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道德經》第27章,“善行者無達跡”,是什麼意思?

泰和道安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段話是老子對水風井卦的領悟。

水風井:水為智取;風為率性而為,似乎毫無章法,故曰大迷。

井卦的主旨是分權制化,垂拱而治——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自然而然而井井有條;無主而治而生生不息。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文中的排比,並非單調堆砌鋪墊,其實對應井卦下五爻變。善行無跡是井初變需,是順勢而為,聖人為道(立憲)。善言無瑕是井再變既濟,元亨利貞,善法良治。善數不籌是井三變屯,反覆其道,歷歷在目,如同總統選舉,四年一屆,不算而無遺。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善行善言,非聖人難以開啟。何得要妙(火雷噬嗑,效法五行生剋),何以解憂(地雷復,資治通鑑);何得治人(水天需),何可賤師(地風升,民主)!

不得洛書解易之法,何達老子深意。


洛書圖解周易


“善行者,無達跡”,是說,善於行路之人,所過之處,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因此無法追尋。引申而言,善於行事之人,會循道而行,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之中做好了,不會留下任何影響,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而一切又是那麼的和諧。自然之道,便是如此;用在修身之道上,身體康泰,精氣神飽滿安閒,長生久視之道也;用在治國之道上,循道而為,決不妄為,為於不知不覺之中,卻好似什麼都沒有做,“無為而治”,此之謂也。

葉尾守宮 壁虎擬形 渾然一體 難覓其蹤

就字義來講,“善”,是善於,是洞察其道,循道而行,因而體現高超的技巧和智慧;“行”,是行路,引申為行事、行道;“達”,是經過,到達,較晚的《老子》版本寫作“轍”,是車輪留下的痕跡或經過的路線;“跡”,是痕跡,(不良)影響。因此,本句字面的意思,是善於行路之人,所過之處,不留痕跡,因此無從追尋。

就自然之道而言,動植物之間猶如五行的相生相剋,叢林法則所體現的弱肉強食,都是隱藏行跡和追蹤行跡的生死博弈。因此,捕獵者與被捕獵者之間,是一場生死遊戲,捕獵者努力去追尋獵物的蹤跡,而被捕獵者則根據自身所在的環境,千方百計掩蓋自己的行跡,在特定環境隱藏自身形態的,叫做“擬態”,如馬達加斯加的特有的壁虎葉尾守宮形態與枯葉無異,而北方冬天的雪狼則隱藏在雪原背景。被捕獵者隱藏了行跡,捕獵者則無跡可尋,這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實力與智慧就是這樣得以不斷演進和提升。

就社會治理而言,盜賊與官府,實際上是基於罪證的博弈,是一場偵查與反偵察的遊戲,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明的盜賊,作案不留痕跡,因而官府找不到罪證,也就可以逍遙法外了。而高明的巡捕,就要從犯罪現場有限的痕跡之中,尋找出蛛絲馬跡,以便能夠順藤摸瓜,找到罪犯,將之繩之以法。古代社會最難管理的,大概就是江湖遊俠,如果能像喬峰大俠一樣內力深厚,更兼降龍十八掌所向無敵,自然是好,但這樣內外兼修之人實在太過少見,退而求其次,學到段譽王子那樣,凌波微步去留無痕,也是好的,至少可以做到打不過躲得起,乾脆讓對方打不著,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逃之夭夭。

就帝王之道而言,皇權至高於無上,最怕的是別人起了覬覦之心,非分之想,有空可鑽,有機可乘。因此這個位置,天下人都在盯著,特別是那些離皇權最近的皇親國戚,高官顯貴,因此圍繞皇權的爭奪,最是慘烈,集中體現在皇儲太子之爭,因此“無情最是帝王家”。在這一點上,秦始皇帝就沒有做好,自以為天縱英傑,雖然深愛公子扶蘇,卻是遲遲不肯立除,總是幻想著長生不老,把這個皇位永遠地坐下去。秦始皇帝的暴崩,與北宋司空薛居正大人大概相同,是因為扶持了道家的丹砂造成的,事發突然,令人措手不及,因此使得大才趙高有機可乘,倉促之間,權衡之下,養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二世胡亥便繼了位,大秦帝國短短數年便大廈傾頹,灰飛煙滅,千載之下,令人扼腕嘆息。秦始皇每次出巡,場面盛大,還引發了太多人的覬覦之心,非分之想。太史公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高祖嘗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天下看到秦始皇帝出巡場面的人,何止千千萬萬,一旦有了機會,六國的忠臣義士和熱血青年,就會打著各種各樣的旗號,開始造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何止楚國呢?六國亡國之君,亡國之臣民,有太多太多人希望暴秦滅亡,恢復故國,因此希望刺殺秦皇之人,不可勝數。要想確保安全,必然加大護衛,必然勞師動眾,必然勞民傷財,必然消耗國力,實乃失策。俗話說狡兔三窟,英明偉岸的秦始皇帝,確然不如高坐咸陽宮殿,靜觀天下之變,消弭禍患於無形,才能確保大秦帝國社稷長治久安,而乃四處巡行,不知止息,殊不知“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以致亡身覆國,大秦帝國如同劃過天際之流行,曇花一現。所以,帝王應該自重,端坐咸陽宮室,因為真正的“大行無跡”,便是“抱朴守一”,垂拱而治,打聽天下的消息,自有萬千臣工,又何必心存僥倖,事必躬親呢?

善行無跡,用在治國之道上,就是必須作為的,就不事張揚,循道而行,悄悄做到,不留任何不良影響;不需作為的,絕不輕舉妄為。這樣外人看起來,君王好像什麼都沒做,一切又是那麼的和諧,而在天下百姓看來,“民皆謂我自然”。這便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最高境界。

巡行帝王 浩浩湯湯 如此者也 丈夫自當

【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


泰和道安


“善行無轍跡”,字面意思是善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痕跡。 真的如此嗎?

這句話中關鍵字是第一個字“善”。那麼,對於《道德經》來說什麼是“善”? 《道德經》不講人的善惡。如果說人的善惡,就違背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道德,是“尊道而貴德”。看《道德經》如果一切圍繞著“尊道而貴德”來看,就會發現《道德經》真的就講了“道德”兩個字。其他的治國、修身、養生、兵戰……都是為了說明“道德”二字而舉的例子。

按《道德經》“尊道而貴德”的思想來看,“尊道而貴德”是善,反之則為不善。一個人既然“尊道而貴德”,那麼行事就必然會順應自然,順應事物的規律,不違道與德。一句話:順應自然規律就是善。

轍是車轍,轍跡是車軲轆留下的痕跡。 行就是駕馭馬車。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特性,既道。馬車本身也有自己的道、自己規律。“尊道”在這裡是尊重馬車本身所獨有的特性。如何才能“尊重馬車之道”?這就必須學習。《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

馬車是馬和車。馬有馬的脾性,車有車的特點。要想馬好好拉車,就必須順著馬的脾性。馬累了,就讓它休息一會;馬餓了,就餵它吃草料。假如,駕車的人自認為是馬車的主人,馬累了不讓休息,馬餓了不讓吃草料。如果馬的脾性好,是一匹老實馬,任勞任怨,任人驅使,馬就有可能病倒,再也無法幹活,嚴重的甚至累死,一命嗚呼。如果馬的脾性不好,是一匹倔強馬,一根筋,性格暴躁,輕則罷工不幹,重則會尥蹶子,把車子弄翻,甚至來個車毀人亡,同歸於盡。同理,車有車的性能,如果不按車的性能來用,輕者車損,重者車毀人亡。



《道德經》中說:“將欲取之,必故與之。”你想要使喚馬車,就必須讓馬吃好喝好休息好,就必須把車好好檢查一番,該修的修,該補的補。放低姿態,尊重馬和車自身之道。不要認為自己是馬車的主人就隨意使用馬車。這就是“尊道”。

《道德經》中說:“為道日損”。駕馭馬車,不違逆馬和車固有的特性,這就是損,損掉違背馬車的特性的想法與行為。

如何使用馬車,這是駕駛者的德行,德行好的,放低姿態,尊重馬和車自身之道。這就是“貴德”。也就是《道德經》中說的“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下”就是放低姿態,放下身份。

“善行無轍跡”:按馬車本身的規律駕馭就不會有痕跡。

豈止是駕馭馬車如此,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比如管理一個公司。

老子接下來又舉數例:“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都是為了說明依照道德行事的後果。

按照事物本身的特性做事,這是“尊道”;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事物的特性之上,這是“貴德”。尊重事物本身特性行事,必然不會引起事物本身的抗拒。沒有抗拒就能長久。這就是長久之道,這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所以:“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說的是長久之道、無為之道。


xhscfq


寂靜的夜,孤寂的心在夜空中游蕩,風不經意間襲來,打了個寒顫,流星劃過星空,似乎更暗了。薄寒披衣信步,暖日之夜,怎麼會冷呢?幽隱中的小蟲發出絲絲之聲,被風碾過的痕跡,卻還在追尋,倏忽是追不到的,何必費神呢!

這是我當時的心跡。可尋乎?愛人謔言:你這是從七院跑出來的嗎?

莊子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化跡於冥漠。

何謂“善”,和合陰陽也,何能和合陰陽,其同《陰符經》所言:“三才即盜,三盜即安”之“盜”機,人能識得“盜”機,彼此相安。

老子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神炁相依也,君民一體也!

自性乃一身之主,君也,心神也,處上,雖有榮觀,卻燕處超然。此君統領一身,處上而民不重,處下而民害。三豐祖師曰:“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心神”、本真之“自性”果不動乎?非也!氣行神隨,氣止神駐,神氣相抱,融融洩洩,勿忘勿助,以無有入無間,入於無何有之鄉,無為之道也!如此,何跡可尋?

民者,炁也。神炁混然,倘神之態自若,炁之狀若何?“民”無巧利爭競,一炁周流,秩序井然,一身舒泰。人能有此神氣交融之行,豈不為無轍跡之善行?


微妙玄通冰激凌


🌿🌸善於駕車行路的不留轍跡。接著老子又說: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關門的不用門閂也無法打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也無法解脫……如果不能這樣,有智慧卻在迷中。引申意義:無為而治。

大行無跡,大道無為。真道無言,非行莫知。欲知其真,親身躬行。


認樸明心


老子《道德經》二十七章原文為: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不用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段話若放在今天的語境下來理解,大意是這樣:

善行路者不留車跡可追尋,善演講者不留瑕疵可指謫,善計算者不依託工具,善保管者門不上鎖卻打不開,善結盟者不用文字協議卻能讓各方守約。

至於聖人則善於挽救人類,且不放棄任何一人;善於拯救萬物眾生,也不放棄任何一個。這種胸襟的光明博大可稱為襲明。

所以能幫助人的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能幫助人的人,則是善人的學生。但切不可讓這樣的老師尊貴,也不可不愛這樣的學生。這樣表述看似大智慧其實是大迷惑,這就叫做要妙。

老子此章,貿然解讀,相對燒腦。若能全篇通讀,便會頓覺透亮直白:原來讀老子竟然如此簡單!


劉怯之


會養生的人,吃飯喝茶飲食之間就把小病的苗頭給去了,那裡還輪得到抱恙了才養?但是世人看到的不過是這人只是吃吃喝喝啥病沒有。

會採訪的人,和你嘮嘮家常聊聊天基本就瞭解情況了,然後著手解決問題。其實你感覺就是聊個天罷了。

潤物無聲,就這麼個事兒。


遁世迷糊人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上善若水!

《道德經》給人類指出進化方向,而老聖騎牛西去不留蹤跡!

這就是對善行者,無達跡的最好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