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佐书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 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 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 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 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 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 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水彩插画我都不会


屠格涅夫出生于1818年,在1883年逝世,四十年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是十九世纪第一个为俄国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被誉为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三大家。


屠格涅夫天性敏感、善良、忧郁,对人的内也奧秘和神秘的大自然充满兴趣,是一个天生带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家。然而,自19世纪20年代下半期,现实主义崭露头角,并从40年代起长期统治俄罗斯文坛,屠格涅夫作为一名始终关必民族命运的作家,同样为拯救祖国和人民进行创作。


在四、五十年代,他发表了《猎人笔记》、《木木》、《罗亭》等一系列现实主义佳作,并受到了好评。但同时固有的气质却又使他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于普通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带有浪漫抒情气息。


他的风景描写幽雅婉丽,爱情描写细腻抒情,心理描写诗意盎然,语言运用纯净优美;他的小说既有深刻的哲理意蕴,又有"迷人的忧郁"和感伤,轻盈而不失饱满,诗意却又幽深神秘,散发着它独有的审美意蕴。


1、中短篇小说中融入交响乐结构的叙述方式的

七月天的清晨,“朝霞不像火一样燃烧,而散布着柔和的红润。太阳不像炎热的旱天那样火辣辣的,不像暴风雨前那样暗红色的,却显得明净清澈、灿烂可爱……但是忽然又迸出动摇不定的光线来,———于是愉快地、庄严地、飞也似地升起那雄伟的发光体来。"

短篇小说《白净草原》(1851.2)中,屠格涅夫对夏日景色的描写富有诗意,并且抒情情调有着节律变化和《猎人笔记》相同是反对农奴制主题,但在艺术风格上却独具匠心、新颖别致。

这段夏日清晨的描写中,表达出了一种既温存又昂扬、既平和又富有朝气的情调。

“这时候,夜色像阴霾一般迫近起来,浓重起来;仿佛黑暗随着夜色同时从各个方面升起……四周的一切很快地黑暗起来,寂静起来,只有鹌鹑偶尔啼叫。……田野的那面,阴沉的黑暗形成巨大的团块升起来,越来越迫近了。"

夜幕降临的时候,屠格涅夫的表达,又给人以恐惧和神秘感。

“流注了清新如燃的晨光,起初是鲜红的,后来是大红的,金黄的。……一切都蠢动了,觉醒了,歌唱了,喧哗了,说话了。"

在结尾处描绘黎明的到来时,以令人振奋的情调,跳动的热情,闪烁着希望。

激昂———低沉———激昂的抒情节奏,与音乐性贯穿,和交响乐中曲调的大起大落异曲同工之妙。



2、长篇小说融入戏剧创作理念及戏剧创作手法

《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等长篇小说的戏剧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情节冲突的由外转内。小说中淡化人物之间的外在冲突,凸显内向化的冲突,使长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慢节奏和静态性的戏剧审美效果。


其二是人物对话的由“述”转“示”。长篇小说中,屠格涅夫釆用部分隐身的叙述方式,人物对话在形式上具有转“述”为“示”的特征。在内容上,具有戏剧中富有动作性的对话所具有的艺术功能,即话中有“戏”。这一戏剧化倾向使其产生一种呈示性和直观性的戏剧审美效果。


其三是故事场景的家庭转向。以“家”为中心的封闭性的场景设置与声、色、光的多重营构,使六部长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戏剧式的现场感与诗意美,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戏剧化倾向,尤其是在小说中注重人物心灵的冲突、富有动作性的对话这一倾向,对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契诃夫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契诃夫短篇小说中大量人物戏剧式对话的运用、场景的设置无不有着屠格浬夫长篇小说创作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契诃夫在戏剧创作上“内化”的特征既与俄国文学注重人物心理刻画、表现民族气质的传统相吻合,又无疑是对屠格涅夫小说及戏剧创作的继承与发扬。在此基础上,他敢于向传统的戏剧美学观挑战,促使内向化的戏剧美学观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闹闹就闹


屠格涅夫是一位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让俄国文学在西欧大地上树立起神圣丰碑的俄国民族文化的号手,他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写实的诗意,是一块丰富的宝藏。

置身其中,我们总是会得到一种纯净的美的感受和令人屏息的感动和震撼,他为我们铺开的文学画卷上,长久地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综合而论,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3个艺术特色:

1、利用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画;

2、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与简单自然的情节,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3、将写实的内容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

我将从以上三点出发,结合他的具体作品回答问题。


01 利用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完成精湛完美的人物性格刻画

文学是人学,而小说最深遂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塑造出丰富可信的人物典型,让读者从中看到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曲现实生活的交响乐,而乐谱上的主要音符便是各具特色的人物。屠格涅夫小说中的人物总能让人过目难忘:如“多余人”的典型罗亭,孤独探索的“新人”巴扎罗夫以及其他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历史时期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跳跃在屠格涅夫为我们铺开的人物画卷上,散发着伟大的艺术魅力。

“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层了”,读过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的读者一定会记得主人公拉夫列茨基的这句内心独白:

“那么,这儿是我,我是沉在河流的底层了”,拉夫列茨基又自语了。“在这儿,生活总是这么平静,这么悠闲”,他想着,“无论谁,落到了这样的生活里面,就得顺从自己的命运:这儿无需激动,用不着烦恼,在这儿,只要安静地埋头前进,正如耕夫追随着自己的犁路,那就行了。在这四周,全有着怎样的活力,在这不变的沉寂里全都藏着多么茁壮的生命!……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我的最好的岁月全给消磨完啦!……愿这儿的单调生活来安定我,愿它来抚慰我吧;让它来教育我,使我也能不慌不忙地干点儿事业出来吧。”

通过这一段抒情化的内心独白,拉夫列茨基在心灰意冷后的死心和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的感召下,内心的追悔和希望被生动、细腻地传达出来,打动着我们的心灵,也使我们贴切地了解了“多余人”复杂性格和思想中积极的一面。

屠格涅夫还用白描的手法进行人物心理刻画。如《处女地》中对自负、虚荣的官僚夫人西皮雅京娜潜在心理的勾勒:

“她聪明,性情不坏,也可以说是善良,其实她冷静、淡漠……可是她不容许别人对她冷淡……象西皮雅京娜这样的女人惯于挑动没有经验的热情男子,而她们自己却喜欢规律和安静的生活。她们很容易做到贞洁——她们头脑冷静,可是她们经常有支配人、挑动人和取悦人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她们显得活泼而有光采……。”

屠格涅夫可堪为一名心理分析大师,他锐利的目光穿透了一个用美丽、高雅和刻意的温存将自己包裹起来的庸俗而虚荣的灵魂,生动地刻画出一个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真实而性格复杂的典型形象。她们灵魂的堕落源于精神的空虚,既令人厌恶又似乎可以理解。

在《父与子》中的奥津左娃、《烟》中的依琳娜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蒙上了这层影子。这些可鄙又可怜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人性中隐藏的幽微而复杂的一角在屠格涅夫笔下生动、真实地显露出来。

以上两方面显示出,屠格涅夫在表达主人公思想和引导读者深人认识人物形象方面的巨大才能。但是作为一位善于简练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的写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认为过多的、直白的心理描写会带来太多创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尽量少用以上方法。

他坚持认为作家是要创造形象,而不可用解释,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和结论强加给读者。偏见是和缺乏技巧结合在一起的,它是幼稚的表现,这是一种粗制滥造的做法。

这表现在“隐蔽心理描写”方法在其小说中的大量使用。比如《贵族之家》的末尾,已做了修女的丽莎再次见到拉夫列茨基的情节时:

“她以平匀的、急促而又柔和的修道女的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一眼也不曾望他,只是朝他这一边的眼睛的睫毛却几乎不可见地战栗了,她的消瘦的脸面也更低垂了,而她的绕着念珠的、紧握着的手的手指,也互相握持得更紧了。”

人生中有些瞬间,也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这段含蓄却又含意无尽的细节描写胜过千言万语,将那美丽睫毛一闪之间所有的悲痛定格在人们心头,使读者也随之心痛得屏住了呼吸。

类似这种无声胜有声的、以细节描写揭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妙笔在屠格涅夫的小说中举不胜举。如《前夜》中已悄悄爱上英沙罗夫的叶琳娜听到英沙罗夫突然失踪的消息时,她:

“沉到一把椅子里。‘大概是到莫斯科去了吧?’她说着,竭力想装作冷淡”。

在《父与子》中,当巴扎罗夫与奥津左娃散步归来遇见阿尔卡狄时,心不在焉地道了一声“早安”,却忘了已和阿尔卡狄道过早安了等等,这些一带而过的细微之处反映出一种冷静的克制但掩示不住因爱情的滋生而产生的内心波动。

以人物的行动来暗示人物心理虽不是屠格涅夫的独创,但是在他手中,这种传统的小说手法的运用已经到了完美、纯熟的境界。它淡化了小说叙事的主观引导色彩,让读者独立地去体悟、思考。

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写道:

“屠格涅夫始终没有忘记,把神经质的懦弱青年和热情而意志坚强的姑娘彼此之间对照,还有过分自我分析的男人和勇敢委身于人的女人之间对照。”

这提出了屠格涅夫塑造人物形象的另一种常用方式——人物对照。而这种对照除了莫洛亚所述及的不同人物之间的对照外,还包括人物自身矛盾的两方面的对照。

以《罗亭》为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方式产生的有力效果。德米特里·罗亭在激烈的辩论中总是不可战胜,而面对爱情,却不敢去承担责任,做了一名儒弱的逃兵,这是主人公自身的对照。

娜塔丽娅是一位柔弱的少女,却有着强于罗亭的敢爱敢恨的勇气;将生命耗费在趋炎附势、奉迎讨好中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潘达列夫斯基,在虽然最终未有所成,但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罗亭面前,灵魂是多么的渺小和卑贱;不满于现实,同样曾怀着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与罗亭走在一起的列日涅夫与罗亭相比,少的是义无反顾的勇气和经久不熄的热情。这些是人物之间的对照。

而所有这些对照都统一于一个中心——为刻画中心人物罗亭服务,他性格的各个方面在这些鲜明的对照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同时,透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屠格涅夫总是赋予主人公的性格以分裂性:

他们时而意气昂扬,时而彷徨软弱,总是具有一种不完美性。(《前夜》中的英沙罗夫除外)。

为什么屠格涅夫不将这些具有某些先进因素的人物刻画成尽善尽美的英雄来歌颂,并由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呢?因为他一直格守着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可以说,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很难遇见如屠格涅夫般,更加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刻画。


02 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与简单自然的情节,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屠格涅夫曾自言:“我是一个写实主义者”。在19世纪的俄国文艺论争史中,因为塑造了“巴扎罗夫”这样一个“虚无主义者”形象,屠格涅夫曾经受过大量的责难和激赏。

民主主义革命者斥责他“丑化和歪曲”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形象,而一度以他为敌的政治保守派却给予他比斥责更令他难受的称赞,认为他讽刺了虚无主义者的不道德的一面和毫无情感的冷酷。

这使本是怀着同情和尊敬来刻画这一形象的屠格涅夫深感苦闷。而这一反响的产生正是源于他谨慎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对新生的进步力量,他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他们给俄国带来的希望,但也并不回避其不成熟和极端的一面。

莫洛亚在《屠格涅夫传》中这样写到:

“他是一个完全正确的艺术家,除非是自己所完全熟知的事,否则他便不会动手去写——在他的作品里,若以抽象的观念为出发点,那就是不完全的作品。”

正因如此,屠格涅夫不欣赏左拉的小说,认为“是主义使他迷途的,由于他持有‘原理’,所以使他的头脑变得狭窄了。”

他也不满意同时代法国作家的创作风格,批评他们“不追寻理想的路,而过分地仗恃着想象,他们的文学有文学的派头”。作为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的作品正如其人,不喜欢极端。

在任何绝对化的主义面前,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个冷静的、顽固的旁观者。他不会为了宣扬主义的目的去粉饰、雕琢,在他笔下,几乎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实在。他急切地向世人申明:

“我从来没有单靠自己的想象力创造过一件作品。当我要制作某作品中的人物时,必须要有一个实在的人物。”

巴扎罗夫这一人物形象的雏型是他所认识的一个青年医生;罗亭的身上有他青年时代好友的影子;《前夜》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都源于一个与他相邻的青年地主赠送给他的一本自传性的小册子;《春潮》的构思基于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游历时的一段亲身经历……。

总之,他力求使自己的创作源于真实。同时,他也不热心于对主人公的结局加以旁观者的评价,他知道与感到现象的根源,但他所表现的只是盛衰中的现象本身。

综观屠格涅夫的全部小说作品,还会发现除《猎人笔记》和几个中篇小说外,其余大部分尤其是六部长篇小说都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叙事方式。

也就是说,他刻意让自己与整个事件和小说中的人物拉开一段距离,以便于利用旁观者变换观察角度的自由去开掘更多人物的内心世界,避免因拘于一个叙述角度以及从此角度贴近地刻画其他人物而产生的局限。

试想,如果通过丽莎之口去描述拉夫列茨基的心理活动,怎能不让人心生疑问呢?屠格涅夫这样做,既是为了使自己的笔尖更自由,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客观、写实的效果。

此外,屠格涅夫还是一位力求节约的作家。他总是希望用最简练、最朴实的语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尤其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他的长篇小说在字数上是不占优势的,它们没有托尔斯泰小说中连篇累犊的哲理化抒情,也没有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冗长的自我剖析。

对代替了主人公的位置进行的主观化抒情,他总是做到适可而止,不让读者对自己心生厌倦。前面提到的“隐蔽心理描写”方法便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同时,他的小说经常都是在某一个危机的时期里展开,很多作家都是喜欢从主角的幼年时代展开故事,连托尔斯泰也从距离作品中心很远的插叙开始落笔。屠格涅夫则不然,几乎完全采取突然跳入主题的方式。

比如,《贵族之家》是从拉夫列茨基归国的一瞬间开始;《罗亭》是从罗亭出现在女地主米哈伊洛夫娜的客厅里开始;《烟》也是粗粗勾勒出几个相关的人物形象后便很快转人李维特诺夫与慧琳娜的重逢;《父与子》也只是发生在几个星期内的故事。

将读者引人其中后,屠格涅夫才对有必要提及的一些主人公的身世、经历作一简要介绍。他的作品从总体构架上都不是家庭史、个人成长史等时空跨度很大的漫长的“史”的东西,却仍然鲜明、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复杂多样的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其创作仍然当之无愧地被誉为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俄国社会“思想史”。

与古典派作家一样,屠格涅夫还表现出对错综复杂的情节的轻蔑。他的小说总是体现出一种简单明了的单线式结构,讲述一个故事,具有单一的中心人物,众多人物作为对主人公的衬托和诠释而出现,不同于托尔斯泰在其作品中多采用的双线式结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

“俄罗斯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不喜欢机械地描写细节和拖拉情节的特点。”

屠格涅夫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以出色的笔墨证明了这种传统的不朽价值。简练、朴实的叙述语气,简单、自然的情节,使屠格涅夫的小说显示出冷静、客观的写实主义色彩。

03 将写 实的内容上升到了诗意的高度

作为以叙事体长诗《帕拉莎》而登上文坛的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时代一直笃爱写诗,而晚年对散文诗的创作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写诗对屠格涅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技巧的锻炼,他取得了锻炼语言的经验,学习了语句的音律,并在语句的使用上做到了形象、鲜明、生动与简练。

约翰·高尔斯华绥也称赞他是一位“用散文写作的诗人”。这在其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中就已经显露出来,并一直贯穿于他的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

可以说,迄今为止,在这一方面,仍然没有人能超越屠格涅夫。他通过以下几个因素使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诗一般的优美和芳香。

首先是屠格涅夫丰富独特的想象力所带来文字的形象、鲜明、生动

如他在《猎人笔记·美人梅奇河的卡西央》中写道:

“新近砍倒的白杨树悲哀地横卧地上。”

罗亭认为爱情有时:

“像灰烬下的火星,久久地暗燃着,当一功都已毁灭的时候,又在心田里突然窜出熊熊火焰……”

在《贵族之家》中,屠格涅夫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形容丽莎心中悄然而生的爱情时,作家这样写道:

“没有人见过,也永远不会有人见到,在大地的怀抱里,种子是怎样发芽,怎样开花……”

当丽莎问起拉夫列茨基为什么要离开妻子时,拉夫列茨基说到:

“我请你不要碰那伤痕吧;你的手是温柔的,可是仍然叫我痛苦。”

这些优美而想象奇特的句子总是时时跳跃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给我们以不断的惊喜和感动。

大自然总是诗人精神的栖息地,对于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并深怀浪漫主义余绪的屠格涅夫来说,大自然更是无比的亲近和熟悉。

他用语言作画,为我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带着泥土芳香的俄罗斯风景画。美丽清新的草原,在秋风中絮絮歌唱的俄罗斯森林因他而在不朽的艺术画廊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其次,除了为着单纯的美而进行的景物描写外,屠格涅夫还努力将自然景物作为烘托人物心理和故事氛围的工具。

如《贵族之家》中在描写拉夫列茨基的一段沉思时,作家加上了这样一句:

“燕子低低地掠过地上,一个一个地,全都没有声息,她们的寂寞的飞翔带来了哀愁,落在旁观者的灵魂上了。”

寂寥的环境与主人公心中不可名状的愁绪巧妙地契合,产生了一种生动而又形象的表达效果。

另一段通过拉夫列茨基的自语描绘的自然景象:

“就在这窗下,倔强的牛蒡子从茂密的草丛里冒出了头来;在上面,独活草伸出了它那多汁的茎;更上面,圣母泪也扬起了它们的蔷薇色的触须;而那边,在那广阔的田野里,成熟的裸麦正发着光,燕麦正抽着穗,树上的每一片叶,草上的每一棵梗,也全部欣欣向荣,得时伸展呢。”

大自然勃勃的生机与拉夫列茨基心中升腾起的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继续自己事业的决心紧密映衬,自然景物已成为主人公心理的投影,可谓情景交融,自然而又含蓄。

按:关于屠格涅夫的写景艺术,可参看我之前的回答:

《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写犹如绝妙的风景画,其中的大自然描写有何艺术特色?》

完美的形象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屠格涅夫笔下的主要女性人物形象也如一首首纯美、质朴的小诗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如阿霞、丽莎、叶琳娜、《僻静的角落》中的玛利雅·巴夫洛夫娜等。

她们的性格虽各有差异,但都同样美丽、率真、善良,对爱情专一而执着,有崇高的信仰和追求,在道貌岸然、实则丑陋鄙俗的人群中,她们像纷纷洒落在浑浊的河流中的白色蔷薇花瓣,为令人失望的现实添上了一片美丽的色彩,几缕圣洁的诗意。

屠格涅夫近乎膜拜地将所有的美好赋予这些优美的灵魂。她们是映照出一切丑恶或儒弱的明镜。

再次,对于最容易产生诗情的爱情描写,屠格涅夫以美和纯为准则。

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生理欲望对爱情的作用,即使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达到高潮时,也总是加以一种单纯含蓄的处理,始终保持一种惊人的节制。

他的作品没有描写人的本能自然流露以及这种描写所达到的人性完满而引起的震撼,却更有一种单纯、圣洁的诗意。

此外,音乐和诗歌在其小说中的屡屡引用也常常成为诗性的辅助物,

如《处女地》中两位“十八世纪的老古董”似的善良的贵族老夫妇合唱一首优美而古老的情歌的场景便让人深深地陶醉,并为小说加人了一种诗性的寓意象征色彩,使人回想起那个优雅而恬静的贵族的黄金时代。


在上世纪初,很多人认为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他过去所占有的位置,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可夫和高尔基已经把他从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挤出去了,他的作品仿佛越来越暗淡了。

然而,在艺术的王国里,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见证者是历史。多年过去,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但没有暗淡下去,反而闪耀着越来越灿烂的光彩。他的作品不断地重印、出版,越来越为人们喜爱。他的作品使各个不同的时代互相接近起来。


回答完毕。


萧凤拙


所创作的散文诗(CTHXOTBOpeHHe B npO3e)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散文诗首先是诗,诗是散文的灵魂。它有 诗的篇幅、意境和激情,但又不受诗的格律的限制,换言之它有散 文的自由。

散文诗又不同于散文,结构上比一般的散文更加紧 凑,表达上比散文更简洁凝练。 屠格浬夫晚年旅居法国时(1877—1882)创作了 82篇散文 诗。

主题有“多声部”特点,形式也极为丰 富。小说、随笔、戏剧等体裁仿佛都被“压缩”后而出现在散文诗 中。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文体大致分为诗化小随笔、微型小说、对 话录、沉思录或随想集。

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等!





雅吟画牡丹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 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 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 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 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 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 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社会你谢哥455


屠格涅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也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创作艺术特色既有对世界艺术传统的承继,又有自身诗意现实主义的开创,他的创作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的社会现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以擅长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称于世。屠格涅夫的小说是最能代表他个人的文学成就,他的小说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尤其善于刻画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并赋以诗意和哲理。

他主要的小说题材主题是对人性与人的心理,对生、死、爱等人生永恒主题的鲜活揭示,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哲理思索与探求,他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在他个人的不同创作时期还有不同的特色:

他的长篇小说就相当鲜明地体现了他创作的特色:即敏锐迅捷地反映时代问题,对人生的哲理思索,代表作有《罗亭》(1856) 《阿霞》(1858)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等。

他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思考永恒普遍的人性,通过人生的际遇尤其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爱情,探索人生不幸和痛苦的根源。初期创作作品主要是模仿果戈理的创作风格,或揭露和讽刺生活的庸俗导致人的平庸,或表现对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同情。但也开始有他自己的特点:人生的奇异与命运无常的哲理性主题,细腻独到的观察,简洁优美生动的文笔,如《三次相遇》、《两个朋友》;创作中期,则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描写神秘而悲剧性的爱情,体现人生无常、命运无定的哲理性主题,基调忧郁,背景模糊,是一种展示一段心灵与情感经历的诗化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霞》(1858)、《初恋》(1860)、《春潮》(1872)等。

其中《春潮》更是充分写出了爱情的神秘性及其巨大的左右人的力量:主人公萨宁因等车偶遇已有未婚夫的意大利女孩杰玛,两人神秘地相爱了;但又因筹钱准备结婚去找同学波洛索夫的妻子——美丽妖艳而放荡不羁的玛丽娅,却被深深诱惑,不能自已,抛弃了杰玛,酿成自己终生的悲剧。







大神画室


屠格涅夫作为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其不仅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时又长于抒情。屠格涅夫小说结构严整,故事情节紧凑,对于故事中人物形象的设定也十分生动,不仅善于女性艺术形象创作,同时也对俄罗斯大自然风貌充满感情。屠格涅夫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可以从自然风景、人道社会、悲剧人生三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分析。在其文学作品中,其描写了俄罗斯自然风景,如在其文学作品《罗亭》中,开始部分的农庄风景就令人心旷神怡,读者如临实景,感同身受。在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中,还较多凸显社会人道主义内容,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资产阶级的抨击,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文人的傲骨,通过小说表达出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在在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中,独具悲剧风格,是艺术与人生的融合,也是对人性的探讨,对于痛苦以及梦想的探索路上,收集整理其结局多是悲观的,这就是屠格涅夫在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风格。


子墨o羽


在自媒体时代,纸质的报纸,书籍日渐冷落萧条。而我仍然钟情于纸质读物,夜景人静时,翻动书页,有墨香与心灵交融的慰藉。许久没有读屠格涅夫的作品了,他是我喜爱的俄罗斯作家之一。

疫情期间又重读他的《猎人笔记》。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典型,成为俄国解放运动艺术编年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具有简洁、朴素、细腻、清新、抒情味浓的艺术风格,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列宁称他是“卓越的俄罗斯作家”。他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们称为俄国文学的三巨头。

屠格涅夫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当时的时代变革,他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矛盾的世界观也在作品中有所表现。他同情衰亡中的贵族阶级,而他的理智却又使他展示了平民的胜利。屠格涅夫是一位多产的伟大作家,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中短篇小说《猎人笔记》《阿霞》《初恋》《春潮》《普宁和巴布林》剧本《贵族长的早餐》等。


自由客Xuxinwei


屠格涅夫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作品中的反封建色彩十分强烈。两位作家都着力塑造并热情赞颂了那些忠于理想,不息追求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的作品中的某些正面人物都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屠格涅夫的小说中,作家对优柔寡断和无作为的所谓“哈姆雷特主义”的批判是无情的,而对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则倾注了灼热的感情。在《处女地》中,屠格涅夫通过涅日丹诺夫的口说:“——在那儿找得到信仰,信仰!玛利安娜就是信仰”。在《罗亭》中,又借列兹涅夫赞扬罗亭说:“他身上具有一种优秀的、稀有的东西.在他身上,有一种热忱。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最可贵的品质。”巴金在他整个文学生涯中一直是青年的代言人。他的作品中描绘了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国青年一代的群像,这些生活道路不同、性格迥异的形象身上,我们看到巴金也把是否具有社会革命的信仰和牺牲精神作为对人民褒贬的重要原则。在《灭亡》中,巴金真诚地赞颂了主人公杜大心的献身精神,他对黑暗社会充满了仇恨,憧憬着美好的社会理想,并时刻准备以自己的生命来殉自己的信仰。作品中说:“他自己的命运是决定的了,监禁和死亡。他决定要做一个为同胞复仇的人。如果他不能达到目的,那么他当以自己壮烈的牺牲去感动后一代,要他们来继续他的工作”。巴金真诚地写出和赞颂了主人公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肯定和赞颂了一些信仰更为坚定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例如,李静淑、陈真、李佩珠等人物。歌颂了这些人物的追求光明,不惜牺牲爱情、健康、甚至生命的理想主义精神。

屠格涅夫特别擅长描写广袤多彩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如在《猎人笔记》的“树林和草原”中,在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注入了作家的激情,画面由静变动,使我们不由得随着作者轻快的抒情步伐神驰于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大地。而在《前夜》中作家又以浓重的抒情笔调描写了雨后初晴。在《父与子》的尾声中,作家则以感伤的抒情描写了巴扎洛夫年老的双亲上坟的场景,读来真切动人:催人泪下。在这些作品中时时都可以看到屠格涅夫那充满诗意的笔调。这些诗情画意的描述也始终激荡着读者的心胸。巴金的相当一部分小说和散文作品中抒情色彩也是浓烈的,在作品《电》的结尾写革命者的死时这样写道:“亚丹静静的躺在黑暗里,半睁开眼睛,他全身染着血,但嘴角上留着微笑,好像他还睡在他的蜜蜂和他的小学生中间。”只寥寥几笔就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强烈而又深沉的爱。巴金的许多散文作品更是以直抒胸臆、流畅热情见常。常常在淡雅的水墨画般的意境中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彩。

3.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巴金和屠格涅夫都擅长运用细腻和传神的笔法剖析人物心理特征巴金主要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如在《寒夜》中,当写到汪文宣接到曾树生的信时,作者对此时此刻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就作了很有特色的刻划。汪文宣收到信后,“他在藤椅上坐下,他还没有开始读信,心就咚咚地大跳,两只手像发寒似地抖起来。”作品通过汪文宣的一系列动作,使人物内心强烈的惶惑不安历历在目地展现了出来。人物的几个动作真切地把主人公痛苦、紧张、焦虑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披露在读者面前。又如巴金在《雾》中写周如水第一次去访张若兰时的心情。《电》中李佩珠等人与敏分手时的情景。《雨》中写吴仁民面对熊智君的最后一封信和她的照片的情景。在这些作品中都会调动各种手段去表现人物心理和心理状态及变化过程。屠格涅夫在他的作品中,也不吝笔墨地来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如《父与子》中写阿尔卡狄刚回到父亲的庄园时,不由自主地赞扬起庄园的种种美妙来,可是他又“突然闭了嘴,偷偷地向背后看了一眼,就不再说下去。”作者把人物瞬间的心理变化非常成功地揭示了出来。 当然,凡有成就的作家,其本身的写作风格都是多样的,不断发展的。所以作家之间风格的比较,也只能是大体的相对的。二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都成长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所以他们在创作风格和特点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本民族文化修养以及他们对本民族欣赏习惯的重视。因此在作品中民族特色是十分鲜明的。不同的是俄罗斯广袤的大地赋予了屠格涅夫较为磅礴的才气和对艺术与大自然的更为细腻的感受能力。他的感情热烈而又真诚,高尚而又伤感,他那坚强的外表下似乎还藏着一颗更为柔和多情的心。而巴金的感情似乎更为炽热,他自己说:“有人说热情是一把火,我便说我是一座火山,一座雪下的火山。”他的气质颇象他笔下的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常常在激动的情绪下进行创作。他始终开启着自己感情的闸门,让喷涌而出的激情自然地唱出他的悲哀和欢乐。尽管如此,巴金和屠格涅夫的创作风格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他们都在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新现象,尖锐地反映深刻的社会主题,集中地展示着自己时代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性格和命运。这是这两位作家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色。


陈老师爱画画


屠格涅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也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创作艺术特色既有对世界艺术传统的承继,又有自身诗意现实主义的开创,他的创作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的社会现象,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上,以擅长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称于世。屠格涅夫的小说是最能代表他个人的文学成就,他的小说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尤其善于刻画自然景物的瞬息万变,并赋以诗意和哲理。

他主要的小说题材主题是对人性与人的心理,对生、死、爱等人生永恒主题的鲜活揭示,以及人与宇宙关系的哲理思索与探求,他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在他个人的不同创作时期还有不同的特色:

他的长篇小说就相当鲜明地体现了他创作的特色:即敏锐迅捷地反映时代问题,对人生的哲理思索,代表作有《罗亭》(1856) 《阿霞》(1858) 《贵族之家》(1859) 《前夜》(1860) 《父与子》(1862) 《烟》等。

他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思考永恒普遍的人性,通过人生的际遇尤其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爱情,探索人生不幸和痛苦的根源。初期创作作品主要是模仿果戈理的创作风格,或揭露和讽刺生活的庸俗导致人的平庸,或表现对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同情。但也开始有他自己的特点:人生的奇异与命运无常的哲理性主题,细腻独到的观察,简洁优美生动的文笔,如《三次相遇》、《两个朋友》;创作中期,则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描写神秘而悲剧性的爱情,体现人生无常、命运无定的哲理性主题,基调忧郁,背景模糊,是一种展示一段心灵与情感经历的诗化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霞》(1858)、《初恋》(1860)、《春潮》(1872)等。

其中《春潮》更是充分写出了爱情的神秘性及其巨大的左右人的力量:主人公萨宁因等车偶遇已有未婚夫的意大利女孩杰玛,两人神秘地相爱了;但又因筹钱准备结婚去找同学波洛索夫的妻子——美丽妖艳而放荡不羁的玛丽娅,却被深深诱惑,不能自已,抛弃了杰玛,酿成自己终生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