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都说宋朝是文人的天下,这就要感谢人家宋太祖赵匡胤了,他老人家在太庙立下誓碑,子孙后人不得滥杀士大夫和言事之官,这件事情真实与否现在无从考究,但是人家宋太祖的后代们确实对士大夫都是高规格待遇,想必这件事情也假不了。

宋朝重文轻武因此成为士大夫政治的黄金时代,随着士大夫的崛起,中国政治格局中的“朋党现象”也有所发展。


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宋太祖赵匡胤


一、朋党初露端倪

朋党问题初露端倪应该是在太宗年间,宋太宗提倡文治,广开科举。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胡旦利用同年的关系结织党羽,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当然不仅仅是派对那么简单。他们自命清高畅谈时政,抨击时政臧否大臣,满腔激情想着能有一番作为。姜还是老的辣,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胡旦一群人遭到朝中元老重臣的迎头痛击,统统被贬出京城,而加在他们头上的罪名正是“朋党比周”。


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宋太宗赵匡义


二、地域之间形成的对立

历史的发展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是有紧密联系的,五代之前,南方比较落后,北方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五代时期北方战乱频发,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南方对北方的影响不断增强,北方的优势地位不断弱化甚至被超越,大多数北方人对南方的崛起采取了抵制、敌视的态度。

宋真宗晚年崇尚黄老清净之术,王钦若、丁谓、陈彭年、林特和刘承珪逢君之恶,大肆宣扬制造“天书封禅”等一系列闹剧,搞得满朝上下鸡飞狗跳,被朝中上下骂作“五鬼”。你说巧不巧,他们五位还都是南方人,让当时的宋廷普遍认为南人心术不正,狡猾奸诈。就连“圣相”李沆面对梅询、曾致尧等南方人士,也说出“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这样的话。


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宋真宗赵恒

随着南方人在政治局集团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双方的斗争势头更加猛烈,这也是宋代朋党之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

宋仁宗时期,将“右文”政策推向极致,他重视科举,增加考试录取人数,给予士大夫等知识分子较高的政治待遇和优厚的俸禄,同时还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兴办学校。因此宋朝文臣官员人才济济,宋仁宗也被视为继体守文君主的典范。

宋仁宗时期,在任的前朝老臣形成了一种旧势力,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宋仁宗把他们看作自己治国理政的导师,他们也受到宋仁宗的依赖和倚重。这些老臣的优点就是有丰富的处世经验,善于揣摩圣意,人情练达知进退。他们的缺点就是没有活力,安于现状,遵守成宪,不思进取。

宋仁宗即位之后科举入仕的青年才俊形成了一种新势力,他们初出茅庐朝气蓬勃,他们遇事敢于站出来进言,自视清流尊奉儒学,结成朋党常谈国事。他们当中的杰出人士后来成为北宋朝廷强有力的政治改革者,这些人中比较著名的有包拯、欧阳修、韩琦、文彦博、蔡襄等人。但是这些人年轻气盛也存在很多问题,他们有时候冲动行事,意气多于理智,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


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宋仁宗赵祯


四、吕夷简和范仲淹的斗争

史书记载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范仲淹倡之”,范仲淹自然也成为新晋势力的领袖人物。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废掉皇后郭氏,范仲淹向天子进言废后的种种不妥,遭到宰相吕夷简的攻击,结果范仲淹等人被贬出京。这件事情也成为新旧朋党之争的开端,吕夷简和范仲淹也形成公然对立的态势。

后来在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呈上《百官图》,详细讲述吕夷简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后来吕夷简又以朋党之名攻击范仲淹,终于触碰到了宋仁宗最敏感的神经,于是范仲淹二次被贬。这些归根到底还是旧势力过于庞大,一时间难以被撼动。

要想打压旧势力,宋朝皇帝不点头说什么都是没用的。最终这些老迈昏聩的官员越来越不能让宋仁宗满意,康定元年(1040年)宋仁宗重新启用范仲淹。在罢免吕夷简的同时,宋仁宗也整改了政府,在重要岗位吸收青年才俊,朝廷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范仲淹像


五、新势力的内部矛盾

范仲淹和韩琦都是新进士大夫的领袖,早在西北事务上二人就有分歧,范主守,韩主攻。这两个新政领袖在修筑水洛城(今甘肃浪庄)一事上又是矛盾重重。

欧阳修王拱辰在新政期间十分著名,知谏院院首欧阳修拥护新政,御史台长官王拱辰竭力攻击新政。这二人本是是同年进士,又都是薛奎的女婿,同年加上连襟,二人是亲上加亲,理应结成朋党,可他们两个却成了水火不容的死对头。

由于新政的实施使得守旧派利益受损,在躲避守旧派的明枪暗箭的同时,还要面对新党之间的内部矛盾,这也为新政的夭折埋下了伏笔。


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掐起来不比杀伐果断的武将差!

欧阳修像


六、欧阳修《朋党论》

庆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写成《朋党论》一文,本来是好心想着为朋党正名,结果却惹得皇帝猜疑。范仲淹也强调君子小人各有其党,指出“君子党”和“小人党”的区别,自己的朋党是“君子党”,对国家有利而无害。他们显然不知道统治者对于朋党的抵触与厌恶,最终范仲淹、韩琦、杜衍等人还是落得个被贬出京的下场。

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存在,绝不是宋朝特有的,但他的存在始终是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并且影响了改革运动的走向和结局!

读史可以鉴心,我是丘山,欢迎品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