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古代對天道和人道最經典的表述有哪些?

知行合一時


中國最經典描述天道和人道的典籍、非《易經》和《道德經》莫屬。

《易經》用太極、兩儀、四像、八卦樸實的學說,把天道和人道的運行規律,描述得淋漓盡致。譬如“無極(天地起源)”生“有極”。“有極”生“兩儀(天、地。或天、人)”,“兩儀”再生“四像(天、地、風、水)”,”四像”再生“八卦(乾、坤、離、坎、震、兌、巽、艮)”……依此推去,八卦再生六十四卦……等等、等等。

《易經》把人道和天道的辯證關係描述得細緻入微。迄今為止,世界上任何一部論述人天的哲學著作,都無法超越它嚴謹的辯證邏輯、和超常的符合自然的實用價值。

《道德經》則又是從另一個角度,把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推向了巔峰。如“道,可道。非,常道”。“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厚德載物”等。老子用精煉的語言、高深的思想,把做人的德,巧妙地潛入道中,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修德、如何以入人道而應天道。



彼岸禪月


感謝提問,說起天道和人道,就不得不提老子的《道德經》,此書思想深邃,文辭簡美,涉及面廣,幾乎包含了宇宙、人生的方方面面,是中國哲學的奠基之作。

在《道德經》的第七十七章之中,深刻的探討過“天道”和“人道”的本質。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引申:“天道”本質就是自然規律,人力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是什麼呢?就是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追求和諧、平衡,最終達到萬物平衡的目的。物理學中的熱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熱量可以自發地從高溫物體傳給低溫物體,但絕不會自發地從低溫物體傳給高溫物體。就是對於老子所謂的“天道”一個很好的科學佐證。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引申:遵循“天道”,與自然的規律同生同長,乃是走向聖人之道。而在現實生活之中,往往是“人道”佔了主導位置。這裡的“人道”,乃是逆天而行,其軌跡是“損不足,奉有餘”。這樣的話,就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必然被無可抵擋的自然力所反彈,最終覆滅。馬克思深刻的洞悉了這一點,於是指出以“人道”為主的資本主義,最終必然會被以“天道”為主共產主義所取代。

第二個我要提到的就是《周易》——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

其中的卦辭《大象》提到:“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

這句話總的意思是說上天會實現勤勞人的志願。有耕耘就會有收穫,我們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實自己,千方百計的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就會有一個美好光明的明天。

筆者認為:遵從天道,奉行人道,方是大智慧。


有譯思


應該是道家中的老莊思想吧!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德經》開篇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道方面是主張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任意而為,順從自然而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是天地無情,不把人當人,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另外就是莊子,幻化作大鵬鳥,睥睨天下,逍遙自在!莊子妻子死了,惠施去悼念,看到莊子彈琴唱歌,不是他太寡情,是人本是塵土,妻子迴歸自然為她高興。



寂寞之濱


大家好,我是啜茶記茶文化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在中國文化中,“道”具體又展開為“天道”和“人道”。天道更多地與自然、宇宙相聯繫,其涵義在中國古代最早的經典之一《周易》中已得到某種闡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的“形而上”,首先區別於我們在經驗世界中所看到的千差萬別的現象。相對於多樣的現象,道作為形而上者體現了存在的統一性:以道為存在的終極原理,千差萬別、無限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揚棄了彼此的分離而呈現了內在的關聯。

《周易》中關於道的另一重要觀念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之謂道”所涉及的,主要是世界的變遷、演化。作為現實的存在,世界不僅千差萬別,而且處於流變過程之中,這種變化過程可以通過什麼來把握?其中是否存在內在的法則?“一陰一陽之謂道”,可以看作是對以上問題的解釋。

這樣,一方面,千差萬別、無限多樣的世界以道作為其根據和統一的本源,另一方面,世界的變化、發展又以道為其普遍的法則。換言之,道既被視為世界統一的本原,又被理解為世界發展的法則,在道的觀念之下,整個世界不是雜亂無章、無序變遷,而是表現為一種有序的形態。

除天道之外,道還兼指人道。人道在寬泛意義上與人以及人的活動、人的社會組織等相關聯,表現為社會活動、歷史變遷中的一般原理,所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便從一個方面表現了這一點。人道意義上的“道”,首先涉及廣義的社會理想、文化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同時也被理解為體現於社會文化、政治、道德等各個方面的價值原則。“道”的以上涵義,在古代哲學家的具體論述中得到了具體闡述。孔子曾提出:“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這裡的“謀道”,便涉及對“道”的追求,“憂道”則表現為對“道”的關切,作為追求、關切對象,“道”即以廣義的社會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等為內涵。孔子又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其中的“道”,同樣也是指廣義的社會文化理想或政治道德理想。價值理想不同、價值追求相異,往往缺乏共同語言,彼此之間也很難相互交往和溝通,這也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所表達的意思。孔子關於道的另一個重要觀念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謂“弘道”,是指人能夠使廣義上的社會政治、文化理想得到實現,這裡的道同樣也以價值理想為內容,體現在社會文化、政治、道德等各個方面。

“人道”意義上的“道”,同時表現為一種規範系統。規範有兩重作用:從正面看,它告訴人們什麼可以做、應當如何做,簡言之,引導人們去做應該做之事;從反面說,它則告訴人們什麼不可以做,亦即對人們的行為加以約束或限制。作為人道,“道”的涵義,往往具體體現在這種規範系統之上。道的以上涵義與道的原始涵義相互聯繫:道的原始涵義之一是道路,道路總是通向某處,引申而言,“道”意味著將人引往某一方向或引導人們達到某一目標。道所蘊含的這種引導性內涵經過提升以後,進一步獲得了規範意義。中國文化一再將禮、法與道聯繫起來:“禮者,人道之極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禮既表現為政治領域的體制,又展開為規範系統,禮之於人,猶如規矩之於方圓。規矩為方圓提供了準則,禮則為人的行為提供了普遍的規範。同樣,法也對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作出了具體規定,從而表現為一套規範系統,當然,相對於禮,法作為規範更具有強制性。對中國文化而言,禮與法儘管有不同特點,但都是道的體現,所謂“禮,人道之極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便從不同方面肯定了這一點。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


啜茶記茶文化


至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御華香山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莊嚴而聖潔,值得我們一生堅守。——康德

從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名言中,我們也可以大致探知天道與人道的關係。如果天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那麼人道則可以理解為促進人類文明延續與發展、完善的行為準則,通俗點來說,就是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並遵守的為人處世的道德禮教和法律規範。

中國古代“仁禮”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宣揚的主要是“三綱五常”觀念。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孟子認為天道便是誠,而對誠的不懈追求,才成就了人道。孟子所說的誠,便是仁心之意。因此,從儒家角度來說,我認為人道主要指的是恪守禮教、仁心愛人的德治思想。


未能與時間和解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

天道酬善,地道酬勤,人道酬誠。

天道酬勤,勤能補拙;

地道酬實,實能補弱;

人道酬德,德能補寡。

天道乃治國平天下,地道乃博愛佈施,人道乃治國齊家。

天道渺茫,地道無盡,人道蒼穹。


蓬萊寶銳


老子善言天道,孔子善言人道。

老子曰:反者道之動。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


烏衣白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感覺老子道德經這個比較經典啊。天道循環交替,人順應天地自然吧,無為而治,天下得自然之法,安定。


金岐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天道酬勤,事在人為,《禮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