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何有些50歲以上農民,仍要硬著頭皮繼續打工?

新大風歌


首先,請讓我致敬50歲以上的農民工,因為這個年齡段農民工,才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也是對中國城市化貢獻最大的一群人。

50歲的農民工,多屬於六零後的一群人。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1983年農村實行家庭土地責任承包,農村大量勞力開始湧入城市。而六零後的農民工,正是最中堅的一股力量。

城市裡,無論是建築行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只需要基礎勞力的企業,都有60後農民工的身影和貢獻。不誇張的說,六零後的農民工,撐起了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脊樑。

時代在發展,發展的速度讓人瞠目,高科技迅速滲入到各行各業,衝擊著手工為主的六零後。有些學習度高的,在與時俱進。而更多的,則是在堅守傳統。

拿裝修行業說明,傳統泥工還在憑積累和經驗貼地磚時 ,年輕人已經在用水平儀、卡子等常用工具來規範操作。而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六零後五十以上的農民工,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

但他們不敢退!五十多的農民工,基本上都是兒女成群,計劃生育政策剛好在他們生育的邊緣線。上有父母,下有幾個子女,生活的壓力非常大。打工日久,家中薄田或其它資源,早已陌生,無法承擔生活之重。

我家隔壁鄰居有一租戶,夫妻二人農民工,丈夫64年生人屬龍,從事裝修行業最苦的挑工。幫公司搬運建材入戶。五十多的人,差不多面貌近七十。聊天時,滿滿的自豪,一個兒子研究生在讀,另一個女兒大三,小兒子大一。

三個孩子培養的很成功,但學費生活費很糾心。夫妻二人日以繼夜,打工回來的路上,順帶還撿幾個礦泉水瓶換錢,兩人的工資早已經超過大多城市的普通人,但依然努力不停。

閒聊時,問他們的願景,回答說:賺夠孩子讀書的錢,娶親的彩禮和出嫁的嫁妝,等孩子們都成家了,就回到村裡,種幾畝薄田,守家中祖宅,和幼時玩伴,共嬉同樂度晚年。

莫名的,覺得場景美妙,人生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