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刘备也多侍其主,跟过许多人,为什么大家都骂吕布三姓家奴,而没人骂刘备呢?

溪尾


除了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外,还有谁骂过吕布三姓家奴吗?就连张飞他二哥关羽称呼吕布时,都是称“吕将军”。

吕布在三国时期,并没有因为他三易其主而被骂,也没有因为他先后投靠不同的主公,还杀了旧主公而挨骂,相反吕布在三国时期的威望还很高,因为他杀了国贼董卓,反而成了英雄。



董卓才是三国时期公认的最大奸贼,是全民公敌,窃国大盗,上擅自废立皇帝,祸乱朝政,下肆意残杀百姓,扰乱民间,董卓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天下人的共愤,所以才会有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联合讨伐董卓。

原本吕布是董卓手下的大将,也是恶人,但是吕布与王允密谋杀了董卓,为天下人除了首害,吕布因此而立下大功,这让他天下人改变了对吕布的看法,虽然吕布之前杀了丁原,后来又杀了董卓,但是对于朝廷,对于国家来说,吕布就是为除害。



虽然在大局上,吕布有功,但在私德上,吕布是无德的,因为他两次杀害旧主,多次背叛旧主,这在忠君的两汉时期,就是别类,就是为人所不耻,所以吕布在被李傕、郭汜击败后,很多人不愿意收留他,比如袁术和袁绍,不愿意收留他,而袁绍甚至想派人杀了吕布。

在吕布最终被曹操所俘虏时,所以才有刘备的那一句:你难道没有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场吗?意思就是说吕布这个人不会忠于旧主的,谁收留他都是祸害。



所以吕布如果被骂,唯一的原因就是私人的道德问题,就是吕布的道德水平低下,不忠心,经常恩将仇报,要知道两汉时期,是很讲究门生故吏的,相当于现在师生关系,如果不忠于旧主,就会受到当时的百姓的道德谴责。

刘备一生也确实投靠了不少主公,刘备投靠的第一主公是他的同学公孙瓒,后来刘备在借机支援陶谦时离开了,不久就投靠陶谦了,陶谦病死后,将徐州相让给刘备,刘备等于是捡到个大便宜,白白得到了一个徐州,说明刘备的眼光真是牛。



刘备拥有徐州后,因为收留吕布,在前线作战时,后方被吕布偷袭,而失去徐州,吕布此种行为就像农夫与蛇,明明救了你,还恩将仇报,刘备失败后,没处可去,居然也厚着脸皮投靠了占据徐州的吕布。

吕布让刘备驻守在之前刘备让他驻守的小沛,后来因为刘备招兵买马,引起吕布的猜忌,吕布再次发兵攻打刘备,刘备战败投靠了曹操,曹操发兵打败吕布,并占据了徐州。



如果说刘备唯一一次背叛投靠的旧主,就是曹操了。煮酒论英雄后,刘备感到曹操在猜忌自已,又因为刘备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因此找了借口,趁曹操在官渡前线对峙时,率领一支军队攻打袁术,并趁机抢了曹操占据的徐州。

刘备也有背叛,为什么没人骂刘备?很简单啊,如果是三国演义,人家刘备可是刘皇叔,打的是大汉的旗号,口口声声说的是兴复汉室的,汉是正统,而曹操挟制天子以号令诸侯才是汉贼,这可是周瑜骂曹操的话。



刘备背叛曹操后投靠了袁绍,可是很快,刘备觉得袁绍会失败,于是借口逃离了袁绍,到南方投靠荆州牧刘表去了,之后刘备就一直待在荆州了,曹操南下攻打荆州时,刘备被曹操一路追杀,一度还想逃到交州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幸好被诸葛亮劝住了。

之后刘备与刘琦合兵,并与孙权结成联盟,当然也算是投靠刘琦与孙权了。



综合来看,刘备所投靠的旧主有: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刘琦、孙权,但刘备一直是作为独立的势力,而且没有骂他呢?

因为刘备没有做出违背道德和仁义的事情来,相反,刘备所做的事都是为了汉室和百姓,刘备还有着仁义的名声。

刘备可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两个万人敌关羽和张飞誓死跟随刘备,不离不弃,这是兄弟感情,简雍、孙乾、糜竺、刘琰等人一生跟随刘备,这是君臣情义,派来刺杀刘备的刺客都被刘备感动得放弃刺杀,这是刘备仁义名声。



而在荆州数十万百姓宁愿跟随刘备南下逃亡,也不愿意投降曹操,就说明了刘备仁义爱民,百姓可不傻,谁给能百姓好的生活,百姓就会跟着谁,而刘备就有这个魅力。

况且刘备所投靠的那些旧主,刘备就算离开都是提前离开,在形势还没有明朗之前就离开了,公孙瓒、袁绍等人的败亡刘备提前离开了,陶谦是病死的,死前还自愿将徐州托付给刘备,要知道陶谦可是有儿子的,刘表是病死的,他的儿子刘琮是自愿投靠曹操的,与刘备无关。



刘琦是病死的,孙权与刘备从投靠到盟友,从刘备一生的轨迹看来,刘备并无污点,就连唯一一次背叛曹操,也因为曹操被骂汉贼而让刘备加分不少,刘备的运气确定不错,再加上刘备的为人和魅力,所以不会有人骂刘备,这么一个仁义之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很傻逼的问题,刘备首先并没有过主公,只是合作,很多人说刘备凭什么和各路枭雄合作,呵呵,这是个更傻逼的疑问,关张纠纠,万人难敌,皇叔之名,敢问全天下,有谁能让这三个头衔聚于一身之人认主?最大枭雄曹孟德和袁绍尚且不敢,所以,无论刘备和多少人合作,都和叛主无关,其次吕布每次叛主都必然先杀旧主,而刘备每次合作失败或过期后都是孑然一身的离开,再说刘备仁义,无论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 只要他仁义了一辈子,就是真仁义,而刘备做到了,我很好奇那些连仁义二字都不知道是什么的人 是哪来的资格和勇气说刘备假仁义?所以,能把昭烈帝和战五渣吕布放一起比较的人,毫无疑问,是个和吕布一般无二的,十恶不赦的畜牲!


龍11914785


三国时期各路诸侯割据混战,很多人处于活命,不断的更换主人,即便是关羽、马超、黄盖、严颜、都有在战场上投降敌人的经历。最有名的刘备更是十易其主,但是,为什么唯独吕布身上背着三姓家奴的骂名呢?

吕布虽然仅仅三易其主,但是,每一次对于原主人的表现都非常的恶毒,第一次跟随丁原,认丁原为义父,这也是表明认主的,却因为董卓给的利益更大,就背叛了丁原,投靠董卓,这也就罢了,还在董卓的唆使之下杀害了自己的义父。

之后跟着董卓,又认董卓为义父,这下总该好好干了吧?结果因为貂蝉又把自己的第二任义父董卓也给杀了。董卓对吕布各种信任和重用。到头来,吕布翻脸无情,为了一个女人就毫不犹豫地将董卓杀死。这种行为十分令人不齿。

反观刘备,刘备虽然投靠了很多人。但是投靠和认主是有区别的,刘备不管在谁的手下做事都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但是刘备在离开原主人之后,没有去祸害任何一个。虽然刘备辗转在很多诸侯手下都做过事情,但是刘备心里面只忠于自己,只是抱着自己兴复汉室的信念在做事, 与吕布自私自利,背信弃义,反杀先主的行为不可同日而语



刘备与吕布的多侍其主是有本质区别的。



吕布原是丁原手下,被丁原任命为主簿,后来又认丁原为义父。丁原也非常看重信任吕布。但是吕布被董卓利诱,将丁原杀害,且将丁原的头颅砍下并送给董卓。



事后,董卓为了拉拢吕布,也认了吕布为义子,司徒王允为灭董卓,使用美人计,把美人貂蝉许以吕布,却又送给董卓,使吕布因美人而与董卓有隙,继而吕布与已成董卓小妾的貂蝉有染,恐怕被董卓发觉,加上王允怂恿,吕布又背叛了董卓,将董卓当场斩杀。



所以,吕布被人称为三姓家奴,有很大的讽剌意味,以至于最后吕布被曹操擒住,吕布请求曹操留用时,刘备以丁原之事提醒曹操吕布反复无常,翻脸无情,不足任用,把吕布推上了断头台。



吕布反丁原也好,杀董卓也好,不是出于道义,而是出于个人利益和色情。 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吕布的人格,被人责备斥骂也属正常。



刘备虽然曾经投身在曹操、袁绍、刘表、公孙瓒等人,但刘备是出于无奈,虽然力量弱些,与这些人也是兄弟关系,虽然最后也都是离开,却是被逼无奈,因此刘备也是依靠了许多人,利用了许多人,却没有被人诟病为几姓家奴。


萍风竹雨123


简单点说吕布就因为过早出局所以名声不好又被夸大了。吕布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刘备曹操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就是办事太高调,那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举手不留情。丁原阻碍他杀,董卓阻碍他杀。落魄时到袁术那里。把袁术整的下不了台。只好花钱免灾。到袁绍那也是一样,差点火并。也正是太锋芒毕露,陈宫张邈才请他入主兖州。败退兖州直接就抢了刘备的徐州。也就是做事太绝。才兵败,白门楼投降。刘备比较内敛投靠谁但从来也不是谁的手下。有点像雇佣军。投靠公孙瓒也是替公孙赞干活。孔融让太史慈请刘备帮忙,刘备去了活干完就回来了。对公孙瓒孔融都没有反客为主。陶谦请刘备那真是把本钱都送给刘备了。刘备也是陶谦正常死亡,才接的班。投曹操,曹操让他当小弟,他不肯就跑了,后投袁绍,看见和袁绍这买卖不好做,就又找了刘表,合作挺愉快。后面和孙权的合作也很愉快。。就因为刘备的信誉一直挺好刘璋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只不过现在天下群雄割据已经不复存在。刘备的野心还没实现,正好刘璋送上门。所以火并刘璋占据益州才有机会角逐天下。刘璋被火并了。刘备占据益州,又在曹操手里抢了汉中,为称帝打下基础。


风云166368429


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在不同势力手下任职的人可远不止吕布一人,除了吕布和刘备还有别人,那吕布为何偏偏就落得骂名呢?

吕布的很多行为并非自主选择,而是别人威逼利诱

吕布早年事丁原,丁原非常信任他,后来董卓诱惑他杀丁原,二人“义结父子”这就是所谓家奴的来源了,吕布杀董卓就是在王允的撺掇之下,因此吕布的行为又因为王允而改变,虽然吕布杀了董卓自己官职和地位都有提高,但是那时候有军队才是王道,吕布实际上并没有太强的实力,所以在徐州争夺之前曾投靠过袁术,袁术不接纳,又投袁绍,那么袁绍喜欢吕布吗?

(《三国》剧中吕布)

吕布帮袁绍打完仗以后不仅趁机扩大自己是实力,他的军队还经常抢劫,这让袁绍非常记恨他,吕布怕因此被杀,所以跑路了。袁绍果然派兵追杀,怕吕布为祸患,可见袁绍对吕布相当讨厌。

刘备去留则有自主性,而且人缘远比吕布强

先说句题外话,人缘好坏与有没有盟友是两回事,一者是个人魅力,一者是利害冲突。曾讨厌吕布的袁术和吕布结盟完全就是因为利害冲突。

刘备去过的地方可以说是天南海北,为何没落得“奴”的名字?

(《三国演义》剧中刘备和吕布)

首先他创立了蜀汉,从结果来看,就能让人高看一眼,成王败寇的道理到什么时候都有用。“奴”这个字与“主”相对,吕布做很多事都是别人的授意下,而刘备即便在别人手下也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他一直以一种“主”的姿态行事,很有自己的主意。

刘备没有杀害自己的上司,而吕布则恰恰喜欢杀“主”,刘备其实也干过不讲究的事,那就是取了刘璋的地盘,不过刘备即便不讲究,他也不是刘璋的“奴”,二人地位相当。

(《三国演义》剧中吕布)

其他“三姓”将领

乱世中人的去留很频繁,比如贾诩他最开始在董卓那,后来找到张绣,最后才投靠曹操;黄忠开始在刘表那,后来成了曹操的人,最后才变成刘备的大将。其实吕布最大的问题就是杀了义父,这在人们眼里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的原因加在一起,吕布就成了“三姓家奴”。


泊图泊途


诚邀回答;吕布之所以被大家骂作“三姓家奴”这与吕布屡次背弃其主,诛杀主公为求名利有关。在汉朝以“忠孝”为立国的国家环境里,这是绝对不能被原谅的。

吕布的三次反叛

1.投靠董卓而诛杀义父丁原

东汉末年,皇帝宠幸宦官,以至于天下吏治败坏,纲常废弛。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祸乱国政。何皇后其兄长何进主张引董卓的西凉兵入京师勤王,诛杀十常侍。董卓入京师后听从谋士李儒的建议,拉拢吕布,以赤兔马还有官职许诺。 吕布则是诛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作为加入董卓集团的“投名状”。

2.为得到貂蝉,杀义父董卓

董卓自从占领京师后,夜宿龙床,淫乱宫闱。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因为自身利益的问题加上内部不团结,致使征讨董卓的计划流产。这时,曹操以一人之勇,向司徒王允借祖传的七星宝刀 ,欲行刺董卓,诛杀国贼,无奈被吕布识破,事情败露,曹操于是开始逃亡之路。董卓对于吕布恩义有加,吕布更是与他形影不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贴身保镖,信任的人。司徒王允在看到汉室垂危,顿时心生一计,以养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最后司徒王允以汉室气数已尽,董卓应该上承天意,下顺庶民,承继大统,即天子位,在他受封的路上安排伏兵,最后以吕布杀了董卓。

3.刘备据徐州,吕布雀占鸠巢

因徐州牧陶谦死,刘备领徐州牧,此前曹操与陶谦有杀父之仇。曹操于是领大军攻打徐州,此时,吕布流亡在外,听从谋士的建议转投刘备门下,刘备大义,以徐州城的小沛暂借给吕布安营扎寨。而吕布在刘备的酒席上,称刘备为第,他骄傲意满。后来吕布以徐州城乱,刘备无法顾及,于是占领了徐州城。刘备反而成了流亡之人。刘备虽然恨吕布,但是现实不允许他意气用事。于是主动提出愿意居小沛,与吕布互为犄角,共同防备曹操。

后来,吕布因为沉迷酒色,打骂军士,又不听陈宫的建议,内部很不稳定。曹操攻破徐州城,吕布退守下邳,为曹军掘水灌城,兵败被擒。曹操问刘备拿吕布怎么办,刘备就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于是曹操命人将吕布缢死在白楼门前

“伤人饿虎缚休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三国演义》


吕布三叛其主,是为不忠,诛杀义父视为不义,特别是他目光短浅,为求功名诛杀义父丁原,为美女貂蝉诛杀董卓。投刘备门下,却反客为主夺了刘备的徐州,即兵败下邳,却不听陈宫计,终日儿女情长,心无长计,为人自私,私德败坏。在汉朝以忠孝立国的时空环境下,是为被世人所不容,所以被称为“三姓家奴”。


而反观刘备,历史上对他的评价颇高。刘备起于微寒。但是气量非凡。身边能够聚集诸如;张飞,关羽,赵子龙,诸葛亮等一批良将谋士。

刘备以仁义著称,是仿效了汉高祖刘邦的进阶之道。陶谦三辞徐州,刘备不受。新野之败后,不弃百姓。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入袁绍门下,保持良好的操守。依附刘表的时候不忍心夺同宗基业。

再之,刘备,败当阳,走夏口,投靠刘表的时候差点被蔡氏谋命,到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备可以说除了关张,诸葛亮,一无所有。但是他却能够让将士用命,使民心依附。除了在道德舆论方面占据主动,还有就是高超的政治智慧了。刘备在落魄之时,却坚守内心的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汉祚可延。”在赤壁一战,与孙权结成同盟,击碎了曹操想要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而后才借荆州取西川据有成都,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刘备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位雄主,而吕布则是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连一个豪杰都算不上。特别是,自私自利,好用无谋的性格,使得他在三国的历史上,犹如一颗划破夜空短暂的流星,没有什么政治能量和作为。




<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


子非魚


刘备是英雄,跟着他知道以后能成事,所以刘备也混得开,虽然枭雄心理都会防着,明面上还是待之以礼,到那里都有包子吃,而吕布是狗熊,聪明的人一眼就看穿他了,这是个没有原则的家伙,谁扔给他肉骨头,他就屁颠颠地叫爸,耳根有软,没啥主见,打打秋风可以,混不出啥明堂,就凭他的勇武,现在也可以算有技术,凭技术吃饭也就混到头了,真不适合成为独霸一方的霸主型人物,高不成低不就,又狼子野心,被咔嚓迟早的事。


用户19488299962


1,刘备是什么人,刘备是仁义出名的人。再加上他总是以皇叔自居,中山靖王之后这个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超级有用。那个时代身份阶层很重要。吕布跟他比差远了。

2,刘备是一个心机boy,城府深的可怕😱。表面上一派仁义道德模范,实际上腹黑的要死。刘璋投降的时候,他表露出的那个假仁假义,让诸葛亮都为之佩服。

他跟曹操两个人有个名场面:煮酒论英雄。这就是俩腹黑在斗法。刘备居然也不落下风,尽管他当时混的没有曹操好。

由此可见他的厉害。

3,他去请凤雏和诸葛亮出山时,那个低姿态啊,一般人是做不出的。另外他也不会像吕布一样忘恩负义,转身就杀掉自己的前主人。

所以尽管他也投奔过不少人,但是一般人都只会说他仁义道德,不会骂他。





九九戏说历史


有啊,刘备的评价是反复难养

虽然刘备和吕布都曾经多次转投别人门下,但两人的情况是有区别的。

吕布之所以被骂三姓家奴,关键在于丁原、董卓,吕布都认为义父,所以才算三姓,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吕布把丁原、董卓干掉了,托庇其他人不要紧,但反噬主人必然被人看不起。你没看最终吕布向曹操乞命的时候,刘备怎么说的“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于是曹操下了杀手,曹操怎么不对同样投奔多人的刘备下杀手,就因为刘备相比吕布还有点底线。

然后说说刘备,刘备当时的评价是反复难养。

刘备曾经在很多人手下混过、而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不同的,曹操、袁绍、刘表、公孙瓒每个人有不同的理念和观点,而刘备典型的就是有奶便是娘,只要能度过难关,那么也就不在乎什么政治立场问题啊这些的。

所以当时的人,评价刘备就是反复难养,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不过还好,刘备毕竟名声在外,再加上刘备做事不像吕布那么吃相难看,而且最终还当了皇帝,所以名声要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