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漢代的服飾工藝,在其政治、社會安定的基礎上,上承先秦古樸之風,下開盛唐妍麗之俗,以其特有的婉約風格自成一體,加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和疆域的拓展,更為漢代婦女的服飾發展注入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本文由《孔雀東南飛》這一長篇敘事詩說起,來看看漢代婦女服飾和裝扮的特色。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內容講述東漢時期,平民百姓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對夫婦的婚姻悲劇。全詩隨著幾段情節鋪展開來:被逼遣歸,臨別設誓、阿哥逼嫁、夫婦訣別及以死明志。隨著跌宕起伏的情節描述,塑造出人物劉蘭芝鮮明的個人形象。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劉蘭芝繪畫

這位漢代的女子勤勞、勇敢又堅強,對生命充滿了熱情,具備了傳統中國婦女所有的美德;而她的美麗同時也表現在出色的外觀服飾上。詩中對其服飾著墨濃厚,刻畫出一位秀外慧中、內外兼修的美麗女子形象。

且看詩中寫道:

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漢代婦女溫雅賢淑,亭亭玉立的風貌,在此展露無遺。配合詩中“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等句來看,漢代婦女是充滿自信、樂觀進取的一群勞動女性。她們有顆善良樸質的心靈,同時又擁有亮麗出色的外表,堪稱為中國女性的楷模典範。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織素、裁衣

漢代的染織工藝,在繼承了前代的傳統基礎上,日臻完善。染織的品種增加,不僅能織出精美而多樣的提花織物,而且染色的技術也高度發達。其中絲織品的種類就有錦、綾、綺、羅、縠、紗、絹、縑、縞、紈等等,美不勝收。當時著名的絲織品產地為齊郡臨淄與陳留郡襄邑,《論衡》有段文字記載這兩地紡織業興盛的情況: “齊郡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確定當時的婦女們皆精於紡織,且擅長於女紅針活。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印花敷彩黃紗綿袍,直裾、交領成琵琶形、右衽,由上衣及下裳組成。

劉蘭芝和大部分的漢代婦女一樣,從小就接受了織布縫衣的訓練,所以詩中有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而且她生性勤快,孜孜不倦地工作, “雞鳴入機織,不得息”,努力從事生產,以滿足家人豐衣足食之需。然而如此的辛勤勞作,卻不能得到懷有偏見的婆婆一絲歡心,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因此,蘭芝被逼辭歸,回了孃家。而命運並未從此眷顧蘭芝,家中貪婪的哥哥又將她許配給太守的公子。

蘭芝雖然下了以死明志的決心,但是為了安慰善良慈祥的母親,她滿懷悲忿,聽從母親的勸慰,準備新嫁裳,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從小就有一手好工夫的蘭芝,很快地就完成了工作。這裡我們看到一位心靈手巧、善解人意的漢代婦女,樂於從事生產活動,織出圖案美麗的布匹,又裁剪縫製漂亮的衣裳,然而在封建禮教沉重的桎梏下,無法擺脫個人所面臨的悲慘命運。

著我繡夾裙、妾有繡腰襦——腰襦、 夾裙

漢代婦女所穿的短衣,最常見的是襦,襦的長度僅至腰部,所以有 “腰襦”之稱。而襦一般多為夾制,還可以加絮,是古代婦女秋冬季節常穿的外衣。製作襦的布料,因季節的不同而有區別,常見的有絹、羅、綺、紗、縠及織錦等。西漢時期的襦服多作素面,東漢以後,才流行在襦繡織各種圖案,增加視覺美感,一時蔚為風尚。

在《孔雀東南飛》詩中“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妾有繡腰襦 ,葳蕤自生光”。“繡腰襦”是指有織繡的腰褥。“繡夾裙”是指衣裳拖地,有綢緞捆邊。也有裡的裙子。劉蘭芝這樣的打扮正是漢代婦女的標準著裝。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絳紫絹裙

漢代婦女穿短襦,下身多配以長裙。 “裙”字是漢代才出現,它是由裳演變而來的。裳一般多製成兩片,前後各一,兩側各有一道縫隙。漢代的鄭玄這麼說: “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儀禮‧喪服》

裙子是將裳的前後片縫合起來,縫隙因此便減去一道。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實物來看,漢裙是以素絹四幅縫製,上窄下寬,不施加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繫帶。詩中“腰若流紈素”,就是形容蘭芝腰束白色絲綢,流露出水波流閃似的美感。劉蘭芝穿的“繡夾裙”,當為內夾絲綿,外面加繡圖案的美麗長裙。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北邊箱出圖的著衣歌俑複製品,可以看出漢代服飾與髮髻有一定的水平

襦裙的搭配,是中國婦女服飾最基本的一種形式,流行了近十幾個世紀。具體的形象,參見於河南縣打虎亭漢墓壁畫,其中即有穿接袖短襦長裙的漢代女子。漢代婦女除了著襦裙,還穿深衣,這是一種將上衣和下裳縫製起來的長衣。深衣有直裾(直襟)和曲裾(斜襟)兩種,實際的例子可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中段。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帛畫中段,圖中可看出漢時貴族世家婦女們的服飾妝扮。

畫中的貴夫人,腦後束髮,頭插步搖簪釵,穿曲裾深衣,腳著翹岐履;夫人前面跪著的兩名女子,穿直裾深衣,而後面跟隨的三位女子均穿曲裾深衣。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一件精美銅燈,外形是一個長跪的侍女,她的服飾也是如此。這說明深衣為漢代婦女主要的服裝式樣,但通過不同的顏色花紋與面料來區別身分尊卑。

襦裙作為漢代婦女的常服,在其他詩中也有體現,如漢樂府詩《陌上桑》中有句雲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 ,紫綺為上襦”。就是對一個身著襦裙的美麗採桑女的形象寫照。這種襦裙後來成為中國婦女服飾中最主要的形式。

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髮飾與口紅(玳瑁光、 明月璫、 含朱丹)

《孔雀東南飛》中寫到“頭上玳瑁光”,“玳瑁光”是東漢時期婦女的一種髮飾。漢代婦女的髮型,通常以挽髻為主,梳成各種不同的式樣,再用大發簪固定,髮簪的頂部,一般喜用金、玉、牙、玳瑁等裝飾,常常作成鳳凰、孔雀的形狀。髮髻上戴著飾有半透明玳瑁的髮簪,倍增蘭芝髮型的光彩。從漢代出土的“庖廚俑”頭部造型來看,可以想見漢代婦女對髮飾的考究。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妻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

漢朝時期 ,髮髻也是各種各樣 。常見的有墮馬髻 、三角髻,分霄髻、瑤臺髻、三鬟髻、迎春髻、凌雲髻等等。其中墮馬髻為東漢時髦婦女的髮式 ,這是一種偏重在一邊的髮髻。據史料記載是漢順帝時,皇后之兄粱冀之妻孫壽所創。孫壽容貌出眾,打扮入時,京都婦人常仿效她的髮式。一次,孫壽將發攏結,挽成一長形大椎,在椎中部繫上絲繩,置於頭側 ,因髻形如馬肚下墮,故名“墮馬髻”,曾在漢代都城盛行一時。此後 ,墮馬髻為歷代傳承,盛行不衰。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孫壽畫像

耳璫為漢代女子常用的耳飾,一般用玻璃、琉璃等晶瑩剔透的材質製作。耳璫的造型為圓柱體,中部有明顯的收腰,長度約為2~3公分,直徑約為1公分。佩戴時只要將耳孔撐大,插入耳璫即可。因為耳璫兩端較中部粗,所以不易脫落。由於耳璫多選用透明有光澤的材質,給人閃爍光亮的視覺效果。

漢代人用“含丹”、“朱唇”來誇讚外表引人注目的女性。婦女的唇妝一般以嬌小濃豔為尚,她們認為最美的唇形,應該像櫻桃般小巧而鮮豔。西安出土的漢女立俑,小小的嘴唇,塗抹著豔麗的口紅,特別引人注目。櫻桃小嘴,嬌豔欲滴,是漢代婦女特有的審美情趣。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絲履

所謂絲履,就是用絲棉縫製的鞋子,這種鞋子舒適輕巧。《孔雀東南飛》中多處提到絲履 ,如“足下躡絲履”“攬裙脫絲履”,這裡所說的絲履是漢代婦女的鞋子。

秦漢時的鞋有四種 :第一種是絲鞋,即錦履。賈誼所言“今人賣僮僕者,為之繡衣絲履。”可見富人之妻妾多著繡花絲履。第二種以皮革製成 ,也叫轄。“韝,生革之履也。”其深而大者 ,又謂之裒。而薄歌的小履,則被稱作踞。此外以皮柔作成的“頭深而兌”的平底鞋,又被成為較。第三種是麻鞋,窮苦人多著麻鞋,麻鞋又叫“不借”,《急就篇》顏師古注:“不借者,小履也 ,以麻為之 ,其賤易得 ,人各自有,不須假借,因為名也。”又日:“不借者,卑賤之服,便宜行事。宜以牧牛羊也。”麻鞋主要用麻所制 ,但也有用草或蒿的。第四種為木鞋。即履下有木齒者 ,則日“屐”。以帛為面的屐 ,叫帛屐。屐一般作雨天著用 ,因“可以步泥而浣之”。後因其較輕便 。多用於走長路 ,足下躡絲履的蘭芝, 纖纖作細步,顯得輕盈優雅。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一雙完整的青絲履,鞋底用麻編織而成,鞋頭尖尖地向上翹。類似這樣的絲履,在中原地區的秦漢墓中多次被發現。

從《孔雀東南飛》說起——看看漢代婦女的服飾裝扮特色

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青絲履。

總的來說,漢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和疆域的拓展,為漢代婦女的服飾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漢代婦女服飾上承先秦古樸之風,下開盛唐妍麗之俗,以其特有的婉約風格自成一體。《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翁劉蘭芝,即是最好的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