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书法,是一直临写四大家的字好,还是学好笔法,写自己的结构好?

新180534369


1.首先,无论是学习哪一家都要完全忠实于他,只有做一个忠诚的粉丝,你才有可能从古人那学到东西,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



所谓四大家,不知道你指的是哪四大家。历史上四大家很多,例如宋四家,清四家等,你所指楷书四大家吧。

学习四大家的字,没有问题。我建议还是既学笔法,也学结构。

2.虽然赵孟頫曾经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到“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话说的一点毛笔没有,但是我们不要理解跑偏了。


不能只学他们的笔法,不学习结构!我们学习笔法是学习用笔的方法,但是字终归还是要回归到结构。结构不好,笔法再好不能用;笔法不好,结构勉强可以说得过去。

3.举个例子,如果布料好,裁剪效果不合身,衣服同样不能穿。虽然结字因时相传,现代人的书法审美和古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说你单单学了笔法,而不懂古人结字原理,你的字是没有水平的。

4.本人才俗学浅,希望和各位同仁一起研习书法
。如有不同观点,请留言批评指正!!


清涵书法


书法不仅仅是四大家!

四大家也只是楷书,临摹四大家不可能把笔法学全!学习四大家也不仅仅是临摹,如果仅仅是临摹,那么你临摹的再逼真也不能称家,因为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书法的理论,书法的审美,不然,你就是写字!

学习笔法更多的是在行草书里,学习行草才能让你更深地认识书法,更广泛地接触书法。


一笑貫长天


实在的讲,我字写的并不好,只能算喜写毛笔字。

刚才看唐弟兄说研究,我更谈不上,只是好思考一下。

我认为学书法,应选一家的好帖学,写到离开帖能写象,最低也得八九分象,这样笔法结构基本掌握。

这时可以换一个帖,或就去写印刷体,这样你才能脱离原先的体,形成自己的体,这样练好了才有可能成书法家。

可能有人说我是杠精,我认为书法家不应分柳体欧体颜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篆书,狂草只可当爱好,为修心写着玩,能成匠则成,成不了匠,什么也不是,有什么用,画符不避邪,写对联谁也看不懂有什么用。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草书是行书按章法的快写。

只有在楷书形成了自己的体,再行,再草,才能写好字,才可能成家。

确切的说,行书,草书不是临行书,草书帖,可以学钢笔的行书草书,用来写毛笔的行书,草书。:

必须打下楷书的基础,才能写出好的行书,草书。

否则就是画字。

我是这样想的,也要这样试一试。欢迊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qSy112233864喜乐孩子


取决于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临帖只是技法训练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科目,帖是训练用品器具之一,无论先学什么书体,或先练哪个帖,都是暂时的,相当于公交车线路上的一个经由站,不可能总停留在那里,肯定是要向下一步进行的,比如,从欧楷《九成宫》入手,之后要学行书,或练其他帖。

所以,无论是学什么帖,或者说练哪种字体,主要是研究范本的书写技法,重点是笔法、字法,如果只是单纯的留于模得笔画形状和字体结构外貌,而并没有真正的获得法理,那是没有用的。

临摹是悟法、取法过程,创作是用法的过程,因此,决不能局限于专工某一家,应该博览群书帖,各种各样的字体都要学,重要的是笔法、字法,然后,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学过的字原封不动的放到作品中,必须拆成笔画、部首,使它们变成技法元素,重新组合……这叫个性化创新。

学习书法,临摹古帖,最终目标是获得原作技法核心精要,掌握传统书写法理与技术方法,依次类推,博学多帖,修练多体,然后,融会贯通,向写出艺术个性化字体方向努力。

笔法只是书写技法当中的一项。书写姿势、执笔方法、结字法则等相关要素若是不正确,空谈笔法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执笔法是重要的用笔技法之首,可以说它是直接影响运笔法动作正常有效施展的前提条件,对日后写好书法、提升技艺水平,非常至关重要,不可轻视。

初学乍练的时候,单纯书写某一种字体,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随着审美标准不断的提高,就会发现原来的一些作法是错误的。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步入正轨呢? 如图:

想了解更多的练字方法问题,请关注我,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有小视频可看,兴许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谢谢支持!

密切关注书法与写字教育发展动态,潜心专注书写技艺方面的课题研究,努力推广实用型硬笔书写技法,做有良心的书法家 ——潘茂生•寄语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首先,临习四大家的作品,是因为欧颜柳赵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通过毛笔对汉字书写来表现审美趣味和思想感情。

而且独具特点的书风,是一场书法点画,线条,结构,结体,审美的转变,是富有各自韵律和节奏的特点。四大家不论是真,行,章,草,都影响着同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能占据重要的一席之位。

而学习书法的过程一般都是由楷入行,再入草,而楷书以四大家为首,故而四大家的书法作品临习,是初学者的基础。也是入门的重要典范,通过四大家的学习能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和技巧。

当基础打牢后,更要学古贯今,博学多采,笔法,章法,墨法蕴含于心,融合百家,才能继往开来,入古出新,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特点的书法特征。一部书法发展史,阐释了汉字的演变史,贯穿着书法风格的变化。因此如果脱离四大家,是很难很难创作出自己的书法风格的,最多也只能算作流行体。还是一步一步临习,集诸家百长,融于一心为好。


清泉2008


书法,一人一性,一人一书。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认为你要从自己的审美观念出发选帖。喜欢哪种风格的书体就选哪种练习,不要朝三暮四,练的太杂反而会邯郸学步,一事无成。





祺艺学书


临习别人的字是因为别人写的字比自己写得字好看,要想写好字,首先得练笔法和结字结构。汉字是由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练习时,首先要对着偏旁部首逐个练习,练习每个偏旁部首的书写用笔方法,偏旁部首练习好了,写字就有了基本功,结字的好看难看,关键在于是否匀称,字犹如人的五官相貌,偏旁部首犹如人的器官,是有一定比例的,长得匀称了,笔道刚劲有力了,写出来漂亮,该长的写短了,该短的写长了,都不成比例。汉字数量巨大,字形复杂,练习起来很难面面俱到,因此会吃功夫。比不了英文就二十六个字母元素,只是排列顺序有别。


我为大王来巡山


问题提的非常好。学习书法过程中出来读帖临摹就需要不断的思考与书法有关的问题。如何一味埋头临摹,而不反思,会影响书法的学习的。

所谓的灯不拨不亮,理不思不明,理不明,行必惘然。先说“一直临写四大家”的问题。我们学习书法最忌不专,见异思迁。如果各种书体都在不断交互临摹练习,很可能会象邯郸学步那样的结果。正确的做法是一家一家的过,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不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对于初学来专而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本身技法不懂也不熟,如果头脑中同时出现两种状态和字的技法与字形,往往会一片芒然,不知如何落笔。初学书法不需要博而贵专精。实际上,一家能够学透或掌握,恐怕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不过如果能够精通一家之后,举一反三,一法通百法通,在学其他字帖就容易了。毕竟书法的演变发展连贯的是在继承过程中变化出新的。



学习书法建议先专后博。不是一直临一家或交叉临摹。

在说笔法与结构问题。从初学角度来说,首先要先从理论或技法是来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的书法知识,然后动笔临摹练习。一般要先从永字八法学起吧。要先通过读帖知道点画的形状和是用什么技法写出来的,然后在描红在临摹。如果有老师面授的话,通常会做出示范。告诉你一点一画长这么样,是怎么写出来的,如何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点或一画,都是有具体的合适的位置的,不能乱放到格子中。这就是结构方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笔法、结构和运笔技法是先知理论后实践的,落笔纸上之前要预先考虑好了才去写。不能心中无数,一点法都没有,那样是瞎写。



对于书法的笔法和结构先要胸有成竹,然后落笔临摹。而且对笔法、结构技法的掌握,有一个由一到二、到三的过程,就是由不知到知,由知到博,由博到精到熟的过程。至于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是笔法先,结构先,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是。

再就是我们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走,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人是双腿走路的,做事也能够同做两件事,就是能也是有时间顺序。这和一箭双雕没有关系。


翰墨书道


学书法,总的来说,我是分析较多,动手较少。我认为最好先重点摹临一本帖,摹熟临透,如隶书曹全碑。然后针对一些代表性的字在不同字帖中的笔法、字法进行比较分析,如网上有各名碑帖的千字文,比照起来更为方便。低头临摹拉车有必要,抬头析贴比较明方法、找规律更为重要而且比较有效。


唐立中


自古就讲:入古难新,自构难稳。

学习书法都是从临摹学起,也就是学习结构。无论是学四大家或别的帖,明确学习的目的:通过书写某一帖掌握用笔方法,笔法不是单独存在的,存在于整个学书过程当中,并且通过长期的书写学习能够巧妙的把力发至笔端,才能自然书写。

入古难新,就是因为不会用力所致。自构难稳,是力量不够所致

学书最终是要有自己的面目,但前提是能自然的熟背临某一家字帖,这一点做不到其他无从谈起。

精一而博是绕不过去的,只有老实的学习下去才能学好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