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都說好攝影作品並不取決於好器材,那為啥大家熱衷購買好的器材?

鄉拍鄉土


好器材不等於好作品。

好器材更有利於創作出好作品。

好作品不一定用好器材才能創作出來。

1、有好器材就能拍出好照片嗎?

首先第一個問題:好的器材能讓你拍出好看的照片嗎?不少攝影小白或者玩了不久攝影的朋友有這樣的習慣,看到一張不錯的照片就問攝影師:“你拿什麼相機拍的?”這其實是一個很蠢的問題器材是攝影的工具,怎會無關?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既然一張照片是不是好看,有沒有美感,與攝影器材無關,那與什麼有關呢?

同樣是兩張作品,一張單反拍的,一張手機拍的。手機拍的為什麼好看?因為拍攝者觀察到了線條、對稱的美感,也就是構圖;利用了光線營造的明暗效果並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後期技巧美化了圖片。

總結起來,因為用手機拍攝的這位朋友,他了解攝影美感來源的相關知識,懂得如何利用攝影語言去表達美。

而用單反拍攝的朋友,則完全沒有想如何構圖、如何用光,如何能拍出景色的美,更別提拍完後通過後期美化照片了。正是因為這些跟攝影真正相關的問題他都沒有考慮,那麼拍出來的必然是一張很普通的照片。

所以這第一個問題,就讓各位瞭解了,有好器材並不意味著能拍出好照片,思考並有能力發現、控制產生畫面美感的元素,比如構圖、光線、色彩、節奏、意境等才能拍出好照片。而要想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們需要學習。

學習攝影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學習別人的優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學習對場景進行仔細的觀察、並多思考,找到美感的來源。

正因如此,不要讓自己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哪個相機好,哪個鏡頭好,更多的應該投入到攝影學習中,才能讓你拍出好看的照片

2、買高端器材的意義在哪裡?

說到這兒,就要討論第二個問題了,既然器材跟拍出好看的照片沒關係,那好的器材優勢在哪兒呢?難道我們買了高價的器材都是被商家騙了?

高端的器材,其優勢有很多,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指出其中主要的兩點,主要是讓各位理解好的器材可以讓我們的拍攝有更多的選擇,並且畫面細節、色彩表現會更優秀。

第一點:特定題材或極端環境下更容易拍出清晰的圖片

注意,這裡說的是“清晰”的圖片。優秀的攝影器材比如那些高端的單反,高端的鏡頭,高端的三腳架等等。

使用這些器材,在弱光條件下,在需要抓拍高速運動物體的時候,在狂風大作,大雪紛飛的時候,有了這些給力的設備,我們拍攝的照片會更清晰。

另外有些鏡頭帶防抖,有的不帶。帶防抖的價格要高出不少,同樣是為了更容易拍出清晰的照片。這就是高端設備帶來的優勢。

第二點:高端的器材可以提供更好的畫質

為何將畫質與清晰分開,因為有些照片在拍攝時就不想讓他清晰,比如表現速度感用的慢門或者是追隨手法,亦或是虛焦等等。這些不清晰的畫面你不能說它畫質差。

首先“畫質”這個概念很複雜,細節豐富、後期寬容度高、高動態範圍、色彩還原準確等其他參數都可以說這個器材拍攝的照片“畫質”好。在這裡我們僅以細節豐富這一點來說明高端器材的優勢。同樣兩張照片,一張單反拍攝,一張手機拍攝,單反拍攝的照片其亮部與暗部都有細節,專業一點的說法叫動態範圍很高,而手機拍攝的照片,為了讓暗部有高光部分(天空)已經完全失去細節了,成為死白。即便如此,陰影部分還是有出現死黑的情況,也就是畫滿細節與單反拍攝的相比要差很多。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高端的器材,其畫面細節、色彩還原能力要比低端器材更好。

其他的比如好的鏡頭畸變控制能力更好,像素高的相機可以輸出更大尺寸等,這些都是高端器材的好處。

但還是要強調一點:再好的畫質、再好的色彩還原能力、再高的快門速度、再大的光圈都不能讓你拍出好看的照片,這在第一個問題中已經向各位證明過了,但這些優勢可以讓你有更多的拍攝選擇。

換言之,如果拍攝條件非常完美,又不需要捕捉動態影像,那麼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低端器材和高端器材其實沒有什麼明確區別。

但是在拍攝特定題材,比如運動攝影或者極端環境下,差距就會很明顯。通過星軌的畫面以及大光比畫面的對比已經證實過了。如果你既有過硬的器材、又懂得攝影技法以及攝影美學,也就有了拍攝特殊題材並在極端環境下拍出震撼畫面的資本了。





揹著寶劍


很簡單的,因為大多數人寧願相信是器材不好導致自己攝影作品效果差,而不願意承認自己確實不是攝影那塊料。比如像我,以前總認為我照相差是因為我沒有單反而是用手機照的。當買了個1萬多的單反後才發現,我確實不會照相。[我想靜靜]


sashou001


感謝提問者。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尤其是攝影小白,在梳理好器材和好照片之間的邏輯關係時,極容易被鍵盤攝影師的不實理論而帶歪。不過還好,我不是鍵盤攝影師。我只想根據我自己的實拍經驗,寫一些我在實拍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經驗分享。

攝影作品的好壞,主要取決於攝影思維。

決定一幅攝影作品的好與壞,最直接的原因是取決於拍攝者的創作思維。器材只是攝影創作者還原自己攝影思維的工具。攝影創作的順序演示先有了拍攝思維,然後按照拍攝思維去制定拍攝方案,最後決定使用什麼攝影器材,採用哪些拍攝數據……最終,將攝影創作者的想法落實成為攝影作品。

打鐵還需自身硬。有了好馬,再配好鞍也不遲。

有句老話,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這句話是建立在“好馬配好鞍”的基礎之上的。

優秀的攝影創作者就如同一匹“好馬”,精緻的攝影裝備就如同給好馬搭配的“好鞍”。好馬配好鞍,屬於強強聯手。如果把好鞍擱在驢身上……是不是有點兒暴殄天物了呢?

攝影愛好者熱衷於購買好器材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是願意實打實拍照的攝影愛好者,攝影技術會隨著拍攝經驗的不斷積累而慢慢增長的。小馬駒成長為千里馬,需要時間和經驗的雙重磨礪;攝影愛好者從小白成長為資深的、優質的創作者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雙重磨礪。

所以,攝影愛好者喜歡購買“好的器材”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誰都願意成為千里馬的“潛力股”。就算是剛學攝影不久的愛好者,也會相信自己能夠從小馬駒成長為千里馬的,誰也不會打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騾子或者毛驢吧?


柳侍墨


這跟吃窩頭就能吃聊飽肚,何必吃更好的哪。是不是一個道理。

退後20年,有拿著傻瓜相機拍出獲獎作品的人不在少數。

當年這些人還在用傻瓜相機創作嗎?例子極端了對嗎?

就說今天的體育攝影記者,那個不想要最好的 設備

相機各種參數 指標日新月異,給創作帶來極大的幫助。

網上總有人說國個有大師一生就用50頭創作,看好了頭銜(大師) 你成大師天天拿著傻瓜相機創作都有拍馬屁。這些認識也可能只是你安慰那些器材少的人一個籍口

好的器材能讓你的作品更上一層樓,一個攝影和一個司機一樣,都分辨出機器聲音上的變化,發動機的聲音,快門的聲音都是那美。用一個月的D5,相信兩位數的相機都不想用了。

都說好攝影作品並不取決於好器材,那為啥大家熱衷購買好的器材。

這話聽著多少有點酸?在曾經的歲月裡我一度也有這樣的想法

我的一個朋友做辦公室的,收非常可觀。10年前就用D3,大三元,菜絲等頭。每次找我來修片,我都頭疼。心想就不用暴光準一點嗎? 白瞎這嗎好的設備了。

術有專攻,人家有好器材,但不長拍。拍人像也不是本職工作。拍大妞時,大妞也愛往大的看,這年頭有錢人很多,不能因有錢不會拍照,就不讓人家買頂級相機,不能因為頂級相機在這些人手裡出不了好作品就否認頂級的作用。

攝影在於取長補短,相互交流。現在攝影界存在各種鄙視鏈。要看到別人的長處,而不是好為人師的的到處指點。

攝影不是應試教育,沒有標準

。就當百花齊放

那為啥大家熱衷購買好的器材。


好的器材能讓攝影師更好的對抗更復雜的拍攝環境


行走中的令狐



我記得讀大學的時候出去參加活動有一位大哥講了自己工作5年的體會:當你一個月賺5000塊的時候,你會覺得錢不夠花;當你一個月賺1萬的時候,你同樣會覺得錢不夠花;當你一個月賺2萬的時候你還是覺得錢不夠花。” 現在工作之後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無奈,這跟買東西是一樣的,消費者對於美好產品的追求是永遠不會停歇的。

拍出好照片的一些基本因素


如何拍出一張好照片?或者說如何量產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的照片?如果你只是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我個人覺得以下幾個因素是你必須具備的:


第一個是攝影的基礎知識。這裡指的不僅僅是所謂的光圈、快門、白平衡、感光度這些參數對於最終出片的影響,你還應該深入去了解一下相機的歷史,各種鏡頭的分類,工作原理,以及透視關係,推薦《紐攝》這本入門必讀書籍。如果有必要,你還需要學習瞭解一些美術方面的內容,比如說平面設計和繪畫等,來增加自己的構圖技巧。


第二個是有一臺中端以上的機器。我個人如何看是低端機器還是中高端機器,一般來說如果是紅黃兩廠,就是機器是否有肩屏。說肩屏沒用的人,基本上應該是不怎麼用M檔的人,雖然並不推薦一直使用M檔,因為會降低拍片速度。但是肩屏的確是只會在中高端機器出現的配置。中高端機器成像素質,可以甩開手機幾條街,不管你是徠卡四攝還是1億像素傳感器。


第三個是環境和運氣。攝影愛好者,咱們也不期望燒錢玩燈啥的。但是如果想要拍出好的照片,環境是相當重要的。喜歡旅拍的人應該能夠明白這一點,只要風景好,天氣好,你怎麼拍都是好看的,哪怕用的是手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風光攝影,需要做的是找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找好機位,等待理想的天氣,按下快門。那些人文攝影的,天天走街躥巷,累死了。


第四個是一定的後期技能。如果你不會Lr、Ps這兩個軟件,然後說自己是攝影愛好者,都是扯淡。相機從某種意義來說,它只是充當你在完成一張照片時的第一件事情:按照你的設想去記錄下你想要的光線。但是最終如何按照你的設想去把光線呈現給觀眾,那麼你就不得不用到後期,對構圖、色彩、透視做一些調整,有的甚至要放到Ps裡造假處理。


因此你也不難看出,想要拍一張看上去還不錯的照片,其實挺難的哈。也就不難理解為啥現在手機廠商都拼命想要把拍照這個功能做得足夠有噱頭。

好的器材帶來的畫質提升最明顯


那麼上面說了那麼多,大概應該知道好的作品其實需要個人具備很多能力,而這些東西是需要日積月累甚至系統培訓才能夠練就的。那麼此時社會人有句俗語: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攝影也是一樣的,如果你並沒有時間去自學技巧,也懶得去自學技巧,想要拍出好照片的唯一路徑,那就只有購買足夠昂貴的器材來彌補。


很簡單的一些例子:同樣是拍攝人像,你用50mm狗頭可以拍,用85mm定焦可以拍,用70200電磁炮可以拍,但是拍出來的效果就是不一樣,50mm狗頭某寶上幾百塊錢,70200一萬多;同樣是風光攝影,你可以用24mm定焦,可以用16mm定焦,可以用1424變焦,你可以買最大光圈2.8的,想要拍星空可以買最大光圈1.8或1.4的,這裡面便宜的三四千,貴的一萬多。


同樣類型的鏡頭,焦端不同,透視不同,成像質量不同,價格也不同;同樣焦段的鏡頭,光圈大小不同,虛化效果不同,細節不同,價格也不同。這就是為什麼經常會納悶:同樣是拍一樣的地方,網上那些老法師拍出來的效果是這樣,自己拍出來是另一個樣子。老法師舉的都是長槍大炮,每次拍攝都是一次負重跑。


我們就說拍人像這個東西。你可以用50mm這種入門的定焦頭來拍,如果你是從所謂18135這種套機頭過來的,成像質量可以足夠讓你驚豔;如果你換到價格翻了兩倍的50mm 1.4光圈的定焦鏡頭來拍,你又會發現成像質量又提升了一個臺階;此時你再換,換到105mm 1.4光圈的空氣切割機,成像質量還會再上升一個臺階;接下來你再接一個外掛的閃光燈,成像效果又再次提升了。


因此,雖然我們常說拍照好壞看人,不看器材。但是不得不承認更好的器材就是會有更好的出片效果,貴不是廠商的問題,是我的問題......

理性燒錢迴歸佛系


從大學接觸攝影成為愛好者以來,到現在畢業兩年左右。我自己走過了那種從中畫幅入門,然後接觸鏡頭,然後換到全畫幅,然後開始玩定焦頭,最後退燒到微單的過程,折騰了一些錢,但是最後壓垮我的是一次爬峨眉山拍雪,自己帶了一臺全畫幅,一臺中畫幅,一臺無人機,還有兩個鏡頭,加起來十幾斤的重量,當到頂的時候,已經喘得不行了,我突然開始問自己:拍照到底是為了什麼?這樣為了拍照而拍照揹著各種器材,累得沒心情欣賞風景,那拍照還有什麼意思?於是乎2019年我把手中2個相機、4個鏡頭全部賣了。然後換了一臺富士X-100F,異常輕鬆。


其實身邊有很多朋友基本上都是這樣,中畫幅入坑,然後開始玩鏡頭,去到全畫幅,最後發現真的揹著全畫幅去旅遊就是遭罪,然後換成微單,有的直接就用手機或者運動相機了。這應該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或多或少都會經歷的事情。但還是那句話:我們喜歡攝影的真正意義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記錄下時間,方便在未來可以保留一份珍貴的記憶。


那麼說到器材貴這件事情。全球單反相機的銷量每年不過幾千萬臺,基本上處於一整個夕陽產業。中國市場的主要消費者,目前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一極是學生黨,喜歡新鮮事物但是沒什麼錢,買相機一般都是中端相機,但是得益於各種金融平臺提供的24期分期付款服務,買個相機或者好一些的鏡頭也沒什麼壓力;另一極是退休的中老年朋友們,時間多,朋友多,錢也多,忽悠著參加老年攝影旅遊團,然後就開始掏錢買相機和鏡頭了,不是幾千塊的掏,是幾萬塊的掏,畢竟這些錢不花在相機上,也要花在保健品上,鏡頭什麼的還可以保值一下。


因此攝影這件事情,其實終歸還是燒錢的。你永遠不可能追求到極致的器材,除非你準備好一百來萬把紅黃兩場所有鏡頭組配齊,然後買旗艦的全畫幅,還不算如果你入了大畫幅或者旁軸相機的坑。量力而行,按需配置,以租代買,才是最好的選擇。


PM宋先生


這是一個在攝影圈永恆的話題,我也曾走入燒器材的怪圈,回顧過程,我個人認為,看拍照片什麼用途了,如果是記錄生活,興趣愛好,網上交流,一般的器材足夠用了,如果你拍照片用於商業用途,有條件的情況下,高端機和原廠鏡頭,還是有必要的,我們也比較過與圖麗、騰龍之間的差距。如果是生活愛好,現在的華為手機都可以取代卡片機,也有RW格式,發兩張華為P20pro拍攝的照片與你分享。謝謝!




行攝天地中


決定一幅攝影作品的好與壞,最直接的原因是取決於拍攝者的創作思維。器材只是攝影創作者還原自己攝影思維的工具。攝影創作的順序演示先有了拍攝思維,然後按照拍攝思維去制定拍攝方案,最後決定使用什麼攝影器材,採用哪些拍攝數據……最終,將攝影創作者的想法落實成為攝影作品。

打鐵還需自身硬。有了好馬,再配好鞍也不遲。
有句老話,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這句話是建立在“好馬配好鞍”的基礎之上的。


優秀的攝影創作者就如同一匹“好馬”,精緻的攝影裝備就如同給好馬搭配的“好鞍”。好馬配好鞍,屬於強強聯手。如果把好鞍擱在驢身上……是不是有點兒暴殄天物了呢?

攝影愛好者熱衷於購買好器材是可以理解的。
只要是願意實打實拍照的攝影愛好者,攝影技術會隨著拍攝經驗的不斷積累而慢慢增長的。小馬駒成長為千里馬,需要時間和經驗的雙重磨礪;攝影愛好者從小白成長為資深的、優質的創作者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雙重磨礪。
所以,攝影愛好者喜歡購買“好的器材”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誰都願意成為千里馬的“潛力股”。就算是剛學攝影不久的愛好者,也會相信自己能夠從小馬駒成長為千里馬的,誰也不會打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騾子或者毛驢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8553f4e0e78a4e26bf16d43d8bc27ef7\

胡廣生安


何為好的攝影作品?這個不能泛泛的說,不同類型的攝影作品需要不同的創作手段,主導這些創作手段的是人的思想,但實施過程中攝影器材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不提倡漫無目的地採購高端攝影器材,但需要選擇與創作相匹配的器材。

很多朋友信奉一句話"鏡頭後面的頭遠比鏡頭更重要",這句話對於攝影來說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必須得有個鏡頭。所以說,只有頭,沒有鏡頭,也無法進行攝影創作,攝影器材是攝影的必備工具,沒了相機和鏡頭就談不上攝影。工具的優劣與創作過程和結果也是有著因果關係的。不能說只有一腔熱情,只有良好創意,只有滿腦子技術概念你就能拍出好片子,這得看你拍的片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工具進行創作,這是硬件指標,含糊不得。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買好攝影器材有其必要性。有些題材創作與器材性能是直接相關的,對器材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

拍體育賽事多用旗艦單反

如果有機會親臨國際體育賽事現場,您可以留心觀察一下攝影記者用的都是什麼系列的機型,大多數都是尼康、佳能1位數的頂級旗艦機。他們是燒包嗎?他們是有錢嗎?是因為他們都是圖片社配備設備不用自己掏錢嗎?是因為廠家為了做廣告都白讓他們用的嗎?不排除有廣告因素,但他們之所以用這樣的旗艦機型是因為他們需要“速度”和“可靠”!
拍體育要的是對焦速度、機器反應速度、連拍速度、緩存的速度等,同時要有防水防塵防磕碰的靠譜防護性,要有素材存儲的安全性。無論是速度還是可靠性,哪一方面出現問題對於體育攝影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用入門微單拍行嗎?不是不行,但是能不能順利交差就是個問題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購置高端攝影器材是必須的。

生態攝影同樣需要高端設備

除了體育攝影,很多愛好拍攝鳥類、野生動物、野生植物的、生態風光等題材的朋友對器材也有較高的需求。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人傻錢多,因為只有高性能器材才適合這樣題材的創作。佳能100d能拍飛鳥嗎?運氣好能拍到。但是你必須得有一個長焦鏡頭,焦段至少從400mm起,同時還得有一支靠譜的三腳架,這些都是基本配備。既然這些都有了,何必還要用100d,對焦和連拍也不夠用,所以怎麼也要配一臺90d更適合。如果堅持用100d和18-135mm鏡頭能拍鳥嗎?想要認真創作的朋友是沒人這麼幹的,這類題材創作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器材性能,沒有相應性能去搞這類型創作就真的是一個笑話。


拍產品圖需要有強大的閃光燈系統

對於拍攝產品圖的朋友來說,可能相機和鏡頭並不需要非常頂級的配備,即使入門級使用得當也能拍出不錯的效果,但是卻離不了一套靠譜的閃光燈系統。功率夠用的多支室內閃光燈、引閃系統、柔光、束光等不同作用的燈前裝置、拍攝臺、各類輔助固定產品都支架等器材,這一套組建起來也不算便宜了。那麼要說我就拿一臺卡片機配合檯燈拍可以嗎?說實在的,那還不如外包給別人去拍,何必費力不討好呢?閃光燈系統是拍攝商業廣告類題材必不可少的器材投入,燈越多越容易調整出不同的棚拍效果,影室設備規格越齊全越有利於創作。如果沒有這些設備,就別再說什麼靠鏡頭後面的頭的話了,因為僅靠頭是拍不成的。


上面只是列舉了幾種攝影案例,想要說明的是,攝影真的不能僅僅依靠鏡頭後面的頭就可以了,沒有器材的輔助,創作很難開展。很多攝影題材需要依靠較為高端的設備來完成創作,購買高端設備的人,我想大多數是有創作需要的,人傻錢多的畢竟是少數。


卷太郎攝影坊


影響照片重要的原因不只是器材,還包括被攝物和攝影者本身。

舉個例子,一群人去雲南、去青海、去西藏,天藍精美,站在路邊用手機隨手一拍發到朋友圈就能收割一堆點贊;同樣的一群人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拍攝同一物體,攝影水平有高低,有的人可以出作品,有的人可以拿大獎,有的人只能是遊客照。

因此,攝影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在人,而不是器材。

若是有錢還喜歡燒器材,不用推薦了,什麼貴買什麼,“玩攝影窮三代”這句話在這裡對你們不適用。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既然選擇了燒器材,一步到位是最划算的,省去了中間一些入門、進階、頂級器材嘗試的不必要環節。

若你喜歡攝影本身,更簡單,甚至不需要考慮經濟的壓力,用手機,或者暫時老老實實買個入門機身基礎鏡頭培養這份興趣,等你的水平提高了有更多切實的需求了再說。

入門器材不僅完全可以滿足初學者的需要,同樣可以出好片。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攝影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