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上阵毫不逊色,竟在军队搞宗教?

戚继光是明代抗击日本海盗的重要将领,他的一生可以用“抗倭”二字来概括,但绝不止两个字那么简单。出身寒门的他虽然成为了一名军事家,但自小喜好读书,十七岁从军,年少不满二十岁的戚继光便在对抗倭寇时写下了“但愿海波平”的诗句。兵家有四派,而戚继光是兵技巧的宗师人物,他带领军队作战很有先自己的方法。但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做事讲究客观的人怎么会在自己的军队里树立宗教信仰?


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上阵毫不逊色,竟在军队搞宗教?


戚继光自己建立的“戚家军”军纪严明,武力值也很高,但他却在部队里搞了很多宗教式做法——比如设计的军旗上面绣了满天星和鸟头人身的图案,还说这就是大家的指挥官,但总让人错觉好像是埃及的演员跑错了片场。戚继光还特重视生辰八字、黄道吉日什么的,动不动就喜欢给部下讲什么善恶因果报应,难道明朝最出色的将军如此迷信吗?


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上阵毫不逊色,竟在军队搞宗教?

其实在戚继光军事思想是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融合,所以才时常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他在严明的军法下利用士兵们的宗教信仰鼓舞士气、凝聚军魂,他练兵的思想大约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天命信仰,很简单,就是天人合一的专制思想,他们要敬仰上苍自然就要为天子尽忠效力,否则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二是强调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的佛教信仰,让军队里的官兵畏惧那些人们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同其他外域流入的宗教信仰一样;三是传统国学里阴阳五行的思想,把金木水火土融入阵法中,讲究一个平衡;四是命定论,提出一个命中注定的假设结局,以此排除异心,从而趋利避害、振奋军心。


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上阵毫不逊色,竟在军队搞宗教?

历史上人们利用宗教的例子并不新鲜,政治对信仰的操纵可谓是见怪不怪。但凡开国皇帝便用宗教色彩渲染树立其正统地位,农民战争用宗教的力量发动群众,但纵观历代军事家,这样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宗教思想的可谓寥寥无几。宗教对于军队来说,从来都是一剂猛药。白莲教、明教、拜上帝教,诸多教义,都是在军纪赏罚之外,从思想上约束部队,戚继光治军,也有些许宗教的影子。


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上阵毫不逊色,竟在军队搞宗教?

明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宋明理学得到了完善,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天主教也在这时得到重要发展。懂的知识多的基本都被纳入了官僚体系,送到了皇帝身边。嘉靖皇帝信佛教,就修了不少道观,直到倭寇打进家门口了都还在念叨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修道成仙啊?而明朝的普通军人就基本是社会底层人民出身,得不到认同感,社会地位低,想想退伍以后回家就要种地养家糊口,在军队里学的东西都用不上,就很容易松懈怠惰。这时戚继光支持宗教信仰的做法就起了大作用,能够最大程度激励这些本来没有士气的士兵。


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上阵毫不逊色,竟在军队搞宗教?

麾下猛将如云并不稀奇,军纪严明也非罕见。而真正难做的,是如何把一支军队镌刻上文化的烙印,让将士们万人一心,凝聚自己的军魂。明朝军队的军魂,就是从戚继光开始的。他不只一次在兵书中,强调和士兵下属同甘共苦,以达到万人一心的境界。戚继光在军队里搞宗教信仰的做法其实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他的行为没有触动国家的社会法度和政治根基,而是动用脑筋想办法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整个军队最优化,这一舞舞的极好,舞出了一个军事家胸中不凡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