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就是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封閉嘉 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

清康熙五十七年平定新疆,雍正元年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乾隆二十五年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