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童自榮:我還有兩個夢

配音夢已圓,還有兩個新夢:滬劇、黃梅戲,盼它們重煥生機。

童自榮:我還有兩個夢

因痴迷外國影片配音,我曾做過長長的夢。芸芸眾生中,我是幸運的,十二年過去了,終於美夢成真,此後即三十年的配音生涯。以為此生事情就到此為止了。未料退休之後,有大把大把時間容我自己掌控並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內向人多半如此吧),居然又起勁地做起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夢。其中有關乎滬劇和黃梅戲的,總在腦中揮之不去。今借“夜光杯”一角,表述一番,主要和讀者朋友分享和交流,當然若能引起“有識之士”的興趣,那就離圓夢之日不遠了。

先說說滬劇。

我曾在個別場會提到過,踏入青年那會兒,南方曲藝——評彈和滬劇,是我的藝術啟蒙。完全被這兩門藝術征服,亦可算貨真價實的戲迷,翻譯片影迷還是後來的事。那時候一有空最大快樂便是,到時間就捧著大大的收音機樂陶陶一字不漏地收聽節目,周圍一切立馬拋之腦後……

而今天,到了我這把年紀的男士或女士們便也因此有個對比:隨著擁有一身本事的滬劇老演員紛紛離世,成熟且又有影響的中年演員人才又留不住,特別是男演員流失慘重,滬劇藝術衰落也就無奈成為現實。作為戲迷,我們至今情結猶存,不甘心這種現狀繼續下去,總期待滬劇的振興,總願看到滬劇欣欣向榮局面的出現,也願在此復興過程中起到一些小小作用。我的想法是,可以做做曹禺名作《雷雨》的文章。

童自榮:我還有兩個夢

當年——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滬劇界曾有一大壯舉,組織起各流派代表人物匯演滬劇《雷雨》,尚未出票便轟動上海灘,令我們至今記憶猶新,津津樂道。這回,我們不演戲,而是安排關鍵場次和段落的滬劇清唱,伴奏則一定要用交響樂,這時尚玩意相信可以吸引今天的年輕人。

臺上的演員,不管來自專業還是業餘,都可以採取“海選”形式產生,從中挑選出最合適最出色的人員來擔當相應的角色。至於流派則不必過於苛求。海選自然要下大功夫,它的好處是社會影響大,我們正需要以這樣的形式來推動滬劇的振興。最後,如合適,我可嘗試以特殊戲迷身份,用普通話加上海方言來全程主持。

再說黃梅戲。

《天仙配》,我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看的電影,迷得不行。那時候滿腦子就希望自己能是董永,那麼老實巴交,那麼悽慘。男主角王少舫的模樣演董永至今無人可超越,尤其是他的嗓音,渾厚的,糊糊的,完全和角色貼在一起了,換了漂亮、明亮的嗓子味道就不對了。黃梅戲的主旋律在戲曲中應是獨樹一幟,也是極為動聽。

童自榮:我還有兩個夢

聯想到《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它是以越劇旋律作為基礎發展、加工而成,我於是想,為何沒有人用黃梅戲的主旋律為基礎,做成《天仙配》小提琴協奏曲呢?或者乾脆用民樂來烘托二胡之獨奏?當然,這是要由內行中迷得不行的朋友動用自己的智慧,千錘百煉下功夫作曲的。就缺有天分的作曲,演奏員倒是不愁找不到的。我還想,演奏過程中有的段落還可加上清唱,比方:“路遇”一場。

好了,我這兩個夢,都和戲曲有關,亦可見我們這些外行或熱心戲迷已經感受到,作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重要一部分的戲曲的春天來到了。擼起袖子大幹一場吧,也把年輕人吸引進來,讓他們領略戲曲的妙處,讓一個個的夢都變成美好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