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李世民为何特别恩宠徐茂公,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用户1958320772146


有德有才之人,不管在哪个朝代,都是领导最赏识之人,这就是李世民特殊对待徐茂公的主要原因,至于目的更是最明显不过,领导赏识你,就是希望你为江山社稷添砖加瓦出谋划策而已,其余目的再无其他。

为何这么说呢?我继续带你了解一下徐茂公本人,你就会更加明白我所说之意。


一、战功赫赫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后来立下战功,李渊赐其姓李,故而改成李世勣,李世民登基,为了避李世民之讳,将“世”字去掉,得名李勣,字懋功(后人多把这个写成茂公,故而得名徐茂公),其为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他与卫国公李靖并称为唐初名将。


李勣一生战功赫赫,经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宗李治三个时期,并且每个时期都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李世民时期,李勣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次出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将吉利可汗与萧皇后一并带回唐朝,东突厥归降。

李世民时期,李勣跟随李世民一起亲征高句丽,虽然没有拿下高句丽,也杀了对方威风,李治时期,李勣等人再次出征高句丽,先后将高句丽盟友百济、日本打败。于668年彻底攻克高句丽,使其成为大唐疆土,至此,大唐疆土成为整个唐朝时期最大。

李勣一生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职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李世民死后将其与长孙无忌、诸遂良三人任命为托孤大臣,辅佐李治治理国家。

单纯从他的履历而言,就足够优秀,假设你是领导,看到这样的简历,也会为之心动不已。然而这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李世民特别对待李勣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为人忠诚,心系天下

徐世勣是一个对主公十分忠诚的部下,并且那种忠诚属于站在国家安危层面着想的正直忠诚,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那种虚伪忠诚。

隋朝末年,17岁左右的徐世勣参加翟让的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军,与单雄信、王伯当等人一起继续发展瓦岗军,在几人的带领下,瓦岗军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以一万人诱敌深入,巧妙战胜隋朝名将张须陀率领的两万多人,一时名声大噪。

时年,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徐世勣与王伯当觉得李密是英雄,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便于收拢天下豪杰,为建功立业着想。

617年,李密统领瓦岗军后,自称魏公,开始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为右武候大将军,统领本部,还有单雄信、王伯当等人统领其余军队。可惜没过多久李密与翟让产生误解,觉得翟让要谋反夺位,遂将其杀死。

为了安抚人心,李密派单雄信前往说服徐世勣、王伯当,并将之前翟让旧部分属单雄信、徐世勣、王伯当管理。好景不长,618年王世充与李密交战,因为单雄信隔岸观火,不加以帮助,而且本来李密内部矛盾还没有完全恢复。



结果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单雄信率领一部分旧部归随王世充,徐世勣看不惯这种行为率领一部分军队前往归顺李唐,李渊早已耳闻徐世勣风采,任命徐世勣接管之前李密旧部与属地。

在论功行赏之时,徐世勣有些犹豫,迟迟没有把自己领地写清楚,而是一直写信给之前的领导李密,想将功劳归属李密,经过深入了解,李渊知道徐世勣的这种忠诚,很是感动,加授其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并赐姓李氏,“附宗正属籍”,再赐良田五十顷、上等宅第一所,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

当时他的所作所为李世民都看在眼里,明白这个人的忠诚,之后李世民与李世勣经常一起作战,比如攻打王世充,途中李世民差点被单雄信所杀,幸亏李世勣及时赶到阻止单雄信,才救回李世民一命。

再到玄武门之变时,李世勣与李靖手握重兵在西域作战,李世民想拉拢两人为己所用,李世勣也比较支持李世民,深得李世民欢心,后来李世民登基,李世勣为了避免与李世民的名字之讳,将名中“世”去除,改名李勣,李世民创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进行论功行赏,李勣榜上有名。


三、辅佐李治

李勣有一次生病,医生开药说需要胡须下药,李世民知道后立即将自己胡须减下来给李勣入药,足以见得李世民对李勣的特殊对待,明明胡须可以用他人的,李世民偏偏要亲自剪下自己的赠予,一方面表明重视李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对李勣的关心。


李世勣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勣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资治通鉴·唐纪》

后来李世民到了晚年,废除太子李承乾之后,立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深知李治性格软弱仁义,担心面对朝中大臣,李治有些难以控制,想找几个人作为托孤大臣辅助李治。

经过再三挑选、分析,李世民最终决定让长孙无忌、诸遂良、李勣担任。选择三人的原因很简单,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又是当时关陇贵族的主要代表人物,让长孙无忌担任托孤大臣,既忠诚又能制衡朝中势力。

诸遂良负责给李世民写起居注,为人正直,从来不会徇私枉法,对李世民都要求严格,以至于李世民无奈只能称其为“小鸟依人”,但是足以见得两人交情之深,选择诸遂良也是必然结果。

至于李勣,一方面他是山东贵族的代表,另一方面立下赫赫战功,在武将中威望较大,长孙无忌与诸遂良都是文官,李世民也需要一个武官来制衡,再加上李勣的行为品质都得到李世民认可,故而选择其为托孤大臣。

确定托孤那天晚上,李世民与李勣开怀畅饮,像两个故知一样,李勣喝醉后李世民亲自用自己衣服给他盖上取暖,多么温暖的画面,想必在历史上都少有。

世勣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勣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资治通鉴·唐纪》

为了让李勣更加对李治感恩戴德,李世民在临终之时,还给李治想出一个妙计,李世民先将李勣贬官,李治上任再对其重新任用,李治照做,果然效果不一般。

在后来李治打算废王立武的时候,就是李勣以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我们”,让李治最终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个举动原本也是为了保住李治的皇权,因为当时长孙无忌与诸遂良都不支持李治。

但是历史有时候很有趣,就因为这样一个举动,让李勣后悔莫及。669年,李勣平定高句丽一年有余就去世。李治与太子李弘,亲临未央宫,登上宫楼为其送葬。并册赠其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配享高宗庙庭。

比起另外两位托孤大臣,李勣的葬礼应该是最隆重的,可是他断然想不到后来结局还会再次逆转。李治去世后,武则天让李旦做了六年傀儡皇帝,最终禅位给自己,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对武则天登基不支持,以一己之力带兵讨伐武则天,最终被武则天重兵压制,于乱战中死去。李敬业去世后,武则天越想越不愉快,就去扒李勣的坟,废除其官爵与李姓,何其悲哀。


李勣也许想不到,自己当初支持李治废王立武,最终得到的会是这样悲剧结局,李显继位后,再次将李勣坟墓重整,恢复爵位与姓氏,也算对得起李勣。


结语

通过对李勣一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特殊对待就是因为李勣是一个德才兼备,值得委以重任之人,而李世民的目的,自然就是为李家的千秋伟业着想,希望李勣能够一直支持李唐王室,为其继续添砖加瓦,当然李勣最终确实也做到,虽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那也是人们无法预料的!



嗔痴历史观


其实了解真实历史上的徐茂公(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就会知道他为什么十分受李世民恩宠,徐茂公作为瓦岗军创始人之一,若不是李密一意孤行强行抗击王世充的奇袭之军,导致瓦岗军主力被歼灭,恐怕唐朝统一天下怕是难事。徐茂公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这样的人才在乱世本就是各路诸侯争抢的人才。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剖析徐茂公受恩宠的目的。


少年参军,瓦岗军的创始人之一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曹州离狐人,后来迁到滑州卫南县,徐家是当地的富豪,历史记载徐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徐世绩与父亲徐盖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因此在乡里颇有名声。就是这样一个出生地主阶级的人,参加了隋末的农民起义。

隋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接连发动对外战争,不顾百姓死活,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不满隋朝统治的农民相继发动起义,在河南滑县南部的瓦岗山也拉起一杆义旗,首领名叫翟让,这是瓦岗军的第一任首领,随后,徐世绩与其父亲散尽家财也参与了翟让的起义军,成为瓦岗创始人之一。这一年,徐世绩十七岁。


之后,徐世绩建议翟让不要再去打劫附近的富户百姓,这样会让自己在地盘民心不稳。为了有足够的给养,徐世绩建议,将作战目标转移到宋、郑两郡,那里有一段运河,是隋朝转运物资的枢纽,天下烽烟四起,都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这样一来,不仅截获了隋王朝的供给,还让自己得到了给养,还可以散发给当地的百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样的建议,让翟让这个土匪头子豁然开朗,当即将自己的作战目标转移此地,靠着截取运河中的商旅补充瓦岗军。靠着这样的打劫运河商船,瓦岗军的势力不断扩大,并成为河南地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大业九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句丽,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杨玄感伙同浦山公李密发动兵变,虽然这场兵变被剿灭,李密被迫逃亡,但是李密的军事才能逐渐被世人所知。

瓦岗军虽然是隋末农民起义军中十分强大的一支,但是隋朝有名将张须陀,数支农民起义军被其剿灭,就连实力强劲的瓦岗军也多次被其打败,在大业十二年的时候,徐世绩慧眼识珠,建议翟让收留李密,并委以重任。

不久,隋朝再次打出张须陀这张王牌,张须陀带着秦叔宝、罗士信等将领征剿瓦岗军,翟让准备逃跑,但是徐世绩与李密定下计谋,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翟让在前方边打边退,将张须陀诱至大海寺附近,徐世绩与王伯当等将领突然出现在官军后方,张须陀陷入重围,被徐世绩斩杀于乱军之中,秦叔宝等败将只得引残兵归附虎牢关守将裴仁基,不久裴仁基被瓦岗招降,自此张须陀部就被瓦岗给消灭吸收了。

瓦岗一战斩杀威震东夏的张须陀,使其迅速成为河南地区势力最为强大的义军。徐世绩一战天下闻名之时,唐高祖李渊还在太原,伺机而动。


瓦岗灭亡,追随李唐

李密在斩杀张须陀之后,居功甚伟,此时又流出民间传言,言隋亡之后,有李氏天子。恰巧李密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颇具领导能力的他,由翟让禅让,李密为新任瓦岗之主,徐世绩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地位上仅次于单雄信的军事将领。

公元617年,时局越发复杂,隋炀帝被宇文化及裹挟,大军处于扬州。而首都洛阳则是由越王杨侗、王世充等人监国。太原李渊则是看隋朝命数已尽,乘机在太原起兵。

李密则是迅速指挥翟让、徐世绩等人,攻占兴洛仓,开仓济民深得民心,获得了大量的军械补给,瓦岗军军队数量迅速增长。

但是一个阵营的内耗也开始了,一些创业元老不满翟让这个瓦岗旧主将自己的打拼下来的事业拱手送给李密,比如翟让的哥哥翟宽、部将王儒信等人就开始撺掇翟让将权力夺回来,此时被李密知道后,宴请翟让、徐世绩等元老派,在席间杀死的翟让,翟摩侯、王儒信等一些瓦岗元老都被诛杀,徐世绩也被士兵砍伤,但是李密知道徐世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制止了士兵,徐世绩才免于被杀。之后让徐世绩、单雄信、王伯当等瓦岗元老统领翟让的旧部。

之后,瓦岗军一直与洛阳的官军作战隋炀帝命王世充讨伐李密,徐世绩前往迎战,徐世绩据守不出,以逸待劳,待官军疲惫时,一举歼灭在洛水两岸的隋军,之后渡过黄河攻占隋朝黎阳仓,迅速补给,并开仓救民,使瓦岗军一日就招募补充兵士达二十多万,被李密封为东海郡公。

公元618年,形势再度严峻。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并统领官军数十万北归,这些大军可是原先护卫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其战斗力不可小觑。此时留守在东都洛阳的越王杨桐、王世充决定不计前嫌,联合李密,封李密为魏国公,并许给李密前来东都洛阳辅政的条件,让其去平定宇文化及的叛军。结果李密为了避免同时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答应联合,留徐世绩镇守后方。

果然,宇文化及的官军作战能力确实强悍,瓦岗军与其不相上下,最后,李密指挥大军力克宇文化及,虽然打赢,自己也元气大伤。但是此时李密居功自傲,居然不把洛阳的王世充放在眼里,见其大军来袭居然不让士兵休整,造成大军疲劳迎战,导致惨败,就在一年前,李密的瓦岗军根本瞧不上王世充这个对手,如今还是瞧不上,导致自己惨败。瓦岗将领秦叔宝、程咬金接连被王世充所擒拿,被迫归降王世充。

而李密原来就因为贪慕钱财,对将领士兵极其吝啬,分配不均导致将领离心离德,招致一些元老派的不满,而如今更是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导致瓦岗主力被歼,而瓦岗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的领土,此时都是徐世绩统率,李密怕徐世绩等元老派将领归罪于自己。就带着几个侍卫,投靠李渊了。要知道,当时瓦岗在中原兴风作浪的时候,李渊还不敢得罪的李密的瓦岗。

这时候统领瓦岗旧地的徐世绩就成了瓦岗新一任统帅,一方诸侯,李渊还是相当忌惮的。但是徐世绩审时度势,认为主帅李密投降唐朝,自己也应该带领瓦岗所有军民,投降唐朝,并将这归顺之功归于李密。

李渊赞徐世绩:"徐世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封其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加封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之后,李密反叛李渊,被李渊打败后赐死。徐世绩上奏李渊,请求自己为旧主李密披麻戴孝,并带领一些瓦岗旧臣安葬了李密,徐世绩的忠义得到了李渊的赞许。


追随李世民,平定四方

虎踞河北的窦建德在魏县打败了宇文化及,并将其斩首示众,这样一来窦建德得到了隋朝旧臣的人心,一时实力雄厚,立即攻打徐世绩,徐世绩不敌,在逃亡之时,窦建德俘虏了徐世绩的父亲徐盖、唐高祖皇妹同安长公主和淮安郡王李神通,徐世绩无奈投降窦建德,窦建德认为徐世绩是一位忠义之士,让徐世绩镇守黎阳。公元620年,徐世绩知道窦建德也是一位英雄,不会为难自己的父亲,私自逃回李唐。幸好,窦建德乃是英雄豪杰,感徐世绩忠义,在徐世绩逃跑之后,拒绝属下杀害徐盖的建议,保全了徐盖等人的性命。

之后,徐世绩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屡次大败王世充,并用计谋夺取虎牢关。之后,又攻下荣州、阳城、汴州等地。而后与李世民一起,击败并擒拿窦建德,降服王世充,大败宋金刚等割据势力,李渊论功行赏的时候,封李世民为上将,徐世绩为下将,可见其功劳。

在洺水之战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并剿灭击败造反的徐圆朗,迫使江淮义军首领杜伏威入朝称臣,之后徐圆朗占据兖州反叛,徐世绩前去征剿,斩徐圆朗,兖州得以平定。

之后,徐世绩参与平定江南之战,统领水师南下,击杀江淮义军首领辅公袥,平定江南。

为大唐开拓疆土

公元625年,突厥进犯并州,徐世绩在太谷击退突厥大军。626年的时候,李世民即位,改徐世绩(李世绩)名字为李勣,封为并州都督。

629年,东突厥经常骚扰唐朝边境,李世民决定主动出击,发动强大的军事攻势打击东突厥,李勣从云中出发,遭遇突厥颉利可汗军队,李勣指挥军队奋力冲杀,大败突厥颉利可汗,最后颉利可汗收拢残兵,派使者求和。太宗决定赦免突厥。

但是李勣与李靖商议,这可能是突厥的缓兵之计,如今突厥求和定会放松戒备,李靖与李勣迅速出击,将颉利可汗的残军一举击溃,突厥大酋长无奈向李勣投降,李勣俘虏突厥五万余人班师回朝。

李勣在并州十六年,突厥因为李勣的威名,不敢侵犯唐朝。

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薛延陀派他的儿子大度设率骑兵八万南侵突厥李思摩部落,突厥部向唐朝告急,李世民命令李勣平乱,李勣当即挑选本部与突厥将士共六千余人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俘虏五万余人,李勣回师定襄后,又平定了叛乱的突厥部落。李勣在并州犹如唐之长城。

644年的时候,高句丽大莫离支渊盖苏文弑君残民,并常常侵扰唐朝的属国,唐太宗接受李勣的建议,御驾亲征,要知道当年隋炀帝就是御驾亲征高句丽导致国内民不聊生。所以高句丽这块硬骨头,李世民也是带来许多优秀的将领前去征剿。

李勣围困辽东,斩杀敌军一万余,俘虏军民共五万余,攻陷辽东,并攻占白岩城。安庆城一战,李勣设计将高句丽援军诱至安庆城西南,高句丽都督高延寿中计大败,被唐军斩杀两万余人,之后黄城、银城望风归降。


浮人语

看了一看徐世绩的功绩就可以知道,其军事上成就极高,且为人忠义。在李密清算翟让旧部时就留下了徐世绩,窦建德俘虏徐世绩的时候,仍然委以重任,甚至其逃走之后,仍然不为难其父亲,可见这样的人才是乱世之中争夺的。

且始终忠心于李世民,这样臣子这么不会得不到恩宠。而且出将入相,公元648年,李勣任太常卿,同时任太子的老师,可见李世民对其的恩宠。要说李世民对徐世绩为什么这么恩宠,其中目的就是,徐世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兼资文武,是大唐的柱石之臣。拉拢他就是让他死心塌地的为大唐守卫江山。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海浮人


题主所说的徐茂公,其实就是大唐名将李勣。徐茂公是在《隋唐演义》中演绎化的名字,不过既然是作为历史领域的问答题目,在下认为有必要先予更正一下。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李渊有感于他对李密的忠诚,特在他降唐后赐予“李”姓,改名李世勣

李世民登基后,李世勣为了避开皇帝名讳,特意将名字中的“世”字去掉,至此,正式改名李勣

李世民为何特别恩宠李勣?我认为有两种原因:

一、为了表彰他的卓越战功

李勣精于用兵,常能出奇制胜,是跟大唐战神李靖齐名的初唐名将。他随着李世民征战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大破东突厥,为大唐的统一和扩张立下累累战功。

有一次李勣生病,所吃的汤药需要以人的须发作为药引。李世民听说后,特将自己的胡须剪下一绺给李勣下药。

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李世民以帝王之尊,竟能为了李勣而自剪胡须,足见对他的恩宠。

二、为了嘉奖李勣的忠诚

李勣一生共效忠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对每个皇帝都能做到忠心无二,可见他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

李勣的忠心表现在对皇帝命令的无条件遵守和不折不扣的执行。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准备传位给太子李治。不过李治年幼,性格又偏“仁懦”,因此李世民特意找了三名“托孤重臣”加以辅佐,李勣便是其中一位。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名文臣,李世民仅是拳拳相托,却把李勣这个开国功臣毫无征兆地贬到了叠州。

原来,李勣作为武将在朝堂上已是硕果仅存,李世民担心太子李治因对其没有恩泽而无法令其效忠。于是他想试试李勣的忠诚。

如果李勣在这个关键时刻被贬出长安,却能够毫不犹豫地执行,说明他对李家的忠心值得信赖,并不会因为自己驾崩而改变。

李治可以在正式登基后再将他召回率,委以重任。李勣出于感恩,也必定会对李治誓死效忠。

如果李勣接到被贬黜的命令却犹犹豫豫,甚至拒不执行呢?

说明李勣已经生了二心,等待他的将是毫不留情的诛杀。

非常时期,行非常手段。

幸好李勣十分聪明,接到命令后立即不折不扣地自我发配了,连家都没回,从朝堂下来,直接就出城赴任去了。

到了晚上,家里人等不到李勣回来吃饭,四处寻找打听,才知道人已经走很远了。

去哪?

叠州!

妈呀!那么远!啥时候能回来啊?

不知道!看皇帝心情!

李勣凭着这份忠心,又赢得了新帝李治的信任,没多久,他被从叠州召回,官拜尚书左仆射,正式出将入相。

三、至于李世民为何对李勣特别恩宠

其实,自李靖死后,大唐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有三人,李勣,李道宗,薛万彻。

但如果涉及到对李唐子孙的忠诚,谁更适合在自己百年之后托孤,却只有李世勣最适。

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兄,同属李唐皇室,这样的大将用来征战可以,用来托孤必定不行。

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其实来自宗室,一旦将来李道宗受命托孤,难保不会趁机做大。

薛万彻是李世民非常倚重的名将,但他曾经是李建成的属下,更何况此人脾气不好,有跋扈之势,贞观二十二年时更是被李世民贬黜出京,因此薛万彻也不能用来托孤。

综上,李世民特别恩宠李勣,就很好理解了。他征战出身,对手下的文臣武将有很强的掌控力。

但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他要趁着自己还在世,选拔出有能力帮自己的子孙守住江山的人。

李勣就是这样的人,在李治朝,老将继续为国出征,终于替大唐拔除了百年大患高句丽。


醉眼观唐


李勣的一生历经了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三个皇帝对李勣都是庞爱不变,一生仕途稳定,善终。究其原由,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李勣一生,处世低调,不贪功,名事理。

李勣是瓦岗寨的老人。李密杀翟让后,李勣领兵住守黎阳,实为避祸。其时,李密并不相任这个翟让的老部下。所以,当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瓦岗寨讯速土崩瓦解,手下将领纷纷另投他人。当时,李勣住守黎阳,手下还有几万人马。但李密却不去黎阳,而是投了大唐。

后来,李渊让魏征去招降李勣,李勣立马就同意了。但是,他说:这里的土地和民众都归魏公李密所有,我不能贪这个功。所以,他把属下郡县,户口,军队等开列了一张清单让人捎带给李密,由他呈给李渊。

李渊知道后赞叹说:徐世勣真纯臣也!当即把皇姓赐予他。

二,李勣的忠义。

李密投降李渊后,因不满李渊给予他的待遇,后借机又叛了李渊,兵败被杀。

李勣听说后,面向北方叩拜恸哭,后上疏李渊,请求安葬李密。李渊准奏后,李勣及其部众换上丧服,以君臣之礼安葬了李密。

其实,李勣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皇帝昏庸的话,李勣此举很有可能被看作有二心的表现。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李勣的义。王世充兵败投降后,李世民为了震摄他人,决定杀掉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等人,单雄信在瓦岗寨时是李勣的拜把兄弟。李勣听说后,声泪俱下地一再央求李世民饶单雄信一命,李勣愿用自己的官爵交换他的性命。

三,李世民对李勣宠爱有加。

贞观十五年,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突然患病。郎中给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引须灰,须灰就是人的胡子研成的粉末。李世民听说后,立即剪下自己的胡须赐给了李勣。李勣立即跪下,顿首见血,泣以恳谢。

李世民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李世民把李治立为太子后,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郑重其事地告诉李勣: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朕哉!

李勣当场咬指出血,表示绝不辜负天子重托。后李勣因醉洒睡去,李世民脱下龙袍亲自给他盖在身上。

四,李勣不负重托。

李世民对李勣所的的一切,套用李世民的一句话,就能解释的一清二楚,我为社稷计耳。

然而,李勣终其一生都没有负了李世民。

李治即位后,公元668年,李勣己经七十五岁了,仍然带兵平定了高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隋炀帝折戟沉沙,让唐代宗也可奈何的强悍小国,终于败在了须发皆白的李勣脚下。

李勣的一生是幸运的,虽然,他城府颇深,处世圆滑,然而,如果,不是遇到了明君李世民,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叶小舟168521774


徐茂公被李世民流放是因为当时李世民即将离世,设计着自己和儿子李治演的一出戏而已。徐茂公大家都不陌生,他辅佐了很多君王,为李唐的江山,付出了很多牛马功劳。当时,徐茂公在辅佐李世民的父亲时候就相中了李世民,李世民将来一定是一位明君。后来还帮助李世民治理国家,如果说没有徐茂公,就没有当时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不为过。徐茂公是当时的二十四功臣之一。徐茂公,能征善打能文能武,还帮李世民灭了高句丽。李世民很尊敬他,可是,当李世民不行的时候,他想要考虑接班人的时候,他想到徐茂公,可能今后不会再那么愿意帮助自己辅佐国家了,所以就心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计谋。

就准备和儿子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李世民把徐茂公分配到边远之地,等他死后让自己的儿子再把徐茂公调回来,这样的话,徐茂公会感激自己的儿子,而愿意继续辅佐自己的儿子。就不会担心唐朝的未来了。

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其实并没有很信任徐茂公,徐茂公,他为唐朝尽心尽力,这么多年,应该还是会继续辅佐幼主,帮他处理朝中的事务的。不过还是要感激李世民有用人识人的慧眼,不然就没有这千古的良官了。当然了,徐茂公被流放这件事情也只是一个假象,是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唐朝朝廷更加稳固一点而已。


月夜羽夕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

一、最大的荣耀。

李世民为了笼络唐初名将李勣(也就是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曾用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做了一件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李勣入药。根据《资治通鉴·唐纪》所记载:

李世勣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勣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

李勣有一次突然得了急病,给他治病的医生为他开了一个奇特的药方,这个药方上有一味中药,就是要把人的胡须烧成灰和药服用。

古代中医确实非常神奇,几乎所有你能够想到和想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入药。不仅人的胡须可以入药,人的头发、指甲、童子尿,甚至鸡屎等等都可以成为治病救人的药材。至于能不能治好病,主要是凭经验。虽然缺乏严格的临床试验数据来支撑。不过这些偏方、验方有时确实疗效很好,科学无法解释。

李世民亲自去探望病情。听大夫说,居然有这么一个古怪的药方,就剪下了自己的胡须,给李勣入药。李勣非常感激。连连叩首泣谢,直到把头皮叩破。李世民说:“我这是为了国家,又不是为了你,有什么值得感谢的呢?”

我们今天看来,剪个胡须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不少男人每天都需要修面。但是在唐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人都以蓄长须为美。因此,李世民亲自剪下胡须,可以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情。更何况,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胡须剪掉了以后,嘴巴下面光秃秃的,非常有损形象。

所以说李世民此举,对李勣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光荣,最大的幸福、最大的恩宠,难怪他会感激涕零。更何况,李世民的胡须和一般人的胡须大不一样,那是“龙须”。制成中药服用的话,疗效估计应该远远超过一般人的胡须。否则随便找个人剪下胡须就行,李世民完全没有必要亲自这么做。

也不知是李世民的胡须真起了作用,还是由于太兴奋、心理暗示等因素,总之,李勣的病很快就好了。

不过显然,不可能所有的大臣生了病,李世民对他们都会有这样的恩宠。否则李世民的胡子也来不及长。



二、李世民为什么独独对李勣如此格外恩宠?

李世民早就对李勣观察已久,知道他是一个知恩图报、忠心主人的人。

当初李密率众归顺唐朝后,李密之前所占有的不少地盘还在徐世勣(也就是后来的李勣)控制下。如果徐世勣此时把他掌握的土地献给唐朝,就会在新的主人李渊面前立下大功。可以说,这是一个现成的功劳。

但徐世勣偏偏不贪图这个功劳。他认为:自己现在控制的人民和土地,原是属魏公李密所有,自己如果上表献出,就是借主人的失败,来为自己邀功。这种事自己不能干。

所以他如实记录了州县的名称和军民户口,派人报告给李密,由李密自己献给唐朝。 李渊听说徐世勣不上奏表给自己,只写信给李密,非常奇怪。后来,他知道了情况,感叹道:“徐世勣感怀旧主恩德 ,推辞功劳,真是纯臣啊!”遂下诏,封徐世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后又加授右武侯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姓李。这样,徐世勣就成了徐世勣。

等到李世民登基,李世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勣。

李勣的这个做法,不仅说明他很忠心,同时也证明这个人虽然是一名武将,确实情商很高。关键时刻处理问题非常得体,既考虑到了旧主人,又取悦了新主人。

所以我们衡量一个人会对自己怎么样,我们要先观察他对别人是如何。如果这个人对别人能够知恩图报、他对别人都很好,那么这个人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如果一个人历来是个墙头草,为人善于过河拆桥,而他又对你格外的巴结,那你就要小心了。但很可惜,当局者迷,历史上有很多领导人,就是看不清这一点。比如易牙蒸子给齐桓公吃,齐桓公以为他很忠心,就是没有想到易牙为了巴结自己,竟然能杀害亲生的儿子,这种人的心肠才有多狠毒?最后齐桓公就死在易牙手中。

三、李世民的真正目的。

剪须之事过了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一次,李世民把自己的真正目的说出来了。根据《资治通鉴·唐纪》:

世勣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勣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

不久,李世民在一次宴会上,趁着酒劲,对李勣说:“朕准备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大臣,没有谁比卿更适合了。你以前对李密很忠心,难道你会有负于朕吗?”李勣听了这话非常激动,咬破手指,沾血立誓,并喝得大醉。李世民见他睡着了,解下自己的御服披在他身上。李勣醒了以后,又不知感动成什么样。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在他托孤的问题上是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的。他暗中已经在朝廷的重要大臣中反复衡量比较考察。最终他认为李勣既是开国功臣,有足够的能力担当,更难得的是他能忠于旧主,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李世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把自己的目的说出来,而是通过格外的加以恩宠,让李勣对自己感激涕零。然后再请他吃饭,把他灌醉。甚至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遮盖。

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勣极尽恩宠,剪下“龙须”让其服用、用御衣为其遮凉等行为,其实都是李世民拉拢人心的一种表演秀,真实目的是当面托孤。

所以,有的时候当领导的想让下属拼命工作,也不能仅靠物质奖励,而不注重人文关怀。适当的关心、打感情牌,可能会起到更好的作用。李世民就是一个非常懂得领导艺术的人。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患上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恩惠,朕将贬他为外官。朕死后由你授给他仆射之职,让他对你感恩。”遂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


当李世民临死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对李勣的恩宠已经无以复加了,好人都被自己做了。这一来,将来儿子没法再做好人了,儿子接班后,可能会不好开展工作了。李世民不愧是雄才大略之主,其御人之术已经炉火纯青。他临死前设计了一出先贬后用的把戏。目的还是为了让李勣死心塌地为他的儿子卖命。

这也是李世民对李勣的一个考验:没有过错从中央被贬到地方,换了谁都可能有情绪。如果李勣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任何一点犹豫,那么可能他的命就保不住了。但是李勣经受住了考验,二话不说就到地方赴任去了。

李治即位后,很快就把李勣调回中央。先后拜李勣为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李治还命令为他画像,并亲自为画像作序,特许他乘小马出入三省,也算是对他恩宠有加了。

四、坚定的保皇派。

李勣在重新担任了中央高官后,果然在思想、行动等各方面都保持了与新任皇帝李治的高度一致。成了一名坚定的保皇派。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治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为后。褚遂良等顾命大臣坚决反对。关键时刻,李勣坚定的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他表态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由于李勣开国功臣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的这一票,举足轻重,给了李治极大的支持。武则天由此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李世民的托孤目的达到了,他的胡须没有白剪。李勣确实如他所愿,成了一名忠心耿耿的保皇派。

但他这个保皇派当得毫无原则性,无条件忠于新任的皇帝。对立李世民曾经的才人为皇后这种事,也是无原则的支持。这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李世民更想不到的是,等到李治死了以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来又当了女皇帝,并对他的后人大开杀戒,几乎将李唐宗室屠戮殆尽。

李勣并不傻。他也知道李治的做法不妥,但他出于对李世民父子二人的感恩心态,关键时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报恩。同时也让新任皇帝能够对他继续恩宠。


五、死后不得安宁。

李勣一生处事比较圆滑,不喜与人争斗。武则天当上了皇后,李勣表面上是武则天一派,实际上他是中间派,做到了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669年,76岁的李勣去世。李治和太子李弘,亲临未央宫,登上宫楼为其送葬。并册赠其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配享高宗庙庭,极尽哀荣。

不过李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孙子李敬业会在武则天称帝后起兵,讨伐武则天。后来兵败身亡,被武则天收回李姓,恢复了徐姓。

武则天为此又追削了李勣的官爵,并掘其墓、砍其棺,让他死后不得安宁。直到唐中宗李显复位后,才下诏恢复了李勣的官爵,并为他重新安葬。


今古讲堂


李世民有问过魏征,为什么让太子害他,而又不随太子去陪葬,还愿做他的手下大臣?

魏征答:他是个良臣,为明君出谋划策是做良臣的本分。

李世明听了大悦,就不追究魏征的过错,反而重用他,让他做谏臣,在他头脑不冷静时,给他泼泼冷水。

徐茂公对大唐有恩,被太上皇赐于“李姓”的莫大荣光,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没有站在太子,太上皇一边,承认李世民的合法地位,李世民怎么会去为难他,恨不得去亲他一口。

李世民是明君不是昏君,知道怎么驾驭人才,徐茂公是明将不是庸将,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会傻傻地乱站队,去和明君做对,当明君和明将相遇,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各取所需,各取所得。

李世民最不缺的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徐茂公敢要他就敢给,徐茂公最不缺的就是大智慧,只敢李世民敢给他就敢要,双方一拍及合,你以国士待之,我就以国士还之。

李世民和徐茂公的关系,就好比房玄龄和杜如诲的关系,在军事上徐谋李断。


光芒万丈34957


徐茂公,本名李勣,先后跟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皇帝,深得朝廷的信任。“李”姓也是李世民赐予给他的,说明了唐太宗对他非常器重。徐茂公神机妙算,与诸葛亮、刘伯温齐名,是隋末唐初的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主要战将之一。

徐茂公出身富足,是典型的“富二代”,然而他并没有守着家业过日子。徐茂公深知在隋末乱世中,不管多么富有都难以抵挡国破家亡。于是,他投身历史的潮流,加入了瓦岗军,这是他才17岁。在瞬息万变的乱世之中,能够保全性命是基本要求。徐茂公带领着瓦岗军发展壮大,在每个关键时刻都能站好队,不仅能保全性命,还能使人生事业飞黄腾达。当瓦岗军发生内讧时,原本是翟让嫡系的徐茂公站到了李密这边;而后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之后,徐茂公又归附唐朝,成为李世民的一员大将。徐茂公在李世民在位期间,平定四方,大破突厥,战功赫赫。

李世民对他恩宠有加。有一次徐茂公生病,李世民听说胡须烧成的灰可以治病,于是把自己的胡子剪下来烧成灰和药。徐茂公感动不已。李世民临终时,深知自己儿子性格懦弱,可能治理不好国家。而徐茂公掌管着兵权,他会不会等到自己死后乱来?

不过,毕竟徐茂公跟了自己这么多年,两人感情深厚,更何况徐茂公功劳显赫,如果仅仅是因为未来的风险而处死他,后人该怎么看呢?

为了妥善起见,李世民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把徐茂公贬官,看看他什么态度。如果不顺从那就立即问斩,如果他听话照做那就以后重用。李治听了点点头。徐茂公何等聪明,等命令一下来,他就收拾好行李了,马上赴任。李治高兴地把徐茂公的反应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欣慰,告诉儿子,以后好好重用他。

其实李世民这一招除了考验徐茂公,还有一点就是创造了一个李治可以提拔他的机会,这样的话,徐茂公才会感受到李治的恩惠,才能衷心于李治做事。李世民驾崩后,李治即位,徐茂公又效力于李治多年,并于666年消灭了高句丽。最后于669年去世,享年76岁。


有姚


徐茂公,本名李勣,先后跟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皇帝,深得朝廷的信任。“李”姓也是李世民赐予给他的,说明了唐太宗对他非常器重。徐茂公神机妙算,与诸葛亮、刘伯温齐名,是隋末唐初的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主要战将之一。

徐茂公出身富足,是典型的“富二代”,然而他并没有守着家业过日子。徐茂公深知在隋末乱世中,不管多么富有都难以抵挡国破家亡。于是,他投身历史的潮流,加入了瓦岗军,这是他才17岁。在瞬息万变的乱世之中,能够保全性命是基本要求。徐茂公带领着瓦岗军发展壮大,在每个关键时刻都能站好队,不仅能保全性命,还能使人生事业飞黄腾达。当瓦岗军发生内讧时,原本是翟让嫡系的徐茂公站到了李密这边;而后李密被王世充击败之后,徐茂公又归附唐朝,成为李世民的一员大将。徐茂公在李世民在位期间,平定四方,大破突厥,战功赫赫。

李世民对他恩宠有加。有一次徐茂公生病,李世民听说胡须烧成的灰可以治病,于是把自己的胡子剪下来烧成灰和药。徐茂公感动不已。李世民临终时,深知自己儿子性格懦弱,可能治理不好国家。而徐茂公掌管着兵权,他会不会等到自己死后乱来?

不过,毕竟徐茂公跟了自己这么多年,两人感情深厚,更何况徐茂公功劳显赫,如果仅仅是因为未来的风险而处死他,后人该怎么看呢?

为了妥善起见,李世民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把徐茂公贬官,看看他什么态度。如果不顺从那就立即问斩,如果他听话照做那就以后重用。李治听了点点头。徐茂公何等聪明,等命令一下来,他就收拾好行李了,马上赴任。李治高兴地把徐茂公的反应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欣慰,告诉儿子,以后好好重用他。

其实李世民这一招除了考验徐茂公,还有一点就是创造了一个李治可以提拔他的机会,这样的话,徐茂公才会感受到李治的恩惠,才能衷心于李治做事。李世民驾崩后,李治即位,徐茂公又效力于李治多年,并于666年消灭了高句丽。最后于669年去世,享年76岁。


90后侍郎


徐世勣是名将,且是纯臣,谁能不爱呢?

首先,徐世勣用兵神武,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徐世勣归顺大唐之后,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几乎每一场硬仗都有他的身影。公元620年,徐世勣先后大败宋金刚、讨伐王世充;公元621年,协助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窦建德的夏国和王世充的郑国;公元622年,在洺水之战大败刘黑闼和徐圆朗;公元623-624年,与李靖合力平定江南;公元629-633年,和李靖合击东突厥。这些战功无不表明徐世勣是个军事上的人才,是人才李世民当然要宠了。

其次,我想这个问题是想问徐世勣是降将,李世民为啥还这么宠呢?

这个问题要看徐世勣本人是个什么样品行的人。众所周知,徐世勣原来是瓦岗寨的名将,出名的时候也就十五六岁,帮助李密打下了很多场硬仗。李密降唐之前,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是归附李渊,第二是找黎阳的徐世勣。当时的徐世勣还替李密守着黎阳,一心等着李密回家,但是李密因为之前斩杀翟让的时候把徐世勣也给揍了,心里怕徐世勣和他不是一条心,所以在偃师之战兵败后,李密没有找徐世勣。

当李密归附李渊后,请大家看徐世勣说了什么:“既然魏公(李密)归附了唐朝,如今这些人口土地,是魏公所有,我如果献上,那便是居为己功,以此获得富贵,我觉得是耻辱的。现在应该把我统治的所有县的名目数量和人口全都

呈给魏公,若是魏公自己献上,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高祖李渊得知后,还对徐世勣大家赞赏:“徐世勣实纯臣也。”

等到李密在桃林叛唐被杀后,大家注意看徐世勣又做了什么:请求李渊把李密的尸首给他,让他为李密下葬。同时令三军着素服,为李密举行了军中最隆重的葬礼。

如此可见,徐世勣是个忠肝义胆的正义之士,且懂得审时度势,是个一旦认定了,就会忠心护主的衷臣,李世民怎么能不爱呢?再说,李世民也是个爱惜人才的人,是不是降将无所谓,关键是衷心,尉迟敬德、徐世勣不都上了凌烟阁的二十四画像嘛!所谓英君遇良臣,就是这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