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安史之亂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強,這麼快就讓盛唐走向衰落?

尤尼烏斯seven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

藩鎮割據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

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滿山紅遍


安史之亂是隋朝末年以來群雄爭霸以來時間最長的戰亂年代,對唐王朝的根基發生動搖的嚴重破壞有以下幾點。

1社會混亂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人煙斷絕,千里蕭條”,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生產荒廢,官匪勾結法制喪失。天下一片混亂幾乎包括整個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

2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許多平叛的將領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發展自己的實力在平叛叛軍的時候安排自己的屬下控制收復的藩鎮。在完全平叛以後導致平叛的將領控制了安史之地,造成了新的割據勢力。為唐王朝的覆滅埋下隱患!

3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4、西域得失

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因此在西域的兵力不足導致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由於唐朝無瑕自顧任期自生自滅。

5五、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造成北方經濟衰落,安史之亂後唐朝財政枯竭不足,因此加大賦稅徭役加大對人民的搜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再後來的農民起義埋下唐朝覆滅的種子!


歷史濤哥


唐王朝最心痛的一件事,當然就是安史之亂。在大亂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幾乎達到了巔峰,唐玄宗創造的開元盛世,被安史之亂毀於一旦。

在唐肅宗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

從此唐王朝進入了中唐、晚唐時期,逐漸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亂的殺傷力有這麼強嗎?這場暴亂,到底是如何重創唐王朝的呢?

01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不受約束。

安祿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將,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手裡的權力其實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軍權,直接可以威脅到皇權。

為什麼唐玄宗要做這樣的安排呢?天子有自己的權術謀略,他始終不相信任何一派的力量,就算是自己的親兒子,唐玄宗也不相信。

  1. 唐王朝皇子造反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唐玄宗是見怪不怪,必須要提防著。此前太子李瑛因為有作亂的嫌疑,唐玄宗問都不問,就給賜死了。
  2. 這個時候唐玄宗的新太子李亨,手握重權,在朝中擁有了一定的權勢,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他認為至高無上的權力,只能由他一個人掌控,所以他打算扶植起另外一股忠於自己的力量,以此來制衡太子李亨。這個時候他便看上了安祿山。
  3. 安祿山肥胖臃腫,一臉憨相。而且行事直接了當,深得唐玄宗喜愛。安祿山趁機還拜唐玄宗為乾爹,拜楊貴妃為乾孃,終於成為了唐玄宗的心腹。

從此唐玄宗下放大權給安祿山,使得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資本。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地方節度使的力量就足夠強大了。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起兵平叛,在平叛結束以後,這幫人嚐到了甜頭,似乎有了自立為王的想法。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積邊勞,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權,即說帝曰:"以陛下雄材,國家富強,而夷狄未滅者,繇文吏為將,憚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將,彼生而雄,養馬上,長行陣,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順代林甫領節度,而擢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新唐書》

尤其是河朔地區的節度使,唐王朝中後期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控制。這些人擁有募兵權、財權、甚至世襲的權力,完全不受唐王朝管控。

但是他們名義上還都屬於唐王朝的管轄範圍,所以這是造成中後期的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地方財政都被他們給節流了,朝廷當然是入不敷出了。

02中晚唐時期,中央政府軟弱無能,不足以再造盛世。

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和丞相,基本上都出現唐玄宗以前的這一段時期。比如說開疆拓土的唐太宗李世民,滅亡高句麗的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被老婆女兒毒死的唐中宗李顯,以及被兒子架空的唐睿宗李旦,包括唐玄宗李隆基。

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以諸蕃馬步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禁衛皆市井商販之人,乃開左藏庫出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為大將以擊之。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舊唐書》

這些皇帝這麼出名,跟所打造出來的唐朝盛世,是分不開關係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所以才會有大唐盛世的出現。

可是你知道唐玄宗以後,還有哪些比較出名的皇帝嗎?完全沒有。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唐王朝不衰敗才是奇怪的事情。

  • 中晚唐時期的唐朝,壓根就沒有比較出色的皇帝,可以說整個中央政府,都是非常軟弱無能的。他們怎麼能允許河朔節度使如此自立的行為呢?
  • 如果換成是唐太宗李世民,分分鐘就殺過去了,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他們當然有自己的顧慮,就算是唐肅宗時期,有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大將在,也沒有跟這幫節度使鬧翻了的情況出現。
  • 因為這幫皇帝擔心因為戰爭,再次出現類似安史之亂的情況出現,這幫宰相們覺得,其實他們的日子已經過得不錯了,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找不痛快呢?

正是因為這種不求上進的想法,使得唐王朝在中後期,再也沒有崛起的可能性。河朔節度使雖然強橫,但是他們也沒有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所以就這麼一代代拖了下來。

可是唐朝的皇帝和宰相們不知道的是,這麼拖下去,會使得唐王朝徹底喪失民心。任何一個強大起來的軍事集團都有了挑戰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膽量。

03日益腐化的唐朝官場,加重百姓負擔,本就是一場浮誇的盛世。

開元盛世真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太平盛世嗎?很多歷史學者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可是我不這麼認為。

在姚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唐王朝的確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盛世。可是這種盛世是在怎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呢?

唐王朝的官場此刻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尤其是唐王朝的高層們過著各種腐敗糜爛的生活。這些高質量的糜爛生活,都是基於百姓沉重負擔之上的。

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之,陳於昭覺寺,官軍驟擊之,殺傷甚眾,而賊陳不動;魚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戰,賊雖多死者,陳亦如初。鎮西節度使馬璘曰:“事急矣!”遂單騎奮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中。賊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賊又敗;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朝義將輕騎數百東走。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伷等,制釋之。---《資治通鑑》

因為沒有外匯收入,唐王朝完全是自給自足。這個時候高層們的消費實在是太高,自然是要平坦在各地賦稅之上。

各地官員們也都上行下效似的過著貪汙腐敗的腐朽生活,更加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所以說盛世的確是盛世,可是是貴族、官員們的盛世,不是百姓們的盛世。

在這種大前提之下,這樣的盛世早晚都會像泡沫一樣消失不見。而安史之亂就是去泡沫的最好催化劑。

安史之亂過後,唐王朝露出了本來的面目。百姓們依舊負擔沉重,所以再也沒有振興的希望了。

總結:盛世若是真正強大,絕不會因為一場戰亂而消失殆盡。

唐王朝的盛世,似乎就是一場短暫的狂歡。因為一場安史之亂,就徹底被銷燬。由此可見,這種盛世,根本就是一場巨大的泡沫表演而已。

  1. 貴族們在這場盛世中狂歡不止,官員們在這場盛世中賺的盆滿缽滿,可是老百姓們呢?他們始終都在為這場毫無意義的盛世買單。
  2. 歷史學者們當然可以吹噓這是盛唐的正常狀況,因為他們要面子,他們覺得盛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時期,必須要拿出來好好吹噓一番,可是他們就是不懂得反思。
  3.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人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打造盛世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如果連地基都沒有造好,就想著去蓋摩天大樓,豈不是太可笑了?

很多人不懂得是,一棟摩天大樓要蓋起來,百分之六十的資金和時間,都需要花費在地基基礎之上,可是浮躁者等不了。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江湖小曉生


安史之亂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一、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二、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三、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因為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人民並不是主導也就註定了無法推動社會發展,無法解決根本矛盾,爆發後唐朝陷入了更惡劣的社會危機。

一、《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老百姓比戰爭前更慘,站前只是吃不上飯沒有土地種,戰後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三、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這些矛盾或者危機都因安史之亂而加重,本來唐王朝已經走下坡路,這等於給下坡的唐王朝又加了v12引擎離徹底倒臺越來越近。





刺蝟的vlog


根據相關史料顯示,唐朝初立之時,戶籍只有103萬戶,人口數約五百萬左右。當時的大唐,可謂地廣人稀。因此,唐朝實行了地方最高長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制度。這就為後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唐朝發展到“開元盛世”之時,大唐人口數由初期的五百萬左在,增至六千萬以上。各地方軍政長官能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也隨之暴漲。天下大亂的隱患,隨之上升。

由於唐明皇,親歷武后篡權丶宮廷內鬥等一系事件。唐明皇對後宮丶對皇族丶對公卿大臣都極不放心。於是,唐明皇想出了一個自認為高明的主意:

1,不讓漢丶胡貴族,掌握實權。

2,讓有才情的漢人庶民子弟,步入仕途,擔任唐朝的文職官員。

3,讓有才能出色的胡人子弟,參軍入伍,擔任唐朝的軍事將領。

如此一來,唐朝的主要將領,地方軍政長官,大都由胡人擔任,而唐朝的文職高官大都由漢人出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藩鎮割據”的隱患,起了一定的壓制作用,但是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然而,晚年的唐明皇昏了頭,他居然讓大將安祿山一人身兼幾個地方的軍政長官之職,使得安祿山手執天下一半的兵馬。最終因朝堂上的爭鬥,引發了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經濟基礎,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傷及了唐朝的根本。不過這還是其次,“安史之亂”對唐朝的主要危害是,唐朝為了儘快的鎮壓“安史之亂”,進而大肆對各地軍政長官下放權力。

在亂世之中,國家大權好放不好收,雖然唐朝最終撲滅了“安史之亂”,但是朝廷的權力也被大幅削弱了,“藩鎮割據”已成事實。自此,中央集權制下的唐天子,與實行分封制的周天子,沒有實質性區別了。唐朝就此一步一步走向沒落,唐朝回不到當初了,復興無望了,改朝換代,推倒重來,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後來爆發的“黃巢之亂”,只是加速了唐朝的滅亡進程而已,並不是唐朝滅亡的原因。

唐朝滅亡的因,在建立之初就埋下了。地方長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就是最大的隱患。唐明皇自作聰明的昏套路,徹底激活了唐朝制度上的隱患。

自“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已回天乏術了。至於說,後來搞了幾次所謂的“小中興”,那隻不過是垂死的掙扎而已,並不是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不具有實質性意義。

“安史之亂”給唐朝造成了一種國家權力結構上的根本性破壞,是造成唐朝滅亡的關鍵性事件。


鬼影147951010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後世史家均認為安史之亂不但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捩點,而且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當時唐室為了早日結束戰事,不惜招撫安史降將如李懷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為節度使、觀察使,允許其保留所據地區與兵力,於是藩鎮數量激增,全國各地均置節度使。而安史叛將的舊有軍力得以維持,因此便割據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務,“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問題。如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李寶臣據成德、李懷仙據范陽,皆領節度使之職,即河朔三鎮。當時藩鎮表面上臣服於唐室,但事實上卻割據一方,使唐帝國陷入分裂的狀態,當中以河朔三鎮為甚。田承嗣在魏博還公然為叛亂的元兇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四人立祠,稱為安史四聖,來攏絡河北士卒,甚至可說明河北軍心懷念安史,而非唐朝。河北的割據狀態可謂一直維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國。唐末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帶兵進入京師長安,控制唐室。其後當朱溫廢唐哀宗,建立後梁,自立為帝,全國各地隨即各自獨立。

安史之亂之影響也包括促使長安、洛陽的衰落與中國政治重心的轉移。自秦漢以來,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一帶均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亂後,因戰亂持續而殘破不堪,李庾《東都賦》描寫安史軍隊“殺人如刈,焚廬若薙”;洛陽“世治則都,世亂則墟;時清則優偃,政弊則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後唐定都洛陽,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後的各個皇朝均不再定都於長安或者洛陽。

經濟方面,華北,關中一帶的經濟因此而殘破,經濟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經濟地位。安史之亂主要蹂躪唐朝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經濟大受破壞;相反,江南一帶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人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中原之上。

唐室為了平亂而向外族回紇、大食借兵,回紇自恃平亂有功,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連年的侵擾邊境,唐朝聲威至此淪落,天可汗制度無法維持。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結果導致陸上絲路逐漸斷絕。




楓夜刷劇


盛唐走向衰落的原因不是因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主要是一個爆發點,只不過這個爆發點太大,影響太深,把唐朝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因此普遍認為安史之亂是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那麼安史之亂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強呢。安史之亂持續七年零三個月,先後經過安祿山,安慶續,史思明等人領導,給唐朝致命的打擊。主要有二點:

第一,叛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江淮以北造成社會混亂,十室九空,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

第二,從此藩鎮之間相互聯手,不聽朝廷調度,朝廷無力抵抗,政治威信降低

那麼唐朝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呢?可以參考作者另一篇文章,《大唐帝國的末路》


考古論今


我來回答。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在回答題主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了解玄宗為什麼重要安祿山?安祿山的實力為什麼那麼強?

唐玄宗天寶時期,全國邊境地區共有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這本來是個基本平衡的局面,各個節度使互相制約,沒有一家獨大,沒有誰能對朝延形成威脅。但隨著西北軍事壓力百增大,西北節度使出現了“兼統”,第一個兼統的大將叫蓋嘉運,被唐玄宗封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名將王忠嗣配四將印,兼統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西北軍事集團一家獨大,是玄宗很擔心的一件事,因為從隋文帝開始,到武則天,關隴集團給朝廷帶來很大壓為,他們甚至能決定皇帝的廢立與改朝換代,陏文帝就是在關隴集團的壓力下不得不立楊廣為太子。為了平衡西北軍事集團,玄宗不得不重用胡人安祿山,於是安祿山兼統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這樣一來,玄宗朝就出現了三大軍事集團:西北軍事集團,東北(安祿山)軍事集團,劍南軍事集團,其中劍南軍事集團最弱,只能算是“乙級”軍事集團。

755年,安祿山反了,帶著近二十萬的精銳反了,二十萬大軍,佔了當時天下總兵力的1/3。這場判亂長達七年零兩個月,在這七年多時間裡,大唐換了三個皇帝,從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肅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

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平定過程就不說了),但安史之亂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首先就是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唐王室已不能實際上控制地方。

二,社會遭到浩劫。多年爭戰,致使土地荒蕪,水利失修,人民處於戰禍災難之中。尤其在西起關中,東至青、齊,南及荊、郢,北至亙衛、滑的北方地區“人煙斷絕,荊榛蔽野”,古都長安房屋僅存十之三,洛陽城裡“井邑窮民,不滿百戶”。當時人口損失大致在3600萬。戶數損失率高達67.1%,人口損失率高67.9%。

三,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綜上,安史之亂是盛唐走向衰落的開始。大唐榮光一去不復返,也是中華民族之痛,中華民族的一大浩劫。杜甫的《石壕吏》就是安史之亂時發生的事。




一個智者而己


假如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會走向衰落。任何東西發展到它制度的極限,除非改變制度,要不然等待它的必須是衰落。這個衰落的過程是緩慢的,是不知不覺的。最可怕的是還沉浸在上一秒的輝煌之中。

但凡盛世必定伴隨著人口增加的問題,原來這點土地是足夠養活這些百姓。但人口增加會導致糧食不夠吃。(吃飯的多了,但產量沒增加。)百姓吃不上飯,會把土地賣給地主。所以封建社會的經濟高速發展,必定伴隨著土地兼併的問題。問題是今年你靠賣土地過去了,明年呢?失去土地的百姓成為流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唐玄宗後期,前有“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把持相位長達十九年,李林甫在位期間蔽塞言路,排斥賢才。為了杜絕邊將進入朝廷跟他爭奪相位,他向唐玄宗建議重用胡人,導致安祿山座大。接替李林甫相位的是楊貴妃之兄楊國忠,公然接受賄賂,嫉賢妒能。甚至為了籠絡人心,發展個人勢力。讓戶部選官,不論賢能不賢能。年紀大,資歷老的就留下。有空位憑資歷補缺。上仿下效,可見玄宗後期朝政有多混亂。

楊玉環三個姐姐,嫁給崔家的韓國夫人,嫁給裴家的虢國夫人,嫁給柳家的秦國夫人,三個夫人都才貌雙全,李隆基稱她們為“姨”,能隨意出入內宮,幾個夫人權傾天下,她們想辦什麼事,各級官吏立刻奔走執行,比皇帝的詔書都管用。

據說,楊氏姐妹還在長安比賽誰的房子蓋的華麗豪華,一間房屋裝修動輒花費千萬錢,蓋好一看,那個誰超過我了,拆了重蓋。其奢靡程度,堪比西晉時期石崇王愷比富。統治階級這樣做,下面官吏自然有樣學樣。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從范陽起兵。安史之亂前後持續八年之久,一度波及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等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區。直到寶應二年(公元763年)為郭子儀平定。

據後人統計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肅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全國各州上報的戶口為2933174戶,大致為1600萬的人口數量,同安史之亂前的玄宗天寶十三年各州上報的人口數量5200萬相比,當時人口損失大致也就是3600萬這個數字。戶數損失率高達67.1%,人口損失率高達67.9%。

唐朝統治階級如此窮奢極欲,給野心家安祿山 、史思明機會。加速盛唐的衰弱,當唐朝統治階級還沉浸在大唐盛世之中,所謂盛唐也不過是虛有其表了。





史爭朝夕


安史之亂是在公元756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叛亂,當時安祿山任三鎮節度使,後建立了大燕,各路重兵在當時世界上最富裕強盛的唐帝國最核心人口密集區激烈大戰了七年又兩個月之久,這次的混亂造成了當時相當於全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人死於戰火。使得強大的唐朝由盛轉衰,陷入了藩鎮割據的時代,這一事件同時引起了整個西域脫離的唐朝的控制,同時皇帝對節度使的威懾力也被大大降低,使得接下來的一千三百多年徹底喪失了蔥領以西入主中亞地區的能力同時使得新疆地區丟失了一千多年,藩鎮割據延續為後來的五代遼金元失 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宋朝沒有了北方屏障與產馬的基地長時間處於被動,同時諸國並立也為後來蒙古橫掃亞洲創造了條件這件事極大改變了中國。安史之亂前唐的人口大概在5280萬左右,八年後戰亂結束後大唐人口跌落至1690萬人口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叛軍所經過的地方百姓財產衣物必被洗劫一空,男子全部充當苦力老弱婦孺直接身首異處,有些人屍首都不放過。良田化為荒蕪千里蕭條遍地荊棘豺狼嚎叫無數百姓逃荒至江淮地區避難只是為了保住性命使得以前比較發達的河南地區變成無人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