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錢氏家訓》有言:“讀經傳則根柢深”。“經傳”是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以及佛家的經文,簡而言之就是聖賢之言。“根柢深”就是根基深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三觀正。《錢氏家訓》教導我們多讀聖賢書,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古人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教導人讀書,讀書人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引以為傲,更是以“學而優則仕”為最終奮鬥目標。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讀書的目的有所變化,“知識改變命運”是當下普通老百姓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沒有知識就沒有嫦娥的奔月,沒有蛟龍的下潛,沒有我們便捷而現代化的生活,偉大的周總理更是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目標。錢氏家族非常重視讀書,並且會“興啟蒙之義塾”幫助族內家庭貧困的孩子讀書。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講完了讀書的重要性,我們再來講講“讀經傳”。聖賢之言是古代先賢經過了許多代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是先賢智慧的結晶,是現代人修身養性、正三觀的依據。“讀經傳”不是裝潢我們的外在,不是賣弄才學的工具,知識如果不能學以致用,便僅僅只是文字而已。“讀經傳”應該是真正融入到骨子裡,滲透到生活的點滴之中。一個人正確的三觀要從小培養,學生的課本里可以見到經典的聖賢之言,如《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教導男子要有志氣有作為,周敦頤《愛蓮說》教導君子應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指明瞭為官者應具有的胸懷與抱負。

我們提出的三分法禪修首要的一點就是正三觀,正確的三觀是修身養性的基礎,只有三觀正了,人生才不會出現偏差,就好象我們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三觀就是我們前行的指明燈,有了它的指引我們才不會偏離方向,才會走上我們的康莊大道。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錢鍾書先生從小就酷愛讀書,書本陪伴了他一生,用“書痴”形容他一點不為過。小時候,因為識字比較少,錢鍾書先生主要看從書攤上租來的《說唐》《濟公傳》《七俠五義》之類的書籍,進入中學之後,他開始讀比較深奧的《水滸傳》《西遊記》,以及著名翻譯家林紓翻譯的很多外國小說。逐漸地他不滿足於只讀翻譯小說,有了想讀外文原版書的念頭,於是便努力學習英文,並且始終保持全班英文成績第一的好名次。錢鍾書18歲的時候,以優異的國文和英文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

幾年大學生涯,他是清華圖書館借書最多的人,終日泡在圖書館博覽群書。憑藉著多年讀書的積澱,錢鍾書以自己已經具備的學術功底和卓越才華震驚了全校的師生,錢鍾書被譽為清華大學“三才子”之首,其他兩位是考古學家夏鼐和歷史學家吳晗。此外,清華外文系又有“龍、慮、狗”三傑的說法,“虎”是戲劇家曹禺,“狗”是顏毓蘅,而“三傑”之首的“龍”則是錢鍾書。

“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錢鍾書和夫人楊絳被送去勞改,每日只能看馬列著作。但只要抱起書本,錢鍾書就能興致盎然。後來,第一批“老弱病殘”被“大赦”回京,名單上卻沒有錢鍾書,也沒有楊絳。他們夫妻二人平靜地走回窩棚,楊先生說:“給咱們這樣一個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錢先生歪著頭認真地想了一下,說:“沒有書。”

讀書是錢鍾書一生堅守的習慣,也正是因為這一習慣,他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著作豐富,種類繁多,《圍城》、《人、獸、鬼》《寫在人生邊上》《管錐編》《談藝錄》《七綴集》《槐聚詩存》......每一部著作都引起了如潮的好評。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