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封建社会时期的女子因社会大背景与封建思想的教化,她们普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深宫大院里相夫教子,男性社会与封建伦理要求她们必须三从四德,

但女侠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对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给予了强有力的冲击,女侠慢慢发展成以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等代名词的特殊文化为广大女性发声。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一 由“侠”牵出“女侠”的精神内涵,与其相同的史上第一任女侠-女娲,为暗涌的女侠提供力量

女侠顾名思义就是性别为女的侠义之人,女侠是在侠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侠所代表的侠义精神,古人将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与其对应,发现不谋而合,女娲补天,造人等等所表现出的精神力量为古时女性侠义之士的萌发提供力量。

1、侠

侠自古与义是相合在一起的,有义者才能被称为侠,无义者,与侠是毫无关系的或是侠的对立面,侠古时赋予他们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的形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没落的奴隶贵族与新起的封建地主共同组成士人阶级,他们大范围的招纳贤士,为他们效力,士人阶层逐步发展壮大,这些效忠于统治者,忠义有谋的士人就是侠的主要来源,所以侠的萌芽归结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发展的士阶层。后在各个朝代的记载中,恩仇必报,武艺高强,重义轻利,广交好友,舍已为人等标签是侠的共同特质。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2、第一任女侠-“女娲”

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是自奴隶社会就有的神话传说,女娲历经千辛万苦将破洞的天补上,使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免于灾难;女娲孜孜不倦,不畏辛劳的造人使广阔的自然界有了人的气息,神话传说中女娲所做的一切就是侠精神内涵的体现,自春秋战国后以士人阶层为代表的侠,其所作所为的体现被世人或是封建社会的女子与女娲的行为事例相比较,二者在封建社会广泛流传,认为女娲就是冠以神话色彩的第一任女侠,女娲舍己为人的表现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为男尊女卑社会下的弱女子增添心灵安慰。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3、女侠

女娲被称为创世神,造人神,她舍身取义的事迹就是侠士精神的体现,这些虽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但女娲所带来的精神力量都深埋于封建社会中暗涌的女侠心里。女侠最早的踪迹是出现在“搜神记”和“越女剑”中;有一越女生于别的女子不同,自小喜欢习武耍剑,行为处事于普通人不同,颇有侠士之风;古时一蛇妖出没祸乱村庄百姓,百姓苦不堪言但又无计可施,名为李寄的幼女自告奋勇与蛇妖大战,用勇气与智慧救百姓与危难中。由此可见助人为乐、恩怨分明、救人于急、有独立人格、文武双全就是女侠最初出现的形象,以侠义精神为基础后在慢慢发展演变中女侠赋予了更多的形象。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二 忍辱负重,女扮男装,抗杀敌军等大唐时期女性的三种形象

女侠在真实的封建社会时期不同于侠士做侠的目的,侠士大多怀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做侠士是单纯的重义轻利,锄强扶弱。而女侠多为因自身境遇的悲哀被迫走上女侠的道路,在大唐时期,遭受苦难转做女侠的女子大致为三种形象特点,这些女侠不仅因为所做的事情可称为侠事,而且她们行为所散发的精神气息具有侠的韵味。

1、忍辱负重的复仇女侠

大唐时期虽民风开放,但传统女子依旧要在家从父,嫁人随夫,而若父与夫都命丧黄泉,便是女子最悲哀的事情,相当于生命中与生活上的天都转瞬即逝,唐时这类悲苦的女子选用的是忍辱负重复仇的侠士风格以慰心里的苦闷之情。绛城夏县有一名为卫无忌的孝女,其父亲被同乡的卫长所杀,她便安静等待时机,一天用转头将卫长砸死,得以报仇雪恨,官府审理后不仅将卫无忌赦免还为其谋好人家让卫无忌出嫁;邺城有一姓贾的孝女,其父亲被同宗的仇人所杀,仇人被官府抓了后,贾氏与弟弟用计谋将仇人的心挖出来祭拜父亲,官府也赦免了罪行;长安有一户人家,小妾的父亲被户主害死,小妾费尽心机加入户主家多年,一日手刃仇人,临走前并割断了户主两个儿子的喉咙等女侠忍辱负重的事例是大唐女侠形象之一。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2、女扮男装的商女侠

女扮男装是古时女子为行事便宜的途径之一,但对于女侠来说这种方式或也是一种怯懦的笨手段,但大唐时期有一奇女子就用女扮男装的手法做了具女侠精神的报仇大事。谢小娥年十四那年随父亲与丈夫在外经商,但途中遇到了盗贼将财务全部抢劫而空,并且残忍的杀害了父亲和丈夫及随从,谢小娥幸免于难,独自活了下来,并且悲愤难免,决心要为父亲与丈夫报仇,但苦于没有门路,一天父亲托梦给谢小娥告诉去仇人的名字,但谢小娥就是理解不了,于是就找李公佐,在其指引下终于理解了父亲梦中所说的仇人家的情况,谢小娥女扮男装进入仇人府中,做工两年,找准时机在仇人醉酒之际将其杀死。

记载中托梦的部分虽不可信,但反映出谢小娥必要报仇的决心和信心,女扮男装的伪装手法虽有悖女侠的行事作风,谢小娥的有勇有谋就是唐时女侠典范。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3、抗杀敌军的女侠

不同于忍辱负重,女扮男装的复仇女侠,唐时期让人钦佩和赞不绝口的当属抗杀敌军的女侠,女子上阵杀敌不同于男子,男子可走正规渠道做将士行报国之事,而女子除能为在前方战场的亲眷安稳内务,若可为击退敌军出一份力,便是当之无愧的女侠之范。梓州魏恒妻王氏,在敌军攻占房屋土地并以此要挟魏恒就范并将王氏嫁于他时,王氏乔装在敌军头领薛帅醉酒昏昏欲睡时将其杀死在塌上,而后敌军没有了将领军心大乱,魏恒轻易将敌军打退。

邹保英的妻子奚氏,在契丹反贼李尽忠攻陷平川时,率领府中的仆人及所有女眷与邹保英里应外合共同抵抗契丹反贼。汴州户曹参军的女儿窦桂娘被藩帅李希烈强行纳为小妾,在这期间窦桂娘用计谋秘密联系陈仙奇的妻子,借其势力和手段将李希烈全家杀死并平定了叛乱等唐时女侠的事迹堪称巾帼英雄,与前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相契合都属女侠风范,为女侠文化相继发展奠定宏伟基础。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三 相继沿袭发展的女侠文化在明清时期有了更清晰明了的女侠风貌

明清时期属女侠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因文人墨客的高度集中,他们将存封在岁月里的前朝女侠再次翻找出来,加以描写润色,供世人大量阅读臆想传播,而且他们还根据当时王朝的思想文化背景续写了不同于前时的明清女侠风貌。明清的女侠从外形、行侠方式等方面展现了别样的女侠风貌。

1、外形风貌

上文曾提到谢小娥女扮男装的复仇女侠,女侠从唐末武则天称帝开始慢慢从女扮男装行事更多趋于女性化的外形发展,明清时期的女侠就一改前朝荆十三娘和聂隐娘除名字外毫无一点女性特征的风格,更加眉清目秀。

首先明清女性不会再用汗巾等物品遮面,而是大方露出全部五官,列如何玉凤、黄素娟等都是杏眼、柳叶眉、樱桃小嘴的传统古代美人面向,当时她们也被称为美若天仙,倾国倾城的长相。

其次对于女侠着装明清时期更多是传统女性的裙襦着装,不像前时要长衣素袍,男靴等偏中性的装扮,明清时期的女侠与普通女子无异,也可穿绫罗绸缎,长袖罗裙等女性化着装。最后女侠身姿的优柔化,前时女侠的身姿多为普通妇女的身姿,或说她们在被称为女侠前都是普通妇女,自然不能是刚柔并济,再说前时女侠的刚与柔是分离的,而明清时期的女侠是刚柔并济,既有婀娜可爱的艾银萍,还有柳腰妩媚的梁红玉,更有纤纤玉手的梦樱,但她们都能手握刀剑,脚踢画戬。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除此之外,明清女侠在外形风貌上呈现俩个极端,一是上述的倾城倾国,刚柔并济的女侠,二便是勾腰驼背,相貌奇丑的女侠,但无论哪一种明清女侠外形风貌是女侠文化的奇特之处。

2、行侠风貌

女侠不同于封建社会其他女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一技之长,前时期女侠更多的一技之长是勇气与胆量的彰显,或在记载中如第一任女侠女娲般有法术,再者就是普通女子因特定原因从而行女侠之事时使用平常物件用蛮力的方式,这些行侠方式让后人觉得女侠行侠手段具有神秘色彩,琢磨不清,或只能赞叹女侠的勇谋。

明清时期女侠少了法术和勇猛之气,更多的是使用正当的武术功夫手段行侠义之事,列如;女侠中的用剑高手高鬓女尼、了奴姊妹、聂碧云等;女侠中功夫最好的邓剑娥;女侠中最有力量的逃难姊妹,邱小娟;女侠中善用兵器,以琵琶为手段的金陵女子等属明清时期女侠中实用性女侠,她们除自己行侠之外,有些还招收女徒弟,将女侠精神代代传承,呼吁封建社会的女子要有独立的人格。

像白烟束人的浣衣妇和能隐形盗珠的妙手空空是明清时期女侠中典型用自身的外形,身姿及一技之长为资本行女侠之义的女侠。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3、情感风貌

女侠在前期多是无情之人,她们是因有情变得无情,唐时多女侠为复仇除杀自己仇人外还牵连了无辜的家人等,她们对于别人亲情视而不见,对于自己的爱情跟无从谈起,

前期的女侠大多都如和尚般断绝七情六欲,重在恩仇分明。明清时期的女侠则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油漆所以才行侠义之事,为发扬和传承更多的侠义力量,明清时期女侠情感的表露是对于几千年封建世俗文化的冲击,女性内敛顺从,比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着上门提亲的女子不如行走江湖时大胆表露情况的女侠,明清时期女侠情感风貌的改变促使当时许多侠侣的结合,因身为行侠义之事的女子,在情感表露上应知行合一可以与行侠义之事的男子相符相合,省去不少世俗麻烦,为女侠文化再填一笔色彩。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四 女侠的出现到女侠文化的形成发展为女性在封建社会及传统道德思想中增添了话语权

从与侠精神相契合的第一任女侠女娲到因精神力量感化的李寄再到大唐时期有勇有谋,恩仇必报的女侠最后到明清时期风貌百变的女侠,这期间经历了上千年,但如暗涌般的女侠文化对封建社会及封建思想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女侠为代表同为一个社会的女子添加了说话的权利。

1、打破

女侠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与侠士精神是有所区别的,最初女侠的出现精神因为在封建社会中话语权在男性手中,他们认为女子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无需问她们的意见和想法甚至可以忽视她们的存在,而女侠的出现代表有独立人格的新思想以侵入女子的脑中并生根发芽,致使她们做出打破传统伦理道德,打破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体制,打破以男性为话语权的种种制度甚至于打破被束缚深远的传统女子,从而求得女侠心里的慰籍和唤醒古时女子内心深处被听到渴望。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2、和谐相处

女侠文化的发展传播不是为求与男性为主的封建王朝分理抗衡,争夺权力的表现,封建社会中反而女子在日常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相较于男子更多,但相对于的社会地位却天差地别,即便古时最成功的女侠武则天在她成为庙堂最高为时,所受到的非议与女性特有的性别歧视也不下少数,女侠文化的发展一

是传播发扬女子也可做侠义之事,促进社会安稳和谐;二是告诉以男性为主的封建社会,两性相处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多给予女子话语权更能促进社会乃至朝廷的和谐相处。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3、自我进步

对于女侠文化最大亮点就是,促使古时传统女子从相夫教子到行走江湖的转变,从可以三从四德到快意恩仇的思想碰撞,

女侠文化的核心就是倡导即便作为女子也要有独立人格,不依附,有勇气和胆量,作为话语权地位较低的传统女子也可以做男子做的事,恩仇必报,重义轻利,文武双全,不是头发长见识短,而是在女侠事迹与精神力量的熏陶下做到自我进步,从而让女性话语权更有分量。

相夫教子与行走江湖,三从四德与快意恩仇,百变的东方女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