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孩子成年了不懂感恩怎么办?

用户2755102146948


倘若孩子成年后不懂得感恩,那么父母唯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当然这里指的是父母年老了,父母用法律武器让孩子尽赡养义务和责任。

至于生活中其他的,讲真,没什么办法,人格已经定型,若非重大事故或者有重要他人对孩子进行改变,基本无挽回的可能性。一个事实是,在青春期孩子的人格善为完全定型的时期,在有专业的心理专家介入的情况下也只有20%的成功率。


自嗨式育儿,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是容易陷入“自嗨式育儿”中的,就是只顾着给孩子自己认为的“恩”,而且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自得的认为自己的教育很好,很为孩子着想--即忽略孩子的需求--最后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而这样的“自嗨式育儿”,到了孩子成年之后,就同样变成一个“自嗨式孩子”,他以自我为中心,完全忽略父母及他人的感受。

但别怨孩子,那不过是孩子把你交给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投射出来而已。

不仅是溺爱才会培养出“白眼狼”

通常我们认为,父母的放纵溺爱会培养出“白眼狼”,故而有些家长会有一种错觉:我只要不溺爱孩子就可以了。


而事实上,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还有另外一些相对隐蔽一些的方式:不负责任。

“你只管学习就好,其他的你不用管”,类似的话大家可能会说过,尤其是当孩子希望帮父母忙的时候,父母认为这不是孩子的事情,不是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拒绝孩子的好意。

这样一来,孩子的家庭责任心也同时被一点点抹杀:没什么关系,我只顾我自己就好了,反正他们能自己搞定。

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从家务活开始

其实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关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希望能通过帮助父母的形式来证明自己,也验证自己的能力,这是孩子的需求;

另一个方面,则是家长的认知:在家庭中,家庭成员因为性别、能力、年龄的不同,所以家庭分工不同,但是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家庭成员应该共同为家庭的和谐繁盛做出奉献。

试想,孩子无条件地享受着家庭里父母提供的一切,这对于一个婴幼儿来说是理所当然,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能力也在不断增长,他也理应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为家庭做出奉献才对。

而最为简单的家庭责任,就是做家务,最起码做自己应做的部分:收拾自己的玩具、房间、衣服、餐具。

唯有如此,孩子才会积攒起点滴的家庭责任心,懂得为家庭、为父母付出。


淅爸育儿记


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的时候都常常用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应该也为我回报一些。这些看似是平衡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绑架。

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却从不回报,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定位出了错,付出这件事有问题。

我最近刚开完一场家长会,有一个家长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个孩子的成绩在班上中下游,但是还是属于认真学习的那种好学生,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之后感觉自己心不甘,家长会结束之后就带着孩子来找我,说我是不是改错了试卷。

答案是当然没有,是这个孩子的成绩就是如此,结果家长就当着我的面开始教育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为了你付出那么多,平时你学习我的都不敢出声,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为什么成绩还这么差,这样怎么对得起我。

我在一旁看着孩子也尴尬极了,家长对于这份伤心也是十分认真,但是的确是我第一次见这样付出的家长。

这个家长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可以理解,但是家长的要求就有些过分了,些许有些道德绑架,有的时候我们不关一味的付出给孩子更要明白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一、为什么家长一心付出,孩子长大后却不懂感恩?

看到这位家长我想到了之前遇到的一个朋友,她从小就是好学生,是我们身边的好孩子。可是令人想不到的就是她最后竟然和家里人断绝了关系,最后一个人外地打拼。

后来我了解到是她家里人从小就要求她这个,给他安排那个,让孩子觉得家长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所以这样久而久之孩子想要挣脱家庭的束缚,觉得家里包容不下她,于是她就自己单独发展了。

没错,很多家长一心为孩子付出,可是孩子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并不是孩子不会感恩,而是家长的付出让关系超出边际,使得亲子之间更加冷漠。

二、边际递减效应:超过边际,亲子关系容易淡漠

专业上有一个边际递减效应,这个效应就是指当一个事情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发挥到最好的作用,并不是一个事情的基数越大发挥就越好,有的时候还会呈递减状态。

放在家庭关系中很好理解,妈妈爸爸们想为孩子们创造一切付出了一切,可是这个一切已经超过了亲子之间的边际,让孩子们对这些条件产生递减的反应。

所以孩子自然而然不懂得感恩,反而会对这种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对父母的做法也感到不认同。

三、家长如何做好家庭定位,转变教育方式

要摆脱付出型父母的标签就一定要现在转变教育方式,重新做好一个优秀的家庭定位,让孩子和父母亲子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让孩子也能够理解父母的付出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1、不过多干预孩子

为孩子付出一切看上去是无私的关爱可实际上孩子真的能够承受吗,而且孩子对于这些事情上是否会有深刻的心理压力,家长们一定要明确这个边际线。不能过多的干预孩子,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2、注意细节教育

好的家庭是注意细节的家庭,很多家人之间相处都太过于粗枝大叶,家庭定位不光是为孩子们,如果真正对孩子们好就要让孩子们从心底里觉得,让孩子们打心底里感受家长的温暖。

这个时候细节的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家长们一定要多注意细节上的关系和照顾。

3、多考虑孩子需要什么

付出型的父母都是一味的付出给孩子,巴不得把自己最好的最喜欢的都堆叠给孩子们。可是这些对于孩子们是否真正需要呢,孩子们需要的可能并不是父母的一切,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心以及父母亦师亦友的引导。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是人之常情,但是并不是每个父母都给予了孩子最正确的关爱。只懂得付出的家长一定不是最优秀的家长,好的家长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尺度。


布衣学堂


感恩,是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是对他人的帮助付诸回报。感恩是生活中的哲学,是处世中的准则,是做人的大智慧。感恩是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亏欠的回馈。感恩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就是于无声处见真情。



家风决定孩子的教养与感恩

教养是气质,教养是品质。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无数次说过这样一句话,穷养富养,不如教养。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啃老族”、“官二代”、“富二代”,家贫出少年,名门出伟人,望族出英雄,这一切源于家风、家训,源于教子有方。孩子公众场合说话大声喧哗,不顾他人感受;孩子家里家外做事大大咧咧,不计后果得失。孩子在家不知孝敬长辈,在外不懂尊重他人,只知自己索取,不知回报他人;只知自己被爱,不知关爱他人;只求关注利己,不懂感激他人。这是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事出有因。家风就是门风,家风影射的是父母的教养,反映的是孩子的教养。有教养的人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懂宽容,有教养的人有高尚的情操,有教养的人必懂感恩。想让孩子有教养、懂感恩,父母预先要有教养、懂感恩。



家教决定孩子的爱心与感恩

最好的教育是家教,最好的感恩是爱心,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好衣服自己穿,是极端自私;好饭菜自己吃,是不懂分享;不知尊重他人,是没有礼貌;家务活不承担,是庸碌懒散。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拥有一颗帮助他人之心,拥有一颗向学、向善之心。爱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爱心能让家庭关系更融洽,让亲子关系更和谐。爱心能与邻为伴,与友为善。爱心能纯洁人的心灵,爱心能让人遇到困难之时深受鼓舞。爱心能让人化解矛盾,打开心结。爱心能让人少一份自私,多一份真诚。爱心养成始于孩子的小时候,存在并表现于大人、孩子的实际行动中,它既能让人看到希望,也能让人感受温暖,更能让人体会关爱。想让孩子拥有爱心,懂得感恩,预先从父母做起。



感恩源于父母的责任与感恩

不懂感恩的孩子是可怕的。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对家人、对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心怀感恩,对家人、对他人为自己的付出倍加珍惜,他一定知道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我情不自禁的要追问,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关爱,是不是剥夺了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是不是剥夺了孩子体验苦难的机会?是不是剥夺了孩子珍惜拥有的机会?是不是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出现孩子成年了不懂得感恩的现象,我还要追问,父母成年之后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对待亲情中,感恩了没有?孩子成年不懂得感恩,不是平白无故的。我敢肯定的说,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是父母的榜样示范出了问题,是父母的责任担当出了问题。自私自利,精致利己,责任缺失的父母很难培养出知恩图报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懂感恩,是不是因果报应。



面对孩子不懂感恩,做父母的要检讨自己、要反思自己、要拷问自己:如果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切大包大揽,不要助长孩子受之无愧的坏习惯,反让他们感到理所应当。同时,要约束父母的言行,改变父母的观念,提高父母的素质,做好榜样示范。一句话,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必先从父母做起。

我是若水:专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专注悟空问答。谢谢阅读!欢迎关注!(作者原创,版权所有)(图片二、三、四来自网络,联系必删) 2020年2月27日


若水12806


一来做好孩子的榜样,二来在他因此收到挫折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引导时机,千万别错过,挫折都是转机



无为小关


一个孩子不懂感恩,这是当父母的最大的失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且知道回报感恩,若人连这点做人的原则都没有,那还活个人干吗?真不知道将来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