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恐怕没有哪个朝代产生过和宋朝如此多的奸臣,我们看一下总体的数据就会明白了,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中,宋朝大概占了一半以上。

  可以说,宋朝是一个盛产“奸臣”的时代,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各方面的因素有关。我们可以稍微说一下我们有所耳闻的奸臣,比如,“扬名”的奸臣“北宋六贼”,“北宋六贼”是以蔡京为首的,当然,说到奸臣,秦桧必定位列其中。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北宋六贼”之一蔡京画像

  北宋的六贼之外,还有“北宋五鬼,因此说北宋的奸臣非常有名。当然,除了上述的贼、鬼之外,还有一个人也被认为是“奸臣”,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大文学家的王安石。

  听到这话,想必读者们都很惊讶,王安石怎么会是一个奸臣,他在我们心目中一直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存在呀?我们很难想象把王安石和奸臣联系起来。因为王安石古往今来都赫赫有名。

  王安石35年的政治生涯一直是以兼济天下为原则来对待官场的沉浮和仕途的未来,不管个人的名利荣辱。他从小就树立了刻苦钻研、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确实是影响后世历史的政治家,说到政治,我们就会想到王安石变法,这个我们后文祥谈,除此之外,他也是公认的一流学者。他思维敏捷,头脑敏捷。年少时他经常因为专注于学习废寝忘食。他通过了进士考试获得了荣誉,但他仍然坚持努力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涉猎广泛,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王安石一生恪守崇高的道德操守,是一位圣贤之人。他的生活一尘不染、简单至极,他对名利无动于衷。

  总之,王安石作为一个封建政治家,具有崇高的政治品质,广博精深的知识和思想,独特的道德操守,辅佐帝王的才能和气魄,是任何古代圣人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给出这样的评价,说王安石是中国古代的贤相第一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为后世所公认的。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但在当时,王安石确实被称为“奸臣”。《宋史》中,他更是被直接列入“奸臣”的队列。南宋则更甚,把北宋的垮台归咎于王安石。这种观点出现在南宋早期的《神宗实录》。上面记载了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这一观点后来被宋元时期的人们所延用,并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结论。它不仅被历史学家认可,而且被社会广泛接受,能够让社会都认定是奸臣,那么此人必定有应该苛责之处。除此之外,苏轼之父苏洵也为王安石贴上了大奸臣的标签,为了说明王安石此人是一个奸臣,苏洵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辨奸论》。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嗤之以鼻,对他恨之入骨,尽管王安石当时政治权利正处于鼎盛时期。从《辨奸论》我们可以看出老先生对王安石的厌恶。,而且这种厌恶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抵触。《辨奸论》,苏洵老先生以山巨源遇见王衍来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的行为。

  意思就是说,王安石衣服脏兮兮的,整日蓬头垢面,身上散发着乞讨的味道,还谈论了很多诗歌、书籍和音乐。洗脸、换衣服、注意个人卫生是人之常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通人情就会招致非议。因此年,苏洵先生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奸臣,危害国家。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苏洵(宋朝):祖籍四川眉山

  王安石的不修边幅绝不比得上普通人。如果你看看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坛,说他“前所未有,后无来者”,对他来说也并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王安石确实不注意个人卫生。他甚至在早上起床时也不洗脸,他不是一天两天没有洗脸了,他是好几年没洗了。他整天蓬头垢面,看上去像个乞丐。更不用说洗澡了,从远处就能闻到酸味,从他身边经过的人常常掩着鼻子屏住呼吸。

  老苏洵先生的角度是独特的,但是我们不难理解,他的意思是从一件小事出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全貌。这一评价方法也确乎没有可指责之处。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王安石不修边幅上朝堂

  在宋神宗之前,唯一被承认的奸臣是宋真宗一朝的丁谓,但在宋神宗之后,蔡京和蔡卞等人都被认为是北宋的奸臣。北宋的这些奸臣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王安石的举荐开始的。当时变法作为一个契机,而王安石不善于识别人和用人,这一点可以看出。

  不仅如此,王安石的一个学生郑侠画了一幅《流民图》,请求朝廷方面将新法罢除。  照片中的场景既令人震惊又令人恐惧:在开封城外尘土飞扬的路上,流亡的难民,无论老幼,蜂拥而至。他们只能得到一些麸皮和粗粮来维持生活。他们甚至卖儿卖女,吃树皮和草根。

而王安石的变法是他们如今这样流离失所、衣衫褴褛的原因之一。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郑侠《流民图》

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这一改革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旨在改变北宋的积弊。王安石变法的人并没有带来愿望中的图景,而是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公元1073年,是王安石变法后的第四年。在变法期间,中原地区连续遭受了十个月的干旱,数千里的土地荒芜,满目疮痍。然而,当地官员仍然敦促年轻人支付本息。饥饿的人要么被关起来,拆毁他们的房屋,购买土地来偿还政府的钱,要么流离失所,四处流散。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王安石变法

虽然政府开了一个仓库来减轻灾难,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不难理解当时人们对王安石的看法。所以,王安石当时被称为“奸臣”,这是有道理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王安石。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强兵富国。如果王安石变法成功,宋朝的历史或许会有所改变,也有可能收回幽云十六州。

北宋最难评价“奸臣”,当时认为是奸臣,后世却评价为千古名相

安徽籍著名书画家许菖创作的人物作品《苏东坡与王安石》

王安石的变法有其缺点,但总的来说,利大于。新法实施之初,苏轼是强烈反对新法的人物之一,当时的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饱受争议的。然而,当后来司马光主张完全废除新法时,苏轼有时反对完全废除新法的,他主张保留一些新法。苏轼态度的转变可以说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能够全盘否定。

因此,王安石是比较难给出评价的历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