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才有實用性

好的學習者,第一個要學的就是如何學習。



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職場中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保持學習的重要性,重啟學習之路。然而,好多人對學習的概念都還停留在這幾個方面:

  • 學習就是看書/聽課/看教學視頻
  • 不管學什麼,學到就是賺到,多看書就行
  • 學習應該專注,學一個領域就只看那個領域的書
  • 只要看的書夠多,就算不能成為專家,也能精通

誠然,從我們幼兒園到大學的長期學習經歷來看,取得高分的秘訣就是背書。只要書背得好,考不到清華北大,讀個二本也是可以的。

可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的道理,出了校園還有用嗎?


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才有實用性

在校園裡,是填鴨式的學習,所有的考試範圍是固定好的,我們不用自己規劃學習什麼,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最後即使不能學為所用,只要考試考得好,就算是學有所成。

在職場中,是自主式的學習,沒有人會告訴我們應該學什麼,我們每天只能花一小部分的時間進行學習,如果漫無目的地隨意學習,不能把學習的東西轉化為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即使我們真的有驚人的毅力把學習堅持下去,也只能是囫圇吞棗。

那麼,我們該如何更好的進行學習呢?下面我們一起從三個方面入手,更好地掌握具有現實意義的學習:

  • 學會深度思考
  • 有規劃地學習
  • 知識不是相互獨立的

學會深入思考

“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羅素


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才有實用性

不可否認人與人之間的智力水平有差距,但這種差距是有上限的,天才和智障患者都是少數,絕大部分普通人的智力水平即使不完全相同,也不會相差甚遠。那為什麼智力水平相近的人,最後達成的成就可能有天壤之別?

這就是思維方式不同帶來的的差別,會深入思考的人,往往比不會深入思考的人更成功。

我們可以從現在一部熱門的情景喜劇《愛情公寓5》裡的一個情節,看看不同程度的思考,可以帶來怎麼不同的結果:

第一層,思考是什麼。小區健身房搞活動被老年人薅了羊毛,天天到健身房吹空調不健身,影響其他客戶的正常消費。於是老闆和一幫老年人起了爭執,最後叫胡一菲來協調。胡一菲直接根據表面現象來判斷老年人群體沒有違法,認為這群老年人沒有錯,是老闆小氣的錯。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矛盾沒有得到協調。

第二層,思考為什麼。

諸葛大力則進行了深一步的思考,為什麼老年人要來健身房蹭空調?如果是因為健身房搞促銷才來的,那麼平時健身房不搞促銷的時候,這些人都在哪呢?順著這寫問題,他們一下子就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是隔壁小區的老人活動室被改成了餐館,碰上愛情公寓健身房搞促銷,就全都跑過來了。

第三層,思考怎麼做。找到了癥結所在,就能對症下藥。健身房的老闆給隔壁小區捐款重設了一個老年活動室,既能解決問題,又給自己打了一波廣告。

學習的時候也是一樣。當我們看到別人拍出來的照片很好看,也想學著來拍時,如果光知道“這樣的照片是好看的”,那將很難仿照別人的照片拍出一樣的好看。我們應該去思考“為什麼這樣的照片拍出來比較好看”,“我們怎麼樣才能產生這樣的效果”,這樣,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應該學習“照片構圖技巧”,而不是“獲獎照片賞析”。

學會深入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確地找到我們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有的放矢的去學習,從廣泛而粗糙,轉為精準而細緻。

有規劃地學習

雖說“開卷有益”,但只利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來看書,只知道多看書,但沒有規劃的話,“開卷”不僅難以“有益”,還有可能浪費時間。如果我們要想學有所成,就一定要做好學習規劃,進行“功利性”的學習,才能獲得回報。

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才有實用性

<strong>首先,設立符合現狀的具體學習目標。

不管我們出於讓自己學會某種特定的技能,還是拓寬知識面的初衷,我們都要做到“主動式學習”。也就是說,你要確定自己想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再根據這些內容搜尋合適的資源,而不是隨便什麼資源都先看,看完再吸收。

比如我現在在工作中常常要用到Excel表格,於是我想學習一些Excel技巧,提升工作效率,增強我的競爭力。那麼,比起看《office:從入門到精通》,看《Excel:從入門到精通》肯定是更優質的辦法。

學習是需要積累的,別好高騖遠,急著給自己畫大餅:

  • 先根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行程,劃出固定的學習時間,確定每個時間段裡你能接受並吸收的知識量,也是自己的學習效率
  • 審視自己現有的知識儲備,選擇好符合自身能力水平學習的學習資源
  • 結合自己的效率和資源,制定一個有完成時間、學習內容、結果預期的學習計劃安排表
  • 時間週期不能過長

<strong>其次,執行計劃。

在完成學習計劃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筆記,重點記錄兩項內容:

  • 自己每次學習的狀態,包括是否按照計劃推進,延遲了還是提前 了,原因是什麼
  • 篩選出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和疑惑點,用紙質手寫摘抄或者電子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下來

<strong>最後,回顧整理。

在完成一個學習計劃的時候,對自己學習過的內容進行歸納和整理:

  • 有哪些內容是自己原本就掌握的,哪些內容是自己新學到的,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於學習新知識是否有幫助?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並記住它們
  • 這個計劃完成後,自己的收穫是否達到了預期,如果沒有,是因為自己的原因還是資源的原因?分析出在學習過程中自身或者學習資源的不足
  •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超出預期的收穫?把額外掌握的知識點記錄下來
  •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新的疑惑?查找資料為自己解答這些疑惑,而不是置之不理
  • 做完上面幾點,再開始新一輪的學習計劃

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學習方法,直接從問題出發尋找解決方法,然後學習這種解決方法,可以快速地有針對性的讓自己掌握新的知識,從而提升自己工作中的個人能力水平。

知識不是相互獨立的

如果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會發現我們學習的很多東西都是有共性的。

比如,我們在書畫藝術創作中會使用留白這個技巧,相機問世後,我們也會把這種技巧應用在拍照片上。

比如,馬路邊的綠化,公園裡的花卉,並不是單純的園林技術,還有藝術設計的門道在裡面。

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才有實用性

這是因為,不同領域的知識,都不應該是相互獨立存在的。把一個領域的知識,使用在另一個領域,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生物化學家伯納德·布羅迪在“二戰”時研究一種叫金雞納樹的樹皮,看其是否對治療瘧疾效果,但一些生物鹼的含量太低無法用傳統方法測定。為了解決難題,布羅迪去圖書館查資料。在圖書館看到關於紡織染料的書籍,想出一個另闢蹊徑的解決辦法:給化學物染色,再利用其在溶液中的色度來測定濃度。根據這個思路,布羅迪發明了甲基橙測定技術。

這叫做知識的遷移,把兩個原本不相關的的領域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

普通人在生活中,難以做出像布羅迪一樣做出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可以做出一些明顯改善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遷移。

比如,一些遊戲主播其實本身實力不強,但他們的直播賣點並不是遊戲水平,而是靠講段子,其實這是把兩個不同類型的直播主題進行了融合。

比如,把關於顏色心理學的知識應用到裝修房子上,一樣的面積,用合適的顏色可以讓房子看起來更大,使住戶的居住體驗更佳。

再比如,我們在做總結報告的ppt時,會用到不同的表格,但是為了更直觀的展示數據,我們可以用比喻的方法,用“地球與乒乓球”“地球與籃球”這樣的圖片來突出差距。

我們要學會把不同的知識關聯起來,而不是分別儲存在大腦的不同角落,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去調動我們學習過的內容,獲得啟發,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發現。


總結

廣泛地學習是可以給我們帶來知識,但在職場中,只有能給自己帶來收益的學習,才是真正有實用性的學習。如果繼續把時間再花在漫無目的的學習中,只會讓我們繼續在職海中蹉跎,而難以精進。

學會深度思考,從問題出發,找到實現我們的目標真正應該要學習的內容,再給自己定製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安排表,計劃完成後進行歸納總結,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常常調用它們,探索將它們融進我們工作中的不同領域的可能性。這樣的實用性學習,才能化為我們的引擎,為了我們奔馳職海提供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