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从秦到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个又一个帝国兴起终又衰落。这些帝国都以几乎相同的方式组建。汉唐高风,因之而成;晚清血泪,因之而起。这个方式,就是中华帝制。

一、人类文明的奇葩

从清朝末年,人们就开始不断地批判这个制度,似乎它就是万恶之源,就是中国人民受到压迫、受到荼毒长达两千年的罪魁祸首。在它的压制之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人民始终得不到自由和平等,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力还击。

然而,请不要忘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在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到清中期之前,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一个又一个以中华帝制为基本范式构建的帝国创造了那个时代最灿烂的文明。

在它出现之前或与它同时,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等等都建立了不同的文明。但是,当中华帝国横空出世之后,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媲美。中华帝国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除开内部的战乱外,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

小编并不是给中华帝制唱赞歌,中华帝制当然是近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正是中国不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站在现在的立场,甚至站在19世纪的立场上,中华帝制都是落后的、腐朽的。它的余毒,在它寿终正寝百年后的现在,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一句话,兴也中华帝制,衰也中华帝制。

一句话,兴也中华帝制,衰也中华帝制。

可以说,就是这个制度,决定了几千年来中国的命运。一个制度能够影响如此之深远,难道能说它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华帝制,这个封建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制度,的确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注意,小编在“最杰出”这三个字之前加上了“封建时代”这个限定词。这是因为,对于任何制度,都必须历史地看。一个制度,是好制度还是坏制度,归根到底要看它是不是能够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用老套一点的话说,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依照中国的历史实践来看,这个制度从它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至少到北宋(最晚可以算到明代甚至清初),它都是进步的,是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发达的国家(明、清亦然)。然而,后来情况就反过来了,它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桎梏。“最杰出”的变成了“最反动”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后来情况就反过来了,它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桎梏。“最杰出”的变成了“最反动”的

二、兴也中华帝制

什么是中华帝制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系统治国家的政治制度。

这里面有两个词必须注意,一个是“皇帝”,另一个是“官僚体系”。这就涉及到两个制度。其一,皇帝制度;其二,中国古典官僚制度。

其中皇帝,是皇权的代表,或者称为皇权的人格化。所谓皇权,就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权力,具体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统治区域内)最高行政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司法权和终极所有权的统一体。

说完了皇帝制度,我们重点来看看中国古典官僚制度。

中华帝国的行政体系既有传统组织落后的一面,比如世袭门荫制度、大量的裙带关系、以门第出身用人、潜规则、权大于法等,但也有很多先进的地方。

首先,中华帝国的行政体系具备比较合理的分工。

在战国之前,政府组织的分工是不太明确的,卿大夫们各自管什么事,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到秦汉建立帝国制度以后,各官员的分工是越来越明确。比如秦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制度中九卿就是各司其职。这一套复杂的分工体系,在西方国家中直到近代才开始产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清朝官员

第二,中华帝国的行政体系具备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上级拥有人事权、财政权与监察权。

人事权包括任免、考核两个方面。从任免方面来讲,秦汉时期起地方官员就是统一由皇帝任命,事实上由于官吏众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拜除,所以除皇帝以外许多高级官僚对下级也有任免权,不过大多数任免从形式上要由皇帝最后决定。从考核方面来讲,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有考核。例如,在汉代朝廷即常设丞相、御史二府对地方政府进行年度考核。不但中央政府对省级政府考核,省政府也对所辖各县进行考核。

与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不同,在中华帝国内的各级地方政府是没有独立的财政权的。地方政府的开支由国家从本地赋税收入中拨给,收入少的地区则由中央调拨。地方长官只能在规定范围内行使财政权,中央政府则通过上计制度控制。可见,地方政府在财政上受制于中央。

监察权指的是皇帝任命官员考课、监察和弹劾百官,比如西汉的御史大夫,无论是朝官还是地方官员,御史大夫都有权纠察。御史府设有专职人员负责弹劾朝官和督察地方行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官员的“特权”

第三,有较为完善的公文制度。

在考古发现中,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历代都出土了大量的印、玺,这就足以证明当时普遍使用文书材料,而不是用口授的形式发布命令。早在秦帝国时期,公文就已经被作为实施行政管理和政治统治的基本形式,官府的日常工作被形容为是“行一文书,出一告示”。这既说明我国官僚制度在当时的先进性,也反映出其规模非常之大,已超出了口授命令能够控制的范围。

第四,较为合理的人事行政制度。

人事行政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用。西方直到19世纪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之前,政府官员的任用方式主要是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个人赡循制和政党分肥制,总之,就是凭关系上台,基本上不怎么看能力。我们还不拿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跟他们比,就拿两千多年前中华帝国刚建立那会儿,也就是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来说。当时,选任官员已经不完全凭关系了。

总而言之,中华帝国的官僚体系是当时最先进和最完备的行政系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强大的行政系统的支持,皇权得以伸张到整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清末社会

三、衰也中华帝制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一个个帝国不断兴起而又一个个地灭亡。从兴到衰,从治到乱,无论其统治者如何努力,没有一个帝国能够逃出这样的宿命。同时,整个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王朝的轮替中无限循环,正如黑格尔所言,“仿佛是一个静止的国度”。

我们绝不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的鬼话,帝国宿命的根源其实正是中华帝制本身。正如资本主义克服不了它的内在矛盾一样;中华帝国也克服不了中华帝制本身的内在矛盾。

实际上帝国制度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种下了胎毒,埋下了祸根。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缺陷。中华帝制两大组成部分,皇帝制度和古典官僚制都有各自的缺陷。

皇帝制度本身存在重大缺陷。

首先,皇帝没有固定的任职条件。

现在无论是企业招聘还是政府选拔领导干部或招录公务员,都会公布任职条件。比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三十周岁以下,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等等。皇帝,作为中华帝国中最重要的职位,是否有明确的任职条件呢?既有又没有。

说有,是因为只有两种人能够当上皇帝。其一,是能够推翻现政权或者在现政权被推翻后建立新的政权的人;其二,是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是,这种任职条件却又不成其为任职条件,因为这些条件跟能否合格的履行皇帝职责没有关系。以这两个条件产生的皇帝五花八门,无论男女老幼,也不管才高八斗还是文盲白痴什么样的人都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首先,皇帝没有固定的任职条件

第二,没有固定的任职期限。

从历史实际情况来看,皇帝任职最短的金末帝在位只有半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赵陀,在位七十一年。当然,上面两位都只能算是地方皇帝。统治天下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六十一年;他孙子乾隆名义上只有六十年,但其实如果加上当实权在握的太上皇的时间,实际是六十四年。正正规规统治整个天下的皇帝中也有上任没几天就上西天的,比如明朝的泰昌帝,上台总共也就个把月就吃红丸吃死了。

皇帝这个帝国中最重要的职位,一无固定的任职条件,二无固定的任职期限,因此就不能保证每一位皇帝在其执政的每一个时期都能合格地履行职责。而一个国家的元首,如果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都会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危害。当这个元首是手握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时,尤其如此。当一个王朝在这些昏君、暴君统治之下的时候,国家怎么可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皇帝制度无法保证每一个皇帝都合格,那么当然就不可避免将帝国带出轨道,走向灭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帝这个帝国中最重要的职位,一无固定的任职条件,二无固定的任职期限,因此就不能保证每一位皇帝在其执政的

中国古典官僚制的缺陷

第一,官僚体系具有很强烈的扩张冲动。

对于一个官僚制组织而言,管理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究其原因,在于官僚体系扩张对于当权者是有好处的。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他希望大臣的权力越分散越好。权力越分散,越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宝座。从高层官僚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手下的官员越多越好。一方面,与皇帝一样,手下的官员越多,下属对他的威胁就越小;另一方面,手下的官员越多,他的地位就越高,手里的权力也就越大。从中下层官僚的角度来看,他们一方面和皇帝、上层官僚一样有巩固和扩展权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头顶上的职位越多越好。职位越多,他们升职加薪的可能性就越大。

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里,只有总经理,没有副总经理和部门经理等中层职位(或者中层职位很少),你还能指望升职吗?从想进入官僚队伍的士人来看,每年招录的人数越多越好。招录的人数越多,考上的几率越大。现在报考公务员的考生们不是也经常抱怨招录的人数太少吗?

可见,官僚体系的扩张对于所有当权者和潜在当权者都有好处。只有当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的时候,当权者才会想到去裁汰冗员。机构扩张的时候没有什么阻力,裁员的时候阻力可就大了。不少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比如北宋时的庆历新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官僚体系的扩张对于所有当权者和潜在当权者都有好处。只有当国家出现财政危机的时候,当权者才会想到去裁汰

第二,官僚体系具有所有职位都被不合格者占据的倾向

在官僚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是权力,所以,最主要的激励方式就是升官。

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县级干部,经过一定时间,一定会被提拔为市级干部。如果你在新的岗位上又干得不错,那么就很可能继续升迁,直到把你提拔到一个你力所不及的岗位上去。又由于降职在官场上是一种惩罚,从而不可能在发现你力所不及时再把你的职务降下去,来更正原先的错误。于是就只好让你在一个你力所不及的岗位上干下去。结果,要么你努力去提高自身能力,要么等你犯下大错误时来惩罚你。无论是哪种情况,该职位都有相当长的时间由不能胜任的你占据。相反,如果一个称职的官员长时间不能得到提拔,那么无论对该官员本人还是其他官员都是一种反向激励,从而导致他们不努力工作,结果还是不称职。

总之,在官僚体系内部,始终有大量职位由不胜任的人占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在中国古典官僚制度中,不合格的人更多。从进入官僚队伍这个方面来看,最初是靠官员推荐,即所谓举孝廉、选秀才,结果后来就有人嘲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后来出现了科举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也存在请托横行的时候。比如唐朝中期以后,科举考试基本上就是凭关系,甚至还没开考,成绩就已经定下来了。从官僚的提拔上来看,则主要由领导说了算,不少人凭借巴结、贿赂上级或权贵得以升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在官僚体系内部,始终有大量职位由不胜任的人占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其三,古典官僚制中权大于法,腐败横行。

在古典官僚制下,是依权而行,官大即有理,有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导致官僚腐败严重,除了超过法定限度剥削百姓,甚至大量侵吞国家财富。此外,官僚队伍内部拉帮结派,以权谋官。这也就造成,当官员们对于政务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极其容易出现截然对立的几派,形成党争。

他们争的内容五花八门,小到皇帝如何称呼自己的生父(明朝的大礼议),大到对外是战是和。由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人身依附关系,一个派系的成员之间通常互相帮扶、谋取官位。而对于非自己派系的官员,则尽力排挤。一派当权,反对派必然是尽数被贬逐,甚至被杀害。比如秦桧以“莫须有”之罪杀岳飞。一些不愿卷入党争的官员,往往也是几面不讨好。比如苏轼,无论新旧两党谁当政,都不用他。党争既导致一大批有能力的官员无法得到重用,又导致政府内部动荡不安,政策没有持续性。

总而言之,官僚队伍越来越庞大,人员越来越不称职,腐败越来越严重,工作效率当然也就越来越低下。于是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下降和无力应对各类危机等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结语:最后引用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的观点结尾: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衰;但在其创立之初,则一定利大于弊的,也一定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久而久之,则又一定会变坏,所以需要变法和改制。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华帝制的功与过

其三,古典官僚制中权大于法,腐败横行。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