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破釜沉舟是哪個歷史人物寫的?有何依據?

用戶8196162098561


“破釜沉舟”是成語故事。卻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它來自於秦末時期項羽親身經歷的事,也是項羽最著名的戰役鉅鹿之戰時,採取的作戰策略。



公元前208 年,秦軍大將章邯匯合王離攻打趙國。趙王歇在張耳陳餘的保護下逃跑至鉅鹿城,不料被秦軍圍困。

趙王只好派人找楚懷王求救。於是,楚懷王派劉邦出兵攻打咸陽,派宋義,項羽領軍救趙王,兩支義軍誰先打到咸陽,立誰為王。

宋義領軍救趙,因擔心失敗和下雨停止不前,被項羽殺了,楚懷王隨即命項羽為主將,繼續援救鉅鹿。


項羽帶領大軍渡過漳河(也有說是黃河),命士兵將做飯的“釜”和渡河的船隻,全部砸爛,燒了帳篷,所有人只帶三天的糧食。表示出此戰不勝則死的決心,自己親自帶領士兵衝在最前邊,極大的鼓舞了軍兵的戰鬥士氣。

項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奔襲秦軍。很快擊敗章邯的軍隊,又將王離的部隊包圍。經過九次對決廝殺,最終活捉王離,迫降章邯,取得鉅鹿之戰的偉大勝利。

鉅鹿之戰,是項羽一生中最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這一戰,成就了項羽各路義軍首領的地位。而“破釜沉舟”,是鉅鹿之戰的“魂”,彰顯出項羽不愧為傳世名將的氣魄!


路遙lgy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作者目前具體是誰還不知道,大部分人都認為是蒲松齡,但《山西日報》中曾提過“喻世明言”其中錄 “題書齋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蹟不詳.〔解說〕此聯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甚大,傳說作者亦甚多,一說為金正希作,一說為蒲松齡題鎮紙銘聯.清人鄧文濱《醒睡錄》筆記,作者為明人胡寄垣,今從此說.此聯引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說明篤志的重要性.”這裡雖存誰是作者疑問,但也明確作者為明代胡寄垣.

金正希,即金聲,崇幀初成進士.清兵南下,率眾拒險抗清,恢復了安徽的寧國等縣,不久清兵大至,戰敗被捉,於弘光元年(1645)被害.餘曾讀吳恭亨《對聯話》,其中記載:“金又有題書室聯雲: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定吞吳.精氣四射,咄咄逼人.後日之起兵與清軍戰,此聯即其張本.”可見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來風



七哥探世界


《破釜沉舟》的故事出處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時值秦朝末年,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起兵抗秦,聲勢浩大,節節勝利,先後打敗了秦朝大將章邯和李由率領的部隊。隨著鬥爭的不斷深入,項梁逐漸滋長了驕傲情緒,認為秦軍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從而產生了輕敵思想。後來章邯重新發動反攻,項梁戰死。

章邯消滅了項梁後,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趙王無奈,只得頻頻向楚懷王求救。項羽為報叔父之仇主動請纓,懷王應允,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領二十萬精兵解趙之圍。

大軍行至安陽,主將宋義臨陣畏懼,以不作無謂消耗為由命令楚軍停止前進,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一再貽誤戰機不說,最後連軍糧也接濟不上了,兵士們又冷又餓,怨聲一片。項羽一怒之下拔劍殺死宋義,手提宋義的人頭,號令三軍將士:“宋義不義,做了刀下鬼。今後凡有不服將令者,立斬!”三軍將士群情激昂,振臂高呼:殺過黃河,消滅章邯。

當晚,項羽率領楚軍渡河救趙。過了黃河,項羽命令部隊鑿沉了全部船隻,以絕士兵戰敗返渡之念,並燒掉軍帳,每人只發給三天的乾糧,他還親自砸破了飯鍋,以示戰勝秦兵的決心。項羽的決斷和勇武,大大鼓舞了三軍將士,一時間士氣大振。

翌日,楚軍與秦軍主力在鉅鹿展開了一場惡戰。楚軍很快包圍了秦將王離的軍隊,不僅活捉了王離,還瓦解了秦軍的鬥志。王離餘部潰不成軍,倉皇逃竄。此後,又經過數次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了秦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千形萬象


破釜沉舟,才能讓楚軍佔領百二秦關。既然是楚軍領袖佔領的秦國關隘,其實我們就能猜到,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那就是楚霸王項羽。

秦國軍隊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幾乎是天下無敵的。一來他們軍隊紀律比較好,二來他們的兵器比較先進,所以戰必勝攻必克,佔領了其餘六個諸侯國。

其中楚國是地盤最大的一個諸侯國,他們當然非常不服氣。為此楚國後裔反秦之聲絡繹不絕。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所打的旗號就是楚國名將項燕和秦國公子扶蘇。

此外項羽的叔叔項梁也拉起了一支隊伍,他們以楚懷王為君主,開啟了討伐秦國的戰爭。所以破釜沉舟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之下產生的。

01宋義被殺,項羽奪取軍中大權。

按道理來說,項梁找來了楚懷王並且奉他為義帝,那麼項梁應該就是軍隊的領袖。可是義帝本人也是有韜略的,他利用卿子冠軍宋義的勢力,開始平衡楚懷王的力量。

這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項梁和宋義之間不和,義軍還沒有什麼功績,就開始內訌。在這種情況下,項梁還被秦國大將章邯設計斬殺。

失去項梁的義軍,完全掌握在了宋義的手裡。那項羽當然不服氣,不過此刻的項羽還只是副將,不足以跟宋義相抗衡。

  1. 趙王歇被清軍圍堵在鉅鹿的時候,楚懷王命令宋義和項羽前去搭救。此刻宋義是上將軍,而項羽只是他的次將,兩人領兵20萬。
  2. 讓人不解的是,宋義帶兵到了安陽以後,連續46天時間沒有發兵救助趙國。項羽非常不滿,表示現在渡河就能夠擊敗秦軍,為何不動身。
  3. 可是宋義有自己的考慮,他希望楚國一家獨大,所以姑且讓秦軍和趙軍互相廝殺,等他們殺得差不多了,自己再漁翁得利。

這一招的確厲害,不過項羽卻不以為意,他認為宋義這是膽怯。而且長期原地待命,軍糧都快吃光了,哪裡能夠與敵人決戰呢?

於是項羽不顧眾人反對,堅持把宋義給殺了,並且他是以楚懷王的名義殺了宋義。其實項羽是為了奪取軍權這才殺了宋義,也算是為他叔叔洩憤了。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史記》

殺了宋義以後,項羽成為了楚國義軍的領袖,被大家推舉為上將軍,威震整個楚國,也為破釜沉舟之戰,埋下了伏筆。

02項羽破釜沉舟,鉅鹿之戰擊敗章邯20萬秦軍。

得到軍權的項羽可不管那麼多,他心裡就想著擊敗秦國的大軍,從來沒有什麼權謀之術。所以項羽堅持渡河去拯救趙國的義軍。

  • 不過項羽這一次有一個比較特別的計劃,他知道秦軍實力強大,要想擊敗秦國軍隊十分不容易。所以他帶兵渡河以後,吩咐士兵們好好吃一頓飯,每個人身上再帶足三天的乾糧。
  • 這一切準備妥當以後,項羽命人將渡河的船都給擊沉了,再將煮飯的鍋也給砸爛了。意思很明確,這次大戰有進無退,如果失敗了那就只能全部死掉,沒有生還。要想活下來,就要戰勝對手,搶奪他們的糧食和地盤。
  • 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不過故事後面是更加精彩的實戰。在項羽這種方式的激勵之下,楚國義軍一個個勇氣倍增,可以說是以一當十。

最終楚國大軍在鉅鹿徹底擊敗了秦國章邯的軍隊,鉅鹿之戰的勝利,使得秦國主力徹底消亡,再也無力與天下義軍一戰。

此後章邯大軍一路敗退,穩定下來以後,得知趙高亂政的孝心,章邯心灰意冷,只好選擇投降項羽。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史記》

項羽問鼎天下的時候,天下諸侯莫敢仰視,可見破釜沉舟這一戰,使得項羽徹底贏得了天下人的敬重。此後項羽不顧眾人的反對,坑殺了20萬秦軍,這倒是挺讓人意外的。

理由很簡單,項羽軍中沒有那麼多糧食養這幫人,留在手裡,又怕引起軍隊譁變。所以項羽一不做二不休,就把這幫人給坑殺了,這也為他丟失天下埋下了伏筆。

03背水一戰是韓信的戰績,兩者效果類似。

韓信先投靠項羽,項羽瞧不起韓信,只給了他一個執戟郎的身份。此後韓信逃到了劉邦那裡,在蕭何的一再舉薦之下,成為了劉邦集團的大將軍。

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史記》

從此韓信開啟了自己一路開掛的人生。帶領漢軍出了漢中以後,劉邦吩咐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國實力強大,有足足20萬大軍前來迎戰。

而韓信卻只帶了一萬兩千人馬,這實力懸殊實在是太大了。這可能就是劉邦在考驗韓信的能力,不過考驗的似乎有點誇張了。

  1. 韓信自然是知道對手很強大,不過他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將其中一萬人安排在河邊列開陣勢,其餘兩千人馬則潛伏在趙國軍營周圍。
  2. 20萬趙軍殺來以後,韓信這裡靠著水的一萬人馬壓根就沒有退路,只能拼死和對手搏鬥。不過這麼打其實只是為了提高士兵的勇氣罷了,更重要的是還有兩千騎兵是在趙軍的大營周圍。
  3. 等到這邊一萬人馬和趙軍20萬大軍激戰的時候,剩下兩千人馬早就已經拿下了趙軍的軍營。前無去路,後無退路的趙軍,最終被韓信徹底擊垮。

其實韓信的背水一戰和項羽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轍。兩個人都是當時非常優秀的軍事指揮官,他們十分看重士兵的勇氣,或許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關鍵。

總結:作戰勇猛,不懂政治也是白搭。

項羽和韓信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秀的軍事領袖,就算是放在歷史中,這兩個人都能夠排在前列,作戰能力沒的說。

可是他們倆的下場實在是不忍直視,項羽最後被劉邦大軍五馬分屍,韓信則是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殺害。

為什麼這兩位帶兵如此厲害的將領,卻無法善終呢?道理很簡單,他們只懂得打仗,卻不懂得政治權謀。

劉邦作為一個資深老牌政治家,他們倆自然無法與之相抗衡。項羽不懂政治,偏偏要做西楚霸王,而韓信也不懂政治,卻搶著要做齊王。結果自然是不得善終。


江湖小曉生


破釜沉舟,是如今家喻戶曉的成語,比喻下定了決心,決一死戰不留後路的大無畏氣概。與義無反顧、背水之戰等成語意義相近的。破釜沉舟的故事最早是出自於司馬遷之手的,史記中是有明確記載的。所以說破釜沉舟最早是由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書寫的。

《史記·項羽本紀》中明確的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此句就是成語破釜沉舟來源演化的源頭。成語發生的背景是在項羽率兵渡過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困的時期,此戰秦軍收到了重創,沒幾年在各地的農民起義大軍的暴亂之下,秦朝滅亡了。

隨著《史記》這一史學鉅著在後世的流傳解讀之下,慢慢地“皆沉船,破釜甑”,不知在那個文人墨客的筆下就漸漸地演化為了成語故事“破釜沉舟”,用來比喻下定的決心很大,不顧一切的拼死一戰。


姑臧山鷹


大家都知道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其實這個創意的原創權並不屬於項羽。

在項羽之前400多年,秦國大將孟明視伐晉時,秦軍出浦津關,渡過黃河後,焚燬所有渡船,自絕退路,以示誓死克敵,有進無退之意。



孟明視這樣做也是別無選擇,這是他第三次和晉國交手了,頭兩次都以秦國慘敗而告終。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顧大臣勸阻,執意要討伐鄭國,大將孟明視率領大軍無功而返,在路過崤山時,被埋伏在那裡的晉國兵打了伏擊,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殲滅戰,秦國將士全軍覆沒。

晉國活捉了孟明視和他的兩員副將,準備用來獻祭。晉國的王后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施巧計幫孟明視三人逃回秦國。

秦穆公知人善任,沒有怪罪打了敗仗的將軍,仍然對孟明視施以重任。

公元前625年春天,孟明視率領400乘戰車及5萬大軍捲土重來。著名的彭衙之戰爆發(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結果又是大敗而歸。孟明視把自己關在囚車裡去見秦穆公,沒想到秦穆公再次原諒了他。

孟明視臥薪嚐膽,散盡家財,苦苦操練士兵,秦國受損的實力迅速恢復,公元前624年5月,孟明視再伐晉國,渡過黃河後,他破釜沉舟,以示決心。

這其實也是孟明視的無奈之舉,當時秦國的實力遠不如晉國,要想戰勝晉國,只有置於死地而後生。

哀兵必勝,秦國將士們懷著必死之心,無不以一當十,晉國見勢不對,馬上收縮兵力,躲在城中避其鋒芒不敢迎戰,任由秦國大軍在晉國的土地上任意馳騁。

秦軍終於揚眉吐氣,一雪前恥,在凱旋途中,秦軍繞道崤山,收集三年前戰死沙場的秦軍骸骨,妥善安葬。

面對堆積如山的骸骨,孟明視忍不住痛哭失聲。


花近高樓1


 破釜沉舟的歷史典故介紹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拚死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為上,項羽為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鉅鹿,與被圍趙軍來個裡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於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飢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為上。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並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鉅鹿。在獲悉取得小勝並接到增援的請求後,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鉅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鉅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並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並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破釜沉舟的歷史典故背景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項梁的父親,也就是項羽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項羽從小死了父親,是在叔叔項梁的照顧下長大的。他小小年紀便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叔父教他書法,他不用功;讓他去學習劍術,他也不肯努力。項梁很生氣就罵他沒有出息。但項羽卻說:"唸書寫字,頂多記記姓名罷了;劍術學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好了也只能和幾個人對打,我要學那種一人敵萬人的本領。"項梁聽項羽這麼一說,認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項羽學習兵法。項梁本人因善於結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麼大事,他都趕去幫忙,當地的百姓都很喜歡他,他也就成了吳中豪傑的領袖,連地方官也要敬他幾分。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經過吳中,許多人前來觀看。站在兩旁的百姓,一見這威風凜凜(lǐn)、豪華壯麗的皇帝車駕奔馳而來,都呆呆地站著,大氣也不敢喘(chuǎn)。只有站在人群裡比別人高出一頭的項羽,瞪著濃眉下一雙有神的大眼,脫口說道:"這有什麼了不起,誰都可以取代他!"項梁嚇得趕快捂住項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這兒胡說八道,讓別人告發了可是要滅九族的呀。"回到家裡,項羽埋怨叔父說:"平日您總是讓我練習武藝,學習兵法,讓我念念不忘家國之恨,今天您怎麼這樣膽小怕事呢?"項梁說:"我們是要幹一番大事業,不能心急氣躁。要想報仇,就必須學會等待時機。"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陽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繼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消息傳來以後,項梁和項羽萬分高興和激奮,他們感到為楚國報仇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就殺掉了當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過了不久,有消息傳來,陳勝被秦將章邯打敗,項梁趕快率領江東8000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面前線挺進。一些零散的反秦隊伍,如陳嬰、英布、呂臣等率領的武裝,都紛紛投奔到項梁的隊伍中來,使這支部隊一下子增長到六七萬人。但是這時陳王已經被叛徒莊賈殺死,張楚政權已經四分五裂。在這個緊要關頭,項梁在薛縣(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召開各路起義軍首領會議,商量要公推一個起義軍的首領。這時候,有個叫范增的70多歲的老頭子趕來獻計,他對項梁說:"秦滅六國,楚最不幸。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死在秦國,楚國人至今懷念著他。您從江東起兵,有很多人前來投奔您,這是因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大將,人們希望您恢復楚國。您如果擁立楚懷王的後代為王,就一定能夠號召更多的老百姓。"


玄心收藏


西楚霸王……項羽

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揚諸侯。他首先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餘又來請求增援。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燬,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鬥,毫無退還之心。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交戰多次,阻斷了秦軍所築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到楚軍攻擊秦軍時,他們都只在營壘中觀望。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慄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地主家也沒餘糧


我來貼一個關於“破釜沉舟”的文章:

有句話叫: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項羽破釜沉舟的英雄故事,激勵了多少人堅定信念,篤志前行。

秦朝末年,鉅鹿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一次戰役,在軍事上徹底地打垮了秦朝軍隊,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秦朝瞬間崩塌。

而在此次戰役中發揮著決定性影響的楚霸王項羽,其果斷、敢為的魄力,為後人所憧憬嚮往。

一、戰前形勢,鉅鹿被圍

秦朝末年,天下兵事洶湧,各地諸侯國皆復國自立,面對狼煙四起戰亂局面,秦朝章邯成為唯一有機會挽狂瀾於既倒的大將。

項梁的楚軍在幾次戰勝秦軍後,漸生驕意,與此同時,秦國悉其全國之力支援章邯,大破項梁的楚軍。

此時項梁以為楚地已經沒有太多的軍事力量,不用過多擔憂,便引軍攻打趙國邯鄲,大破趙軍。趙王歇和大將陳餘、國相張耳逃到了鉅鹿城。

章邯命令率領二十萬“長城軍”來援的大將王離和涉間包圍鉅鹿城,章邯率軍屯駐於鉅鹿南面的棘原,並且修建了兩邊蓋有土牆的甬道,為王離大軍運輸糧草。

秦將王離在軍需保障充足的情況下,大舉進攻鉅鹿城。

當此之時,趙將陳餘收得常山之兵數萬人,屯軍於鉅鹿之北。

鉅鹿城中兵少糧缺,趙相張耳便派人召集陳餘前來支援。陳餘卻覺得自己的兵力太少,不敢近前支援。

張耳、陳餘,本為刎頸之交的朋友,張耳再次派張黶、陳澤去催陳餘進兵,陳餘依舊不敢,只是給了他們兩人五千兵士,這五千士兵進攻秦軍,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當時,聽說趙王被圍困在鉅鹿,危在旦夕,燕、齊、楚皆派軍前來救援。然而到得軍前,又全部都築軍壁於旁邊,不敢向秦軍發起進攻。

二、以少勝多,破釜沉舟破秦軍

當時楚國派卿子冠軍宋義前來救趙,和其他各路援軍一樣遲遲不前,被項羽一劍斬之。

項羽引兵救趙,到達漳河南岸,與秦軍相持對峙。楚軍五萬,而秦軍除了章邯本部兵馬,加上王離帶來的二十萬“長城軍”,人數在四十萬左右。

兩軍人數上的巨大差別,並沒有讓項羽產生絲毫退意。項羽首先派英布和蒲將軍率軍兩萬渡過漳河,往救鉅鹿,攻擊秦軍運輸糧草的甬道,但效果不甚明顯。

王離見項羽攻擊己方甬道,越發加緊攻打鉅鹿,眼看鉅鹿不保,趙相陳餘再一次懇求救兵。

面對軍情緊急,項羽毫不猶豫,率領所有剩下的兵馬全部渡河,渡過河後,把所乘之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用的鍋全部打爛,把房屋廬舍全部燒掉,每位士卒只帶三天的糧食!

如此行事,讓全軍士兵明白,我們已經沒有了退路,沒有用以休息的地方,更沒有多餘的糧食!每人懷必死之志,要麼戰勝敵人,要麼只有死路一條,大大激起了全軍的鬥志與求勝慾望。

楚軍懷必死之心、必勝之志,渡過河後,便迅速從外圍開始進攻秦將王離,與秦軍短兵相接,一口氣爆發了九次戰鬥!

楚軍在項羽的帶領下鬥志高昂,個個以一當十,喊殺聲響徹天地,阻斷王離運輸糧草的甬道,大破秦軍!斬殺秦將蘇角,生擒大將王離。秦將涉間不肯投降楚兵,自焚而身亡。鉅鹿之圍終於被解。

三、作壁上觀,膝行而前

楚軍與秦軍交戰之時,旁邊還有十幾路其他諸侯的援軍,但他們只是在自己的營壘上遙遙觀望,不敢向前。

楚軍勇猛的衝殺、如山似海的喊殺聲、血肉紛飛的戰場,不僅衝破了秦軍,更是震懾得各路諸侯軍心驚膽戰,項羽和楚軍,已經成為他們心中不可戰勝的存在。

攻破楚軍後,項羽召見這些作壁上觀的各路諸侯軍將領,早已被項羽和楚軍震懾住的各路將領,入得軍營轅門,全部都跪著向前移動,不敢站起身來,也不敢抬頭看。於是,項羽成為諸侯上將軍,他們的軍隊也毫無意外地,統歸於項羽麾下。

此時秦將章邯還屯軍於棘原,項羽和章邯兩軍相持,並未交戰。秦軍數次退卻,秦二世催逼,趙高朝中弄權,趙相陳餘給章邯寫信勸降。同時項羽再次率軍攻打秦軍,皆破之。進退不得的章邯,不得不率二十萬大軍與項羽和談,其實類似於投降般和談。項羽自度軍糧不多,也就便接受了章邯和秦軍的投降。

鉅鹿一戰,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此後章邯所率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全部坑殺,秦王朝再無力組織起像樣的軍事力量,已名存實亡。

項羽從次將,斬宋義而為楚軍假上將軍,懷王迫於形勢拜為上將軍,破釜沉舟,鉅鹿一戰, 成為諸侯共主,統領各路大軍,一戰而聲名、權勢、實力,俱至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