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農村諺語“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神語兮兮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和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古國,農耕文化在中華文化中也佔了非常重要地位,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在從事農耕生產中創造了二四節氣和實用的農村諺語,例"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意思就是初一陰天或下雨都無關緊要,但初二下雨卻意味最近會遇到長時間陰雨天氣或春耕中會遇到連續乾旱天氣。總之在歷史長河中,勞動人民通過老一輩文化傳承和民間流傳的許多天象、諺語等,用來指導農業生產&預測當年農作物是否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時間製造1


農村俗語:“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這句諺語在我的印象中很準。



農村俗語:“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這句諺語叫犯“甲子”。



農村俗語:“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的意思是,在農曆年中的初一這天不怕天陰,就怕初二這天下雨或者下雪,如果初二這天下雨或者下雪,就預視著這月的天氣降水下雨的天數會多,造成連陰雨天,因此人們稱出現這樣的天氣情況,叫“犯甲子”。在我的印象中,不是百分之百的準,至少這一月前半月不會有好天。

“犯甲子”



犯:違犯、觸犯的意思。甲子:是六十花甲子的第一組天干與地支的組合。子:方位正北,坎卦。子為旺水。朱熹《周易本義》曰:“習”,重習也。“坎”險陷也。象為水,陽陷陰中,外虛而中實也。此卦上下皆坎,是為重險。中實為有孚心亨之象,以是而行,必有功矣,故其佔如此。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柔、為弓輪,其於人也”。子:主藏癸水,為十二支的第一位,為陽,屬《河圖》的兌位,有“金生麗水”之喻,於《洛書》為坎,位於北方,屬於溪澗之汪洋,為陽極之旺水,有雨露之稱,之所以為雨露,則代表靈活好動。《易經》中有“天一生水”之說,這說明子水是隨時令而由天上降下的甘露。

因此觸犯了“甲子”也是有道理的。


XGC上善若水


"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的意思是每個月份開頭的時候如果下雨那麼整個月份雨水都會多;初一陰天下雨的話不太好但是如果初二連續下雨,那麼這個月確實雨水比較多,農村裡面幹活就不方便,莊稼自然收穫會變少,所以會害怕。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初二下雨就要連續下幾天,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農民朋友摸索出來的自然規律。

在農村農民們還認為,“從初一到正月十二,每一天都代表著今年的十二個月”。為此每次過年的時候,農民都會用心的觀察從初一到正月十二每一天的天氣情況,用來預測今年是會不會風調雨順,能不能得到豐收!當然了,初二這一天要是下雨,農民預測春天播種的時候會幹旱,就會提前好蓄水,為春耕做好準備。

在農村生活多年,感覺這兩句話是農民從日常生活總結出來的;後來看農業氣象預報的書,其中也有這兩句話。在農村,每當澇年頭,逢初一、初二下雨了,農民們見面閒嘮會說:“唉,這半月沒好天了!”如果是旱年頭,則也會說:“唉,這半月怕是又難下雨了!”


葫蘆文化


字面意思是說初一下雨沒有關糸,初二下雨或陰天,那前半個月雨水就多;如果初一初二都是晴天,那前半個月以好天為主。這是農民總結出的經驗,像這樣的話還有很多,比如.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十霧九晴.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夜星繁,大晴天.

河裡魚打花,天天有雨下.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冷得早,暖得早.

久晴鵲噪雨,久雨鵲噪晴.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棉花雲,雨快淋.

空山回聲響,天氣晴又朗.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雲交雲,雨淋淋.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東北風,雨太公.這些都是古人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候,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不是很準確,但在當時也是很厲害了!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啊!當然還有其他生活方面的諺語,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畢竟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不是浪得虛名的,好好學習吧,把古人的智慧發揚光大,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義務!


寒伶兒


農村諺語“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吧,在我們當地的農村,留傳著的諺語是“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陰"。這諺語是在以前,科技還是不很發達,也就是說,那個時代還沒有天氣預報……我們老百姓依自己平時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來的。

當然,這也是父母時常說的一句諺語。記得每年糧食到了收穫的時候,有時父母利用這個諺語來判斷天氣情況(搶種搶收)。它的意思是:農曆的每月初一這一天,即使是下雨天,只要初二這天不是陰雨天,也表示初一到十五這十五天裡的天氣會以晴天為主,反之,如果初二這天是陰雨天的話,這說明初一到十五這半個月時間裡,陰雨天氣就比較多的。

還有就是人們把“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陰",同樣的道理推斷後半個月裡的天氣情況……(從十六到月底)

不過,如今有時覺得諺語“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陰”,天氣情況未必是人們所判斷的喲!


家人平安147354958


諺語是勞動人民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了民眾豐富的智慧。諺語包括氣象、農事、社會等多種類型,"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是一條氣象類諺語,意思是初一陰雨天氣對後續影響不大,初二陰雨,之後會連續的出現陰雨天氣。

農村這種類型的諺語很多,如:"上怕初三雨,下怕十六陰“、“七晴八不晴,逢九放光明“、“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等等。

這種以某一天的陰晴推測長期天氣趨勢的諺語,筆者認為是不準確的。我們知道,天氣是瞬息萬變的,就是大型的計算機也難以模擬,這就是天氣預報準確率低的原因,連中央氣象臺的中長期天氣預報,準確率也達不到40%,更遑論以陰曆的某一天預測,因為陰曆日期並不能真實反映太陽在軌道上的運行節點,每年都在變化中,可見,這種諺語的實用性很差。

但有一種通過觀察動物、天象等總結的氣象諺語卻很準確,也不無科學道理。比如:

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雷自天邊震雲層,大雨連綿久不停。

總之,諺語是勞動人民長期生活經驗的集累與總結,不乏真知灼見。但也有不少沒有科學依據甚至是唯心主義的諺語,所以,我們要批判地接受。


秋水長天H


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這農諺表面意義易理解,其大概意思就是:不怕月初一陰天,就有點害怕初二下雨。這個論及道理,似有又似無,有的說有,有的說無。各人看法有不同。怕是與人心理有關的,這怕是因人而異的。氣候也因地異,下不下雨也是,這說法在此地有準,在彼地就可能不靈。凡事一分為二吧。



初一是指陰曆的月初一,陰曆是以月亮運行規律特點而制定的,反映的是月相變化,月亮運行週期,朔望圓缺盈虧特點。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過去人重月,對朔望是極為看重的,迷信人每逢初一十五都燒香拜神,求神靈護佑的,初一十五被視為特殊的日子。月亮的運行對地球是有影響的,潮汐漲落就與月相變化,月亮運行有,女人來潮,也與月亮運行有關。都重始求盼順始,初一是月始,故人都重初一,會利用初一這一天來說事,比如是陰是晴是雨,是冷是暖等,來預估預斷近半月一月的種種情況好壞吉凶,以作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這是說天氣,說下雨不下雨。舊時以農耕為主,要看天吃飯,是很重視天氣變化和天氣預測的。陰處於晴雨之間,是居於中,沒有極左極右,是可以不怕,沒有擔憂的,旱與澇就有怕有擔憂了。就怕初二下,是由陰轉到下雨,若是要晴,偏下了,還下大了成澇了,就怕了有擔憂了,也預示後半月一月以陰雨為主,而影響農耕,影響收成了,所以這怕是有不同的,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不是統一一刀切的。


樹德漢碩


謝謝:

我是一個老農,在我們這裡農村也廣傳著這樣古往今來的諺語“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初一是一個月當中的開始。初一這一天陰,一般這一個月之內,陰轉多雲天氣偏多,睛天偏少。如果初二下雨,則表明半月不晴天陰雨連綿,晴天就更少了。如果初一晴朗,則晴天多,風和日麗。

為什麼老農民這麼關心天氣變化呢?因為農民以農主。對莊稼長的好孬,對一年的收成有直接關係。

“萬物生長靠太陽”。農作物都是喜歡陽光的,只有在光合的作用下,莊稼才有正常的生長,病蟲害也少。否則就病蟲害增多,莊稼就長不好。收成也就少了。

但是,光晴天也不行,一月內最好下三四場雨,下完就睛,無大風天氣。這叫做“風調雨順”是豐收的景象。旱了不行,澇了也不行。

這幾十年來,氣侯變化異常,旱澇不勻,給農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南方洪水氾濫,在北方連年大旱。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損失。

所以,有些農諺,在幾十年前很靈,現在則不靈了。因為時代變了,氣侯也隨時代也在變。自然災害瀕發,人們越來越不好預測。這就是所謂的“天意”吧!


老吳趣談


我還記得我們好像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學過“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句話,這是一句天氣俗語,至今我還有著很深的印象,和天氣有關的俗語也特別多,比如螞蟻搬家要下雨。在農村,還有一句話是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一、農耕文明智慧多

現在世界有三大文明圈分別是東亞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以及西方文明,我們是大河文明,而西方則屬於海洋文明,在這兩種文明背景下,誕生的文明文化是特別不同的。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就是在農耕社會里,在實踐經驗中,我國南方人民生產世界經驗總結的。

這句話是特意針對農曆四月的,因為四月是在北方是播種的季節,南方是授花傳粉的季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初一下不下雨並不重要?但是初二如果要還是陰天的話,這個月的前半個月大概就都是陰天了,是我國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

二、靠天吃飯 產量至上

若不是今天我們國家誕生了袁隆平,在人口如此龐多的背景下,我們可能都無法自給自足,還好我們有這樣的國士。在古時候完全是靠天吃飯,如果這一年遇到災害的話,往往會顆粒無收,導致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發生的。

農曆的四月,在南方來說正是水稻揚花傳粉的最重要時期,而這半個月之內如果一直下雨的話就會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他的授粉速度,糧食的產量就會大大的降低,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

三、實踐經驗出智慧

是什麼讓農村百姓可以說出如此通俗易懂的天氣俗語?正是他們一步步的實踐智慧的結晶,要說他們在天氣領域最大成就還是24節氣歌,在今天仍然被我們所使用。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這樣的話,其實也不是特別絕對的,但是往往是這樣,在總體上解釋了農曆四月的規律,也蘊含著極大的智慧。

南風怕日落,北風怕天明。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寒霜。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日落黃澄澄,明日颳大風。這樣的天氣俗語還有很多,如果大家還有什麼不懂的,歡迎向我提問。


微光人文


這個問題看我回答。民間為啥會有此一說呢?因為季節和月份的天象變化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和對應時序。所以才有了這句民諺之語。如八月十五雲遮月,則正月十五必會雪打燈。如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一冬乾等這樣的自然天象變化的時間對應太多了,這為季節對應關係。一般情況下是春對秋,冬對夏,而這個對應時間關係甚至還反應到人身疾病的復發時間上,在養生學上最為明顯。如秋養春冬養夏等。

而月份的天象時序反應主要反應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上。這是千年死驗規律。比如民間說的:每月的初一若有陰雨,則前半月基本沒有好天,陰雨天為多。若每月的十五那一天陰或雨,則標誌著後半月沒有幾個好天,陰雨天較多。人們可根據季節的下雨旬頭和月份的朔望日的天氣變化來提前安排或對應農時農事等。

為啥有一句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雨呢?其實這一句民諺是農人們真對小盡(進)月說的。即大月三十天,而小月為二十九天。初一十五,大月可正常使用,而小月則不可用了,因為用之不靈驗之故。所以小月必把初二作初一用,十六則作十五用。是以民間才有一俗語:大月怕初一,小月怕初二。大月初一下雨,前半月無好天,而小月初二下雨,則前半月也無好天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