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脾虛生溼, 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又到了春天,氣候多變,雖然溫度逐漸攀高,但是雨水也漸漸增加了。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很多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犯困,撇開“春困”來說,大家常說的就是“溼氣重”。

因此,溼氣重也就成了我們的一個養生問題。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說,自己溼氣重,要去去溼氣了。

但是,怎麼才能去掉溼氣呢?

所謂“溼氣”,只是中醫理論的一個術語,現代科學並沒有這個名詞。從來源來分的話,有內溼與外溼之分。但總的一點,因為脾主水溼運化,水溼主要就和脾有關係。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而“溼”,本質上其實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任何生命都離不開水。在中醫理論裡,營血和津液都是廣義的“水”。只是因為營血是其中的精華而被單獨列出來而已。

因此,我們常說的溼氣重,並不能包括營血,只指津液的部分,由津液“停滯”而成溼氣。簡而言之,溼氣就是津液“降階”而來。

而津液本身從何而來呢?主要就是從飲食水谷而來。我們飲水、進食物之後,經胃的腐熟、脾的運化輸布,肺的宣肅,腎的氣化,肝的疏洩而暢達全身。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有人說,既然溼氣來源於津液,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津液呢,那樣不就不會有溼氣重了嗎?

津液是身體必不可少的“水液”,它滋潤器官並濡養全身,營血也由它化生而來、起到平衡陰陽、充盈血脈的作用。身體的所有新陳代謝都不離不開它,代謝產生的垃圾,也需要“借道”津液而排出體外。因此,不要津液而避免溼氣重,完全就是行不通的。

儘管津液對身體如此重要,但如果太多了,或者它的運行輸布有了障礙,停滯在某一處,也就成了“水溼”,這就是我們說到的“溼氣重”了。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過與不及,都是病態,而溼氣重就是津液的“過”。增加了機體的負擔,首先傷害的臟腑就是脾。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體內的溼氣重不重呢?

溼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粘滯。所以溼邪最容易傷脾,如脾氣不能升,脾陽不能振,水溼不能運化。所以,溼氣重常會有頭昏體重、身體重倦而嗜睡、心胸痞滿、食慾不振等“常規”現象。

而不能運化“多”出來的水溼,總會停留在某一個部位,如下五個部位,就可以用來觀察溼氣重不重: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皮膚:如果水溼停留於皮膚,則出現水腫氾濫;

腸:如果水溼停留於腸間,則常出現腸鳴洩瀉;

胃:如果水溼停留於胃中,則出現消化不良、脘腹痞悶、噁心嘔吐等;

胸部:如果水溼停留於胸膈,則出現痰飲咳嗽;

雙腳:如果水溼停留於下焦,則出現足部浮腫。

所以,溼氣重不重,上述五個部位是“瞞不住”的。如果這些地方並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異常,那麼恭喜您,即使有溼氣,程度也可能不是太重。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那麼,溼氣重如何解決呢?

前面說了,因為脾主運化和主升清,其氣機上通下達,佈散全身,起著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作用。

如果身體裡的水多了,超過了脾運化的能力,脾“苦不堪言”,也就成了脾失運化。使水液氾濫,積水成災,引發諸多證候。所以,中醫有云“脾宜升則健”。脾健運了,水溼也就被它“運”走了。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與水溼有關的病症,都以醒脾、健脾,尤其是振奮脾陽、補益脾氣為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健脾祛溼:

1、揉腹:

揉腹能調節脾胃的氣機升降,也可以充實五臟、驅外入之邪,清內生之積。每天早上起床前,或者晚上臨睡前,排空小便,仰臥在床上,雙腿微屈。先做幾次深呼吸,以放鬆全身,集中精神排除雜念;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然後左手心對著神闕穴也就是肚臍眼,右手疊在其上,以臍部為中心,中等力度順時針方向揉按,並慢慢向周圍散開直到腹部最外緣;然後由外向內、逆時鐘揉按並回到肚臍上,每次堅持15分鐘左右即可。

注意按揉的力度柔和均勻,通俗點說還要有點“暗力”,保持呼吸平穩自然。揉按結束後,整個腹部會有暖和發熱的感覺。只要腹部沒有其它問題的人,大多都比較適用。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2、飲食健脾祛溼:

利用飲食來健脾祛溼,是我們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能在滿足口欲的同時,起到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吃?比較常用的健脾美食有:

冬瓜玉米排骨湯:冬瓜能利水祛溼,玉米能健脾醒脾,一起燉湯進食,有利於健脾祛溼;

山藥芡實排骨湯:山藥健脾益氣,芡實也是健脾祛溼常用的藥食,經常用它們燉點湯喝,不但味道不錯,還能健脾祛溼,一舉兩得。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3、藥食調理:

通過藥食來健脾祛溼,應該是比較“專業”的做法,也是溼氣減少比較快的一種方法。

常用的健脾祛溼之方,以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為好。其中兼有健脾益氣與利水祛溼或芳香化溼之品,味道也不是很苦澀,比較適合大眾的口味習慣。

其中,參苓白朮散健脾祛溼之功稍強與香砂六君子,可以根據自身的溼氣程度來選擇。當然,這些成方,最穩妥的做法還是請中醫處方為好,不建議沒有中醫基礎的人隨意使用。

脾虛生溼,怎麼知道自己溼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溼

春天雨水季節,外界的溼氣逐漸增加,體內的溼氣也“同氣相應”。上述三個方法,有溼氣重的感覺的人,可以對照試試。溼氣沒有了,會有撥雲散霧之感,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為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