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坚持读书有什么用?

了无声痕


借用《平凡的世界》里顾养民的视角,他觉得孙少平和其他农村来的孩子不一样,除了性格,这个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爱看书。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是著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是的,知识这种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可以重新塑造一个人。

我们来看看少平自发的读书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的人生影响吧。

他爱读书的习惯是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养成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润生妈同意拿给他看以后,他好奇地读了起来,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他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很好!

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高中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上高中以后,学校经常搞政治运动和出山劳动,上课已是一件附带的事。这个阶段他读了很多书,书中列出的书名就有很多,比如《红岩》、《创业史》、《参考消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国概况》、杰克·伦敦的短篇集子以及长篇《马丁·伊登》,还有《天安门广场诗抄》等等。

晓霞给他推荐的这些书,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现在可以用比较广阔一些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种现象了。

高中第二学期的时候,因为家里穷,他甚至想过不如回村,哪怕回去当个小队会计也行,没有必要非要撑着上学受这份罪。后来读的书多了以后,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了。

1977年,他高中毕业以后,在村里当了三年教师。当他教师生涯结束,不得不回家当农民的时候,他再一次陷入了苦恼。

他最憋屈的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不能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他总是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断地做着远行的梦。

是的,“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他没有读那么多书,作为农民的儿子,回来参加劳动,过个几年,娶个媳妇再生个娃,日子也挺美的!

而且那时农村正赶上好时候,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即使只在地里刨挖,也能把日子过好,何况他哥哥少安还开了个烧砖场,正是缺人手的时候。

所以,当少安知道他想出去的时候,简直惊讶的反应不过来,家里这么忙,弟弟竟然还想到外面去逛?出去也只能到街头揽工,多辛苦啊?

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是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有过自己的少年意气,有过自己青春的梦想和冲动。只有自己真正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为自己活一回,哪怕撞破南墙,也才会甘心,但绝不后悔。

少平决定离开双水村去黄原揽工以及后来去大牙湾煤矿当工人,可以说都是按自己的方式在努力地活着,即使很多时候肯定不如在村子里活得自在轻松,但精神上绝对会有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因为,这是属于他的人生道路,再苦,他也乐在其中。





寻找勤劳的蜘蛛


是因为孙少平是个农民吗?农民就不应该读书了吗?读书能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我是个六十后,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但我热爱读书,对书的挚爱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作为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的艰辛,物质文化的馈乏,我是深有体会。但再苦再累,我对读书从未放弃 过。我自认为自己内心很强大,很充实,在诸多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我都能挺过来,这都得益于我经常读书的结果。所以孙少平即是将来一辈子做个煤矿工人,也会活的很乐观,因为他的精神生活是很丰富的!


亽柒拾


农民儿子孙少平.想以通过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环是差一步,没有考上大学,以后孙少平在用知识方面还是有不少益处的,例如孙少平在什么大队干活时,就为大队支部书记的女儿,复习功课,慢慢的就往好的方面发展!要不是学习好,说不清不在老家跟他哥烧窑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平凡的世界》我看过两遍了,斗胆说说我的感受。

孙少平本来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农村人(其实后来也是),但是他通过读书,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不再以世俗的眼光,认为劳动有可耻的。后来,他更是在生活中的苦难面前,勇敢的领悟到了他那“苦难的哲学”(具体见原文),领悟到了生命、存在这些严肃的东西。有人说《平凡的世界》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我认为,即便是那样,也不能排除它有十分大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孙少平的感悟中,个人觉得提炼出来最主要的应该是,精神高于物质,精神生活的充实可以克服物质生活的艰苦。其实与《平凡的世界》同为矛盾文学奖。

孙少平坚持读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爱读书

孙少平家境贫困,在学校里连五分钱的丙菜都吃不起,那时候他只想着怎样填饱肚子,哪有心思去看书。但是,命运就这样让人意想不到,上初中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润生家,发现润生妈夹鞋样的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被这书迷住了,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也让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高中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到高中的时候,“他去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这样一个连饭都吃不起的孙少平,还在坚持看书,还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在满足自己对外界的渴望,是多么的值得我们的敬佩!比起学校里的一些学生,他是多么的勤奋!虽然,他不知道,他高中毕业以后要去干什么。

二、认识田晓霞,让他重新认识读书的意义,也是为了爱情。

田晓霞作为高干子弟,能接触到别人看不到的刊物—《参考消息》,而且也经常看报纸,所以她有自己的想法,这对孙少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少平在认识田晓霞后,也开始看报纸,并且通过田晓霞的帮助,他不光看小说,还看一些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让他在更大的世界中游荡。

第三,有自己的思想。

由于孙少平书看得多,在加上田晓霞的帮助,让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比如,他对田晓霞说他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坐着火车去北京,看北京天安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很了不起。再比如,他的哥哥想叫他回家一块经营砖厂,他拒绝了,他认为他的世界在外面,而不是双水村。到了煤矿,他还是坚持读书,给班里的其他矿工讲书中的故事,告诉他们一些道理。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北瓜点影


孙少平在贫穷和自卑中度过了两年的高中生活。在这里,他结识了原西县的“精英子弟",包括日后相爱的田晓霞。至少在知识和精神层面,孙少平两年的"猥琐发育“,拉近了与田小霞之类的“精英群体“的距离,在以后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他总能以“精神贵族“自居。

但非常可惜的是,孙少平在高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坚持读书。当然,这里所说的读书,不是像孙少平那样,看一些文学书籍之类的“闲书",而是要他经过系统的学习,争取再考上大学深造。因为,这之后他家的经济条件逐步好转,哥哥少安办的砖场也很红火,经济条件容许他继续读书深造。在这种情况下,孙少平选择打零工、下矿井,虽职业不分贵贱,也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能做,而是你可以通过读书深造,把这些职业改造的更好。之后的社会发展也证明,运用科学技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能使这些职业摆脱很困苦、很危险的境地。

不是说读书万能,但读书绝对是多赢的。抱着正确的人生观读书,与社会、与家庭、与个人都是有益的。试想,如果钟南山院士当年不坚持读书,今天谁能带领国人抗击肺疫?如果袁隆平院士不读书,何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不缺孙少平这样的打零工者和矿工,虽然他们的品质也很可贵。

路遥笔下的人物,如孙少平、高家林等所谓当年农村的“高知",今天看来,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高家林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但又"高攀“不上城里姑娘黄亚萍。孙少平与田晓霞相知相爱,总让人感到是精神层面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很难回到现实中,为了维护心中的美好,路遥也不得不让田晓霞因公殉职。

总之,孙少平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完高中,给他以后的人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虽从事的是底层的职业,但也能从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质。可惜,他没有像妹妹孙兰香一样继续坚持上学深造,而是过起了“平凡的生活",路遥先生力图突显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伟大,但像钟老一样不平凡中伟大,不是更好更可敬吗?


秋水长天H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坚持读书的作用在于开阔了思想和改变了气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孙少平无意中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起初以为是一本讲炼钢的书,爱读书的习惯促使他拿起书本翻了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被书中保尔·柯察金与冬妮娅的爱情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思想再一次被书中千回百转的人物故事所洗礼。

因为孙少平坚持读书,他的气质无形中得到了改变,也许他自己不得而知,而这一切的改变别人却能看的很通透。用田晓霞的话说:“我发现你这个人气质不错!农村来的许多学生气质太差劲,比如那个比我大三天的润生哥,一点头脑都没有!”(默默的替田润生难过下……)

气质?什么是气质?少平第一次听见有这么个词。可见坚持读书会自然而然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在《平凡的世界》中还有一个爱读书的人那便是田福军,那怕是在下乡的时候,他也要背一挂包书。读书多,想的事情自然就多。能将工作中的事务处理的有条不紊,在工作方向上求真务实。这一切都来自于田福军爱看书且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也正因为如此,他能比旁人走的更远。


書香墨韵


读这本书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了,在我也像孙少平的那个年龄,那个对生活和世界充满向往和猜想的时代,《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每个假期必读的一本书,哪怕是一遍两遍。现在时间远去,但是故事中的大多数内容仍旧清晰可见。孙少平爱看书,从而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者,让我们自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我想这也是作者希望达到的目的吧。而孙少平之所以坚持看书,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两个原因或者作用。


一是精神上的慰藉,这是孙少平自己曾经表达的,也是作者多次强调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如果在失去精神上的信仰,那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情。而孙少平的家庭条件让他只能吃“黑非洲”,社会条件让他只能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仍坚持劳动,这些肉体上的折磨已经十分辛苦,所以他就把看书当做最大的鼓励,如果没有书籍,很难想象他在那样的环境下怎么生活。

二是对自由世界,对外面美好生活的向往。孙少平不光坚持读书,还坚持看报,这个共同习惯让他和晓霞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相知、相爱,可以说书籍和知识给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而他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向往,无不体现在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中。谁有能想到一个穷小子的心里、脑子里装着那么大一个美好的未来呢。这正是这种向往和憧憬让他坚持、自信、乐观,并且坚强地忍受着生活带来的各种磨难。

事实证明,也正是书籍和知识改变了他的人生。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对知识的渴望让他遇到了自己的知心爱人,由于知识的积累引导他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值得我们感动的故事。另外,这部文学巨著后来被排成电视剧,由很多明星共同出演,但是个人并没有感到电视剧拍得很好,很多记忆的东西,作者想要表达的生活苦难、人性的美好、时代的印记都没有表达出来。


上观英超


有两大好处,第一,开阔孙少平的视野,为孙少平去外面闯世界提供了最大的动力。第二,让孙少平能够如愿与女神田晓霞在一起。因为田晓霞看上孙少平就是源于孙少平的思想见识和她在同一个高度。而孙少平正是通过读书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见识的。

第一:孙少平到底有多么喜欢看书!

对于孙少平喜欢看书并坚持看书,最让人感触深刻都是:当时孙少平刚开始来到大城市,为了生存下去,他去工地做小工。工地的活有多么劳累就不用多说了,而且工地说生活环境也非常差。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孙少平依然坚持看书。



第二,看书是怎样开阔了孙少平眼界的!

孙少平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他所能去过得地方,所能经历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因为孙少平喜欢看书,他通过书本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见识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这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通过在阅读中的思考,让他的思想见识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看书的过程无形中慢慢开阔了孙少平的眼界。

这也是孙少平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农村,想去外面的世界闯闯的最大动力。

也正是因为孙少平去到外面的世界,他才有了后面通过自己的奋斗,从而收获了不平凡的人生。

第三,坚持读书是如何让孙少平和田晓霞走到一起的。

①从浅层面来讲,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的接触,以及他们之间的话题,有许多是源于借书还书,以及讨论书中的内容。



②从深层次来讲,孙少平和田晓霞家庭背景相差如此之大,之所以能在一起,正是因为孙少平的思想见识和田晓霞是在同一层面的。也因为如此,他和田晓霞可以说是精神上契合度很高的恋人。而追根究底,孙少平思想见识正是源于他大量的阅读经历。


许小莱


作为老孙家的二儿子,孙少平有着与哥哥孙少安完全不同的使命,哥哥是长子,养家糊口,延续香火是他的责任。少平不同,他并不需要承担这些东西,他的父亲也不曾把这些重担压在他身上,于是他得以完成初中学业,并且上高中。

上高中的少平在孙家人眼中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而在他自己眼中,也确实认为自己肚里是有几分墨水的,三年的教师生涯更让他坚定了自己与哥哥孙少安完全不同的事实。所以才会有他不愿意留在双水村一辈子做农民的想法,才会有外出揽活,最后成为一个矿工的结局。

孙少平是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人,他个性里的复杂,有一部分是贫困生活逼迫的结果,有一部分则是他求学读书的结果,那么读书究竟带给少平什么呢?

一、读书,让少平有了更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孙少平有这样一段心理活动: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想想你的体魄会成为一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单从字面上看,我们或许会觉得读书给孙少平带来了许多痛苦,作为一个底层贫困农民的儿子,读书让孙少平看到了双水村以外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家境的贫困,当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成熟,他无法忍受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生活在大家庭中,靠着父母和大哥的指点生活,在他们设计的框架中集体劳作。

少平是想独立的,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不是靠着父母和大哥的帮助成长,这种心理和他的现状却形成了极大矛盾,于是当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人只看到了少平的痛苦,却不曾看到读书带给他的幸福。

初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意识到贫苦困难不过是练人意志的磨刀石罢了。通过看越来越多的书,他渐渐领悟到“苦难的哲学”,并且说服自己接受这些苦难的磨练,他不再同普通农民一样,只活当下的光景,只活肉身的快意。

精神是高于物质的,精神世界的丰富足以让少平忘却每日劳作的辛苦。陶铸在《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中写道: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少平就是这样的人,年少时候对物质生活耿耿于怀,长大了,看多了书的他,视野开阔了,他不再为物质生活所拖累,即便他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但当他拿起书的那一刻,便就沉浸在他的幸福世界里。

二、读书,让少平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在孙少平那个年代,获得外界信息的来源就是通过读书,一张报纸,一本书传达给身处犄角旮旯里的孙少平一个广大的天地。

因为家庭条件有限的,他无法和田晓霞一起上大学,只得回到乡里教书,甚至后来还丢了教书的行当,开始打零工的生活。生活对于孙少平来说是艰难的,但正如上文所说,书籍给了孙少平力量,让他的精神生活足以丰富到不再顾及物质的匮乏。

精神生活的丰富,靠的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更广大的世界观,它能够让人不再局限于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只有得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书籍带给孙少平,更广大的世界观,让他看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在努力生活的人,让他看到了世界格局的千变万化,让他在大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让他以一个渺小的视野去看更广大的空间,从而感受自己思想的单薄,从而不再执拗于物质上一星半点的收获。

这广大的世界观,但他的内心更为富足。也更加幸福,更有一个少年的精气神儿来。

三、因为读书,孙少平才有了和田晓霞相爱的机会。

田晓霞对孙少平的评价是这样的:“我发现你这个人气质不错!”这是一个富家小姐对一个穷小子的评价。田晓霞并不是一般的富家小姐,她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看法的新兴女性,她推崇平等,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从不嫌贫爱富,可以说是《平凡的世界》里最完美的女性了。

而这个完美的女性恰恰爱上了并不那么完美的孙少平,她之所以会爱上孙少平,是因为孙少平身上有一股独特的魅力。这魅力正是读书带给孙少平的与众不同的气质,带有一点点书生的倔强和固执,也带有一点点劳动人民的坚韧和顽强。

在田晓霞眼中,孙少平是一个可以谈风花雪月,也可以谈脚踏实地的人。他是现实和理想的完美交融,是她人生中最好的伴侣。

而在孙少平眼中,田晓霞是天使一般的存在,世间所有的美好都聚集在她一个人身上。他为拥有这样一个恋人而感到骄傲,因为拥有这样一个恋人而满心欢喜。

可以说田晓霞倾心于孙少平,根本原因在于苦生活给了他坚韧,而书籍给了他学识,给了他能够于晓霞抗衡思想高度。

或许是读书没有给孙少平带来任何物质条件上的改善,但却为他的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粮食,还为他送来了红袖添香的完美女郎。孙少平的存在告诉所有认为读书无用的人,哪怕是生活在最底层,书籍依然能够给你快乐地活下去的力量。

我是欧阳欣,一个热爱阅读的妹子,欢迎关注我,一起阅读,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欧阳欣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坚持读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要想闯荡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需要有足够的知识;
  • 知识改变命运,学了多少知识就能改变多少命运;
  • 拉近自己与田晓霞的精神距离,物质无法和她匹配,但精神世界不能落后。

1.要想闯荡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需要有足够的知识

孙少平算是双水村比较有文化的人,这得益于孙少安父子的支持。如果他也只是初小毕业,也许他的理想和追求会和他大哥少安一样,做一个杰出的农村青年。可读了高中的他,内心世界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县城读书对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由于特殊时期,高中课程少,他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在他看来,学校没教的知识,很多都可以在课外书籍里找到。所以他到处借书,让书籍滋养自己枯燥的内心和灵魂。

也正是他的突出表现,他得以到黄原和黄钻地区的农村进行演出,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外面世界的精彩和广阔,让他内心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一个更高的程度。他不断和田晓霞探讨时局问题、人生理想等问题。所以精神世界丰富了,就更加向外在世界的精彩。

所以说,只有足够的知识支撑,才能让孙少平有更广阔的向外和追求。他在努力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知识改变命运,学了多少知识就能改变多少命运

在中国自古就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特别是在古代。所以,这样的话也会适应那个时候的孙少平。

如果孙少平和少安一样的文化,那他的人生轨迹会和少安家不多。如果他和其他高中同学一样的读书,那也可能毕业就回家,做一个有点知识分子的农民。如果他没有较好的文化,他就不会向往外面世界。如果没有高中文化,他就不可能进入到大亚湾煤矿成为招考的第一名。

虽然他的文化比不过后来的妹妹兰香,但在那个时候已经很不错了。他也算得上是知识改变了命运,尽管是一小步的提升,但由农民成长为工人,这对于他而言就是极大的进步和改变!

所以,孙少平不断坚持读书是有道理的,他显然也明白知识与命运的道理。

3.拉近自己与田晓霞的精神距离,物质无法和她匹配,但精神世界不能落后

孙少平之所以能吸引到田晓霞,得到她的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孙少平不甘平凡,积极励志,有思想深度的精神内涵。

孙少平自知无法改变自己和田晓霞之间的物质差距,毕竟一个来自农村,一穷二白。一个来自城市,家里人都是干部,家境好。所以他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和提高文化素养,那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不断的读书和积累。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不断缩小和田晓霞的精神差距,才能匹配田晓霞对自己的爱。

总而言之,读书改变了孙少平的命运,给他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和精彩的外部世界,让他收获了自己向外的工作和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