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国演义》中都有哪些被埋没的人才?并说明?

雨夜中的星空


汉末三分是个豪强林立、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无数良才猛将,在历史的星河中各自闪耀出璀璨的光彩。

但也有一些人,身负奇能,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明珠落入泥涅,黯淡了光华,未能一展其才,抱憾终身。那么,咱们就检点一下那些被埋没的人才。

一、曹彰

曹魏阵营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这位猛将。做为曹家公子,曹彰从小就轻文尚武,喜欢弄刀舞剑,他膂力惊人,能“手格猛兽”。由于少年时代就追随曹操四处征战,曹彰武艺高强,十分勇悍,常常“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冲锋在战场的第一线上。被曹操爱称为“黄须儿”。

曹彰还是个将才,赏罚分明,战术风格非常强硬。建安二十三年,代郡北部的乌桓发生了反叛,曹操操命令曹彰率领五万兵马去进行平剿。曹彰到了代北后,“身先战阵,直杀至桑干”,一举平定了叛乱,“北方皆平”。所以说,年轻的曹彰还具备独立领兵作战的能力。

阳平关一战,曹彰“战不三合”,打得刘封大败而逃;蜀军从侧翼两路夹击,曹彰在混战中遇到了马超的副将吴兰,“战不数合”,就一戟将吴兰挑于马下。以这样的表现来看,曹彰的武艺当不在徐晃之下。假以时日,曹彰完全可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战区级高级将领。

但令人惋惜的是,曹操死后,由于兄弟间的政治利益争夺,曹彰为曹丕所忌惮,被剥夺了军权,从此闲赋在封地,一身大好才能就白白地荒废掉了。

二、臧霸

臧霸也是非常令人惋惜的一个将才。臧霸以前是在吕布麾下效力,吕布帐下有“八健将”,张辽领着三名副将,臧霸领着另外三人,这就是吕布的主力部队。

臧霸的武艺不弱,濮阳城外,吕布与曹操对阵,臧霸一马当先,出阵搦战,曹操阵中猛将乐进挺枪相迎,“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臧霸能和乐进战成平手,这武艺相当不错了,起码和魏延、凌统是处于同一个档次。

吕布白门楼殒命,在张辽的劝说下,臧霸投降了曹操。臧霸本身是不太乐意,但大势已去,为了自己和部下的性命,也就屈身于曹营了。但臧霸再没有过任何表现,也再未在战场上厮杀过,完全泯然于众人之间。直到火烧赤壁前夕,曹操铁索连舟,臧霸随着识破东吴火攻阴谋的徐庶一同请命率兵前往防御马腾,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北方原野,杳无形迹。

吕布能够将三位健将交给臧霸率领,说明以臧霸之军事才能,应该接近于张辽,也是智勇双全的将才。但臧霸潜藏心底的心结使他自我埋没,一身才华未得施展。

三、黄权

黄权是刘璋的部下,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还有着出色的政治头脑,个人品德也很高尚,忠诚而正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时,黄权就曾经极力反对,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刘备的勃勃野心,数次劝谏刘璋不可引狼入室,甚至“衔衣苦谏”,仍然被刘璋拒绝。

刘备夺取成都,平定益州之后,黄权以益州百姓为重,归附于刘备帐下,仍然忠心耿耿。但前期未能得到充分的信重。直到刘备征吴,黄权被任命独领一军,在江北防御曹魏的威胁。黄权认为,曹丕刚刚篡汉自立,主要精力放在内部的安定上,不会擅自发动进攻,江北兵力太过浪费,不如由他率领,直插东吴腹地,打破东吴防线。但被刘备拒绝。

刘备彝陵大败,黄权归蜀的路线被东吴切断,孤立无援,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黄权无奈之下,率部脱离,投降了曹丕。曹丕对黄权和他的部下非常重视,都给予了提拔和封赏。从此黄权就再也没有回到蜀汉,但他和部下也从未与蜀军作过战。

黄权这个人也很可惜,他效力过几位主公,但都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也属于是时运不济吧。

四、徐庶

徐庶的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他比较欣赏刘备,刘备在新野时期,徐庶化名单福投入刘备帐下,为刘备出谋划策,数次击败曹军,打得曹军主将曹仁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但他的身份被曹操识破后,以其母亲为要胁,迫使徐庶与刘备分手,屈身于曹操麾下。但徐庶对曹操的人品非常鄙薄,完全瞧不过眼,所以立誓终身不为其设一策。长坂坡劝说曹操不要放箭,放跑了赵云;赤壁之战又明知庞统的铁锁连舟之计,也不说破,导致曹军遭火攻而大败。

徐庶这个人优点很多,性情朴实真挚,关羽和张飞不太喜欢诸葛亮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反而对徐庶更加亲近和信任。徐庶的才华未能充分施展,是因为他坚刚的品格和执着的信仰,宁可自我埋没,也不做违背原则的事情。

五、鄂焕

在诸葛亮南征孟获的途中,曾经遇到过一员猛将,他就是叛将雍闿帐下的先锋鄂焕。

刘备死后,蜀汉国内局势不稳,南方的建宁太守雍闿勾连蛮王孟获、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太守高定发动叛乱,攻打永昌。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镇压。高定麾下有员猛将名叫鄂焕,“身长九尺”,和关羽一样高大,他生得面貌丑恶,手中兵器是一杆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

这个鄂焕武艺高强,他出阵来战,与蜀汉大将魏延厮杀,魏延诈败,将其诱入包围圈,在张翼、王平的帮助下,三人合力将其擒住。后来在诸葛亮的感化下,鄂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归附了蜀军,还反戈一击,斩杀了叛将雍闿和朱褒。

但不太明白是什么原因,诸葛亮并未将鄂焕这员猛将收入军中,而是让他做了高定的牙将,继续驻守在南边。三分后期,各国能征善战的的猛将逐渐凋零,人才稀缺。以鄂焕这样的武艺,如果带到北伐前线,那是不亚于王双的猛将,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放在南方就纯粹是浪费了。

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许许多多的人才被埋没,被废弃,犹如龙游浅水,虎落平川,明珠落于沙涅,无法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辉。但明珠就是明珠,不同于砂砾尘埃;人才就是人才,不同于凡俗之辈。只要有一阵清风,就能直入青云,响震于世间。


馋嘴肥猫铲史官


1、蒋干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疾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义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虚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仟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再之后的连环计,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这完全是因为船只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缘故。蒋干回见曹操,也只说周瑜非言辞所能动,并劝曹操死了这条心之后,蒋干也仍然在曹营悠游他的岁月,过着他名士的风流生活。所以正史中的蒋干根本不像演义中那样白痴。

2、孙邵

孙邵,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在孙权掌权的五十二个年头中,孙邵算是个老资格。他并非是孙权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国人,曾在孔融手下当过一任功曹,其后转到扬州刺史刘繇底下作官,于孙策击败刘繇时转为为孙策效力。孙策死后,孙权刚上台,孙邵即上表劝孙权向许县朝廷纳贡,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受到孙权的赏识。孙权之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在刘备表荐孙权为 " 行车骑将军 " 之后,他又作了车骑将军长史。在孙权称王之后,即黄武元年,孙邵便作了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孙邵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黄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孙邵并没有来得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而且,陈寿关于《三国志 · 吴书》的部分是根据韦昭所写的《吴录》,而韦昭是张温的党羽,张温又恰恰是孙邵的政敌,所以整部《三国志》,居然没有任何一卷或一个分卷对孙邵的介绍。所以,现在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孙邵当丞相的这三年里,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 " 任子 "(即以儿子当人质)的压力,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而这,极有可能是当时位居丞相的孙邵所向他建议的——因为其它人的传记中均未有提及向孙权提出此等的建议。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竟然因为个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几乎淹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3、高顺

高顺,1、蒋干

他本是九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超级大白痴。其实,正史中的他,的确是个风流名士,并不是个白痴。曹操南征,强征蒋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马懿一样),而后又命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语打动的人,但仍知疾不可为而为之——这一方面是因为寄人篱下,不得不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被称当世名士的周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周瑜确实是如演义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虚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仟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再之后的连环计,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过——这完全是因为船只太多,不好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缘故。蒋干回见曹操,也只说周瑜非言辞所能动,并劝曹操死了这条心之后,蒋干也仍然在曹营悠游他的岁月,过着他名士的风流生活。所以正史中的蒋干根本不像演义中那样白痴。

2、孙邵

孙邵,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在孙权掌权的五十二个年头中,孙邵算是个老资格。他并非是孙权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国人,曾在孔融手下当过一任功曹,其后转到扬州刺史刘繇底下作官,于孙策击败刘繇时转为为孙策效力。孙策死后,孙权刚上台,孙邵即上表劝孙权向许县朝廷纳贡,弄好了对曹操的关系,受到孙权的赏识。孙权之后任命孙邵为庐江郡太守,在刘备表荐孙权为 " 行车骑将军 " 之后,他又作了车骑将军长史。在孙权称王之后,即黄武元年,孙邵便作了孙权的第一任丞相。可惜孙邵仅仅当了不到三年的丞相便在黄武四年五月病故。

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孙邵并没有来得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而且,陈寿关于《三国志 · 吴书》的部分是根据韦昭所写的《吴录》,而韦昭是张温的党羽,张温又恰恰是孙邵的政敌,所以整部《三国志》,居然没有任何一卷或一个分卷对孙邵的介绍。所以,现在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孙邵当丞相的这三年里,孙权受不了曹丕催遣 " 任子 "(即以儿子当人质)的压力,对蜀汉信使往返,言归于好。而这,极有可能是当时位居丞相的孙邵所向他建议的——因为其它人的传记中均未有提及向孙权提出此等的建议。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竟然因为个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几乎淹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3、高顺

高顺,吕布的部下,与张辽一起共同统率吕布的一部骑兵。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高顺应该是吕布最为倚重的大将,甚至超过了张辽。从整部演义中,吕布的武勇被片面而过分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几乎失去表现的机会,其实,他的几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辽,因为他打了逍遥津一战,名震八方。但是,当时在吕布的麾下,张辽每次出战几乎都是与高顺搭档,而高顺,几乎就是为吕布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评论一名将军时,其实不需用要他打过无数的胜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费苦心,打得出名就行。

高顺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刘备在沛国驻扎,陆陆续续地招兵买马,已经达到了有一万多人。吕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刘备。刘备投奔曹操,曹操送给他兵和粮,使刘备收复小沛。吕布就让高顺再次领了兵去打。吕布当时在徐州的兵不会很多,至多不过两三万人,还要用来分兵防御曹操和袁术,所以交给高顺的兵顶多只有五千人,甚至于不到五千。刘备当时已算是一个全国舞台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将也有关羽张飞等人,但是这样的一支劲卒完全禁不住高顺的一击,立刻就被高顺击败,击溃。曹操小看了高顺,让夏侯惇领兵来救。夏候惇可说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将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顺的对手,被高顺轻易地击败。虽然后来曹操亲自领兵来攻杀了吕布,但那已是吕布的事,与高顺无关。破关后,张辽降了曹操,高顺选择了殉主。诚然,吕布是个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宁死不屈的气节,高顺也毕竟要强过张辽的吧。

4、淳于琼

淳于琼,是一个有名声,有能力,也有资历的名将。在灵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军,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统领。曹操和袁绍都曾是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军校尉,袁绍是中军校尉,淳于琼,也是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绍军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将,根本没有什么贪杯误事之说。官渡前夕,袁绍命他和郭图颜良攻白马,颜良贪功冒进,又大意轻敌,被张辽关羽刺死于军中。多亏有淳于琼,袁军才不致溃败,也使得袁绍能继续保持对曹军的压倒性气势,一路追击到延津。乌巢之败,不是因为他喝酒,而是因为他的大意。当时淳于琼手下有一万人,曹操虽带兵五千,但为了避开沿路袁军的盘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队改扮成袁军,直到乌巢前沿,才改装来袭。淳于琼乍看之下以为曹操没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战,没想到曹军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绍求救。袁绍一方面是刚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淳于琼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数人去救乌巢,反而令张郃高览去袭曹营。结果乌巢终告失陷,曹营也没有打下来,张郃高览更是降了曹操。

根据《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裁,淳于琼未死,他和袁谭二人单骑渡河逃走;而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的记裁,淳于琼在此役战死.这就是记传体史书的弱点,把一个史实割裂成数块不说,还往往自相矛盾。可惜,可叹。所以说,淳于琼虽然没有守住乌巢,但也不是个酒囊饭袋。他的对手曹操毕竟是三国第一人,败在他手上也没什么可说的。

5、刘封

刘封,刘备的义子,原名寇封。在演义中,这个家伙在战场上什么作用也没起过,也就扯扯旗放放风而已,最后还把关羽给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样子。但是在正史中,这却是个悲剧。刘封是刘备在荆州时收养的义子,当时刘备无嗣,所以收了刘封为义子。等刘备入川时,刘封刚刚二十出头,已是个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青年将军了。在跟随孔明赵云张飞入川的途中,刘封攻战克敌,以功晋封为副军中郎将。之后刘备遣孟达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难以成功,加派刘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风而降。刘封因此又升为副军将军。关羽攻樊城时,请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二人因与关羽不睦,加以拒绝。后关羽兵败,却不敢走二人所驻的上庸,结果兵败身死,刘封确实也是难辞其咎的,但关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与刘封没有多大关系。刘封因为关羽之事而责问孟达,结果与孟达致于不和,就夺去了孟达的鼓吹,孟达也就因此惧怕而降魏,并反过头来劝刘封也降魏。刘封拒绝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达三路攻击,又申仪叛变,刘封腹背受敌,只得退走成都。

刘备见了刘封,只是责备他为何欺负孟达,以及不救关羽,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是诸葛亮却认为刘封刚猛,恐刘备死后刘封争位,那刘禅是万万争不过刘封的,力劝刘备杀死刘封。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话,赐刘封自尽。刘封临死时叹曰:" 恨不用孟子度(孟达)之言!" 刘备听了,也不免为之流泪。一代忠心猛将,只因有争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赐6、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分了。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孙策敬佩他,对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 " 长史 " 兼 " 抚军中郎将 "。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 " 管仲 " 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给他,并说:" 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 ' 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所以说张昭日后主张降曹,与孙策的遗言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昭的骨气,表现在他对孙权的犯言直谏上。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张昭不论是公私,对孙权的不当之处都能直言谏劝。也因此时常与孙权发生冲突。冲突最大的一次当属给公孙渊封燕王一事。孙权当时气得要拔出剑来刺死张昭,张昭却丝毫没有退缩,回到家中以托病不上朝向孙权抗议。孙权派人用泥封了张昭家的门,张昭也在门的内侧用泥加封了一道。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封赏他的吴国特使张弥与许晏,孙权这才悔悟,向张昭道歉。但是张昭却给孙权一个闭门羹,孙权气得放火烧了张昭家的门,也没能让张昭服软。后来孙权灭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张昭几个儿子的相劝,张昭才出门与孙权相见。张昭死于喜禾五年,作了孙权几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为孙权对他的爱护。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这就是孙权对不封张昭丞相的解释。

7、高干

高干,袁绍的外甥。应该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个名字很符合他。袁绍当年全盛时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领地,而高干却也领了并州刺史的职位。要知道,袁绍可是有着四位成年的儿子的。能让私心颇重的袁绍将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没两把刷子是不成的。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曾命袁谭与高干各自领兵从侧方攻击曹操。但是直到袁绍兵败,也不见二人有所动作。或许有过动作,但是也不会是什么大的举动。因为当时奉命驻守在侧方负责防御事务的是臧霸,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将领,也许两军有过接触,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务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没有任何的可乘之机。之后曹操挟官渡之威来征高干,高干不得已而降。曹操却仍任命高干做并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干此时也仍有一定的实力,曹操急于北方的稳定,不愿立即与高干开战。而高干,也不愿与此时风头正劲的曹死,真是惜乎,惜乎!6、张昭

张昭,是东吴的第一位首席辅佐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而把他写得不成人样,实在是太过分了。早年的张昭声名就已远播,彭城国的国相,以及陶谦都曾扰络过他,均被他拒绝,陶谦为此差点杀了他,是赵昱将他救了出来。孙策敬佩他,对他行 " 升堂拜母 " 之礼,使张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孙策的 " 长史 " 兼 " 抚军中郎将 "。孙策很信任他,将一切行政事务都交给他,并对他以 " 管仲 " 相比。临死前还将孙权托给他,并说:" 若孙权不足以担当大任,则你自己担当。万一事不顺利,由 ' 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所以说张昭日后主张降曹,与孙策的遗言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昭的骨气,表现在他对孙权的犯言直谏上。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张昭不论是公私,对孙权的不当之处都能直言谏劝。也因此时常与孙权发生冲突。冲突最大的一次当属给公孙渊封燕王一事。孙权当时气得要拔出剑来刺死张昭,张昭却丝毫没有退缩,回到家中以托病不上朝向孙权抗议。孙权派人用泥封了张昭家的门,张昭也在门的内侧用泥加封了一道。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封赏他的吴国特使张弥与许晏,孙权这才悔悟,向张昭道歉。但是张昭却给孙权一个闭门羹,孙权气得放火烧了张昭家的门,也没能让张昭服软。后来孙权灭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张昭几个儿子的相劝,张昭才出门与孙权相见。张昭死于喜禾五年,作了孙权几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不封他丞相,是因为孙权对他的爱护。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这就是孙权对不封张昭丞相的解释。

7、高干

高干,袁绍的外甥。应该说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这个名字很符合他。袁绍当年全盛时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领地,而高干却也领了并州刺史的职位。要知道,袁绍可是有着四位成年的儿子的。能让私心颇重的袁绍将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没两把刷子是不成的。在官渡之战时,袁绍曾命袁谭与高干各自领兵从侧方攻击曹操。但是直到袁绍兵败,也不见二人有所动作。或许有过动作,但是也不会是什么大的举动。因为当时奉命驻守在侧方负责防御事务的是臧霸,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将领,也许两军有过接触,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务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没有任何的可乘之机。之后曹操挟官渡之威来征高干,高干不得已而降。曹操却仍任命高干做并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干此时也仍有一定的实力,曹操急于北方的稳定,不愿立即与高干开战。而高干,也不愿与此时风头正劲的曹操对决。

兴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讨乌丸。东汉末年乌丸的兵力和战力都很强,一直是边境的大患。高干认为曹操短时间内不会得胜,便终于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乐进两将分两路围击高干。此时的高干兵力早已不如当年,但仍然为了袁氏一族而奋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与粮,对抗李乐二人的兵,居然从兴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兴平十一年也没有败。兴平十一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大军来攻,高干此时已打了四个多月的仗,兵粮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于是死守壶关。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壶关,曹操大军一共又打了三个多月也没打下来。只是此时城中实在已无粮,高干只得弃城而去,结果在逃向荆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杀。袁绍的众多儿子中,绝没有一个有高干这样的才能的。便是袁绍自己,恐怕也远远及不上高干。

8、刘焉

刘焉,也是在事实上割据了蜀中的人。比起刘备,他并不差多少。刘焉是荆州江夏郡人,他是从寺主官的佐吏开始,以贤良方正(是一个官名,与孝廉茂才相似)进阶仕。之后一帆风顺,先做了雒阳县的县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转做南阳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黄巾之乱后,刘焉认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为长,便活动到了益州牧之职。同时兼一个监军使者,爵封阳城县候。刘焉对于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后人称赞的,他的法冶很严,而且是对百姓宽,对那些豪强官吏 " 严 "。刘焉最聪明的一项举措,是以张鲁镇汉中,密使他斩汉使阻隔道路,再宣称因为张鲁阻隔道路而无法上贡,在事实上进行了割据。

张鲁攻西川,是因为刘璋猜忌他而杀了他的老母,张鲁才对刘璋反目成仇的。刘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汉朝朝庭因刘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刘璋回去劝他安分守己。但是刘焉却让刘璋留下不回长安,一方面继续进行割据。后来他的长子响应他的号召,勾结马腾造反,结果被杀,另两个儿子也受到牵连而死。从现实上来说,刘焉做得要比刘备好,只是他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贤人相助,且他也确实年老了,来不及多有布置便撒手西去,将益州留给了刘璋。在小人法正许靖张松等人的撺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让与了刘备。

9、魏延

魏延,蜀汉首屈一指的武将。当刘备在汉中争夺战中对曹操取得战斗胜利后,准备回到成都时留下守汉中的将领给了当时还是一个屈屈牙门将军的魏延。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当兵的辛苦,很体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刘备慧眼识英雄,提拔了他,让他做了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就是魏延的就职宣言,这番话让刘备满意,也镇服了众人。

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当属建兴八年率部与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与后将军费耀之战。这一战魏延以少胜多,在阳溪将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这也是诸葛亮北伐中战果最辉煌的一役。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为前军师——也就是整个前部的总帅——征西大将军,进位南郑候。南郑候是县候,比诸葛亮自贬时的武乡候要高,更是高出关羽的汉寿亭候。魏延对诸葛亮提出的以一万人出子午谷的战略构想也是千百年来后人所争议的焦点。至于他与孔明谁更正确,这里无暇评叙。只是在这里我要说,能够有这种构想的,当时的确再无他人,说魏延是当时第一的武将,这一点丝毫不为过。

一部《三国演义》带给我们一部波澜壮阔的三国史,同样也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汉室正统去审视三国中的每一位英雄,于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感情的倾向,这才有了众多英雄的埋没。

10、廖化

人们一直以“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俗话来评价蜀国中后期人才的青黄不接,人才青黄不接是事实,但以廖化来作为谈资并不符合史实。。陈寿的《三国志 廖化传》对廖化的评价是:果断刚烈。廖化,称得上是一位儒将,也是蜀汉政权从崛起、兴盛到最后灭亡的见证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经验,又有率兵抗敌武将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汉两代帝王及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个人才。

纵观廖化,从早年黄巾军到蜀汉建立,到败走麦城,到蜀汉灭亡,我们都能看到廖化的身影,那么他这一生我们如何评价,留给了我们什么值得思考或者尊敬的东西?







1不考虑哦你好


曹植是个人才,曹操最初心里的接班人,他文采风流,七步成诗。可惜被曹丕算计了。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

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

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

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我看了这个表,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

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我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让我死我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终老深山。


陈沐椿风水命理


我一直觉得庞统应变的才干要比诸葛亮强,比如在入川以后,刘璋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 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回去。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可惜天妒英才,庞统死了,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他活到诸葛亮那个年龄,又能为蜀汉政权多做多少事情呢?

陈元龙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不要说跟孔明、仲达这样的当代豪杰比较,就是跟郭嘉、程昱这样的二流人物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 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曹操悔恨良久,陈登刚投降过来的时候就对曹操陈述过讨伐江南的战略,曹操没当回事儿。等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逐渐稳固后,曹操巡视合肥,往着远处的长江,叹息良久。对手下说:“我真的好恨自己没有早点用陈登的谋略!” 一代天骄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 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我看了这个表,上面详细的陈述了三国的形势,并且结合曹操的用兵经验提出了一套对吴蜀作战的方略。文章感人至深,写到:“我愿意作为一个偏稗的校官,或者归属于西边的大将军曹真在陆地上冲锋陷阵;或者归属于东方的大司马曹休在江河上架舟驰骋;一定要擒住孙权抓获诸葛亮,完成先皇的遗愿,如果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就算让我死我也没有遗憾。”可是曹睿又怎么会让他称心如意呢?只是写了不疼不痒的四个字:其志可嘉。最后一代宗师终老深山。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延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在镇守街亭的重要岗位上,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而是用了马诉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难怪陈寿后来说:诸葛亮应变机略非其所长。 遗憾指数:6.5 NO7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晦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在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诱骗屠杀。在讨伐曹操失败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任的部将杀死,最后投靠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一直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让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时又少感安慰。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讨伐南中后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儿,但是历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身后是这样的悲惨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并非是被曹操诱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自愿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抚凉州的诸侯,对他还是不错的,封了他卫尉。马腾也把家都搬到了许昌,准备过安慰幸福的后半生了。但是后来曹操谋划进攻汉中的张鲁的时候,钟繇就劝曹操说:先别着急进攻,如果我们从长安出兵向西,必然会惹起马超和韩遂的怀疑,以为我们假道伐虢。曹操并没有听,也许他认为马超有人质在自己手里,投鼠忌器,不敢造反;也许他就是想挑拨马超造反,解决这个在北方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力量。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兵汉中。 果然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真的造反了,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并且在潼关一带击败了马超。马超败退回了甘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联合了羌部继续反对曹操,经过几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控制了全部的凉州。后来夏侯渊西征,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奔了张鲁。可是马超这种英雄岂是张鲁之辈所能限量?他太出色,太响亮,把张鲁手下的一帮无能庸才给比的委琐不堪。有人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不能信任,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出卖,何况是主子呢?张鲁听了果然对马超防备很严,这有点儿象当初的吕布了,能耐很大,做人也很失败。 后来刘备西征刘章,张鲁考虑到刘章如果完蛋自己也好不了,于是派马超去葭萌关进攻刘备。刘备当时正在全力进攻成都,没有多余的兵力分出来对付马超,张飞,赵云等将正在扫请成都的外围,也并没有参与到与马超的战斗中。只是派了个李恢去劝降,马超在张鲁那里混的本来就不如意,这次出兵也只是借用自己的名声去威慑一下,手里并没有指挥权,于是就跟随李恢投降了刘备。马超投降后来到成都刘备军中,刘备非常高兴,立刻放出了风声,说马超来投降了。当时刘章还是准备坚持战斗等待外援的,但一听说马超归了刘备,立刻没有了坚守的信心,举城投降。 刘备平定了西川后给马超封了官——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但是马超这个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这在当时的刘备阵营里是谁都比不了的。关羽就有点儿嫉妒马超,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才怎么样(关羽当时并没有提说到西川和马超比武)。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雄烈勇猛,就想汉朝开国时候的英布和彭越一样,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绝伦啊。我们都知道关羽的脾气喜欢出格恭维,他拿出信来满世界的宣扬,借此来压服马超。马超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当时刘备的身份只是个汉朝的左将军,马超呢见了刘备也不怎么尊敬。总是直接喊刘备的名字,比如:嗨,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服,张飞也看不过去,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后来孙权派吕蒙讨伐荆州,刘备带张飞,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关羽汇合。 在一次开军事会议上,关张故意早早的来到刘备身边,马超不知道,还是大大咧咧进来就喊:嗨,玄德。关羽当时就火了,和张飞拔出剑来命令马超给刘备下跪。马超当时吓坏了,整个后背都是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这件事情对马超的触动是很大的,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我们都知道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汉中平定后,刘备甚至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在内心深处,刘备对马超是有着深深的防备的。 回到成都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个叫彭漾的人由于不受刘备重用,一肚子牢骚,到处乱讲话。他跟马超的私交还不错,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里说了几句对刘备不尊敬的话。我们知道马超被刺激以后是非常敏感的,当时他的处境是“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样一件事情其实传出去是相当不光彩的,人家信任你,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几句心里话,你一转身把人家卖了。从那以后,人人见了马超都躲的远远的,谁都不敢招惹他。 马超呢,从此更加的委琐小心,在孤独和压抑中度过了后半生,章武二年,年仅四十七岁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综观马超的一生,让人不能不为这个才华出众而又际遇窘迫的将军扼腕叹息。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大破郭援威镇河东的一代名将如此凄惶的走完了自己的后半生。其中有刘备山头主义的原因,更多的是他自己做人的失败。






勤劳的托爸爸


曲阿小将:史料中并未记载,以曲阿小将代替。

当时孙策正带领部队攻打扬州,扬州刺史刘繇并不看好太史慈,只是派他去侦视军情。巡查到神亭的时候太史慈遇到了孙策,准备将孙策抓起来向刘繇邀功,随即着身后的士卒大喊到:有胆气者,随我来!但大家都不为所动,只有曲阿小将站了出来,随后太史慈开始于江东孙策对战,两人打的不分你我。但之所以可以打这么久都是因为,那名曲阿小将将东吴的十二员大将挡了下来,足足为太史慈争取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将江东的十二员大将挡下来那需要相当强劲的实力,比之太史慈也要强出他许多。可见曲阿小将的武力已经达到了三国时期的超一流武将水准,如此的猛将却未能在三国时期大放光彩,可能也是看破了着红尘的纷扰,太史慈如此忠义之人都会为了追逐名利拜服在孙策脚下,或许正是这样的事情才让曲阿小将断了继续征战的念头,选择归隐山林的真正原因。

阎行:东汉末年出现的人物,是韩遂手下的一员小将。韩遂跟马腾发生冲突时,曾跟马超打斗差点用断掉的矛刺死马超。要知道马超曾是打的曹操割须弃袍的猛将,更是在与曹魏的交战中,十回合败于禁、二十回合败张郃更是与许诸、张飞打的难分胜负,而阎行却能伤到马超甚至杀死他,可想阎行的武艺也是不俗。

马忠: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当时就是他与上司潘璋,在麦城之战中设计擒获了蜀汉大将关羽,更是在刘备带军讨伐东吴之时,暗箭突袭将蜀汉的另一位大将黄忠射伤,导致黄忠医治无效阵亡。(正史上面,其实黄忠根本没有参加伐吴之战,刘备自立汉中王第二年,黄忠就逝去了)本人却在不久之后,因为降将糜芳、傅士仁的叛变遭到斩杀,首级也被献于刘备邀功去了。但其实想来能暗算关羽、黄忠等人在智谋跟武力方面也是非常突出的,蜀国的五虎上将各各都身经百战,马忠能将两人暗算也可见其智计的突出,怪不得后世会送他一个“上将杀手”的称号。

陈到:三国时期的蜀汉将领,是刘备手下白毦兵统领,对于刘备非常的忠心。当时论官至地位也与赵云想比肩,更是负责者刘备本人的安全,可见武力跟智慧并不一般。因为是刘备的近卫队统帅,并没有多少机会独自带兵,所以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在演义中并未能大放光彩,不过可以赵云比肩,陈到的武艺一定不会低。

马岱(此为开玩笑):马超的弟弟,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因早就料到魏延会反叛,所以留下了一系列后手,其中之一就是马岱在魏延身边卧底。让杨议用计使得魏延连说三次“谁敢杀我”,随后马岱大喊一声“我敢”一刀将魏延斩之马下。为什么诸葛亮会将这个任务交给马岱呢?因为马岱字丁琳





往事不再从来


第六名:陈登

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里地位一般,只是在曹操收吕布的时候作为内应顺便提了一下,给人的感觉此人不过是个耍阴谋的小角色,才干上不了大雅之堂。可是历史是否真的如此呢?非也。有一次一个叫许汜的人从广陵过来,跟刘表谈起了陈登,当时刘备寄住在刘表那里。也在旁边听他们讲话,这位许先生上来就抱怨:“陈登这个家伙太没有礼貌了,我这样的名士到了哪儿吃不开啊。偏偏到了他那儿不收待见,就说住宿吧,他自己睡舒服的大床,让我打地铺。这个家伙不礼贤下士,我看成不了什么事儿。”刘表表示同意,刘备冷笑着说了话:“我太了解元龙了,他这个人脑子想的都是天下大事,最讨厌跟无聊文人咬文嚼字。你这个人只知道风花雪月,一派小资情调,言谈举止没有一点真知灼见。元龙对你那样还算客气呢,要是我的话,我自己睡百尺高楼,在地上挖个坑给你睡,还给你打地铺呢。”又回头郑重的对刘表说,“象陈元龙的文武胆识,只能去跟古代的圣贤相比,当代的人物我看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刘备这么推许的一个人物,曹操却没当回事儿,灭了吕布后,曹操仅仅让陈登当了广陵太守。曹操讨伐袁绍的时候,几乎把各个州郡的精兵都抽走了,南方的防御相当空虚。这个时候,江南的孙策开始蠢蠢欲动,越过长江,图谋进攻广陵。陈登手里的兵特别少,手下都很慌乱,陈登却镇定自若的说:“孙策虽然勇猛且兵多,但是他并不了解这里的虚实,我看我们还是有机会击败他的。”于是命令士兵把旌旗都从城墙上拔下来,城里的百姓不许随便走动,看起来好象是被孙策吓的逃跑掉一样。在通往广陵的大路两侧险要的地方,命令士兵多设立火堆和战鼓。孙策的大军来了,看到广陵这个样子,并没有贸然攻城,在城南驻扎下来,刺探虚实。晚上,陈登命令各个地方一起火鼓大作,自己的城上也突然把旗子全插上去,擂鼓呐喊。孙策吓坏了,赶紧逃掉,陈登命令士兵一起出城追杀,把后面的辎重全部虏获。这一战让曹操对陈登刮目相看,正准备重用的时候,陈登害病死了。

第五名:曹植

曹植的才华如果仅仅是吟风弄月那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可是历史上却并非如此。曹操对子女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根据各人的才华悉心的加以培养。比如长子曹丕在政务上是个好手,诗写的也非常好;次子曹彰勇猛过人,雄烈英霸,曹操不断的批评他有勇无谋,督促他多读书学习兵法,后来果然曹彰成长为了一个出色的猛将,建安后期带五万幽州兵讨伐北方少数民族,一举灭掉了乌丸;可是曹操最喜欢最看中的却是三儿子曹植,文采方面不用说肯定曹操是非常满意的,曹操就注意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开导和启发。比如曹操南征孙权的时候,让曹植驻守刚刚平定的袁绍的老窝邺郡,让他当两年地方官,锻炼一下处理繁杂政务的能力,临走的时候敦敦教导说:“你今年23岁了,不小了,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是洛阳的警备司令,用大棒杀死了飞扬跋扈的宦官,你要好自为之啊。”曹植听了很振奋,兢兢业业的办事,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经验丰富的鲜于辅等人,把邺管理的非常好,曹操非常满意,这个时候就已经动了立他为世子的念头。后来建安24年,关羽带兵歼灭了于禁等人,威震华夏。曹操的事业到了危机关头,如果关羽攻克樊城,黄河以南则无险可守,兵烽直抵许昌,这个时候就会叛乱四起。在危机关头,必须要派一名亲信大将去解救樊城,曹操想到了曹植,任命他为南中郎将,作为统帅抵挡关羽。这个时候曹丕把曹植骗到府里,灌醉了他,结果曹操大怒,一气之下罢免了曹植。使曹植失去了统帅精锐大军的机会,如果此时曹植牢牢的把握好军权,占据宛城,再配合在关西握有十万大军的曹彰,曹丕是绝对当不了皇帝的。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曹丕即位以后立刻打压曹植,把他流放到山东一带看管。曹睿即位后对曹植的看管逐渐放松,并且给了他相当大的自由。曹植就在这个时候上了名垂青史的《求自试表》。

第四名:魏延

刘备讨伐平定了汉中以后,曾经考虑这么重要的地方一定要派一个经验丰富,作战勇猛的名将来镇守。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角色非张飞莫属了,刘备统共哥仨,自己守西川,关羽守荆州,汉中理所当然要给张飞。张飞呢,也真的就这样认为的,拉开架势就准备上任了。结果呢,刘备宣布汉中太守是魏延!整个大军都惊呆了。在任命仪式上,刘备郑重的问魏:“你打算怎么守我的汉中?”,魏脖子一梗,硬生生的回答:“曹操如果亲自带着全天下的兵马来进攻,那我就利用城池和险要来抗拒。如果只是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骚扰,我就打开城门迎战,全部歼灭了他!”刘备大乐。刘备死后,诸葛亮在南中一带作战回到成都,刚刚落下脚,兵马还没有来地及休整。魏国的大将郭淮和费耀就进攻凉州的羌人,破坏羌人和蜀汉的联盟。这个时候诸葛亮对魏延说:“我没有多余的兵给你,你带着汉中现有的兵去解救羌人吧。”魏延一笑:“还要动用国家的兵马干什么?我带着一队亲兵,指挥着羌人就能干败这帮杂碎。”于是带着少量轻锐亲兵兵秘密的潜进了羌部,指挥着一帮被打烂了建制的少数民族兵马在阳溪一带大破魏兵。诸葛亮乐的合不龙嘴,立刻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和南郑侯,职位高出了赵云一大块。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魏延单独的领兵,在之后的六出其山过程中,魏都是作为偏将在诸葛亮手下听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华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越来越有怨气,在镇守街亭的重要岗位上,诸葛亮居然不用魏延这样经验丰富的将领,而是用了马诉这个华而不实的东西。难怪陈寿后来说:诸葛亮应变机略非其所长。

第三名:桓范

如果曹爽信得着他,天下也许根本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渭桥兵变的时候,中外一片混乱,形式悔暗不明,大臣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是清醒的,这就是大司农桓范。他当机立断,抢到了大司马印,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儿,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桓范到了乱成一团的曹爽军中,立刻清醒的分析了形势,并慷慨激昂的说到:“这里到许昌,不到半宿,城中粮草足可以支撑好几年。调动天下兵马的大司马印现在就在我手里!阁下还怕什么呢?且如今天子在手中,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天下,国中的将领一看就知道该跟随谁了!”可是曹爽这个窝囊废还是不敢,说了一句窝囊至极的话:“我现在不指望在掌权了,回家守着几亩地当个富家翁总可以吧。”桓范气的哭骂:“你父亲曹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字,可是生下来的儿子怎么比猪还蠢啊!!!”

第二名:姜维

相比之下,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刚刚27岁就做到了征西将军一职。诸葛亮夸奖他说:“姜伯约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而且忠于汉王朝,真是凉州这个地方的瑰宝啊!”诸葛亮这样看重的人才在费祎手里遭殃了,费这个人有才华,但是比较散漫,没有什么大志向。姜维多次向他陈述讨伐魏国,费懒洋洋的说:“咱们跟丞相比都差远了,丞相没办成的事儿,咱们能办成?”有时候实在架不住姜的唠叨,就给他几千人,让他去骚扰魏国边境。后来费死了后,姜维才象出了笼子的猛虎,带着几万人讨伐凉州,在桃西一带大败魏国,歼灭了几万人,这是从刘备汉中战役后,蜀汉在西线获得的最大的战果。

后来姜在蜀汉被排挤,到踏中去屯田。这个时候姜维建议在阳平关和阴平桥两个地方加强防守,可是蜀汉的君臣没有一个当回事儿。后来果然钟会攻克阳平夺了汉中,邓艾偷渡阴平直达成都,事情的发展和姜预料的一样。这个时候姜转战到了剑阁,听说邓到了成都城下,建议诸葛瞻不要出去和邓硬碰,守住绵阳一带的险要就好了,邓悬军深入粮草不够,自然就完蛋了。可是诸葛瞻不听,出师迎战,果然被邓打败了。姜维这个时候还没有放弃,让刘蝉组织成都防御战,等待自己回师。可是刘蝉却投降了,姜维听到这个消息后,恨的拔出了配刀猛砍路边的石头!

第一名:庞统

我一直觉得庞统应变的才干要比诸葛亮强,比如在入川以后,刘彰和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天一个变化,庞统总能制定出最合适的应变策略。

最终二刘在涪水反目,刘彰已经开始着手布置对付刘备。这个时候庞统制定了三个计策:上策轻骑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关,下策回去。在危机时刻化解了刘备的窘境,刘备从此更加倚重庞统了。可惜天妒英才,庞统死了,死的时候才36岁,如果他活到诸葛亮那个年龄,又能为蜀汉政权多做多少事情呢?





放牛娃看电影


个人认为《三国》中被埋没的人才诸葛尚。

咱们先来说一说诸葛尚,相对于他而言咱们更熟知诸葛亮。没错,这小伙子就是诸葛亮的孙子,他的父亲是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为什么说诸葛尚是被埋没的人才呢?来看下他的简历:诸葛尚,公元244年2月出生,史书记载诸葛尚博览兵书且精通武艺。从这句话中咱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信息,首先他不是大老粗,其次他是一个勇武兼备的战将。这么说的原因是:景耀六年(263年)冬,邓艾攻入蜀中带兵由江油南下时 ,诸葛瞻在绵竹与邓艾交战,身为蜀汉军先锋随父诸葛瞻迎战,曾两番冲锋陷阵,勇创敌军,曾独自奋力杀退邓忠、师纂二将。

说起邓忠虽然在三国中存在感并不强,但确实是一个能够排上号的猛将,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章节:姜维对邓忠,数十回合不分胜败,而且连续用了“枪法无半点放闲”“不用此计,安得胜乎”,说明这数十合之间,姜维是没有占到便宜的,而且继续打下去应该也没优势。此后姜维诈败用暗箭,还被邓忠躲过。虽然紧跟着姜维夺走了邓忠的枪,显示出更加丰富的战场经验,但整体来说,姜维与邓忠这一场斗法,称得上是旗鼓相当,胜败悬于一线。通过这场打斗,可以知道邓忠的实力并不平常。可是面对邓忠这样的战将,诸葛尚竟能够以一敌二,足见他的勇猛。

可惜天妒少年,三国书记载:诸葛瞻中伏战死后,诸葛尚仍然率军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而亡。这一描写再次突显了诸葛尚的勇猛。


语文张己千老师


《三国演义》中人才众多被埋没的还真不少呢。

1.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2.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三国演义写的是他计谋失败被杀而事实上是在战争中遭流矢射杀的,运气不佳啊

3.徐庶;他基于父母被扣压,百般无奈才回曹营,打死他也不会为曹超效力。等等





阿宅推剧


《三国演义》里被埋没的人才有如下:

1.徐庶

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一开始就博得满堂彩,帮助刘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自然是被埋没了人才。

2.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等人,受到世人的敬重。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司马徽也被曹操所得,曹操想重用他,但司马徽在此后不久就病死了。当然是埋没了人才。

3.陈宫

辅佐曹操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董卓下令通缉曹操。后曹操逃至陈宫管辖的地界被陈宫识破并抓获。陈宫被曹操大义之举感化,弃官辅佐曹操,共襄大举。后因曹操屠杀吕伯奢一家,又口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言论。陈宫心灰意冷,决心弃曹。

叛曹迎吕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领兵征伐陶谦时留守东郡守备,但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仅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尚属曹操领地。一时曾数度击败曹操,然而最终仍不敌曹军巧妙运用计谋与战术击败,被迫与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并协助吕布从刘备手中夺取徐州。

下邳受戮

建安三年(198年)冬天,曹操军队围攻下邳时,曹操写信给吕布,为他陈述利害,吕布恐惧,打算投降。陈宫说:“曹操远来,势不能停留过久。将军如果率领步、骑兵屯驻城外,由我率领剩下的军队在内守城,如果曹军进攻将军,我就领兵攻击他们的后背;如果曹军攻城,则将军在外援救。不过一个月,曹军粮食吃光,我们再行反击,可以破敌。”吕布同意,打算留陈宫与高顺守城,自己率骑兵截断曹军的粮道。吕布不从,最终兵败被俘,陈宫宁死不降曹操。

陈宫有勇有谋,嫉恶如仇,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如果吕布处处听从陈宫计策绝不至有白门楼只祸。陈宫分明是明珠暗投,跟着吕布这个刚愎自用的家伙,绝对是埋没了自己。





西瓜真探


三国演义里,马超的身世是非常悲惨的,他全家三百多口被曹操诱骗屠杀。在讨伐曹操失败后退回甘肃,自己的两个儿子又被信任的部将杀死,最后投靠了刘备,总算是见了天日,得到了刘备充分的信任,一直担任着把手汉中的重任,并且被授予了骠骑大将军的显爵,在荣誉和恩宠中幸福的度过了最后的岁月。让不少人在同情他的同时又少感安慰。但是,历史上的马超在投靠刘备后日子过的是非常压抑和痛苦的,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并且处处受到排挤和压制,在惶恐中度过了后半生。

  演义中说他是在诸葛亮讨伐南中后和北伐中原前去世的,推测一下大概是建安五年或者六年的事儿,但是历史上他死的非常早,章武二年就死了,当时他只有四十七岁。马超死的时候给刘备写了一篇非常简短凄苦的奏折:我全家都被曹操杀了,没什么亲人,连个后代都没有,只有个弟弟马岱请您好好帮我照料,在地下我也就感恩了。为什么这个当年举凉州造反,席卷关西的一代名将身后是这样的悲惨呢?这还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马超的父亲马腾当时并非是被曹操诱骗到许昌的,是他自己自愿归降曹操,曹操为了安抚凉州的诸侯,对他还是不错的,封了他卫尉。马腾也把家都搬到了许昌,准备过安慰幸福的后半生了。但是后来曹操谋划进攻汉中的张鲁的时候,钟繇就劝曹操说:先别着急进攻,如果我们从长安出兵向西,必然会惹起马超和韩遂的怀疑,以为我们假道伐虢。曹操并没有听,也许他认为马超有人质在自己手里,投鼠忌器,不敢造反;也许他就是想挑拨马超造反,解决这个在北方唯一能够威胁自己的力量。他放出风去,说自己要出兵汉中。

  果然马超置自己的父亲和家人于不顾,真的造反了,曹操马上杀了马超全家三百多口,并且在潼关一带击败了马超。马超败退回了甘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联合了羌部继续反对曹操,经过几年的努力,建安十八年,马超几乎控制了全部的凉州。后来夏侯渊西征,马超的内部出现了分裂,老婆和两个儿子被部将杀死,无奈之下,马超投靠了张鲁。可是马超这种英雄岂是张鲁之辈所能限量?他太出色,太响亮,把张鲁手下的一帮无能庸才给比的委琐不堪。有人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不能信任,他连自己的父亲都能出卖,何况是主子呢?张鲁听了果然对马超防备很严,这有点儿象当初的吕布了,能耐很大,做人也很失败。

  后来刘备西征刘章,张鲁考虑到刘章如果完蛋自己也好不了,于是派马超去葭萌关进攻刘备。刘备当时正在全力进攻成都,没有多余的兵力分出来对付马超,张飞,赵云等将正在扫请成都的外围,也并没有参与到与马超的战斗中。只是派了个李恢去劝降,马超在张鲁那里混的本来就不如意,这次出兵也只是借用自己的名声去威慑一下,手里并没有指挥权,于是就跟随李恢投降了刘备。马超投降后来到成都刘备军中,刘备非常高兴,立刻放出了风声,说马超来投降了。当时刘章还是准备坚持战斗等待外援的,但一听说马超归了刘备,立刻没有了坚守的信心,举城投降。

  刘备平定了西川后给马超封了官——平西将军,是刘备阵营里职位最高的武官了。但是马超这个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这在当时的刘备阵营里是谁都比不了的。关羽就有点儿嫉妒马超,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才怎么样(关羽当时并没有提说到西川和马超比武)。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这个人文武双全,雄烈勇猛,就想汉朝开国时候的英布和彭越一样,可以跟张飞并驾齐驱,但是比不了你的超然绝伦啊。我们都知道关羽的脾气喜欢出格恭维,他拿出信来满世界的宣扬,借此来压服马超。马超这个人自己也有问题,大大咧咧,当时刘备的身份只是个汉朝的左将军,马超呢见了刘备也不怎么尊敬。总是直接喊刘备的名字,比如:嗨,玄德。这让刘备很不舒服,张飞也看不过去,总想找个机会教训他一下。后来孙权派吕蒙讨伐荆州,刘备带张飞,马超沿水路到了公安和关羽汇合。

  在一次开军事会议上,关张故意早早的来到刘备身边,马超不知道,还是大大咧咧进来就喊:嗨,玄德。关羽当时就火了,和张飞拔出剑来命令马超给刘备下跪。马超当时吓坏了,整个后背都是汗,扑通一声就跪下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这件事情对马超的触动是很大的,从那以后马超就变的谨慎小心了,夹着尾巴做人。我们都知道一个武将要是没有了性格那么他的才华也就被泯灭了,在后来讨伐汉中的过程中,马超的表现让刘备相当不满意。完全不见了当初席卷关西的威风,磕磕绊绊的跟一个曹洪打了个互有胜负,甚至被一个老黄忠给抢了风头,马超的威望也一天一天的下降。汉中平定后,刘备甚至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在内心深处,刘备对马超是有着深深的防备的。

  回到成都后,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个叫彭漾的人由于不受刘备重用,一肚子牢骚,到处乱讲话。他跟马超的私交还不错,一次喝醉了,在马超的寓所里说了几句对刘备不尊敬的话。我们知道马超被刺激以后是非常敏感的,当时他的处境是“羁旅归国,常怀危惧”——《三国志。蜀书。马超传》,立刻向刘备报告,最后刘备把彭漾给杀了。这样一件事情其实传出去是相当不光彩的,人家信任你,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几句心里话,你一转身把人家卖了。从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