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鄭哲敏院士是我國著名應用力學專家,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成為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2013年榮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毫不猶豫的選擇回國參加建設工作。

一、醞釀:參與留美科協的活動

鄭哲敏,祖籍浙江鄞縣,1924年10月2日生於山東濟南。

1947年在清華大學畢業後,鄭哲敏留校擔任助教,次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留學。

1949年6月,鄭哲敏拿到碩士學位,隨即開始準備博士學位的課程和論文題目。在緊張的學業當中,他無時無刻不牽掛國內的形勢及親人。

在1949年9月22日寫給妹妹的信中,他寫道:"北方的情形如何?二妹如何?學校中如何?上海方面四妹和五妹過得怎樣?異常掛念,望能詳細告知。……(我)生活方面甚為安適,想到國內你們現在的困難情形,實感到我應十二萬分努力的必要。"

此信發出後不久,新中國即宣告成立。一方面考慮到國家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為了回國助父親一臂之力,鄭哲敏開始著手籌劃回國事宜。

在1949年底寫給父親鄭章斐的信中,他寫道:

我覺得現在所學的東西都太理論,回國教書適合,入工廠則感實際經驗缺乏。另一方面我覺得國內現在急需的是實作的工程師,就這方面講,我的訓練很不夠,這是我很覺得不滿的。教書的人國內固然也需要,然而究不如工程師的需要大……

在回國之前能夠儘可能獲得一些工廠工作的實際經驗,成為鄭哲敏籌劃回國路線過程中念茲在茲的一件事情,對他此後的工作生涯也造成了深遠影響。

當時留美同學之間的聚會很常見,其中很多是由留美科協組織的。留美科協組織成立於1949年1月,協會成立的目標是爭取更多的留美學生回國,為發展新中國的科學技術而努力。鄭哲敏也參與了一些留美科協組織的活動。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1952年,鄭哲敏(左一)留美期間與馮元楨(右一)等朋友合影


留美科協的活動加上自身對祖國、對家人的牽掛,共同堅定了鄭哲敏的歸國意願。

在1951年寫給家裡的信中,他明確表達了自己歸國的想法:

學業結束後,我計劃到東部一行,然後返國,在現在國內各方面需要人的時候,早些回國參加建設工作是我的責任。

雖然志向已定,但歸國之路卻荊棘遍佈。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1951年2月17日,鄭哲敏寫給父親的家書(封皮)


二 鬥爭:為回國所經歷的挫折與努力

朝鮮戰爭爆發後,包括留美科協在內的多個進步學生組織被列為非法團體,無法進行公開活動。

1950年9月19日,留美科協發出解散通告,最後發出號召:"我們願在此重申本會之期望作為結束,希望各同學早日學成歸國。不久的將來,我們在祖國再見!"

鄭哲敏初到美國的學生簽證有效期只有一年,所以從1949年起每年都需要申請簽證。自1950年起,申請簽證時移民局就開始找麻煩,"譬如於申請簽證時,問訊常達三四小時之久。不但問及對於國內政局的看法,有沒有看過關於共產主義的書籍,並且問到願不願意為美國服兵役。問詢開始時要宣誓不說假話,否則受法律處分。問詢的經過由書記員或錄音機記下。"

鄭哲敏開展學業期間最後一次簽證的有效期是1951年6月期滿,在4月份他就開始申請下一年度的簽證,但一直到7月也沒有得到答覆。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1954年,鄭哲敏(左)與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合影(錢學森攝)


1951年7月,鄭哲敏在錢學森先生指導下完成博士學業,並開始著手準備回國,但當時的形勢卻使得他不敢輕舉妄動,在9月的一封家書中他詳細剖析了當時的局面和他的憂慮:

我於回到學校後關於返國的情形,聽到了下列兩件事件:在CIT去年做過事的一位已經畢業的同學,和另一位去年自東部來CIT做過事的一位紐約大學的中國同學,今暑因為計劃返國,現在被美國政府命令在美國留下,不許離境。這兩位同學在此地並沒有做過任何與美國國防有關的事。這樁事件的發生可見完全是因為美國政府有意留難要回國的中國技術人員。

另外有一對盛氏夫婦去年也曾在CIT生物系做事,今年暑假回國時卻並無受到困難。

由於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我不知道是在能走之列還是不能走之列,因此不敢冒然向移民局表示要即刻走的意思,以免受到與前兩位同學一樣的處置(給他們的命令禁止他們離境或企圖離境)。……現在移民局還沒有回信,依我看移民局最可能的有三種反應:(1)叫我即刻就走;(2)給我工作許可證,但不正面表示我是否是在能走之列;(3)不給任何答覆。三種可能中以後二者最大。……

但移民局卻遲遲不予任何答覆,一直拖到1952年6月才做出令鄭哲敏始料未及的反應。

移民局先是來信稱他的簽證已被拒絕,並要求他次日去移民局報到。鄭哲敏一到那裡,對方就出示了一封拘捕信,說他非法居留,把他送到拘留所監禁,後來交了1000元保釋金才得以獲釋。

放出後,鄭哲敏就請律師要求自動離境。雖然請求得到了批准,但移民局又表示:考慮到美國利益,我們雖然同意你自動離境,但不允許你離境,也不允許有離境企圖,只有在我們指定說可以走時才能走,否則要受罰款和監禁的處分。

好在學校對鄭哲敏不錯,以助教待遇收留他做了兩年教學、研究工作。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1952年,鄭哲敏(右三)著博士學位服裝參加畢業典禮


和鄭哲敏一樣被禁止離境的中國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和新中國政府一直都在努力爭取回國的權利。留學生們通過聯名分別向社會賢達、美國總統、聯合國秘書長髮公開信等方式努力表達回國意願。

但真正對事態的進展起到決定性影響的,還是中美政府間的談判。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美雙方就朝鮮戰爭戰俘問題展開談判。談判中,中方要求美方允許尚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回國。

鄭哲敏的離境限制也是此時得以取消的,得到通知當天他就給家裡寫信報喜,並開始著手辦理回國事宜。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1954年9月17日,美國移民和歸化局洛杉磯分局給鄭哲敏的監視離境文書


三、歸途:繞道歐洲的得與失

1954年7月23日,鄭哲敏在得到離境許可後寫信給家裡表達自己想要繞道歐洲回國的想法:

今天移民局來通知已經將不准我離境的命令取消了,此後可隨時離美。我的意見是先到瑞士,原因是到那裡去出境的限制較寬,行李書籍的攜帶比較方面方便。另一方面,我想,假如大人同意的話,可以在瑞士鐘錶廠裡學習一年半載,在技術與工具方面觀察一下,使得以後可以替大人擔任點技術上的工作。

由此可見,鄭哲敏還是不改初衷,想要在回國之前儘可能多地學習一些實踐經驗,能更好地為國內服務。

1954年9月22日,鄭哲敏乘機離開洛杉磯前往紐約,25日乘船前往法國,7日後抵達。10月12日,鄭哲敏前往瑞士。去瑞士之前他已聯繫好一家鐘錶廠,想要在那裡實習一段時間。

10月13日到達瑞士後,鄭哲敏從錶廠的迎接人員那裡得知瑞士政府對鐘錶技術的外傳有諸多限制,而且也感覺"在瑞士逗留過久……不是上策,國內各方面都需要人,能回國的似應提早回國"……

一個月的實習期過後,鄭哲敏感覺"所得甚少","所做者僅限裝拆,這是我以前就知道的,設計方面工廠不肯教授,所以再留下去並無意義,今決定儘早成行歸國"。

1955年1月22日,鄭哲敏由法國馬賽出發,於2月中旬抵達香港,航程大約一個月。抵港後停留了幾天,他便啟程前往大陸。

力學家鄭哲敏的歸國之路

1955年2月,鄭哲敏(中)回國途經香港在王光熀先生家中留影


他的行程一直受到家人和政府的關注,妹妹企肅曾寫信給家裡,讓父親催他儘快回國。

當鄭哲敏回到上海後,妹妹又來信催他儘快到北京報到:

二哥終於回來了,不過我想趕緊走到工作崗位上來也是很必要的……另外還有一意見就是切忌親友之間的宴請,別使他的社會關係搞得太複雜了,這樣會在某些方面帶給他不方便的地方。

企肅的來信只是比較委婉地提出了社會關係的問題,哥哥鄭維敏則更直接地提出了批評:

從企肅那裡知道哲敏大概在這幾天就可到上海了,甚慰。以前我曾寫信,希望家裡轉告他不要在瑞士實習也不要在香港停留,以便早日回國參加工作。但是現在呢?在瑞士及香港把社會關係搞得很複雜,這都是不十分好的。

以後希望把過去的社會關係儘量斷絕來往,哲敏到上海後,也不要造成更復雜的社會關係,家裡在這方面應該注意點,不然會妨礙弟妹們的工作的。

由此可以看出,鄭哲敏繞道歐洲,在技術上所獲無幾。對此,他晚年的時候回憶起來也感覺"我在歐洲走了那一趟是犯了大忌。如果不走那一趟,我後來的工作性質都會不一樣",但不管怎麼說,"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未嘗不是一種財富"。

歷盡曲折歸國之後,鄭哲敏努力投身於國家建設事業。

1954年9月他啟程前夕,導師錢學森先生給他餞行,曾囑咐他"只要是國家需要的都可以做而且應該做"[6]。回國後的幾十年經歷裡,他從未辜負這一囑託。


參考文獻

[1] 熊衛民,張志會.加州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鄭哲敏院士訪談錄[J].科學文化評論,2012,9(06):101-117.

[2] 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3] 侯祥麟,羅沛霖,師昌緒,等(口述).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4] 劉九如,唐靜著. 行有則 知無涯 羅沛霖傳[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5] (美)張純如著.蠶絲 錢學森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6] 鄭成良,編著. 民族之魂—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精神風采【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楊延霞(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