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提到崔浩,了解魏晋时期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北魏太武帝重要的谋臣之一,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以及太武帝这三任皇帝,是真正意义上的“三朝元老”。他在辅佐太武帝的时候,善用计谋,利用渊博的知识,帮助太武帝灭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为促进北魏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为北魏做出重大贡献的谋臣,最终却被株连九族,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凄惨下场,怎能不叫人为之扼腕叹息!

说到这位谋臣为什么被杀的原因,众说纷纭,历史书上将他的死因归结为参与国史修撰,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也有研究说原因在太武灭佛事件上。其实,这些都只是崔浩被杀的导火索之一,崔浩最终身死族灭的根源在于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之间的对立。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一、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1、国史一案,触及到鲜卑贵族的根本利益

史书记载,崔浩早在太武帝神麚二年(429年)的时候就和他的弟弟崔览以及高谠、邓颖、晁继、范亨等人共同参与了国书的撰录,后来制成了《国书》三十卷。有了撰写史书的经验,加上崔浩本人也确有才华,恰逢太武帝想到了“国家积德,著在图史,当享万亿”,要将自己祖先做出的成绩告知于天下,于是又准备让崔浩一干人等继续修史。哪个皇帝不想让自己名留青史呢?太武帝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他当皇帝还没有多长时间,尚没有做出什么业绩,于是就又对崔浩说:“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任之,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

要说这崔浩吧,也太过耿直了,他作国史的时候,想着我既然负责这本书的编撰,皇上也说了要我“述成此书,务从实录”,那我就照实写吧!于是把北魏建国以来甚是是祖上的事情全都遵循真实性选择编进了书里。等到这本书写完之后,有人给崔浩建议说:“你不如把这本书刻到石头上,这样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如实记录历史的态度。”崔浩还真的采纳了这个人的建议,真的挑了一块地,有“方圆一百三十步”那么大,用工三百万最终才完成。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写下可不好了,人都有羞耻之心,太武帝让崔浩修史本意是歌颂他祖先的宏伟功绩,可崔浩却把他们祖上真实又藏污纳垢的历史真实地写进了书,还刻在石碑上供所有人阅览。这些历史可都是如今的拓跋氏贵族们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秘闻了,于是贵族们自觉脸上无光,纷纷跑到太武帝面前说崔浩这个行为是有意暴扬国恶,最终崔浩因为国史一案被杀。

《魏书•崔浩传》关于此事的记载:“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

崔浩修国史的事情,因为揭露了北魏政权早期不愿为外人知晓的历史,触犯了鲜卑贵族的根本利益,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最终崔浩身死族灭,下场凄惨。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2、太武灭佛事件,彻底得罪了太子拓跋晃

崔浩其人,自小就喜爱读书,他可以说是一个贯通六经才能卓越之人,精于周易,他的一切似乎都很完美,只是崔浩这个人有一个小毛病,他特别不喜欢佛法。

《资治通鉴》对崔浩有这样的记载:“浩素不喜佛法,每言于魏主,以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因为他自己本身不喜欢佛法,于是就对太武帝说,佛法多么多么不好,最后对太武帝产生了影响,太武帝也开始认为如果让佛教广为流传,只会招致礼义大坏,天常大乱,王法废而不行的严重后果,于是就有了太武灭佛这么一个事件的发生。

而太子拓跋晃和和崔浩之间的矛盾主要就体现在他们对佛教的态度上,一个厌恶至极,一个推崇至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晃素好佛法,屡谏不听,乃缓宣诏书,使远近豫闻之,得各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或收藏经像,唯塔庙在魏境者无复孑遗。”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收到了他父亲太武帝的一封密信,意思是要求他将平城内所有的僧侣都杀掉,然后毁掉佛寺佛经以及佛像。太子既然喜好佛法,又怎么会去执行父亲的命令了,但是他又不敢明面上反对,只好选择先缓宣父亲的旨意,悄悄去通风报信,让这些僧侣赶紧逃离平城。

对太子拓跋晃来说,自己的父亲太武帝之所以灭佛,屠杀自己的信仰,完全就是这个小人崔浩的过错。可以说经过太武灭佛事件,崔浩彻底得罪了太子拓跋晃。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3、太武帝太过宠信,导致最后做出专制朝权的事情

崔浩从道武帝,明元帝,到最后帮助太武帝灭胡夏平定北凉击破柔然,立下了汉马功劳,所以太武帝对崔浩这个十分欣赏,宠信异常。道武帝曾经当着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这样评价崔浩:“你们别看他看起来纤弱不堪,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人,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胸中所怀远胜过甲兵,我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都是他的功劳!”除此之外更是对他其他的臣子说,在商量军国大计的时候,你们如果有不确定的,就一定要先问一下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实施。

以上种种都可以看出来,太武帝完全被崔浩的个人魅力所征服了,给予了他无上的信任,可能这正是因为皇帝的这种信任,让他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越来越看不清局势。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拓跋晃监国的时候,崔浩曾经向太子推荐人才,多达数人,且皆起家为郡守。但是太子自有思量,于是就没有同意崔浩的建议,并且有好好向崔浩解释他为什么不同意的原因,但是崔浩做出了震惊满朝文武的事情,太子不同意,他就直接跳过太子把自己原本要推荐的人送到了他安排的岗位上。

试问,崔浩作为一个臣子,行事尚且如此不顾理法,这不是在明晃晃地打太子的脸吗!这让太子以后怎么立足于朝堂?不论太子是真的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没有选择用崔浩推荐的人,身为一个臣子,却直接做出这种专制朝权越俎代庖的事情,可谓是犯了天家的忌讳了。当时身兼中书侍郎的高允在知道这件事情后,对一个名叫管恬的东宫博士人说“崔浩有了这种行为,恐怕免不了有一场灾祸了,为了顺遂自己未必正确的私心而选择和太子这样的人作对,他将来哪还有什么可以保全自己的方法呢?”

果不其然,最终综合种种原因,崔浩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二、崔浩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事情?

1、本身性格原因

崔浩自道武帝,明元帝到太武帝以来,可谓是一路都顺风顺水,更是获有“多谋善断,算无遗策”的称号。崔浩的性格是那种比较正直的,加上他实在算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长的又好看,深得太武帝的信任和器重,这就更使他在朝堂上始终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因为他太容易激起别人的嫉妒心理了。俗话说的好,刚则易折,崔浩因为其性格原因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比如说当他在朝堂上的时候,总是能暴发出“舌战群英”的气势,经常辩地其他大臣无地自容,所以崔浩在朝堂之上可谓树敌颇多。

于是,“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世祖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出浩,以公归第。”皇帝继位,引起群臣嫉恨的崔浩就这么被迫“雪藏”,皇帝只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想起他来。

也正因为崔浩的这种性格,所以他才会做出“老老实实”按照皇帝的要求撰书的事情,最终得罪北魏的最高权利拥有者。

北魏谋臣崔浩为何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与汉士族的对立


2、汉人的身份,复兴汉人门阀统治

鲜卑族祖上是游牧民族出生,建立政权之后,早期还是部落酋长制。和汉族不同,鲜卑族的这种制度下,鲜卑贵族对于权利的把控度是最高的,就像只有一碗水,你喝的多了,我就喝不了多少了,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中,鲜卑贵族拥有极高的权利,位于皇权的中心位置,汉人就挤不进去这个大圈子。而崔浩本人是一个汉族人,加上自古以来的封建王权中汉人实行的都是门阀制度,一为给自己民族谋福利,二为了让北魏向汉族封建王朝靠拢,那么就势必要复姓汉人门阀统治。这对鲜卑贵族可是不得了的一件大事,我过得好好的,你做甚来抢我的面包?你抢了我不就没了吗?于是鲜卑贵族对崔浩也可以说的上是恨得咬牙切齿。

崔浩复兴汉人门阀统治,说白了点就是在提拔汉族士族,限制鲜卑贵族,等于就是站在了鲜卑贵族的对立面,将汉族士族放在了鲜卑贵族的对立面,这触及到了他们核心利益,“虎口夺食”的下场,崔浩最终只能一死。

北魏谋臣崔浩最终身死族灭,根源在于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之间的对立。对待威胁自己利益的人或物分不分饮其血,啖其肉,皆为一个“利”字。

参考文献

《魏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