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在疫情時期也從容不迫的急診科:家有家規,科有科風

在疫情時期也從容不迫的急診科:家有家規,科有科風

隔離病房培訓急救技能和新冠肺炎防控

膠東在線2月26日訊(記者 許加薇 實習生 王藝臻 通訊員 李成修 馬瑾)每個週三的早晨,是煙臺毓璜頂醫院急診科集中開會學習的日子。康海主任帶著醫護人員一起討論這一週接診病人遇到的問題,學習新冠肺炎等疾病的相關知識。這個擁有一個有131人、眾多科室的“大科”,每天都井然有序的開展著工作。

在疫情時期,急診科除了平時的院前急救、急診門診、急診搶救室等工作,還臨時成立了疑似新冠肺炎病人的臨時隔離搶救間、疑似新冠病人的隔離病房,以及承包了全院輸液室的所有工作。急診科每天的門診量達到200到300個病人,120急救車每天的出診量基本都在30次,最多能達到50人。但是,疫情所帶來的更大的工作壓力並沒有擊垮急診科,反而讓這個已經習慣了辛勞工作的科室顯得遊刃有餘。

在疫情时期也从容不迫的急诊科:家有家规,科有科风

急診預檢分診處

“在沒有疫情的時候,我們每天的接診量都能達到400-500人,我們科室去年全年一共接診了17萬患者。因為疫情原因,下屬各縣市區的患者轉來的少了,我們的工作量也少一些。”康海介紹道:“目前疑似新冠病人的隔離病房的工作壓力最大,我們也投入了更多的力量。“

急診科的疑似新冠病人隔離病房的工作十分繁重,不僅要負責取咽拭子標本診斷病人是否是新冠肺炎患者,還要護士24小時及時看護病人的狀況。新冠肺炎的病人比平時的病人面臨的情況壓力大得多,因為隔離期間家屬不能陪同,看護工作全都是由護士來執行,在隔離病房的患者年齡最大的能有85歲,年長的病人本身就體弱多病,經常有一些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或其他疾病伴身,風險十分高。還有一些兒童也有兒科的疾病,其他年齡段的患者還有神經系統疾病等等意外狀況,這都給醫護人員帶來巨大的壓力。

在疫情时期也从容不迫的急诊科:家有家规,科有科风

隔離病房目前有6位醫生9位護士,4個醫生輪夜班。“在隔離病房工作,每天都提心吊膽的,害怕患者出什麼事情。不像普通病房那樣隨時可以進去,這裡每次查房都要穿厚重的防護服。我也是第一次穿,防護的是不錯,但是穿著不舒服,一會就滿頭大汗,而且護目鏡戴久了眼睛也受不了。”隔離病房的副主任醫師林宏揚說。

在疫情时期也从容不迫的急诊科:家有家规,科有科风

隔離病房查看患者情況

與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急診科要保證綠色通道暢通,急診患者在急診科搶救處置後,要分流到各專業科室繼續診治。既要保證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又要進行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隔離篩查。急診隔離病房更需要認真把關,把好進和出兩個關鍵關口,所以新增的隔離病房有15間不能達到完全的飽和狀態,一般康海會讓病人數目穩定11個,但這也是不小的工作量。

康海的工作中心也放在隔離病房,早上八點到晚上五點是工作時間,但幾乎六點半她才會離開工作崗位,而且很多時候中午午休的時間都沒有,要持續工作10個小時左右。“我只有初三歇了一天,其餘時間都在工作崗位上,很多同事也都像我一樣。”康海說,沒有人抱怨,我們已經習慣了,能幹急診的都是能吃苦的人,我們的努力是全年三百六十五天的。

也正是因為常年一起奮戰,急診科內部十分的團結。在初三通知取消假期的時候,急診科所有的醫生都回到醫院,包括3位近60歲的,主動請纓去門診,康海覺得年齡太大的醫生身體不好,不想讓他們太過勞累,沒有給他們排班的打算,但是老醫生們堅決地說,不讓我上不行。有經驗的醫生們主動說,年輕的孩子不熟練,我多上幾個白班帶帶他們。而年輕的醫生更是讓康海感動,每個人都爭著說這個班我可以多上。

在疫情时期也从容不迫的急诊科:家有家规,科有科风

護士摘下口罩後的面部壓痕

急診普通病房的責任組長曲芸主動請纓到隔離病房上第一個夜班。為了方便大家工作,她將當天晚上接病人的每一個細節要注意的事項做了一個流程;年齡大的醫生不能值夜班,所有的年輕醫生全部舉手頂替崗位;醫院的防護用品每個人都省著用,為了能省下來給支援湖北的醫護多帶一個…….“就好比心肺復甦,“康海說:”過程中誰應該負責氣道,誰應該管按壓,誰應該記錄,誰應該輸液,分工明確。我們把這種搶救病人精神融匯到了科室的管理和日常工作中,沒有個人英雄,都是團隊的力量。這是我們科室一代一代的流傳的風氣,是我們的科風。”負責隔離病房的副主任醫師林宏揚也對科室的團結十分感動:“我們科室真的特別團結,最能體現在溝通上,不管是醫患之間的溝通,還是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整個過程都特別和諧,都能建立有效的溝通。”

在疫情时期也从容不迫的急诊科:家有家规,科有科风

護士摘下口罩後的面部壓痕

“急診不僅需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能力,還要有勇氣和智慧,隔離病房是主動請戰要來的,”康海說:“急診科最適合這個工作,首先常年的工作讓我們在心理上就不害怕,再加上我們每個專業的知識都會一些,各個專業的病都有了解,全面綜合的專業素養和應急能力都足以支撐這個工作。”

事實也證明急診科確實能勝任這份工作,疫情的發生沒有過渡期,一切來的都很突然。但急診科作為前鋒,沒有猶豫,也沒有後退,從容的應對每一個困難。支撐著他們的,是同事的鼓勵,是家人的笑容,是患者的“謝謝”。

的確,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團體的力量確實正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