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

晋商以“乔家大院”闻名于世,徽商以“红顶商人”深入人心,同样书写过辉煌的冀商却被掩埋于历史的角落,冷僻不为人知。

清末民初,苍劲的北风卷着白毛雪,横扫着有着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古商道“张库大道”,来自张家口蔚县的商人王瑞昌带领马队行走在奇峰陡起的险峻峡谷中。突然,峡谷对面一队人马冲杀过来。顿时,血光冲天喊杀声四起……以上这些,是山东、辽宁等四家卫视2010年开年大剧《大境门》中的情景。该剧以张家口巨商王瑞昌为代表,讲述了一代冀商的奋斗故事。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


和晋商、徽商等其他商帮相比,长久以来,冀商被掩埋于历史的某个角落,冷僻不为人知。而如今我们所指的成体系的冀商,则是始于清,在清末民初发展鼎盛,其主要分为三个分支:一是开发东北的“老呔帮”;二是到蒙古经营的“张库帮”;三是以保定商家为主的“冀中帮”。

清乾隆年间,东北的龙湾(今吉林农安)一带招垦开荒,当地非常缺乏农具和日用品。河北乐亭县刘石各庄的农民刘新亭一直都是走街串巷的货郎,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做出了生平最冒险的决定——闯关东去搞长途贩运。刘新亭没想到的是,正是他,一手开创了日后的“老呔帮”。

刘新亭是个眼光敏锐的商人,为迎合东北的“开荒”形势,他用铁瓦大车从家乡收购了大量的锄板、土布和棉花运往龙湾,再把东北的关东烟、麻和粮豆等土特产品,运往京畿等地去卖。十年时间,刘新亭便获利数百万吊,“京东刘家”成了当年“北方四大家族”之首。

据乐亭县志记载,至光绪十五年,刘家在东北和关内开设的商号已达30余处,“满洲全境几乎无地无之”。在刘新亭经商成功的带动下,乐亭及周边滦县、昌黎一带的农民也纷纷离开家乡,到东北做起生意,自此,“老呔帮”在东北成长起来。

相比“老呔帮”、“张库帮”,“冀中帮”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斐然。安国支撑了全国78%的药业,与京城的“同仁堂”坐上了一条船;辛集承载了90%的皮毛业;沧州丁德山三兄弟创建了“东来顺”;冀州杨德山创建了“全聚德”;大厂铁百万成了京城珠宝玉器行响当当的大老板。再如,天津的食品三绝—— “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其始创者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北人。据说,天津城里竟也有个“小冀州”,商家林立,买卖兴隆。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


利润要紧,却不是唯一目的

有种说法,冀商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其“文商并举、培养人才”的独特商道。冀商一般出身贫寒,尤其是“老呔帮”,不少人还是文盲,有的只读过一两年私塾。在经商实践中,他们都深切地感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因此在发迹后,纷纷立下誓愿,决心捐资办学。哈尔滨的“同记”老板武百祥就曾提出,“公益要丰,私用要廉,捐资办学,培养英才。”

上世纪初叶,“老呔帮”每年都要将数千万银元捐于教育。上世纪30年代初,乐亭县的商人们在家乡捐资办起了164所中小学,遍及城乡各地,到解放前乐亭全县有4720名大专毕业生、76名留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学校受过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乐亭县更是拥有了“文化县”的美称,据考证,只有不到50万人口的乐亭,在解放后走出了9位院士、20多位将军,其他行业的专家精英也是数不胜数。

一些人称作冀人经商的共性——利润要紧,却不是唯一目的。就曾有人分析说,晋商将经商视为“命”;徽商视之为“路”,也就是抵达理想的唯一通道。而冀商呢,只把经商作为养家糊口、实现人生价值的“事”,做事,则只求无愧于心。心态放平,自然就少了“利益至上”的强硬姿势。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


衰落乃时势的无奈

有种说法:“荣极必衰”。前景本无限好的冀商也没能躲过厄运,它在最辉煌时,几乎瞬间便迈入了衰败。

据今天的学者分析,冀商败落和当年长期战乱、时事变迁密切相关。比如“老呔帮”旗下的“益发合”就是在1941年日伪政权公布“七二五停止令”后由盛转衰的,原因是该“停止令”一出导致物价冻结,配给制度全面实行。这对“益发合”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从此后“益发合”的营业急转直下。其后的国内战争更是导致其各地分支机构的相继废业。

如今,冀商曾经的辉煌都已成为历史的碎片。但他们确实是个值得记录的商帮,不仅在于,冀商一度是支持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中流砥柱。更重要的是,他们留给后人的那笔精神财富更为可贵,也就是司马迁所谓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有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或许可以为冀商的“侠义坚忍”作为注脚:“老呔帮”鼻祖“京东刘家”有个规矩,不与官家联手。他们也因此与奉系军阀结怨,在东北的所有商号都被张作霖查封。但他们宁肯伤元气,也始终不与“恶势力”为伍,做伤害百姓众生之事。

如此商者,不该被历史遗忘。

历史上的商帮

中国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并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十大商帮。指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山东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

晋商俗称“山西帮”,亦称“西商”、“山贾”。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发展到鼎盛期。清朝中叶,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形成山西“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晋商劲旅。

徽商与晋商齐名,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明成化、弘治(1465-1505年)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

“潮商”,是潮州商帮与广东商帮的共同称号,崛起于明朝后期。

近代晋商、徽商等因为固守传统而日渐式微,而潮商却伴随着海外移民的高潮而崛起于东南亚和香港、潮汕地区。这期间,潮商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度沉寂,但经过战后若干年的苦斗,又终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于香港及东南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