


宁糊涂


李善长之死,历史上公论是冤死。

↑朱元璋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人物↑

朱元璋为何非要诛杀李善长不可,有这么一个故事似乎能够作解释:李善长死后,太子朱标找到朱元璋,委婉劝说到:杀人太多太滥,恐怕有伤朝廷和气。

朱元璋没有回答他,第二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刺的木棍扔到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又命人把木棍上面的刺给削掉,朱标自然能够轻松捡起,于是老朱教育小朱:“我现在诛杀这些人,就是为你消除隐患”。

这个故事似乎暴露出了这对父子内心的秘密。

然而,真相是如此简单的吗?

并不是。

↑朱元璋的反腐措施,空前绝后↑

谁都知道,朱元璋堪称中国历史上反腐手段最决绝的帝王,他的反腐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反腐条件严苛

只要是犯有贪污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北方荒漠中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二、反贪腐不避皇亲国戚。

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都是死于贪腐相关案件。

以上事实人所共知,但大家很少去思考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会面对何等的压力。

换成任何别的皇帝,真不一定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局面,哪怕这个复杂局面是朱元璋一手造出来的。

↑权贵官僚们当然会歌颂宋太祖赵匡胤↑

李晓鹏博士在《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书中曾经比较过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区别。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千古称颂,可你仔细想想,称颂者会是谁?必然是受益者和无知者。

石守信等大将权贵倒是可以丰衣足食,代代无忧,荣华富贵享受不尽,可背后需要多少老百姓付出巨大代价呢?

自古以来,官员们的荣华富贵和老百姓的丰衣足食是一对矛盾。

因为在农业经济时代,官员的薪水与富贵,都是取之于民。赵匡胤采用的是贿赂讨好官僚集团,至于民不聊生这样的事情,对不起,他不会考虑的。所以宋朝的公务员之多,堪称各个王朝之最,因为公务员待遇好啊。

这与出身有关,朱元璋是苦出身,当过要饭的,当过和尚,父母家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朱元璋从小就痛恨贪官污吏。没想到老天爷竟然真的让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如何对待“腐化”的官僚权贵,朱元璋必然不会采用赵匡胤那种讨好的做法。

↑李善长活的没有安全感↑

再说另一方面,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权贵们,他们其中一些人,保持了高尚的政治操守,朱元璋对待这些人倒也不坏。但其中多数官员,膨胀了,腐化了,这是人性的必然。

比如朱亮祖在广州,成为土霸王,和当地劣绅勾结,一手贪财,一手逞威,换做是赵匡胤当皇帝,屁都不管。但朱元璋不能忍!

再比如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他娶得可是马皇后与朱元璋的第四女安庆公主,以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深情来说,安庆公主也得到相当的恩宠。可是欧阳伦却利令智昏,偷偷贩卖私茶,谋取暴利,而且他还是利用公家的驿站搞走私,成本都是国家的,利润都是自己的,这种违法案件在历朝历代简直司空见惯。

而且权贵们还面临一个他们无法约束的情况:自己的家奴狗仗人势,自己的后代不长出息。欧阳伦的家奴周保在走私的过程中,嚣张至极,殴打河桥吏,河桥吏一直都是一忍再忍,这次无法忍受,于是上奏朱元璋。

↑朱元璋杀女婿,杀得好!↑

朱元璋大怒,立即处死周保,并且赐死女婿欧阳伦。都说朱元璋残忍噬杀,但换成赵匡胤来当皇帝,河桥吏岂不该活活被周保等人治死?或者等一个包青天?欧阳伦岂不要一直无法无天?

同样,胡惟庸案件的直接原因,也要拜胡惟庸儿子胡公子所赐,胡公子在街上肆意奔放,坠车而死,胡惟庸竟然亲手杀死驾车之人,给儿子报仇,换成赵匡胤当皇帝,恐怕不但不会追究胡惟庸的责任,还会派人慰问胡惟庸丧子之痛呢。

朱元璋反腐是没错的,但他最大的错误在于方法不对,他过于依靠人治,同时又不能体谅官僚的行事逻辑,比如空印案,官僚的初衷并非利用这样的手段谋私,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的一种得宜之法,朱元璋却完全不去体谅此事的背景。

总之,朱元璋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让许多官僚都产生巨大压力。

↑胡惟庸有一大群追随者,他们受够了朱元璋↑
<strong>

当官为了干啥?权贵的功劳不就是换来权势财富和地位吗?这些都是人性必然的行为,可朱元璋一丝都不肯妥协,如此严酷的手段,你要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干活,你会怎么想?

普通官僚当然是畏畏缩缩,每天上班前和家人告别,能活着下班就是大庆幸了。但到了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位置,他们就有能量和朱元璋掰掰手腕了,而且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官员支持,有“群众基础”,这点很重要!

虽然许多明史大家都认定胡惟庸与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心思,但小编认为,胡惟庸和李善长内心绝对想过反抗朱元璋的办法。

为什么?因为活的没有安全感。而且老朱的做法太极端了,当官贪污点怎么了?人家行贿我办事,怎么了?我不造反,该干活干活,又怎么了?老朱你这么搞,会没朋友的。

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有安全感。胡惟庸案件爆发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可胡惟庸的案件余波,一直到李善长被牵连诛杀才算基本停息。而李善长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诛杀的。

↑锦衣卫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这十年间,朱元璋做了什么?为什么需要花费十年,才把李善长杀掉。原因其实很简单:朱元璋起初也不知道李善长做了些什么,他需要花费时间调查!

实际上,诛杀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意识到了官僚集团存在着反抗他的力量,他需要顺藤摸瓜,逐一排查。

朱元璋一方面通过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加强皇权,加强自己控制朝廷的能力,一方面,他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立了锦衣卫,负责探查官僚的政治动向,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内心的不安全感。

其实,随着朱元璋年纪渐大,他的极端性格有增无减,樊树志先生认为朱元璋利用这十年时间编织能够杀死李善长的理由,毕竟人家李善长有免死铁券,金身护体,还能免死三次!而唯一无法免死的条款,就是谋反。

证据炮制需要时间,但朱元璋派人伪造证据的动机呢?恰恰是他对李善长等人代表的巨大的政治能量的不信任!

李善长等权贵,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击朱元璋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决不能再留下来而且,为子孙后代考虑,朱元璋能够压制住官僚权贵,可朱标的威望手段能做到吗?显然做不到!

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是,朱元璋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权贵,为他的皇权反而埋下了巨大隐患,于是为了铲除这个隐患,他又不得不继续消灭权贵,这个死循环形成之后,无论李善长还是朱元璋,就都没有退路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善长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个极其理性,手段酷烈,性格坚决的政治天才。


我见青史多妩媚


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深受后世诟病,如果说武将多有不法被朱元璋诛杀尚属情有可原,比如凉国公蓝玉,在战胜蒙古后归途中,尽然干出了毁关的恶事,简直太无组织纪律性了。



但是朱元璋诛杀76岁的李善长实属残忍。李擅长被朱元璋列为开国功臣之首,是开国六公中的唯一文臣。我前面说过朱元璋杀功臣,虽然残暴但并不是没有一点理由都没有。那他杀李擅长的理由是什么呢?

首先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是不能考虑年龄这个因素的,你看司马懿七十多岁了才把曹魏政权架空,曹爽也正是看到司马懿年迈大意才被干掉。所以朱元璋杀李擅长不要拿年龄说事。



朱元璋杀李擅长直接原因是,胡惟庸等人准备造反前,派李擅长的弟弟讯问李擅长的意见,李擅长回答的意思是,自己老了让他们看着办。这是什么话?别忘了,李擅长是开国六公之首,大明首任宰相,有人造反他不制止,不举报,尽然让他们看着办。别说朱元璋就是任何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朱元璋为了掌握权力,早早的暗示李擅长主动辞去宰相。也许朱元璋对李擅长是有亏欠的,但李擅长那句话充分暴露了他对朱元璋逼他辞职是有怨气的,一个有怨气的开国功臣是不能留的,留下就是留下祸患。这是李擅长被杀的深层次原因,不过李擅长没管好自己的弟弟,跟胡惟庸等人搅在一起就注定了李擅长没有徐达他们明哲保身的意识,再遇到朱元璋这种刚愎雄猜的主子被杀很正常了。


沧海一粟7528


李善长,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适逢元末乱世,群雄并起,李善长择明主朱元璋,以其才智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为明朝的建立和有序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在76岁高龄时以“胡党”之名被处死,累及全家七十余口人。

这是为什么?且听小白丁来分析。

一、早期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协助创立大明王朝的功臣

至正十五年(1354年),朱元璋率军攻打滁州,李善长前来投靠, 被命为掌书记。当朱元璋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时,李善长答道:

“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今元纲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产,距沛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李善长的话语不仅流露出对朱元璋的一片忠诚,更为其实现霸业指明了方向。朱元璋欣赏之余,视李善长为左膀右臂,升其为参谋,参与决策制定。双方建立起了一种君对臣信任、臣对主忠心的关系模式。李善长投靠朱元璋后,积极出谋划策,尽忠职守,使军队内部诸将和睦,前方军需供应充足,这些为朱元璋取得前线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方便,对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明建国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倚重没有因政权的建立而消退。封李善长为左相国,命以他为首的礼乐二局改革元朝旧制,制定新的礼制,作《郊社宗庙仪》,并重新改定官制,明确各部责任,使新建立的国家机器得以正常有序运转。李善长还负责监修国史, 成《元史》一书。他定礼制、改官制、修史书为明朝初年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居六公之首,“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升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还被赐予大批文绮和布帛。这次封赏不仅使他获得了荣华富贵,更达到了自身仕途的最高点。在洪武初期,李善长以他的忠心和卓越功勋,一直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可以说,在洪武十三年以前, 朱元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是和睦的。

然而, 随着明朝的建立和统治的加深,两者的共同利益逐渐转变为君臣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信任关系被打破。朱元璋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日益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信任逐渐转向了猜忌, 进而转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屠戮。朱元璋向来多疑,而李善长“内多忮刻” 的性格和“贵极而骄” 的行为,日益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尤其是他的卓越功勋和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庞大势力, 更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二、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贵极而骄,越礼违规、胡作非为,失去了为官应有的谨慎。

李善长以其智谋,得到了太祖的信任和倚重,被赐以高官厚禄,获得无限的荣宠。但李善长有心计却没有远见,在得宠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为官的谨慎。李善长的性格,使他表面看似不与人争,但稍有人侵害他的权利,或见识略比他高,便会想方设法实施报复,与太祖结成儿女亲家后,更加失去为官的谨慎。

“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拘。基不自安,请告归”。 “狎宠自恣,陛下病不视朝几及旬,不问候。驸马都尉祺六日不朝,宣至殿前, 又不引罪,大不敬” 。

朱元璋遂将李善长的俸禄削减,以示警告。李善长在致仕之后,仍参与朝政事务,在中央和地方拥有很大的势力,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该集团的大部分人都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过,是朱元璋登上帝位的得力助手。明朝建立后,淮西功臣获得加官进爵的优待,得以长期处于统治上层,形成庞大的官僚网络,造成了官员之间的失衡。这些贫苦农民出身的淮西功臣,随着明朝的建立,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日益骄奢、专横跋扈,逐渐沉溺于争权夺势之中。

“生杀黜徙,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则匿不以闻”。

甚至功臣的亲信、家人等也无视法度,倚仗权势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俨然成为一方霸主。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在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面前,失去了原有的本性,逐渐退变为挖封建统治墙角的破坏力量,这必然是太祖朱元璋所不能忍受的。

三、太祖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天下长治久安, 对功臣的疑忌心逐渐加重。

朱元璋布衣出身,经过浴血奋战,最终荣登九五之尊,所以十分珍惜皇位,觉得来之不易。为了巩固朱家天下,他必须强化皇权,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为此,他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统治集团内部, 转移到如何防止文臣武将的叛变篡权上来。

洪武初期,朱元璋为了笼络功臣、给后世留下厚待功臣的美名, 他以加封进赏、颁赐铁券的形式礼遇开国功臣,但同时也对功臣进行了告诫。

“畜兵所以卫民,劳民所以养兵。今尔等无耕耨之劳而充其食,无织缍之苦而足其衣,是皆出于民也。无知之徒,不知捍御之道,横起凌虐之心, 以害其民,民受气害,而至于困弊者,是自损其衣食之本也,不仁甚矣。尔等宜戒恣纵之心,体朕恤下之意”。

随着政权的稳定,功臣骄奢之心渐起,完全忘却了朱元璋的告诫。在屡次劝诫和颁布《铁榜》 进行警戒无效后,朱元璋对功臣的信任逐渐转为猜忌和怀疑。朱元璋的贫苦出身,使他常有一种自卑心理,而常年的作战经历,又使他多疑贪权。尤其是龙风八年(1362年),淮西宿将谢再兴的叛变和邵荣的谋反事件,在朱元璋敏感的心上留下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他曾说:“夫人藏其心,不可度也。吾虑或昼臣而夜盗”,他对功臣提防之心的加重,是功臣悲剧命运的开始。


何况,朱元璋很重视宗法制度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帝位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后又立太孙朱允坟为皇太孙。可是,继位太子朱标生性懦弱,将来如何驾驭这些有勇有谋的文臣武将,这是朱元璋最为担心的。所以,他就预先替太子“拔钉”,来解除身后之患。这种“居安思危”的意识,使朱元璋逐渐疏远功臣,他宁愿使用资历浅的小官,也不愿重用功勋卓著的功臣, 这样既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又可以维护明王朝的利益。随着政权的渐趋稳定,朱元璋的猜忌心理日益加重, 功臣的不满更是与日俱增, 功臣的才智、名望以及任何意外和过失,在他眼里都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这必然导致他对李善长等功臣的态度由信任转向疏远,甚至不惜大开杀戮,以此作为一种警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专断独行多年的宰相胡惟庸被杀,主要罪行是谋反和通倭。胡惟庸既是李善长的亲信,又与他有亲戚关系,朱元璋便想借此案来打压李善长。时隔十年之后,有一批要发配边疆的京城要犯,丁斌是其中之一,他不但与李善长拉亲,还曾经侍奉过胡惟庸,于是朱元璋借机逼丁斌交代李存义与胡惟庸交往的事实。 随后又逮捕李存义父子,并迫使他们揭发胡惟庸曾劝过李善长一同谋反。

“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
“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

朱元璋便以此作为诛杀李善长的强有力借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被赐死,连累全家七十余口,仅公主驸马未被治罪。朱元璋并未作罢,将李善长的罪行作《昭示奸党录》,公布于全天下。

诚然,李善长倾尽一生之力辅佐朱元璋,虽不敢说毫无私心,但的确是为朱元璋的帝业百般规划。在达到人生荣誉的顶峰后,李善长迎来的却是全家人被杀戮的悲剧命运。

四、结语

李善长的晚节不保,一方面是自身原因,不懂得功臣身退以自保,反而致仕后一直参与朝政事务,尤其是后期为官有失谨慎,重用和扶持淮西官员,使该集团长期处于统治上层,其中一些官员还骄奢跋扈,成为了损害封建统治的破坏力量。但是归李善长为“胡党”之列,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另一方面是,在当时朱元璋大肆诛杀开国功臣以及重典治官吏的大形势下,李善长的才智、荣誉、过失等等,落在朱元璋眼里都成为了对政权稳定的威胁,疑忌心甚重的朱元璋势必会拔去这根眼中钉,所以功勋卓著的李善长也只能落得如此结局。李善长在洪武朝的境遇,是明朝开国功臣的一个缩影。


史海小白丁


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开国君主朱元璋。他出身于一个贫苦人家,但胆识不凡,又很有眼光。后来参加了反抗元朝暴政的军队,在此过程中有所建树,并获得了威望。

在此之后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力量,并在之后消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两大劲敌,为登上帝位扫平了道路。

不谈别的方面,单说称帝后的朱元璋对老百姓很尽心,这一方面做的就很不错。因为他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了解百姓的辛苦。所以称帝之后大力救济百姓,降低税收,生活困难的百姓还能得到补贴。这些举措使他很得民心,也巩固了明朝执政的基础。

不过凡事必有得失,他的各种亲民政策使他很得人心,而他对有功臣子所做的行为则让人寒心。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录,明王朝建国功臣很多,被封高位的40多位。其中有公爵25位,伯爵12位,这其中明确记载被杀的有近30位。数字让人有些震惊。

而这次要说的这位有功臣子,本不必落得一个凄惨下场,但自作自受,最终自食恶果。

这个人是谁?他为建立大明做出了什么贡献?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善长,熟悉明史的朋友们对这个人肯定不陌生。他是明太祖的左右手之一,也可以说是他的参谋,为他打下江山指点方向,提供计谋。


而且他为人可靠,有能力、有品格。在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他在军队中的上级郭子信听到一些消息,对朱元璋有了戒心。

之后就开始瓦解他手中的兵权,知道李善长有才能,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结果被他严厉拒绝。

在朱元璋攻克彩石后带着大军继续前进,他则提前写好榜文要求士兵守军纪。在太平被攻克后贴在城中各处,兵士看到都很遵守,百姓见此就很拥护这支军队。

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他认为元制有弊端,就进行了改革:恢复制钱法,建立茶法,控制官盐来路,并开矿炼铁。百姓慢慢富裕起来,更加拥护朱元璋。

在政权建立之后,他因为功勋显著,被封为宣国公。后来官制改革,他又成为左相国。

他十分忠心,又不好在君主面前露脸,为何最终会被杀掉?难道是他自己行为不端吗?

他之所以最终被杀掉,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他自己的过错,另外一个,就是被人出卖。

在大明建立之后,朱元璋在政治上主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方面出台各种惠民政策,得民心才能稳固住自己手中的江山,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太明白这一点了。

另一方面就是控制手下这批有功臣子,防置他们谋反。而李善长身为文官,手中无兵,所以太祖也没有很留心他。但是他最后会死,还是和反没能脱离关系。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诛杀全家,与此牵连者也都被处以极刑。洪武十八年,李存义父子被告发也参与了谋反,和胡是一派的。


但是因为证据不足,所以太祖就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将他们父子二人赦免了。但皇上给了他这么大面子,李善长却一生不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这也就埋下了隐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被羁押。他上书请求赦免,太祖想起之前李存义父子之事,大怒,反而加重了对丁斌的刑罚。

结果丁斌告发胡惟庸谋反一事李善长也有份,说他虽然并未直接参与,但是对此事曾动过心。太祖更怒,最终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有人说,李善长之死是太祖故意为之,但我认为,李善长最终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他尽管忠心,尽管本分,但是他还是不够了解朱元璋,了解皇上的想法。最终一步错,步步错,导致最终的凄惨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