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戰神李世民的背後——顯赫的家庭,異稟的天賦,高超的馭人

隋末,天下大亂,各路豪俠紛紛舉起反隋大旗,自立為王。唐朝開創者——李淵,也在這股狂潮之中帶領自己的三個兒子與眾多部將以太原為根據地起兵,南下長安。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淵在太原稱帝,國號為"唐",正式拉開了唐朝盛世的帷幕。

戰神李世民的背後——顯赫的家庭,異稟的天賦,高超的馭人

李淵攻克長安示意圖

從李淵起兵到其擊敗各個勢力一統天下的過程之中,四子李世民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先後率領唐軍破薛舉,滅劉武周、宋金剛,戰王世充、竇建德,數次在唐朝的危機關頭力挽狂瀾,為唐朝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滅掉了唐朝統一之後起兵反叛,攻下大半唐帝國的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徐圓朗,徹底穩定了唐朝的內部環境。

那麼,為何李世民能夠屢戰屢勝,以至於被盛讚為:"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戰神李世民的背後——顯赫的家庭,異稟的天賦,高超的馭人

《步輦圖》中的唐太宗李世民

一、顯赫的家族背景——隴西望族

在隋朝科舉制正式創立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選官任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此制度下的官員選拔主要依靠現有官員的舉薦。"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選拔有才華有道德的人參與國家治理,然而由於其"舉薦制"的侷限性,"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創立之時的初衷,舉薦途徑逐漸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是關隴貴族產生的直接原因。而李世民所在的李家,就是關隴貴族中的一支。

"寒門難出貴子"這句話在古代時期,特別是亂世時,是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的。隋朝建立之前,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和混亂是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各個分裂政權相互攻伐不斷,政權更迭速度極快,民不聊生。而隋文帝雖然統一了天下,並開創了史上有名的"開皇之治",國富民安,但是隨後的隋煬帝楊廣卻因為進攻盡力而導致國家再次進入了亂世。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亂世之中,書籍由於其容易受到損壞的特性,以及古時印刷術的侷限性,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資源。普通百姓在亂世之中的唯一目的就是能夠吃飽穿暖,努力的生存下去,因而幾乎不可能去費盡心力獲取自己想要的書籍來學習。但對於李世民所在的隴西望族——李家來說,書,正是他得天獨厚的優勢,李家世代為將,必定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和眾多兵書,能夠為幼時的李世民提供各種各樣的知識,在李世民這裡,只有"想不想"的問題,沒有"能不能"的問題。

況且,生在將相之家中,即使不主動學習,僅僅依靠耳濡目染,也比平常人家努力學習要強無數倍,畢竟,書是死的,只有親自上過戰場的將軍們,才能深層次的理解兵書的含義,而世代為將的李家,無疑為李世民提供了異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再者,父親李淵在隋朝也身處高位,隋文帝時期擔任多地的刺史,到了隋煬帝時期,因為突厥的屢屢進犯,李淵受隋煬帝委派鎮守河東及太原邊疆地區,同時,李世民也自幼從軍。因此,李淵在與突厥的戰鬥中,必定有著李世民的身影。而提升軍事才能最直接的途徑,莫過於直接參與戰爭了。

李世民的顯赫家世與自幼從軍,必定為其今後叱吒疆場奠定了基礎。

二、百戰百勝的秘訣——強大的洞悉能力

李世民數次在唐朝危急時刻力挽狂瀾,仔細研讀這些戰爭記錄,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他贏得的戰爭,鮮有依靠正面決戰取勝的。幾乎都是在揣摩對方的現狀,猜測對方的弱點之後,自己創造條件,以使用最強的兵力來攻擊對方最弱的弱點。應該依靠圍困取勝的,絕不主動出戰;應該抓住機會主動進攻的,即使兵乏馬困,孤軍深入,也會果斷出擊。可謂是"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唐朝建立伊始,在一路凱歌之後,李淵終於在進攻西秦薛舉勢力時遭到了慘敗。危急之下,只得派出李世民領軍進攻。公元618年9月,李世民率領唐軍進逼薛仁果駐守的高墌城。唐軍紮營之後閉營不出,面對將領們的主動請戰,李世民表示:

"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兵恃勝而驕,有輕我之心,待到秦軍心驕躁,而我士氣振奮之時,必可一戰克之。敢言戰者,斬!"

隨後唐軍圍困了高墌城六十多天,在城內的糧食消耗殆盡,士兵們軍心渙散之時,李世民命令唐軍全軍出動,在淺水原一舉擊破秦軍,除掉了唐朝建立伊始身邊最大的一股勢力。

戰神李世民的背後——顯赫的家庭,異稟的天賦,高超的馭人

潛水員之戰示意圖

隨後的公元620年,李世民運用了和對待西秦軍隊完全相同的方法剿滅了在唐朝北部大舉攻伐的劉武周、宋金剛勢力。

消滅薛舉勢力和劉武周、宋金剛勢力說明了李世民能夠做到"靜若處子",而在面對王世充、竇建德勢力的時候,則展現了李世民"動如脫兔"的一面。

在李世民率領唐軍擊敗王世充勢力並圍困王世充所在的洛陽城八月有餘的情況下,面對竇建德前來支援的十餘萬夏軍精銳。李世民手下的將領紛紛表示:"唐軍已經圍困了洛陽八個月了,人困馬乏,而前來支援的十幾萬夏軍均是竇建德的精銳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者發生戰鬥,唐軍的勝算實在是太低了"。

但李世民卻表示:"我們現在控制著易守難攻的虎牢關,可以用來暫時阻擋竇建德大軍。況且,如果此時退兵,那麼王世充必然會恢復元氣,而一旦王世充和竇建德兩軍聯手,一起攻打唐朝,那唐朝一樣很可能會失敗。因此,為何不趁現在將王世充和竇建德一起消滅,永絕後患?"。

最終,李世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依然圍困洛陽,另一路前往虎牢關阻擋竇建德大軍。

公元621年五月初一,李世民放出一千多匹戰馬在草地上放牧,同時放出消息,讓竇建德相信虎牢關內的唐軍已經沒有糧草,幾近崩潰。

竇建德信以為真,整備軍隊準備與唐軍決戰。由於虎牢關的狹窄地形,竇建德十幾萬大軍只能沿河佈陣,綿延數十里。五月初一深夜,李世民讓人悄悄把一千多匹戰馬收回,並在次日早晨帶領數千騎兵朝著十餘萬夏軍殺去,直撲主帥竇建德所在的大帳。瞬間十幾萬夏軍因失去了有效的指揮而混亂不堪,潰不成軍。虎牢關之戰也成為了歷史上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戰役。

戰神李世民的背後——顯赫的家庭,異稟的天賦,高超的馭人

虎牢關之戰路線圖

之後數次由李世民帶領唐軍發起的戰爭,都有李世民對敵軍狀況揣測的描述,而這種揣測,每一次都完全正確。

俗話說"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李世民簡直完美的做到了這一點。發現並抓住對方的弱點,是古今中外眾多將領畢生都無法熟練運用了技巧,而這一技巧,在李世民領軍之初,便已擁有。

三、不遺餘力的招攬人才

亂世之中,孤軍一人即使能力再強,也無法左右天下大勢。因此,招攬人才是李世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那麼,這件事他做得好嗎?

好!對於招賢納士這件事,已經不能用"好"來形容了,簡直可以稱之為"異常的好"。

在李淵準備起兵的時候,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

"密招豪友,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並且"傾財賑施,卑身下士"。

頻繁設下酒宴宴請各路豪俠,而且不分出身,不分技能,只要有一技之長,便能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而且還廣施錢財,沒有架子。李世民用這種手段招攬了自己的第一批人才,其中就有劉文靜、劉弘基等為李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物。

在隨後的征戰之中,平定劉武周,得到了大將尉遲敬德;收下了瓦崗軍失敗後的大將秦叔寶;攻破長安的時候順便得到了隋朝長安留守屈突通的效忠等等。幾乎每擊敗一股勢力,都會有大將加入李世民的陣營。那麼,為何李世民能夠輕而易舉的取得那麼多大將的信任呢?為何部將反叛的事情沒有發生在李世民身上呢?我想,主要因為以下幾點:

  • 用人不疑,給予部將充分的信任

在劉武周、宋金剛勢力被李世民擊敗之後,原本效力於劉武周的大將尉遲敬德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大喜過望,隨即任命尉遲敬德為右一府統軍,並且他帶來的八千個部下依然由他帶領。當時的兵部尚書屈突通得知此事,提醒李世民小心尉遲敬德叛逃。李世民對此一笑了之,沒有回應。

亂世之中,難有真正的信任,君不信將,將不信君。也許正是李世民在這樣一個充滿了懷疑的時代之中對自己的部將付出了百分百的信任,所以才換來了來自各個勢力的部將百分百的忠誠。

  • 能夠帶領部將共同建功立業

李世民自父親李淵起兵以來百戰百勝,戰功累累,乃至多到李淵已經沒有什麼能夠獎賞的了,最後只能創造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天策上將"來賞賜給李世民。

主將取得了如此大的戰功,那跟隨主將的眾多將軍們想必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叱吒疆場的將軍,哪個不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跟隨李世民,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足夠的戰功。這也是李世民部下完全衷心的另一個原因

  • 善待忠臣

李世民是歷史上少有的登基之後不殺功臣的皇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除了侯君集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被殺之外,剩餘的二十三人均得以善終。即使是犯了謀反罪的侯君集,在李世民下令殺他的時候也是泫然泣下。更是在手下大臣建議將侯君集剔除"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時表示"功是功,過是過,雖然他犯了錯誤,但他過去也為了我立下了汗馬功勞"。

也許有些人會說,誰會因為"善待忠臣"這個原因來效忠李世民呢?畢竟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得到善終。但我相信,李世民的部將,必然會在與他相處的漫長時間裡得出自己的結論。

戰神李世民的背後——顯赫的家庭,異稟的天賦,高超的馭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信息表

亂世之中,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良好的環境,足夠的天賦以及忠心的部下,那麼可以阻擋他奪得天下的,也許只有時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