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这是一个神秘的微信群,由34位80、90后创业者、创二代、海归、国外留学旅居人士组成。或许,在很多人眼中,这个春节,他们本该躺在家中,过着“朴实无华且枯燥”的日子。但他们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为医护人员抢物资。

2月2日凌晨2点,CFC(慈溪海创会抗击冠状病毒的英文缩写)群成立,CFC的资金、物资和渠道都来自慈溪海创会会员们的贡献。初始的8位成员看到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没有足够的医疗物资,难免揪心。他们很想做些什么。

在群主冯炜炜看来,他们本可以捐钱,但远水解不了近火,用钱转为物资,医护人员还等得及吗?因此,全员们利用自身人脉,决定从海外抢购物资,将口罩、防护服等捐送到医护人员的手上。24小时消息不断,东西半球分时区值班,这是群员们的日常。

入群之时,群员们一定无法想到,接下来,他们将要面临的,是坐地起价的卖家,因转账慢了几分钟而被截胡的窘境,还有货物无法被发出的苦恼。焦躁,贯穿着他们整个春节。

只是医生们一句“你们的货送到我们心坎上了”,令群员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前,他们已向医院送去20多万只一次性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上万件医用防护服。尽管目前工厂开始复工,医护人员的物资需求有所缓解,但他们约定,要继续守护医生,直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01

争分夺秒

“只想多抢一只口罩给医生!”

在CFC群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但抢口罩、防护服,是每位成员的任务。“谈下10单黄8单”,他们每天都会面对。

冯炜炜还记得建群未多久的那个至暗时刻。当得知俄罗斯某地有FFP2口罩货源时,CFC群员们迅速联系上卖家。

这是一场微商、倒爷、代购在时间上的赛跑。口罩是送给医护人员的,看货、验货环节必不可少。但另一边是直接打款的非理性买家。

最终,2万只被CFC群成员抢到手。他们原以为,这些口罩会很快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只是波折再生。卖家告诉他们,口罩被征用了,将钱款退回给了他们。“这是我们情绪最失落的一天。”冯炜炜在朋友圈留下2万口罩飞了的感慨,随后删除。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如今回想,有人认为,可能这是卖家反悔没涨价的谎言。但CFC群成员没有时间去求证卖家是否违约。

空欢喜一场的故事,反复上演。凌晨3、4点,CFC群曾因中东某国有1.2万只医用口罩的消息而喧闹。群员徐洲甚至派了当地的朋友看货。由于在建群早期,成员们还没有鉴货能力,只能依靠国内的医生和专家帮忙。可是此时,这些朋友已经熟睡,该怎么办?

他们与卖家约定,几小时后等专家视频验货,一旦确定是正品,全收。只是约定之后不过半小时,这批口罩便被抢完。

“坐地起价的不要太多!”CFC成员丹叔经常遇到口罩一天一个价格,有时因为转账晚了几分钟,口罩被截胡。而据成员董嘉敏透露,有时付完款等待发货时,还有卖家要求临时涨价一两倍的。这是他们从非洲某国家抢6万只外科医用口罩时的遭遇。

如今回忆,群员们还会觉得心痛。

在与非理性买家的争夺中,CFC成员本处于劣势。他们不得不加紧寻找货源,尽快处理验货上的阻碍。路小新如今是群中的鉴货专家,能一秒判定口罩的真假。而在建群之初,她还是一名小白。

她不得不搬来各国医疗器械的采购标准一一比对。也在与医生们的讨论中,硬记下所有医用级口罩的信号的特征。路小新肯定地告诉《IT时报》记者,韩国的KF口罩很难达到医用标准。

“德国工业级精神”,是群员们对路小新的调侃。但这背后,是无数个通宵的夜晚。甚至,为了节约时间,这个此前爱美的女生,能连续4、5天不洗头。甚至在沙发上,路小新能一秒入睡,但手上紧紧握着手机。一旦微信提示音响起,她能秒醒。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着魔”,丈夫如此形容董嘉敏。一天只睡3、4个小时,满脑子都是口罩、找人,春节期间,董嘉敏根本没有时间做饭。饿了,董嘉敏就吃方便面,有时还是孩子泡的。

“我们改变不了疫情,能做的,只能拼命多找到一只口罩,并尽快送到医生们手上。”她说。

02

不计成本

“哪怕多转几个国家,只要能把物资运到国内。”

1月底,CFC另一发起人沈飞在东南亚某国家抢到了10万只一次性口罩。这本是一个好消息,但新难题铺面而来。如何将口罩运回国内?

这个春节,受疫情影响,国内来往的航班本不多。而原定航班被取消后,后续航班跟不上。更糟的是,2月5日零时,该国政府直接停止全部直飞中国大陆的航班。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为此,沈飞联系了浙江省某协会,希望通过包机的方式将物资运回国。但包机并非易事,除了要获得该国航空局、军方、外交部、卫生部等政府部门要层层审批,同时也对货物的数量和质量有规定要求。在各方物资协调5天后,这一方案被迫取消。

此时身在当地的华人珠姐加入了CFC群。她看到浙江温州成为疫情重灾区,当地政府正采用包机的方式运送抗疫物资回国。因此,群员们联系上了温州政府包机。只是,这班飞机的迟迟不能确定出发时间。

物资何时集中到位进仓?航班何时批下来,何时能飞?还要等多久?处于绝望边缘的群员们难免感慨,这本该是一趟6小时飞行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这么难!

“那一周,无论是捐赠者还是组织者,每天都心急如焚。”珠姐看到,因特殊时期政策不明朗,网络上经常有该国海关卡口物资、口罩禁止出口的传闻,更令群员们紧张。

最终,CFC紧急决定通过走物流的方式运回物资。“哪怕多转几个地方,只要能把抗疫物资先运回国内!”珠姐说。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2月20日,兜兜转转后,2万只口罩终于回到国内。物资曲线回国后,很快被送到了医院医生们手上。

不计成本,成为CFC抢购物资、运送物资的风格。

因为CFC找到的人肉和机场分处打德国柏林和法兰克福两地。为了让物资尽快运回国,CFC决定让人肉包车,一趟车程花费了大约800欧元(6000多元人民币)。

但每次做决定的时候,CFC的成员们并没有考虑太久,他们只希望能够尽快补足医生们的缺口。

03

贵人相逢

“她把给家人的口罩也捐给我们了!”

在CFC群里,3M某型号N95口罩被称作为“Tiffany蓝”。而Tiffany蓝真香,成为群中的一个梗。

2月5日,路小新得知,她的一位代购朋友有2000只3M某型号医用口罩。初步判断,口罩是真品。当代购了解到,CFC采购口罩为了捐给国内医护人员是,代购以14.5元一只的采购价售出。这名代购承诺人肉背回,不愿意收运费。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直到收获时,CFC群员才发现,说好的2000只口罩,变成了2560只。原来,这名代购看到国内疫情日益严重,直接退钱给了让买用户,并拼拼凑凑多出560只口罩捐给CFC。

这一刻,路小新看到了信任。代购表示,普通人用医用口罩,还是太浪费了,应该把好的口罩送给医生们。

随后,CFC的成员们得知,这560只口罩中,还有部分是这名代购为家人准备的。不久前,这位代购又从国内家中翻出150只口罩,捐给CFC。“要知道她自己家里还缺着口罩呢!”CFC成员的内心中,一直是暖暖的。

由于慈溪的医院口罩紧缺,这批口罩被送到了当地医院,解了医生们的燃眉之急。一位医生告诉CFC成员,这款口罩是医用口罩中的硬货,是孤品,可以算是最好的口罩。而回忆起拆开包装时闻到的香味,她难免感叹:“真香!”

当然,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为了方便搬运,代购另外用包装袋套上了口罩,开箱时的香味,来自于包装袋。这是Tiffany蓝真香的由来。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建群至今接近4周,CFC群员们遇上多位“贵人”,守护着他们。有主动提出参与视频验货的3M员工,有帮助主动帮助寻找货源的卖家,有免收医用物资行李费的航空公司……

一位中国台湾的卖家为了尽快让防护服送到医生手上,甚至在没有签下合约、收到钱款的情况下先发了货。一名印尼当地人Andy在得知口罩回国困境后,垫付物流费用帮忙找物流。这些人,都印在CFC的心里。

而当一箱箱物资被送往当地医院,通过政府包机、医院配送运到武汉时,医生们的一句“你们真的把东西送到我们心坎上了!”,令他们知足。

曾经,因卫健委的货物没有送到,CFC的货物成为了当地医院的应急物资。对CFC群员们而言,医生们把他们抢到的口罩、防护服当做宝贝,是莫大的成就感。

如今工厂复工,医生们的物资缺口有所缓解。但群员们在喘息的同时,约定要守护医生们知道疫情结束。但这个紧张的假期,成为他们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笔。

为何?抗疫医生护士都爱那一抹“Tiffany蓝”


作者/IT时报记者 孙鹏飞

图片/采访者供图 网络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征集帖#

此篇为《战“疫”日记》第十三篇,IT时报每日更新,旅游从业者、快递小哥、志愿者......记录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为这场战“疫”留下一点记忆和知识。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普通却不平凡的故事,请在后台给挨踢妹留“作业”,你和我,都需要向上的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