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依照农村环境来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真心还适用吗?你怎么

Lengyu


你好,我是赞同这句话的。具体到农村环境来说,其实也应该是有教无类的,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是相通的。这是第一点,所以老师您的用心肯定会有成果,只是多少的问题,教育的成功,不仅是分数的高低而且关键事育人,这一点,可能目前看不出来,也不做评议,但是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很有意义;二,农村目前来说,好些家庭好一些或者父母在外的,有能力自己带的孩子都出来读书了。留守的大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这即是忧心其实也是好事,为啥呢,忧心是担心家庭没人管,好事是孩子少了,老师单独对小孩的教学时间多了,只要孩子向学,也是能出成绩的。三,农村教育的难点是对孩子缺乏关爱,这方面既有父母关爱的缺失,也有老师的混日子。所以对孩子多些关心,关爱,会有回报的。最后,用“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这句话向所有农村中小学老师致敬。相信缘于爱,根植于爱,必然会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他们会给我们应有的回应的!!!


不得了6881


不赞同。

我以前没当过老师以前,觉得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我当了老师后,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真的天壤之别。

我记得,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些知识点,简单点一下,他就能明白,而有些孩子,不管我用哪种方法教,就是教不会。

我自认,已经很和善,很有耐心,尽量站在孩子立场去考虑问题,可能还是我方法不到位吧。

不过,我一般不会以此就认定,这个孩子就是这样或者那样。这样对孩子不公平,虽然有时候我心急,但仍旧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时间。

只是,我再也不轻易说,孩子教不好都是老师锅,知道了当老师的不易与无奈。


初中家长必修课


这句话我个人觉得是错误的,因为老师都是尽心的教你,但是你不愿意学,就比如我以前的老师我不去上学她都来我家好好的跟我说但是我辜负了她我去了又走了,现在在外面几年想了想当时老师对我真的挺好我学习不好天天打架被叫家长,她都没放弃过我只是我辜负了她。现在我特别想跟她说句对不起!杨老师!


大佬馆点


君山就是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也一直信奉一个观点:

一个老师在教育学生上,可以找到更好、更适合与自己的方法。即使不能够教育好学生吧,起码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让自己能够做到转化大部分人的同时,也能够明哲保身。

所以,我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早出自教育家陈鹤琴之口。原本指的是一个老师的教育理想,就是,一个老师应该把教育好学生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

但是,后来这句话被很多人歪解了,变成了对于一个老师教育无能的指责。尤其现在一些领导特别喜欢这句话,每每开会,一提到老师,一遇到问题,就会用这句话来鞭策老师。

大部分老师现在对于这几句话,估计已经是恨多爱少吧。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这句话说的是事实么?对于现在的学生还适用么?

对于这些问题,我有如下看法:

1、话是对的,但是指代的对象,我们在理解上狭隘了。

这世界上,确实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如白纸一般,上面要有什么样的色彩,那是我们后天又老师加上去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了,这个老师,就一定指的是学校里的老师么?当然不是。这个老师,包括家长、包括孩子身边的朋友、然后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前两者对于孩子的影响,说真的,远大于学校的老师。

所以,一个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这么多“老师”综合的产物。但是,我们却要求学校的老师,来单方面完成孩子教育转化的任务,这显然本身就是错误的。

2、对于“好”的标准,我们现在在理解上也有偏差。

什么叫好?我们现在理解的好是,考试100分、平时乖一点儿、不给你惹事。这是你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在评价这个孩子。但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过,用一套标准去评判所有的学生,这真的合理么?

这就好比大象与猴子。你让大象和猴子比爬树,大象自然是要输的。但如果两者比游泳呢?

很多孩子,他可能根本就不适合读书,本身生性就好动,你却强制他坐在教室里、强制他好好学习,还把这些内容作为“教好他”的标准,那么,这个世界上,自然就会有教不好的学生。

但如果反过来想呢?让爱体育的孩子玩体育、让劳动积极的孩子在劳动中获得鼓励、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去唱歌跳舞。各类人才都按各自的特长去发展,真正因材施教,又怎么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呢?

所以,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其实不对。

3、农村的孩子,也并非无可救药,但是,一个老师要花在其身上的代价,有时太大,就怕老师花不起。

现在的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重组家庭很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很难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爱,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撑,这是他们普遍处于的一种状况。

所以,老师在教育这样的孩子时,我的观点是:不是不能挽救,但是代价太大,一个老师,我怕你花不起。

比如有一个女生。父母离异后,又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学生在父母双方看来,就都是多余的。常年处在外婆家。到了初中,这个女生经常自CAN、离家出走、甚至是翻墙逃课。后来,她告诉我,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爸妈都不来看她。她想他们了,他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被他们骂几句,她也觉得幸福。后来,这个孩子休学了。

这样的孩子。其实我们老师非常清楚,只要给她一个完整的家,她就可能获救了。但是,请问屏幕前的老师,你真能伟大到给她一个家么?

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农村并不是个例。我们救的了一个,但终归还会有一群。即使我们再伟大,在农村,终归还会存在教不好的孩子。这就是客观事实。

结束语:

以上,就是君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总结一下:

我认为,理论上,“世上确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上。因为这个能教好这个学生的老师,除了在校老师以外,还包括父母、包括他们的朋友;同时,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也限制了我们教好所有的学生。另外,在农村,老师要教育好一个学生,显然花费的代价将更高。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你好,我是君山,一线教师,爱谈一点教育,如果你也喜欢,欢迎关注我,君山期待与你进行交流!


君山老师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句话是适用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适用,毕竟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每个人的经历、阅历、能力、资历、资质、身份、背景都是不同的,所以谁也不敢保证谁的方法或方式就能教好一个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我是认可的,不管孩子如何顽皮,如果老师能找到那个契合点,还是可以教好孩子的,但好与坏,教会与教不会的定义什么?标准是什么?很多人给出的标准都是利己性的,也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

如果把这句话反过来说“老师教的都不错,但孩子就是不认真学”,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师的责任,但真的是老师的责任么?现在的老师,以及相关的规定,老师能左右孩子言行的权利是越来越小,老师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把知识按照既定的程序传授给孩子,当孩子用心学习时,遇到不解之处再咨询老师。

也就是说,再好的老师也得遇到有上进心的学生才能教好他。而那些不上进或者干脆没有把学习当回事的学生,哪怕老师再优秀也是白搭。

很多人会说,还是老师水平不行,如果老师水平高,再贪玩的孩子也能教好他。那么问题来了,老师虽然有很多种,但我们所谓的老师只是负责在学校传授其知识,而没有义务去对学生生活上、成长上、三关上进行纠正,而能在这些方面作为孩子老师的,只有父母,也就是说很多明明是家长的义务,却强加给了老师。

师者,答疑解惑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能指点我们、帮助我们成长的都可以称之为老师。那么负责文化知识教育的是老师,那么给孩子做启蒙教育、教导孩子人生哲理的家长算不算老师呢?身边的朋友、同事、上司、下属又都算不算老师呢?而学校的老师只是负责了孩子在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启蒙,那么其他方面的教育又有谁来负责,或者说谁能保证教好他们呢?

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教好、教不好是双方面的事,并不是单纯的靠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就的。这完全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而且很多家长本身的教育方式就有问题,自己都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想管有一百种方法,不相管有1000万个借口),却把这种期许嫁接给了老师。

孩子出了问题就赖老师,孩子学习不好就赖老师,孩子不听话也赖老师,但真的是老师的错么?自己亲生的孩子,什么德行,我想作为家长比谁都清楚。

所以,如果老师不尽心教学生,或者本身的教学方法、方式有问题,那么这句话就适用。但如果老师尽心了,也因材施教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努力帮助了那些想要上进、努力学习的孩子们,如果还是学不好,那就要找找孩子本身的问题了,比如家庭环境不好,家长三观不正,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不喜欢学习等等。这都是潜在的问题所在,根本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老师能解决的。


新农志


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提出这句看似正确无比口号的第一个人,一定是个对儿童心理与成长,对学生教育一无所知的混蛋。

理由如下所述:

一个孩子,能不能教好,不完全取决于老师。

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进入小学开始启蒙学习,中间至少有六七年的时间。如果抛开幼儿园时间,至少也会有三四年时间是不跟老师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三四年的时间里,尤其是在性格、习惯、品德、表达、接受能力等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养成方面,教师是长臂管辖不到的。准确的说,小学入学之前的六七年里,家庭教育水里高低,直接决定了入学之后老师教的好不好。

这个时期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入学以后能不能被老师教好。

显然,提出这一论断的人,对于儿童期间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环境,父母综合素质高低等决定性因素一无所知。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入学之前,各方面教育的好孩子,入学之后很快适应,无论哪个老师教,都会得心应手。也有个别孩子,无论谁教,就是一头雾水。神仙老师也没有办法。

举个极端例子:找个狼孩、猪孩、猴孩,让那个提出这个口号的教师来叫叫看?保准让他半天就抱头鼠窜,溜之大吉。

提这种漂亮口号的人,大多都是机会主义者,是为了让领导喜欢高兴而做的即兴表演。如果你认真了,就会把你累死。

在我们国家,总体教育水平很低。受本科以上教育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家长,不一定怎么会从小塑造和教育孩子。准确的说,入学前的小孩子,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差异很大。就是有一部分孩子,无论如何引导教育,就是不开窍。

别说教师教不好,父母教不好,谁都没法把这个孩子教好。

这样的小恶魔一样的孩子,中外都有,不鲜见。


三月森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虽不知陈老先生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但近年来围绕此语的争论一直不断。    

现在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今的学生处在经济社会,竞争时代,他们面对的是挑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怎么适应社会呢?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也在钻教育的空子,拿着法律当作他们的保护伞,来遮掩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关注社会,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他们在温室中成长。 

 

  首先,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职。一句“没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其次,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些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诠释和处理,变成他们各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后,结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为艺术品。不能不说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心智、能力都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而且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 任何一个老师,他的能力,他的教育技巧,他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能力,他的预知能力,他的判断能力,他本身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所不能,可以说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你就无法确定某个学生到底是不是已经无药可救,即使你用尽你所知道的所有方法都教不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已别无他法。你搬不动的石头,别人未必搬不动;现在搬不动的石头,将来也不是一定搬不动。爱因斯坦三、四岁了还不大会说话,他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傻子;爱迪生小学时也被老师认为古怪,最后被逐出校园。结果他们都成了伟大的人。 

总之,个人认为教学的结果不是有某个因素造成的,而是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的教育环境与城市的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差异,但作为教育者应该尽力而为。人们常说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良心活,做到问心无愧就好。


101个王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我们领导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我个人很不喜欢这句话!

孩子成绩的好坏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孩子,家长和老师这三个方面。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老师的作用强调的过于重了,似乎是在说:瞧,孩子考得差是因为老师教的差!

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可以教出满分学生,同样他的班级也可能出现不及格的孩子。作为老师,是不是可以说: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

成绩的好坏需要多方配合,学生学习习惯好,专注度高,领悟能力强,又喜欢上课的老师,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安排。任课老师师德好,平易近人,专业知识强,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容易听懂!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不好就奇怪了!

但遇到油盐不进的学生,任凭老师说什么,做什么,他就是不愿意学,这种情况下就是请来所谓的名师也难见成效。

叫醒一个睡着的人很容易,但是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很难。对于一个想学的孩子,无论基础怎么样,老师慢慢教,他们总会进步的!但对于一个已经铁了心放弃学习的孩子,这就有些难办了!


凉夏和暖冬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陈鹤琴老师说的话没毛病,仅仅只是强教师的责任感而已。有毛病的是把这句话曲解推广的人,愣是把它当做噎人和抬杠的论据,可气又可笑。

意思是指学生的成绩差归结于老师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无方而使学生得不到好教育方式,学生没错,那就是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当,是这两句话的本意。

其实,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教育学生应做到“因材施材”、“适材适用”。但现在到了别人的嘴里都变了,学生不成材是老师没教好、员工不会做是干部没带好,这是何等的荒唐。 每学生个性不同,虽然教育内容一样,如何才能使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十个手指还有长短,何况是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要想全部达到教育标准要求是多难!

另外,老师有教育方法的优劣,会教的老师有较好的方法去开导学生,但如果硬将学生没学懂就怪老师,那是强人所难!

学业有难易、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员!“因材施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用户可爱小苹果


这个问题首先给我们设置了一个产生的条件“依照农村环境来看”,那么我们首先比较一下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具体有哪些差距。

1、成长环境。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课外教育,农村孩子放学后就得帮助家里干农活,从他们接触事物的广度和宽度上是有巨大差别的。成长环境势必造成的就是他们的性格特点,农村孩子多数内向,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不自信。

2、视角眼界。城市里的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机会是很多的,举个例子,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共享单车是从农村开始普及,才是城市。我们常说“见多识广”,很多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对于事物的领悟和认知上能差出两个年龄以上。

3、师资水平。农村老师本身更多的也是农村出身,所以使得本身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受到一些局限,势必也会影响他所教的学生。而且现在水平更高的老师,基本上都会被挖到城市里更好的学校里去。

所以再回答你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学习不好的全部原因只是由师资造成的吗?显然会有所偏颇。一个孩子的成才是综合因素共同的影响,老师很重要,但是孩子也很重要。

目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共享一片蓝天”,但是考学的道路上,农村孩子只有比城市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别无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