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在古代,“秀才”的权力其实很大

大家古装电视剧看多了,读书人都是“穷秀才”,其实真相不是这样,只要考取了“秀才”,那就是有了“功名”,地位很高的,就连县官老爷来问话,秀才相公也可以坐着回话的,衙门里打官司,秀才也可以不下跪的。


在古代,“秀才”的权力其实很大


封建时代,只要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就是“相公”,相公是高人一等的,他们被免除赋税和差役,不用交税,也不能当差服役。而且,在那些地方大族中,只要出现一个考取功名在朝当官的,很可能全族都不纳税了。你想想,士绅、富人、官员都不纳税了?那么赋税劳役不就全砸到贫民头上去了吗?

当时的士绅,拥有极大的地方权力,他们“出入官署,包揽词讼”,勾结地方官,分享政府的司法权;“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称霸乡里;“抗违钱粮,藐视国法”;“代民纳课,私润身家”,即揽纳钱粮,加以侵吞。他们甚至还能肆意虐待佃户,霸占妻女,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在古代,“秀才”的权力其实很大


国家太平久了,人口增长,就会出现贫富分化,就会出现大量的土地兼并,中央政权和地方乡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封建时代基层行政效率低下,信息沟通不畅,皇权不下县,政令不下乡,导致大量的基层权力,其实掌控在乡绅手上。这些乡绅兼并土地、隐瞒人口,盘剥百姓,并且作为有功名的读书人,他们还可以免除赋税和劳役,这就导致这个阶层越富裕,国库就越亏空,底层老百姓也就越辛苦。

自古以来,朝廷和地方实力派就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中央政权想的是长治久安,不要搞出社会尖锐对立。而地方实力派考虑的往往都是切身利益,“天高皇帝远,人少相公多”,你想让相公们吐出自己的利益,给底层一点好处,给中央上缴银子,那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


在古代,“秀才”的权力其实很大

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不是普通老百姓“下有对策”,而是地方乡绅“下有对策”。举个例子,朝廷要加收田亩税,本意是抑制兼并,但秀才乡绅完全可以转头就给佃户农民加税,还可以把锅甩到朝廷头上去。朝廷说你们的高利贷利息太高了,简直是吃人,以后农民都从朝廷贷款,利息低,风控严,结果地方官僚和士绅地主蛇鼠一窝,直接把国家贷款外包给地主乡绅相公们,两头吃,还能把高利贷合法化,最后还是把锅甩给朝廷。王安石变法, 就是这么失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