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薄利多销是为了利还是销?

YANGHUA-2046


薄利多销是企业经营战略之一,即通过降低单品毛利,提高销量。

第一,通过薄利多销,提高销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其目的侧重于多销。

比如,新开的超市里商品种类繁多,前来消费的顾客络绎不绝,各种打折促销活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此时新开业的超市的目的不是在利,而是在销。通过销,打开市场,毕竟新开的超市稳定住客流量是最为关键的。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让消费者感觉到买到就是赚到,既买到了心仪的产品,又体会到了价格的美丽!而新开超市也提高了知名度,得到了大众的认可!

第二,通过薄利多销,锁定更多的客户,办理会员卡,提出积分消费,更侧重于利。

比如,商场在节假日通过打折促销吸引顾客,顾客在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的同时,又办理了会员卡。

会员卡往往针对特定的商品会有折扣优惠,同时又可以使用积分消费,会员卡的积分和打折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消费,使商场获得了更多地收益。这样看来薄利多销的目的更侧重于利,是为了更长远地留住顾客,为了更长远地获得持续性地利润。

结论:综上所述,薄利多销究竟是为了利还是为了销,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做出分析判断。只有看透事例背后的真相,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孤单北半球的咖啡


薄利多销是为了利还是为了销?

个人认为薄利多销最终还是为了利,多销只是达到利润的途径而已。众所周知薄利多销只是销售的一种方式,而销售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货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这个货币就是现金流,就是扣除成本后的利润,所以我认为薄利多销是为了利。

事实上薄利和多销是相辅相承互相作用的。薄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销售量,就是多销,而多销的结果就是为了薄利的叠加,以此来获得最终利润的增加。

首先说薄利。薄利就是降低利润,以低于同行业正常利润率的价格来销售货品。比如某个行业正常利润率在30%,那薄利就是将利润控制在20%,10%,甚至更低。造成这种主动压低利润来销售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企业库存过多,现金流入不敷出。这个时候主动降低利润来销售就是处理过多库存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2、同行恶意竞争不得不促使企业自动将利润降低,否则难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环境下,恶意竞争并不是很多,但是也在个别行业存在,所以薄利无疑也是被动应对的一种方式。3、提升销售业绩的手段。薄利最直接就是降低销售价格,货品单价降低肯定会带来销售量的增加,所以薄利也是提升业绩的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再来说一下多销。多销就是为了去库存增加销售量,以此将更多的货品转化为货币。多销其实是一个间接的结果,多销的最终结果是获得利润。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薄利多销最终还是为了利,销是一个间接结果,一个间接目的,但是薄利的最终结果还是利,而且多销会促使这个利一点点叠加起来,所以薄利多销的结果是利,而且这个利其实也许并不薄。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属于个人,欢迎补充,欢迎批评指正~


安妮小姐


薄利多销就是降低销售单价,刺激消费者从而放大总体销售额,实现规模更大的销售利润总额。

薄利多销既为了利,也为了销,但最终还是为了更大的“利”。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问题中前后两个“利”字。

前面薄利多销的“利“字,指的是单位销售额所获得的利润,也即利润率。

后面的”利“字,指的是总体销售额所产生的总利润。

这里的关键是,降价后形成的销售规模所带来的的利润总额必须高于降价前可以获得的利润总额,否则,薄利多销毫无意义,甚至还有可能带总体利润的降低和亏损。

王健林说:‘’企业不赚钱是不道德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所谓赚钱就是利润。

‘’薄利多销”的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产品有生命力,但销售步入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可亢进顾客的购买欲,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3、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的顾客,促进该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据率的提高。

4、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尽快使产品进入市场。扩散影响,提高知名度与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5、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及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6、原料来源充足、生产工艺简单、技术性一般、产量高、市场及企业吞吐量大的产品,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原则,使“原料——产品——商品——资金——原料”的良性循环加快,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效益、资金效益、技术效益,形成较稳固的生产、供应、销售三位一体基础与发展实力。

薄利多销的策略是企业保持其产品价低利薄,通过低价扩大销售,增加利润总额的策略。

因此薄利多销最终是为了利。

关注我哦[来看我]



梦田


1、薄利多销:当你把价格降低时,根据需求供给曲线,我们知道价格下降时,需求就会上升,那么薄利时,Q即售量会增加,那么在一定的量的积累下,量变变为质变了,那么你的收益还是上升的,所以才会有薄利多销。

2、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

3、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此时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4、“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宜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它既能使产品轻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薄利多销”的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下列几个方面:

1、产品有生命力,但销售步入低谷时,采用薄利多销,可亢进顾客的购买欲,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产品属市场淘汰之列,不会再有起色,以多销微利保本为原则,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争取时间,开发出新产品。

3、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多,竞争激烈时,采用薄利多销、降本让利策略,可争夺同类产品的顾客,促进本企业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据率的提高。

4、新产品试销阶段,以薄利多销方式尽快使产品进入市场。扩散影响,提高知名度与应用频率,建立市场信誉和威信。

5、市场消费基金受到宏观调整、资金紧缺时,采用薄利多销,能很快筹措资金,吸引及导致市场购买率的倾斜,形成对企业产品有利的经销势态。


秦时明月5


薄利多销是愚蠢的做法,建议你看犹太人12个最钱的营销法则!

犹太人被称作是最聪明的商人,不是没有道理可循的,我给你说的是,你一直以为的“薄利多销”真的赚钱吗?看完你才知道,“错了”

“要么把更多的产品卖给同一个人,要么卖给更多的人同样产品”是犹太人的经销法则,道出了营销的真谛。

犹太人的商法中有许多观点,如认为“薄利多销”是愚蠢的,要瞄准女人(钻石、珠宝、服饰等),存款求利不划算。

风险投资最赚钱,断然放弃远较忍耐赚大钱,让钱生钱等等“商道”均值得营销人员去学习和反思,投资开店认为应该向犹太人学营销。

薄利多销其实就是个是个伪概念!

人性都是自私的,很多客户都是怀着占便宜的心态和你成交的。你只有满足别人的自私,别人才能如你所愿和你成交生意。

全世界最好的销售老师,就是你自己的购买过程,只是没有人分析给你听而已。客户不喜欢被推销,客户喜欢被建议。商家促成交易的四个方法:限时、限量、优惠、赠品。

创业者最好能把天赋变成专业,把专业变成职业,把职业变成商业,把商业变成事业。


镜头里的童年


薄利多销是为了利还是为了销?

我的回答是:肯定是为了利,销是行为过程,利才是最终目的。因为企业经营的宗旨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我个人理解,每个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首先考虑的是销售利润,其次才是市场占有率。常有人调侃小老板开的小店“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等,就是比喻暴利行业,等很久等不来一个客户,但是,只要有一个客户来了有了生意,挣得这一笔业务利润,就可以满足小老板的很长一段时间的费用支出。而与此做法相反的营销策略,恰恰就是“薄利多销”。

薄利,就是与同行的产品或者服务,要么是指一开始推向市场时定价就不能高于同行,要么是原来与同行同价、突然采取降价的方式刺激市场。 既然薄利多销突出的是个“利”字,那么在经营过程中,也不能不问时间、场合一味地靠薄利、靠市场占有率来是利润最大化,至于何时可以采取薄利多销策略?

我认为可以分三个时期考虑:

——初创期,新上市的产品或者服务,不适宜采取薄利多销策略。消费者都爱占便宜,这话不假,但是,“便宜没好货”也是一般人消费时的思维方式之一。所以有笑话讲,一个卖衣服的在原来售价后面加了一个零,提高到原来的十倍价格,反而有人会选购、认为是好东西。新品上市,采取低价薄利战略,对品牌绝对是一个伤害,不利于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会缩短产品的生命力,增加企业的新品开发频次和成本。

——成熟期,产品易采取中等利润率销售模式,产品稳定、成熟期时间跨度较长,这是企业获得销售利润最多的阶段,既不能高价、也不能薄利销售来赢得市场和长时间的盈利能力。

——衰落期,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有被更新换代的时期,这个时期,必须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极力再延长市场占有时间、榨取该产品被消费者淘汰前的“剩余价值”利润。

总之,既然是以盈利为宗旨、目的,我认为靠薄利多销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就不如分阶段制定售价策略来提高产品盈利率。

这是我经商多年的经验,可能与大家观点不一致,但是,这种定价机制,我们确是受益多年。请大家批评指正。



傅老夫子


商人逐利!他并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利润。

从数据的角度分析,1天卖100件商品,一件利润10块,利润就1000。而1天卖1000,利润10块,总体利润就是1w。

从商家角度分析,我有很多货,或者货品就是低价走量的类型。为了快速获得财富,只能薄利多销。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如果每天销售1000件,我的店铺流水就是1000的倍数,带动了gdp,带动了附近的人员就业和经济流动性。



粤创投


1、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 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量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总额可以增加。2、当然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实行薄利多销的商品,必须满足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一其实需求富有弹性。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3、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宜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它既能使产品轻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



最美的心最美好的生活


大家好,我是(吾师子任创业随笔)财经领域创作者,是喜欢研究财经类的人,喜欢玩股票、研究保险、研究投资,目前从事的保险投资行业,对这个行业有些10多年的经验,希望我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认为可以分三个时期考虑:

——初创期,新上市的产品或者服务,不适宜采取薄利多销策略。消费者都爱占便宜,这话不假,但是,“便宜没好货”也是一般人消费时的思维方式之一。所以有笑话讲,一个卖衣服的在原来售价后面加了一个零,提高到原来的十倍价格,反而有人会选购、认为是好东西。新品上市,采取低价薄利战略,对品牌绝对是一个伤害,不利于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会缩短产品的生命力,增加企业的新品开发频次和成本。

——成熟期,产品易采取中等利润率销售模式,产品稳定、成熟期时间跨度较长,这是企业获得销售利润最多的阶段,既不能高价、也不能薄利销售来赢得市场和长时间的盈利能力。

——衰落期,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有被更新换代的时期,这个时期,必须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极力再延长市场占有时间、榨取该产品被消费者淘汰前的“剩余价值”利润。

总之,既然是以盈利为宗旨、目的,我认为靠薄利多销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就不如分阶段制定售价策略来提高产品盈利率。


吾师子任创业随笔


现金流的故事,现金要流动才有用

举个例子:假如我每天给你1万(注意是每天都给),要求你3个月之后还我1万(注意也是每天都还),你一年的现金流就是365万。你挣钱了吗?没有。但聪明点的已经看出来了,你的手上始终有三个月的钱,也就是90万。理论上说,这90万永远在你手上,对不对?那么你是不是可以存银行挣利息啊?90万元你存长期,每年的利息也有好几万吧?所以只要运作得当,现金流本身,可以产生利润。

道理很简单吧?

美苏,假设一年100亿营收,延迟三个月还款,手里就是25亿现金流!延迟六个月还款,手里就是50亿!假设疯狂开店扩大现金流,一年200亿营收了,延迟三个月还款,手里就是50亿,延迟六个月,就是100亿!

美苏拿这些钱会存银行吗?嘿嘿,在2007年之前中国经济大发展、大通胀的年代,在房地产疯狂涨价的年代,有这么多钱不搞地产、不进行资本运作,不是傻子吗?拿一块地盖个楼,几年之后房价涨几倍,你说赚多少钱?何况美苏们通过房地产和资本运作挣钱了,银行们反而会求着他们贷款,他们拿着银行的廉价资金,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所以,家电连锁,只是美苏获取现金流的手段!卖家电只能挣点小钱,就算赔点也没什么,而在别的地方可以挣到多得多的利润!但前提是:现金流一定要充足!

这,才是美苏们疯狂开分店的根本原因!

所以,分析苏宁(以及有巨大现金流的企业)的股价,绝对不能只看家电本身!一些机构和装B的白痴,仍然在分析苏宁的销售额、毛利什么的,并据此信心百倍,散户们也在憧憬苏宁的成长性,在懂行的看来简直可笑得要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