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明朝是一个“马上得天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带领了一帮文臣武将,征战数年才打下了大明王朝。而后朱棣更是发动靖难之役,靠着一帮人奋勇作战,才坐牢了皇帝的宝座。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和朱棣有一个共同点,两个人之所以当上皇帝依靠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得到天下以后,免不了就要对这些功臣进行赏赐。除了对他们本人的奖励以外,因为中国人很讲究泽被子孙,所以明朝皇帝为了宽慰这些功臣,想了很多办法安置这些功臣的后代。下面笔者就来给大家讲一下,为了安置功臣后代,皇帝是怎么做的。

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来说,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根本,也是最值得投资的东西。朱元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相当重视对这些功臣后代的教育,曾先后两次安排这些功臣后代的教育问题。

朱元璋觉得教育一定要趁早打好基础,所以他要求这些功臣后代年幼的时候,一定要在家读书,可是又担心在家没有人辅导他们,于是给他们找了一些老师进行学业指导。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博士孔克仁等授诸子经,功臣子弟亦令入学”。<strong>(《明太祖实录》)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国子监

相比较当时社会上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这些功臣后代在朱元璋的特殊照顾下,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如果只是在家学习,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的话,对于孩子的正常成长也有所不利,皇子读书总会找一些伴读就是这个道理。朱元璋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随后做了另一个重大的决定。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令功臣的后代等到年龄稍长以后,就必须到国子监去学习。朱元璋当时是这样给这些功臣说的,他说:<strong>“子弟入太学,亲明师贤士,讲求忠君亲上之道,监古人成败之迹,庶几永保爵禄,与国同久”,(《明太祖实录》)他这么一说,相当于给这些人画了一张大饼,只要他们的孩子来学习,不仅孩子可以知书识礼,成为国家栋梁,而且一定可以保住爵位,只要国家在,爵位就在。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这么好的事情,这些功臣上哪儿去找,所以主动的就把自己孩子送来了。这些功臣的后代,无论愿不愿意,也只能乖乖地来上课。

到了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考虑到这些孩子都是出自名门,难免顽劣,不服从管教,<strong>(“贵游子弟非得威望重臣以莅之,则恐怠于务学”——《明太祖实录》)因此必须要找一些有威望的重臣才能管住他们。所以就命令曹国公李文忠兼任国子监事,让他来监督这些孩子。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为了这些孩子的教育,竟然找了一个公爵,可见朱元璋用了多少的心思。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规定功臣后代即使年幼,也要到国子监读书。此后历代皇帝对功臣后代的文化教育,都比较的重视,由此形成了一个入学的定制。不过他们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嘉靖年间甚至出现了“年少勋戚争以入学为荣矣”的局面。

但是这些只属于文化层面的教育,作为功臣的后代,只会舞文弄墨可不行,所以又对他们进行了军事层面的教育。

明朝初年,对于功臣后代的军事教育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到了宣德七年,明宣宗下令:<strong>“袭爵侯伯悉令属成国公提督操练,不许懒惰,庶几朝廷得用,亦不隳其祖父之功。”(《明宣宗实录》)直接规定他们必须要到京营进行操练,由教官对他们进行训练。在京营内,他们不仅要学习骑射等拳脚功夫,还要学习一些军事理论。到了天顺二年,明英宗又规定送入京营的功臣后代,年龄至少15岁。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因为这些贵族子弟平日享受惯了,一下子受不了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所以有些人就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训练。这样一来,他们的体能和军事素质大大降低,等到真上了战场的时候,就容易酿成大错。比如《明史》就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临淮侯李言恭之子李宗城“以贪淫为倭守臣所逐,弃玺书夜遁”。这件事情丢尽了明朝的颜面,同时也让皇帝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对这些功臣子弟的军事管理。

之后明武宗把考试制度引入到了军事管理当中,一开始商讨如果军事考试不及格的话,就要逐级削减他们的爵位。但是因为明初有规定,功臣后代的爵位不可变动,所以就改成了考试不及格,爵位保持不变,但是俸禄却要减少一半。<strong>(虽听其袭,而减其禄赐之半——《明武宗实录》)这么一来,有了压力,训练懈怠的情况就少了很多。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朱厚照

以上就是明朝的皇帝们,给这些功臣后代进行的文化教育和军事教育。而等他们学成以后,自然要找一份工作,这一点皇帝也替他们想好了,并且安排的妥妥当当。

<strong>一般来说,这些功臣后代会被安排五种职位,分别是五府掌印、京营提督、南京守备、漕运总兵、两广及湖广总兵。

五府掌印: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朱棣即位以后,把执掌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交给了靖难之役的功臣。这个时候功臣后代虽还没有正式掌管五军都督府,但是皇帝其实已经为他们做好了铺垫。果不其然,明英宗即位以后,这些当初的靖难功臣都死的差不多了,五军都督府的很多职位空了出来,明英宗就让这些功臣的后代接替他们的先辈,继续掌管五军都督府。<strong>(都督府事宜以侯伯掌之,更选以闻——《明英宗实录》)从这以后,功臣后代接管五军都督府就成为了一种惯例。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京营提督:明朝京军分为五军、三千、神机三个大营,每一个大营各设置了两位京营提督,主要负责提调京营操练、整治部伍、拣选各卫军入充营兵、推举营官、挑选营兵、听征等事。京营提督的权力很大,作为统领中央军的将领,与五府掌印官并为明代最高军职。如此重要的职位,皇帝把它们交给了功臣后代。<strong>( “每营俱选勋臣二人提督之”——《明史》)从朱棣开始,京营提督就由这些功臣后代担任,一直沿袭到明亡。

南京守备:因为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所以陪都南京同样要有一套班底维护正常运行。南京守备就负责南京的留守、防护事务,以及节制南京各卫所,所以任务相当重要,这一职位同样交给了功臣后代。<strong>(守备以公、侯、伯充任,兼管南京中军都督府,协同守备以侯、伯、都督充任——《明史》)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明朝南京

两广及湖广总兵:两广、湖广由于地域广大的原因,所以镇守总兵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地方,这样的位置皇帝同样把它作为功臣后代的备用工作岗位。比如武定侯郭勋、咸宁侯仇鸾就曾经担任了两广总兵。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让他们负责这样重要的地方,但是这些人大多不争气,如果遇到起兵叛乱的情况,他们是无力镇压的。所以就有大臣提议不再由功臣后代担任总兵职位,但是却遭到了皇帝的拒绝。一直到天启年间,天启皇帝下了决心,功臣后代才不再担任总兵职位。

虽然说皇帝说一不二,但是在为功臣后代安排工作这件事上,有时同样会遇到一些阻力。就比如隆庆年间,大学士赵贞吉提出改革京军,建议不再让功臣后代执掌京军,因为他们大多是尸位素餐之辈,这一建议得到了很多大臣的附和。最后在隆庆皇帝的坚持下,并且想了很多办法,这一改革才没有进行。

明朝功臣后代真幸福!皇帝为了他们的前途,操碎了心

隆庆皇帝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为了安置好这些功臣的后代,历朝历代的皇帝费了多少心思,不仅仅教育要搞好,工作也要分配好。有时候为了给他们安排工作,还要和别的大臣置气,真的是苦了他们了。

其实皇帝之所以费尽心机的安置好功臣后代,也有自己的考量。在笔者看来,这里面一个最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皇帝想要利用这些人来拱卫皇权。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他们最大的依仗就在于皇室的支持,所以这些功臣后代的利益与皇室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他们自然愿意与皇帝绑在一起,接受皇帝的调配。

明朝皇帝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才让他们担任各种关键职位,比如把五府掌印的位置交给他们,为的就是制衡边将。所以安置功臣后代,其实是明朝历代皇帝都在下的一盘大棋,利用他们来平衡各方势力,最终实现皇权独尊的目的。

从这个层面看,花费那么多的精力来安置功臣后代,对皇帝来说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