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一首敘事詩,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講述的是郡府小吏焦仲卿與妻子劉蘭芝的愛情悲劇,在倫理綱常森嚴的時代氛圍裡,兩人深愛彼此卻被無情拆散,只好一個“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另一個“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引為千古慘劇。

這首詩被選入課本,給很多人留下過深刻的印象,也正如詩末所告誡的那樣:“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意味深遠的思考與警示。小解不禁暢想:假如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選擇殉情,他們的結局會是怎樣?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這個故事。這首詩前有一小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可視為整首詩的情節濃縮。

通過提煉,我們可以得出劉蘭芝的死主要有三層原因。第一層,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一些封建觀念逐漸佔據了主流,所以焦仲卿的反抗會被認定是不孝;第二層,焦母的蠻橫淫威;第三層,劉母及劉兄的不理解和逼迫。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所以說,這出悲劇的釀造雖讓人猝不及防,卻又在情理之中。普天之下,像焦劉這樣的夫妻不乏其數,只不過他們都在事發後選擇了隱忍、退讓,以幸福換取餘生。唯有焦劉二人向命運反了抗,向世俗倔了強,雙雙殉情,這才有如今的經典傳唱。

也就是說,假如他們聽從各自父母的安排,選擇另娶和另嫁,那麼將會過上柴米油鹽的生活,陪著一個不愛的人,孤單走完一輩子。然而,這只是正常情況下的劇情,而歷史的走向從來都是蜿蜒曲折的,事實上它就沒有正常過!如果我們將故事與歷史結合到一起,才會發現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未來竟是這樣……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小序裡寫的“漢末建安中”,表明故事發生時間是漢獻帝建安年間,“廬江府小吏”表明故事發生地點在廬江府,即漢朝的廬江郡。凡在漢末,就有亂世三國,凡在三國,就有強權爭霸。廬江郡,曾在孫權討伐李術的戰爭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建安五年,孫策暴斃,孫權正式掌權,一些老部將開始不聽新領導的命令,這其中就有廬江太守李術。李術本就是歸降於孫策,孫策一旦不在了這份契約也就不復存在。

《三國志》載:“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是歲舉兵攻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孫權率兵攻伐廬江城,李術求援曹操無應,最終彈盡糧絕,城破被殺。或許孫權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要殺雞儆猴,因此便拿李術統領的廬江城開刀,彷彿在昭示:這就是不服從命令的下場!於是,不僅李術喪命,廬江全城百姓也無一倖免,慘遭屠城。

孫權屠城之事證據確鑿,不僅《三國志》留有案底,《江表傳》亦有記載:“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遂屠其城,梟術首。”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故事:假如他們沒有殉情,將來不久的某一天也會被孫權殺死!或許這就是因果宿命,與其苟且偷生到因屠城而死,倒是殉情的結局更讓人安慰啊。

《孔雀東南飛》,如果焦仲卿與劉蘭芝沒有殉情,他們結局會怎樣?


有人說,建安年號共使用了25年,孫權屠城發生在建安5年,而詩中也只說是“漢末建安中”,為什麼認為屠城發生在殉情之後呢?這個問題其實不必較真,我們試著用逆向思維去理解一下:假如屠城在前,那麼焦、劉、焦母、劉母,以及廬江城那些攀親的人都是哪裡來的?

再退一步講,就算這些人死裡逃生,家鄉曾經發生過如此滅絕人性的事,誰還有功夫去考慮兒媳婦不遵孝道,誰還有心思託媒要娶被休掉的女人?而詩中對劉蘭芝的一番描述“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這些妝品珍寶也就不復存在了。

e�y��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