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查士丁尼时代的哥特战争,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不仅在中世纪欧洲军事发展史占有一席之地,也对欧洲的民族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东哥特王国在托提拉的率领下,再次反抗拜占庭的统治,这一事件是值得史学研究者去探究的。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哥特战争

查士丁尼为了“重新征服西部世界,复兴罗马帝国的统一与荣耀”,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哥特战争(535——555年)作为查士丁尼时代最惨烈的战争之一,有很多方面值得去研究。尤其是托提拉在成为东哥特国王后,不断反抗拜占庭的统治。6世纪史学家约达尼斯在其着作《哥特史》中将托提拉称为“意大利不幸的制造者”。爱德华·吉本则写到“富有远见的托提拉是配得上为贝利撒留增添麻烦的”。

一、即位成王

540年,抵抗了拜占庭军队达6年之久的哥特人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贝利撒留率领拜占庭军队攻陷东哥特首都拉文纳。东哥特国王维提吉斯投降,并被押往君士坦丁堡。但是拜占庭人并没有兑现答应哥特人的条件和作出的承诺,相反“罗马官僚在重建意大利秩序时,滥用职权、巧取豪夺”,“激起了意大利居民的不满”。维提吉斯的侄子乌莱亚斯为了达到与西哥特王国联合起来对付拜占庭的目的,推举西哥特国王提乌迪斯的侄子伊尔德巴德为东哥特国王,乌莱亚斯认为这将会使他们“在同敌人作斗争时有理由抱有更具自信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波河对岸的利古里亚地区的东哥特人重新恢复了他们作战的勇气”。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东哥特王国

伊尔德巴德成为国王后,“用一切办法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励精图治地致力于为哥特民族恢复他们在意大利的主权。”然而不久伊尔德巴德被刺杀。若吉人拥立哥特将领埃拉里克为新的国王。然而埃拉里克并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情”,哥特人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埃拉里克没有能力来领导哥特人对罗马人的斗争,甚至公开宣称是埃拉里克“除掉了伊尔德巴德国王”。经过一番密谋之后,哥特人除掉了埃拉里克。拥立伊尔德巴德的侄子托提拉为东哥特国王。他“处事十分明智,行动也极其果断”,在哥特军队中有很高的威望。

541年秋,这位被誉为“东哥特人独立自由的最后守卫者”,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下令没收转向拜占庭方面的僧、俗贵族的土地,免除隶农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租税,吸收奴隶和隶农参加军队,并答应解放他们”。

二、率军反抗拜占庭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罗马元老院

哥特人在经历维提吉斯投降、伊尔德巴德被刺杀,而后的埃拉里克一事无成的混乱局面后,迎来了托提拉,这位东哥特王国“行伍出身,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同时又颇具指挥才能”。托提拉的军队在与拜占庭军队的作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对于拜占庭人来说托提拉“就像阿波罗一样不可战胜”。拜占庭所派遣的地方行政长官则认为“是上帝领导了蛮族,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托提拉为了达到围困罗马城的目的,率领部队进攻意大利南部重镇那不勒斯。他一方面向罗马人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例如在碰到罗马元老院的元老妻子们时没有对她们有任何的侮辱,而是“任凭他们自由活动”,为自己在罗马人当中“赢得了明智和人道的巨大名声”。另一方面率军占领那不勒斯周边城镇,并搜集金钱和征收国税,从而使拜占庭士兵在规定的时间内拿不到军饷,扰乱拜占庭人的军心。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查士丁尼大帝

为了增援那不勒斯,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重新派遣将领前往意大利,来负责指挥意大利各指挥官以及向前线士兵提供军需物品。然而这些部队以及救援物资都没能及时到达,那不勒斯迟迟得不到增援。而托提拉对那不勒斯市民以及士兵保证只要在三个月之内交出那不勒斯城,他就保证保护那不勒斯人的安全,并且“无论科农还是他的士兵都可以不受伤害地去他们愿意去的地方”,这进一步动摇了守卫那不勒斯城的市民以及士兵守城的信心。在久未得到拜占庭的增援下,科农率领那不勒斯士兵以及市民投降。而托提拉对他的俘虏“表现了如此宽大仁慈的精神,乃至人们没有料到敌人或者蛮族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而这或许也是托提拉的军队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托提拉在攻破那不勒斯城之后,将目标指向了“永恒之城”罗马。意大利战场的溃败以及罗马城的被围,对于志在恢复罗马昔日荣耀的查士丁尼是不能接受的。为了彻底解决意大利问题以及消灭东哥特王国。查士丁尼不得不再次派遣贝利撒留对付托提拉。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查士丁尼一世

但是贝利撒留此时并没有更多的士兵可用。这既与查士丁尼对他的不信任有关,“因贝利撒留深得贵族人心,查士丁尼对他非常疑惧,唯恐他功高压主”,进而哗变,不愿意给他过多的金钱和粮食。如同他在东方前线一样,军中反对派的掣肘、皇帝的猜疑和军援短缺使他无法施展军事才华。当然查士丁尼未能给予贝利撒留足够的军队和粮食除了信任因素外,也与波斯战事再起以及国内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的爆发有关,尤其是瘟疫的爆发。

贝利撒留在到达拉文纳后,召集市民和士兵,告诉他们不要和拜占庭为敌,然而成效不大。卡梅伦认为“哥特战争的后期,意大利人对于拜占庭人的到来不像以前那么充满激情了”。托提拉在得知贝利撒留没有足够的兵力同其抗衡时,决定进攻贝利撒留的军队。考虑到长此下去,拜占庭军队将会丧失更多的城市,贝利撒留决定派维塔利安的侄子约翰到拜占庭求援。但是约翰并没有完成任务。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在托提拉围攻罗马城时,远在拉文纳的贝利撒留根本无法抽出兵力去支援罗马。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拜占庭帝国

救援迟迟未到,整个罗马城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为此罗马人派出使者希望与托提拉达成协议,如果在约定的时间内得不到拜占庭军队的支援,他们会主动交出罗马城。而托提拉这次却没有像对待那不勒斯市民和士兵那样接受罗马人的提议,而是继续围攻罗马城。

饥寒交困下的罗马城,不久被托提拉攻陷。攻占罗马城后,托提拉给查士丁尼一世写信,提出和谈,两国恢复交战前的边界,如若不然他将会将罗马城夷为平地,并处死所有被扣押的罗马元老。而查士丁尼一世则对托提拉表示意大利战场是由贝利撒留全权负责,他只能与贝利撒留谈判。贝利撒留写信警告他最好不要毁坏罗马城。“或许贝利撒留知道如何利用托提拉的虚荣心”,托提拉竟然听从了他的奉劝。在将罗马城的大部分城墙拆除后,托提拉放弃了这座城市。放弃这座城市,对于托提拉来说是“愚蠢的行为”。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哥特军队

这也恰恰说明了托提拉及其领导下的哥特军队“擅长作战、进攻、劫掠,却疏于防守和建设”,这或许也为东哥特王国后来的战败埋下了伏笔。547年4月贝利撒留在托提拉放弃罗马城不久,便重新恢复了这座城市的城防,罗马城重新回到了拜占庭人手中。但是拜占庭军队在意大利战场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就此改变,军队处处败退,贝利撒留在意大利战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迫使他多次向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写信求援。救援迟迟未到,城池又陆续被托提拉攻陷,面对此种困难,548年贝利撒留决定派安东尼娜到君士坦丁堡利用她和塞奥多拉的关系增加兵力,扭转意大利战场被动的局面进而击败东哥特人。但是塞奥多拉却突然病死。不久贝利撒留被查士丁尼一世召回。

三、兵败塔吉奈战役

罗马城在贝利撒留被召回后不久再次被托提拉攻陷,此时的托提拉没有像上次那样放弃罗马城,而是决定将哥特人以及俘虏迁往此城。在拉文纳依旧在拜占庭人手中的情况下,罗马城成为了哥特人的临时都城,“再次扮演了许久未有过的政治象征”。意大利战场失利,被查士丁尼一世任命为意大利统帅的日耳曼努斯突然病死,斯洛文尼亚人越过多瑙河并不断侵扰罗马的领地,波斯人不断在东方制造战事。拜占庭陷于不利的局面。查士丁尼任命宦官纳尔西斯为意大利统帅,取代贝利撒留指挥哥特战争。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君士坦丁与查士丁尼

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纳尔西斯获得了足够的金钱和兵力。而且由于纳尔西斯得到了查士丁尼一世的授权,与贝利撒留的处处受节制相比,纳尔西斯“可以比较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为其以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拜占庭军队在到达塔吉奈后,与托提拉的军队形成对峙。552年6月底,双方军队在塔吉奈展开决战。但是托提拉却规定哥特军队在作战中只准使用长枪,不准使用弓箭或者其他武器。这样的战术以及武器装备,面对纳尔西斯以8000骑兵组成的新月队形,是毫无优势的。骑兵在哥特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且贝利撒留将“阿瓦尔人和波斯人骑兵装备和兵器,如马蹬和装甲,长矛和弓箭”融入到拜占庭骑兵中更是将这一优势提高了又一层次。这场战役纳尔西斯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作用,并将弓箭和长枪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弓箭与长枪的配合”。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拜占庭军队

但是不可否认尽管纳尔西斯“所采取的战略是成功的,但这恐怕与他拥有数量众多的军队分不开的”。在这场战役中,托提拉的军队遭到沉重打击,托提拉溃逃过程中被刺伤,在到达卡普莱城不久,这位“被庶民誉为比阿拉里克和提奥多里克还要优秀的东哥特国王”走到了生命尽头。虽然托提拉在与拜占庭军队交战中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军事谋略,但就此次战斗的布阵以及指挥而言,“他是不能胜任军事统帅的。”

卡梅伦则认为,托提拉是不愿意与拜占庭军队在塔吉奈进行决战的并且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也不是托提拉所希望看到的。托提拉的死也基本上宣告了哥特战争的结束。正如一位伟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意大利的命运允许托提拉在提奥多里克死后,或者在他的女儿阿玛拉松塔摄政后立即成为国君,那么他一定会使意大利繁荣昌盛,意大利人也就不会再想更换自己的君主了。”这或许是对东哥特王国的灭亡,表达出的惋惜吧。

四、结语

托提拉统治下的东哥特王国为了反抗拜占庭的统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东哥特王国再也恢复不到往日的强大,在不断打击下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查士丁尼“在地中海西部发动的战役使帝国的国库耗之殆尽,使巴尔干和亚洲各行省被忽略、易受攻击”。其他蛮族如“格比德人、法兰克人、日耳曼人,又侵入意大利”,带来了新的边境危机。“就在和君士坦丁堡隔黑海相望的东欧草原上,已经重新卷起一股不祥的游牧民族风暴。”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拜占庭军队

哥特战争虽然最终以拜占庭人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它“使拜占庭帝国征服意大利的战争成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延续了近20年,耗尽了拜占庭的财力和物力。与此同时,意大利人民也遭受了一场灾难。约有100万居民的罗马城仅剩下五万人。街道上空无行人,废墟上栽种了庄稼;米兰城被彻底破坏;富庶的那不勒斯被洗劫一空;肥沃的卡姆潘亚一片荒凉。”查士丁尼军队酿成的灾祸,与410年西哥特人的洗劫相比,更有过之。


拜占庭与哥特战争:意大利的劫难与罗马的发展

拜占庭军队

当然不可否认,“收复意大利,使得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基督教和古典文化的传统得以保留,拜占庭和远东的贸易得以持续繁荣,从而刺激了意大利城市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这对于整个中世纪乃至近代意大利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制度和宗教传统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哥特战争期间所发生的着名的战役、战例,对于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军事发展史以及开展武器、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