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

韩新文


一首诗是否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虽然是因诗而异,因人而异,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情感。可以说,没有感情的诗歌,不是好诗,是不可能和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

一,诗歌的感情色彩,不但决定了诗歌的主旋律,也是是否能感染读者的先决条件。

“不能感动自己的作品,是不可能感动读者的”。而诗歌,则更是如此。

一首好的诗歌,或寄情于景,或感物伤怀,或怀古吊今,无不寄浓情于诗中,藏爱恨于字里行间。

如贾岛的《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的这首诗,很明确地告诉作诗者:作诗不但是字词的锤炼,更要把诗人浓厚的感情触入诗中。

如毛泽东,胸怀故国河山,每言诗,豪情奔放,恣肆汪洋,一似飞瀑迸珠,又如大河奔腾。正因情浓,故藏意愈深,方可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诗人的家国情怀,不但决定了诗歌的生命力,更能融动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大凡有成就的诗人,即便他们的个性气质截然不同,但都具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喜乐着人民大众的喜乐,忧伤着万千百姓的忧伤。“功夫在诗外”,正因为他们和人民大众融为一体,所以才能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杜甫,他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疾苦和悲惨遭遇。他以饱蘸浓墨的笔融,把忧国忧民的满腔悲愤融了他的诗中,使人读后,感同身受。

综上所述,诗歌能和读者产生共鸣,乃情感也。


黄土情愫


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是个不现实的问题,现实的中的共鸣是跟风起哄,诸如明星大腕代言保健品,振臂一呼“头不疼了,眼不花了,走路也有力气了”,然后大家跟风抢购,这就是是现实中的共鸣。

已故诗歌作者海子,15岁考入北京大学,从1982年到1989,海子创作了200万字的诗歌,出版了《土地》、《海子的诗》等4本诗集,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最高文学奖之一——人民文学诗歌奖。朱大可——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飞跃。姜冰——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疼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严杰夫——要么向现实妥协而成为精神死去的人,要么永远不低头,仍成为肉体死去但精神不死的一柱光芒。海子寻求的共鸣代价高不可攀,但生前潦倒不堪,死后光芒四射。这个代价我们付不起,付起了也不一定石破天惊,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信。

浅显直白的作品是生活化的文学艺术,朋友、家人、老师、弟子视为平常,陌生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他们靠颜值和人情下定论,权威是后知后觉的公平公正。

深奥莫测之于李敖,当面对人讲“我的前卫就是我的锤子,我的后台就是我的脊梁”。事后被人提醒,你被李敖不带脏字把你骂了,这时候的恍然大悟能算共鸣呢还是算语言文学的胜利呢?

陕西民歌。老百姓自己唱着玩的。“哥是天上一尾龙,妹是地上花儿红。龙不翻身不下雨,雨不打花花不红”。老百姓甚至可能是文盲的水平,就能够把诗歌艺术玩的这么顺溜,再说不能共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最近本人习作了一首诗歌体,没有琢磨修改一稿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作者沉醉在诗中,读者欢乐在歌外吧。拙作附下:

《李白的月亮》

李白写了一首诗

又给我家寄来一个月亮

儿子站在窗前

我在院中仰望

老爷子在阳台赞叹

那是

李白的月亮

李白的月亮~诗~书,儿子~少年,我~中年人,老爷子~老年人(这是原文的注解)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读书的态度,少年仅能从缝隙中窥见一点皮毛,中年时方悔读书迟进而用功去学习,老年人是以欣赏的态度读书,进而去把玩体会。

总而言之,共鸣这东西就如两个人隔着一层薄薄的窗纸,无论彼此先后是谁捅破它,是为共鸣产生。一直都不破那就从头再来吧。


斤斗山下


我是爱读书的【十二十页】,我来回答:读诗歌,我个人比较喜欢读唐诗宋词,其次是现代诗。因为唐诗宋词内容比较丰富,可选择性强,仅陆游一个人就写了9000多首。通过对唐诗宋词的研究,我认为要想让读者产生共鸣要做到如下三点:第一让读者对语言有震撼的感觉,第二让读者对意境有所向往,第三让读者对诗人有崇拜之情,至少具备其中一点才能产生思想共鸣。

语言的震撼力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步

现代文章很多靠标题吸引人,无论用什么吸引人,如果吸引不了人根本谈不了共鸣可言了。但是在古代诗句中,诗的“名字”也就是俗称的“标题”,对于人的吸引力都不起决定性作用。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这三个字可能吸引不了你,但是诗句一定是可以吸引你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只要是诗句,都是靠语言魅力先吸引读者,在领会其中含义。

1、诗句的震撼力

  • 论场面壮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论雄心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论爱好:“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论品格:“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到底什么职业才能写出如此震撼力的诗句

  • 做官可以写好诗,例如曹操、苏轼、岳飞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读书人都希望成为国家的栋梁。

  • 老师可以写诗,例如程颢、朱熹等。隋唐科举之前,做官几乎被名门望族垄断了,隋唐之后,也只有举人和进士有机会做官,处于读书人金字塔底层的童生和秀才,能出任教书先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 农民可以写诗,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晚年被削除官职的辛弃疾。这是很多诗人都从事过的职业,尤其是寒门子弟,耕读几乎是每个人都必经之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世俗外的人可以写诗,例如南朝的释宝月、唐代的寒山,中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诗僧”,就是会写诗的僧人,唐代四大女诗人有两位是道士。

无论现代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热爱文学,热爱诗句,都可以成为诗人,例如最近钟南山老人家,就有很多人为钟老作词写诗。写诗即不仅是为别人看,还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

诗句的意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唐诗宋词是古代,乃至现代文人墨客的珍宝,很多古代的诗集流传到现代依然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特别是在唐朝和宋朝的时候,写诗已经成为当时流行的趋势。当时的诗词就如现代的电影,吟诗作画成为人们消遣的娱乐方式。古代诗人都在哪什么意境下写诗呢?

1、船上,例如:白居易《船夜援琴》,李白《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苏轼《舟中夜起》等等

2、亭中,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等。

3、楼上,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

有坐船游湖,有亭中赏月,有登楼观景等等意境,在此情此景下创作出来的是肯定是描写的当时的情景,所以环境是影响创作的原因之一,在合适的意境下才能写出合适的诗。

写诗离不开意向,意向又必然寄托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要想理解故事,就有必要再平常的学习中积累传统意向。

从一首诗中了解一个人

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表面是描写的是诗人站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景象,似乎没有多少深度。其实我们了解了诗人这一时期的遭遇,就能看出其中的深意了,在这期间由于某些奸臣小人的谗言,被贬到荒远之地,在这中间诗人感受到了仕途的险恶,于是把感情寄语在诗中。

2、“诗佛”王维,中年后,好道,置身于终南山,寻求自身内心的平静,生活的安宁,过幸福的小日子。看多了世事云烟,只想静一静。这是一种真正的静,所以能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将所有的事情放下,和山水融为一体。

3、五柳先生陶渊明,他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表明了自己放飞田园的乐趣,桃花源成了他心中的理想。

首先,所谓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体现、是理念和思想的表述。在古代,科举取士就是通过一两篇文章,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用,也就是文章写得好,可以当官。即便现在,作文也是高考中分数最多的单题。由此可见,自古以来,通过文章判断一个人都是得到公认的。

其次,文学作品体现了一个人的志趣、爱好,是对家、国和社会的情感认知,是对前途、事业的感悟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展示,也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

【最后总结】

诗歌带个我们很多励志的内容,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诗人的智慧,学习苏轼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豁达独处,抓的起,放得下。学习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习杜甫的家国情怀,平民情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你孤独时还可以吟诗一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排解孤独。

不管怎样的情怀与境界,都是诗人内心的写照,没有高低之分,但因装了不同的内容和志趣,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对社会做了不同的事情,从而有了巨大的区别。


囊萤映雪,韦编三绝,耽书成瘾,笃信好学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文化感悟我是【十二十页】,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谢谢!

十二十页


如何一首诗能与读者产生共鸣?首先诗人要用真情实感写诗,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代苍生发言,为万众申诉。心系天下,关注众生。歌人间正道,叱世上不平。真挚之情,发之于诗,必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用近来发生的事情举例!疫情暴发,医护人员抗战在一线,夜以继日,辛劳万分,有的累倒在岗位。如此事情不胜枚举,我们借之于诗,由衷赞颂,心与读者联在一起,必令人有泪如倾!

如果为文造情,无病呻吟。没有任何思想,甚至粗俗鄙陋。自然遭人唾弃。

所以要引起共鸣,必须有真情实惑,言之有物,郑板桥云: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确实精辟,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杨志勇68


一首好的诗歌,一般都是将心情寄语景物,用讴歌景物的方法,折射作者的心情。做到感悟深刻,用词精炼,立意新颖,不落俗套,毫无迁就违和之感。读者读完之后,发现,他想表达但又不知如何表达的心情,让你在字里行间和盘托出。达到这种效果的时候,共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高铭川的铭


看到这个问题,作为非常喜欢读诗写诗的我,很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一点:

我觉得诗歌就像人一样,要讲究,要认真对待,字字珠玑就如一个靓丽的女子,拖拖拉拉就如一位不修边幅的妇女。给人的那份清爽和舒畅就在字里行间。  

首先写诗先不说前奏,也就是构思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说是灵感到来、提笔成章之前的那一刻。在不同的状态下,有的需要几天,有的需要几分钟,每首诗都不相同。但是作品一旦落成,应该认真的读与思考。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与主题相符;看句子够不够新颖,够不过流畅;看结构是不是符合常人思维逻辑;哪怕有一句改动,也要重读一遍。有的时候,修改比创作的时间还要长。  

诗歌不像散文、小说,有优美的语言或奇异的情节就行。诗歌要字字珠玑,不论古诗还是现代诗,多一个字都不要,从上到下都是亮丽的,标题、格式、标点,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东西,也影响着诗歌的美。无论哪一个细节出现瑕疵,都会给整首诗打折扣。诗歌的深度和广度是无止境的。我也不是以一个高人的姿态说三道四,我只是想说,我会很认真的对待写诗这件事情。

第二点:

写诗要追随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真实的感觉去写,那份真实的情感才会动人心弦。这样是诗才会有灵魂,才会百读不厌而历久弥香。

当写完一首诗时,最好不要去找别人修改。因为别人不能准确的掌握你想要表达的主旨,别人和你的心情、思绪、情感、心怀都不一样,就算可以从阅读中感觉出一些,但是,因为生发的时间、状态、心情等等不同,也会有微妙的变化,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即便是修改了几个字,也会与你的初衷有所偏差。

举个例子:我有一位朋友,他黎明写出来的诗,让我看了,有了第一印象。到了中午又给我看了别人给他改过的诗。他问我,改后的诗是不是比没改的好。我说,看起来没有多大出入,但是没有了原始的味道,少了那种晨曦的朦胧感,少了那种清冷的涩涩的意境。他说,的确是这样,还是保持原诗吧。

所以,我写诗都是自己修改,会跳出诗来,以一个陌生人的角度去读,看能不能顺着诗意的走向而明了,能不能打动自己。哪怕是很微小的感触,也应该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或者主旨。如果当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会放一放,隔天再去品味,看是不是依然能够打动我,是不是还可以再强烈一些,如果是,它便有了生命。这时,我才会拿出来分享,听听其他人的意见,看有多少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共鸣点在哪里,欠缺又在哪里。  

隔一段时间,我就会重读以前的某些作品。再次读起,依然会让我想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每一个细微的思绪,那种感触,一如当初。如果有不妥贴的地方,仍然会修改。我希望我的诗是有灵魂的。  

说到灵魂,再举个例子。我先后读过一位朋友的同一首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时隔一年我再次读起,泪水依然流淌。为此,我记住了那首诗的作者,并就那首诗写了一篇随笔《诗魂永驻》。那首诗的灵魂一直在那里,那种不期而遇的感动是情不自禁的,没有预演,结果却是一样。这样的诗才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诗才有生命力。

第三点:

明确自己的诗观,写出自己的风格。我的诗观是:诗是心灵的自白书。我的风格是:冷抒情。我找了好久,才与它们不期而遇。

个人感觉写诗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也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性去写、用自己喜欢表达的方式去写就可以,因为这才是不做作、不矫情、来自心底的声音,也只有这样的声音,才会与读者的心灵撞击、感同身受,才会有如饮甘洌的清甜。  

也许我和其他人的写法、看法有些出入,或者说观点也有不同,但是我们写诗的宗旨或者说目的应该是一样的:每位作者希望自己的诗作是精致的,而不是粗糙的;能够让人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不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能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或有所启发,而不是夸夸其谈转眼成过眼烟云……

以上只是个人对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一点浅谈,晓霏愿与众位诗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叶晓霏


诗歌如何让人产生共鸣?如果是在大学堂里上课,那就得用理论的形式讲解,但那种方式是讲给大学生听的,在这里是要用简单通俗的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比譬,我们参加一个葬礼,当哀乐奏响,亲人们痛苦流涕撕心裂肺地哭嚎时,看热闹的和帮忙的是不是也会被气氛感染,陪着悲伤流泪?这样的话就是产生了共嗚,此时此刻绝对没有一个人笑得起来,除非是血海深仇的敌人对手。参加喜宴婚庆,没有一个人不高兴的,气氛到了,人不高兴也不行。这也是共嗚。说到诗,没有真情实感千万不要动笔,免强写出来了,也是一杯白开水,不如不写,要多读好诗,好诗的立意好,这是诗魂,诗魂是悲天悯人,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立意低了,只看到三尺远,那样的诗再怎么玩弄技巧,也只能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能有多大的道行?但是立意好不能写口号,口号诗是不可能产生共鸣的,因为口号诗有感无情,经不起品味,共呜这种感觉因人而异,蜜蜂爱香花,苍蝇喜臭肉,都是共呜,但香臭立分。作者喜欢什么能从诗词里表达出来,写诗先做人,人立正了,诗在探索中写,只要不被人讽刺为臭肉,即使不能引起共鸣,也是成长的开始。


河九龙


诗歌如何让读者产生共鸣?

一首好诗,不但要音韵流畅,朗朗上口,还要具有言、情、志的诗歌要素,还要有深厚的人生哲理,让读者读过之后,引发思考,发人深省,打开人的情感心扉,引发人的共鸣。如著名现代诗人汪国真有一首诗,读过之后,令人难以忘怀,特能引起人的共鸣:

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紧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好的诗歌能让读者引发共鸣。诗歌切记浅薄,切记无病呻吟,闭门造车,那样的诗歌肯定没有生命力,也不会有读者。





老话儿说


伸张正气动真情,

文采飞扬笔墨精。

关爱民生存大义,

黎民心愿用心听。








费玉山905


诗歌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文学形式也是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诗歌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让别人能读懂,不要故作深奥。如果不是平仄或韵律限制,能用水草不作“蒹葭"、能用荷花不作“菡萏",就是尽可能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语言写诗。

第二,要言之有物,一首诗,想说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什么观点?都要明明白白,我读过有些诗,通篇堆砌词藻不知所云,这样的诗如何让读者共鸣呢?

第三,写诗要讲究韵律,节奏。读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不拗口。

第四,能短写的诗歌不要曲意拉长。

我个人理解,这样的诗歌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