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十年一紀話讀書

從二零零九年大學畢業到現在整整十年了。回想這些年的讀書經歷感慨良多,尤其是寫這篇文章翻閱以前所做的七本讀書筆記,實在是五味翻陳無以言表。


曾經的讀書筆記模樣,應該是去超市買上一個方正的厚厚的黑色硬殼筆記本。如果確定是用來持之以恆記錄自己心得體會時,一定會在扉頁題上一小段格言警句以示鄭重。翻開已經有點泛黃的筆記本是兩段話,第一段是作家餘華的話: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正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第二段是一首詩: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現在完全想不起為什麼會寫這兩段話。不過對文學的喜歡倒是真的,也有點太過傻氣。譬如我會按照文學史的介紹,一本本去找書裡專章介紹的作家作品,從頭到尾看完。這個過程實在堅持了很長時間,因為文學史的敘述涵蓋古今中外,除了經典作品,那時自以為小眾的也看了不少,比如《秋海棠》《綠牡丹》《風蕭蕭》《中國一九五七》《紮根》。這樣看的好處是特別有系統好像超市櫃檯,商品整整齊齊擺放一目瞭然,壞處是讀書的興味忽高忽低,低的時候特別多。有時明明不想看下去,心裡總有一個聲音在說,不看好像不好吧。感覺自己是一個可以把強制凌駕於興趣之上的人。記得閱讀《約翰克里斯朵夫》《福爾賽世家》,從頭到尾看完後,簡直味同嚼蠟,哪怕它們是世界名著。私心還是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那時老師經常強調要多讀原典。於是我就去背古典詩詞,看《史記》《漢書》,後兩種書當時覺得篇幅巨大,直到研究生才把它們讀完。記得古代文學上到明清小說時,看到《金瓶梅》是專章介紹的作品,心想要看一看,不然老師上課講解恐怕聽不明白。於是到圖書館找到一套好像是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的《金瓶梅》,暗紅色封面,裝幀很淡雅,四冊裝還是五冊裝不記得了。我堅持看完前十回,最後放棄了。這是唯一一本我沒有看完的作品,因為這套繡像插圖無刪節版《金瓶梅》在當時的我看來實在太過色情,看不下去。


不過說到學校的圖書館是相當熟悉,跟別人不一樣,其他同學也許是佔座自習,我則直奔文學館社科館按圖索驥找書借書,書具體放在哪一排書架我都清楚。去的時間長了,管理員對我相當和善,一般讓我多借幾本書,有時候下班了還讓我在裡面看,最後把鑰匙交給我讓我鎖門離開。那時讀書有個習慣,就是喜歡站在書架旁邊看,因為若是坐著看往往打瞌睡,效果不好。現在還記得長期讀一類書讀久了審美疲勞,於是隨手拿起一本朱德熙講語法的書讀,商務印書館出版,小開本平裝,一上午就讀完,感覺很過癮。


有時候覺得自己是一個特別有決心的人,因為常常想證明不比別人差。這樣的好處是人特別有上進心,特別有拼勁。不好是,讀書講究的是感覺,長時段為了某個目的去讀書會損害口感。記得有一次我與好朋友老王打聽到,我倆拼命考研,雖然錄取了結果叨陪末座,考第一第二都是女生。我頗為憤憤地問老王,她們有像我這樣一本本從頭到尾看書嗎。老王白了我一眼,說我他娘運氣不好,那些女同學是記憶力好,背文學史的,你傻啊,誰會去讀那麼多小說。我想想算了,吃進肚裡只有自己知道好壞。到了研究生階段,依然特別聽老師的話。導師周老師在開學之初就給了我好大一個書單,粗略看下來有800多種書,大部分都是全集以及西方理論著作。導師說研究文學一定要讀西方理論,不然會偏食,視野受阻。這話我聽得很真。於是我挑了書單中我認為最難的黑格爾《美學》來讀。這書實在太厚,而且又是炎熱的夏天,一上午也看不了十頁,但頂著熱氣用兩個多月時間把它啃完了,私心覺得黑格爾文筆真好,不過這多半歸功朱光潛的譯筆。這套《美學》因為特意做了厚厚的筆記,所以記得很清楚。


不過我還是很擔心這三年怎麼看得完這麼龐大的書單,與其他同門交流心得體會,發現她們不在意書單,也就是根本不打算看了。我想還是盡人事聽天命,讀吧。結果看完一套《胡適全集》就耗費了我一年多時間。想起有一年暑假準備回家,票都買好了,看時間還早,就把沒讀完的《說儒》看完了。現在特別感謝導師讓我看全集的訓練,這樣的益處是視野開闊,入手寫文章避免說外行話。三年按照老師的要求讀書,讀書筆記做的比本科規範,也比本科厚,自我感覺有了些深度。筆記本扉頁題詞變成《文心雕龍》中的“不述先哲之誥,無益後生之慮”。可能那時候很喜歡看錢穆的書,特別是錢穆說讀書人“守先待後”的觀點很入我心,所以抄了類似的話寫在本子上。也因此發願讀完52卷的《錢賓四先生全集》,這是我純憑興趣選擇的一套全集,也不在老師書單範圍。但是快到畢業的時候,這套書我大概只看完了三分之二,原因是這套書圖書館不外借,而且接觸錢穆太晚,到後來才接續讀完。等到去南大唸書的時候,看的書又不一樣,最大的感受是幾乎天天去圖書館摸民國原始報紙,後果是眼睛度數漲了兩百。每天早上起床都感覺眼睛痠疼。這段讀書歲月辛苦又快樂,碰到好多愛讀書的夥伴,經常晚上聚在一起聊讀書。記得同門愛讀書又喜歡買書,連睡的床都有三分之一面積用來放書,一進他的宿舍感覺入了寶山,有事沒事總愛去翻翻。另外受到導師影響,讀書若果有機會一定要接觸原始一手資料。於是就喜歡往各個地方檔案館圖書館跑,僕僕風塵中遇到了各種事情,有喜悅的有備受打擊的但愈加堅定讀書要手腳並用。

十年一紀話讀書


十年一紀。有些書寡淡枯燥,有些書讓自己感動莫名,有些書讓自己長久回想甚至作為一個理想去追求。看著筆記本上記錄的一篇篇讀書筆記,讓我更加堅持讀書一定要硬讀,即要麼不看,若看必須認真。我希望我的下一個十年能在讀書上有所精進。


【作者為大學教師,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者。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民國學人。在《光明日報》《讀書》《隨筆》《當代作家評論》《新文學史料》《南方週末》《傳記文學》(中國臺灣)等海內外報刊發表論文、學術隨筆、散文7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