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文言文该不该从语文教材书中取消?

用户创维


文言文,会逐渐在语文中加大比重,这是大趋势

言,言之有理

语,牙牙学语

古人三立:立德 立言 立功

立言做为古人终其一生的追求,提笔写字,谨小慎微,每个字都要谨慎,所以,经典古文,字字珠玑,言小意深。有人终其一生,就写一本书,有人,一生,也一言不留。更多的圣贤之人是述而不作。

文言文能够穿越几千年,承载的东西,依然能够被世人所熟知,可见文言文简短精湛,但是意义非凡

我们在考虑便捷的同时,还要考虑语言随着时代变迁,字意的变化,几十年字意就会大变。我们现在的文字,洋洋洒洒,几十年上百年以后,很多人自己看不懂我们现在的文字意思了。

中国的文字都是从符号演绎而来的,最初有记载的文字是象形字,根据万物的特征,画相应的符号。所以从字中能找到物质所对应的特征。文字简化以后,部分文字失去了原本具备的意义,成了四不像。这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简化后,便于推广,但是,弱点也显而易见。

所以,很多人说,最美文言文,最美繁体字,是有道理的


陪菡宝读古典


肯定不能取消!为什么呢?

1.语文是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人类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言文是古代文学,是古人交换思想的工具。现代白话文也是在古代文言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传承文化的语文教材,不能取消文言文,取消了文言文,就是让现代白话文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取消文言文,就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应是文言文、白话文并举,以现代白话文为主,文言文为辅。扬今不否古。


夕阳红155908541


如果取消了,古代诗歌也取消了,那么,我们怎么去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怎么去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思想。要知道,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的。不能认为文言文现在不流行了,其语言习惯和语法规则和今天的流行语言相去甚远,而没有必要去学习了。要知道古典文化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内容,道德传统和文化精髓,一直在影响着现代人和现代思想。我们中华民族也正是在古典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传承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文化思想。饮水思源,怎么可以有取消文言文的想法呢?本人以为,文言文非但不能取消,还应该加强。


老马识途173246722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先说一段历史。

刘半农的双簧信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期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要废除在中国传承千年、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主干的文言文,却并未激起多大反响,于是刘半农就上演了一出双簧戏。

1918年3月15日,刘半农以王敬轩之名在《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公开信。信是用文言文写的,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

就在同—期上,刘半农又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发表了另一篇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双簧信引发了一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大辨论,在论辩中新文学的声势逐步壮大。之后,白话文就战胜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就被废止了。

文言文自古至今不是口头语言,它只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被废止,不等于我们不学习文言文,如果连学习文言文也要废止,我看,我们就不做中国人了!

为什么不能把文言文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剔除呢?

第一,我们的执政者不懂文言文将如何学习借鉴几千年来的治国理政方略呢?

我们是普通老百姓,大底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治国理政是不可能操心的。可是,没有国这个大家,哪里有我们的一亩三分地呢?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沉着祖先治国理政的智慧,而这些智慧都被文言文所记载。不懂文言文,何以学习、借鉴呢?即便创新,也要站在祖先的肩膀上才行。

正因为我们有几千年治国理政的智慧,所以现在的治国理政者才能运筹帷幄,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一起读一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的几段话。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第2卷周显王十年)

*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第14卷汉文帝前十年)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第18卷汉武帝元朔元年)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第3卷周赧王五年)

现在明白,不懂文言文,治国理政者怎么自己读明白呢?或者让也不懂文言文的秘书翻译呢?

第二,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学、文化瑰宝将如何继承发扬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首诗《关睢》中首句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是诗仙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诗圣杜甫《登高》中的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全才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的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婆惨惨戚戚。”这是才女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爱国诗人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这是史家第一人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戏剧名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句子。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六经中《周易》中的句子。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是六经中《尚书》中的句子。

*“啜苦咽甘,茶也。”这是陆羽《茶经》中的句子。

……

废止文言文,这些文学、文化精华将何以继承发扬呢?

第三,我们的中医医学将怎样继承光大呢?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靠中医来治病救人。华伦刮骨疗伤和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的故事随着《三国演义》而人尽皆知。这虽然是小说中的故事,但也说明了中医精湛的医术。而这些精湛的医术和中草药就是用文言文记载的。

中医的经典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难经》、《金匮要略》、《脉经》、《本草纲目》、《汤头歌诀》等。

屠呦呦根据中医中药研制的青蒿素,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的第一,也是中医医学的第一。但是青蒿素的依据在哪里呢?就在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别忘了,它是用文言文写的。

文言文不再当作书面语言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如果现在再不让人们学习文言文。有那么一天,文言文变成了天书的时候,袓先的智慧将被尘封,华夏的痛苦不啻亡国。


张旭语文


绝对不能。

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不能去掉,反而要加强,中华文化的传承不能断裂。

2,否定文言文,就是否定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今天的文化就成了无根之木。

3,所以就一直有人搞这事,给古代民族英雄泼污水,否定中华文化,否定今日的英雄榜样。其心可诛。


子木老师讲语文


取消文言文是不可能的。作为中国人,放弃自己的母语,是愚蠢而可怜的。我们都学过《最后一课》,面对外国人入侵,老师的最后一课,只讲了母语的优美,催人泪下!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文言文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有可能还会加大:

一是汉语的国际地位近百年来迅速提高,中华文化以其刚柔相济、兼收并蓄、博大精深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相信,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中国学者无需再用英语写论文,中国中小学课堂也无需开设英语课程。老一辈会俄语不会英语,会四角号码查字,但读不来拼音,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我想,风水轮流转!


二是语言发展都有口语化的趋势,大量鲜活词汇进入语言系统,而且书面语言越来越冗长、拖沓,这就需要语法规范加以约束、凝练。而文言文,即古代汉语的存在,就有鲜明、经典的制约功能。

三是文言文简炼、优美、典雅,不可替代。如《左传》“蹇叔哭师”:“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用白话文来说:孟明视呀,我看得见大军出征,却再也看不到你们凯旋了啊!再比如《孙子兵法•作战篇》:“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矣。”用白话文来说:所以打仗,听说过再笨拙的指挥,也以速胜为上,没见过很精妙的指挥会拖得很久的。最后一两例,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白话说不是很哆嗦吗?

四是汉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都用文言表达的,寓意深刻、思想丰富,学国文绕不开。比如“掩耳盗铃”“削足适履”“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等等,太多了,是浓缩的中华智慧。

学文言文,比学门外语简单、实惠多了。只需多读多背,语感有了,多读古籍、查辞书,无师自通,受益无穷。


嘉会天下


如果在课文中取消文言文是严重错误,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亵渎。也是有权的滥用职权,其目的是什么?不让学习文言文是严重阻碍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西化"一种表现。全国人民不答应。

就像有人在全民中提倡"英语"一样,都是一邱之貉。是替外国在中国殖民教育,不要一厢情愿的改变中国的语言形象。错误的认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严重的错误是误国,误人民,误教育,是犯罪,是卖国的变种。

中华民族历史5000年,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不是一小撮人想象的那样否定传统文化。

民国胡适就是反文化,反传统,反中医,反汉字第一卖国贼,胡适不顾自己是中国人,也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竟然叫嚣"全盘西化",这是什么居心造成胡适如此心态?他学习了中国文化,为什么又反中国?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国家重视。现在有人想取消课文中的文言文是不是"全盘西化"的一部分"?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课本具有引导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教学水平,如果取消课文文言文,只剩下什么白话文,就是等于降低教育水平的祸根。看看胡适的白话文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即不像诗,也不像白话文,更不像白话文诗。这水平也算詩?

文言文简练,压缩文句,减少篇幅,言简意赅。就是半文言文几乎人人学习可以读懂,纯白话文毫无意境。

尊重自己国家文化,才是正途。离开正途都将要付出不应该付出的代价?民国胡适错误应该现在及时纠正。


笑着看西方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解析

老穆认为,文言文不能,也不该从语文教材中取消!否则,它也不叫语文!

我们要知道,语文这一门学科,本就是由“国语”和“国文”两门课程合二为一的结果。

先有国文课,以教授文言文为主。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语课也就“诞生”了……

直到全国解放后,叶圣陶最终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以后。语文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如果不学文言文,如何了解咱们祖国上下五千年之辉煌?

如果不学文言文,何以知晓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如果不学文言文,优秀的古代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

以上是老穆的一些观点!您觉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 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中小学完全可以不学文言文,但建议大学可选修文言文。

首先,文言文是汉语1.0版,白话文是2.0版且兼容文言文。事实证明,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容易掌握,沟通也高效。大家要清楚,语言首要功能是沟通,高效沟通比其它功能更重要。

其次,要让汉语走向世界,白话文也便于推广,尤其是数理化的学习,显然白话文表达比文言文优势明显。

第三,白话文既然已经推广了,再次从中小学学习文言文无疑是不必要的,增加了负担,中小学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数学、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从而真正高效提升教育水平。

第四,文言文尽管博大精深,但替代品也很丰富。人文、礼仪、规则、法律、社会学、成语典故等完全可以从白话文中习得。

第五,说到传承,也不能一味的为了传承而传承,而且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去传承,少数人传承就OK了。如果文言文像牛顿定律一样少了就不行,那必须学。事实上,美国人完全不学文言文照样在科学技术领跑,相反如果我们不学牛顿定律等西方科学,我们就难以发展,所以不得不学。

最后,我想说文言文典雅简练有韵味,是世界独特的一种语言载体,但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贡献,我们需要我们的孩子学习一种更容易掌握更容易沟通的语言,从而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进步。


小宇大爆


文言文不该从语文课本里边去掉。

1.文言文是传承古代文化的媒介。近代只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把书面语由原来的文言文改成白话文。

近代以后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对语言精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言文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五四”时期以胡适为首倡导的的白话文运动,不但在文体改革上是一个革命,而且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新文学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以及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

书面语体变了,但我们的教材上从来没有减少过文言文的阅读量,因为他是了解古文化的窗口。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实现了与古人对话,学到了古文化的精髓,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2.文言文具有典雅简洁的特点。虽然书面语换了个形式,但在语言表达上,到现在仍以白话文为主导,也不拒绝少量文言语体和口语的在表达中的使用,使语言表达形式灵活多样,增强了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典雅之美。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不仅不会从语文课本里边去掉,而且以后还会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