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来看看三门峡在古代都发生了什么(上古-隋朝)

来看看三门峡在古代都发生了什么(上古-隋朝)

商前(公元前1027年前) △相传女娲炼石补天,在今灵宝县西与陕西省交界的黄河滩留有女娲墓——风陵堆。 △相传夸父逐日,干渴而死,其身化为夸父山(在今灵宝县阳平镇),其杖化为桃林(今灵宝县函谷关至陕西省潼关间古称桃林)。 △轩辕黄帝在荆山(覆釜山,在今灵宝县阳平乡)铸三鼎。鼎成黄帝卒,留衣冠于此,其臣造陵祀奉,沿至民国。今存黄帝冢。 △帝尧命大禹治水,大禹因势疏导黄河,开凿砥柱山(在今湖滨区),使河水分流,形成三门峡,又疏导洛水至熊耳山(在今卢氏县)。 △夏桀淫湎放荡,不理政事。大臣关龙逢抗辩劝阻,被囚杀,葬于衡岭(在今灵宝县北坡头乡)。今墓冢犹存。 △商汤伐夏桀,在今湖滨区北渡黄河。

西周武王时(公元前1027至公元前1025年) 周武王伐殷后,解散军队,遣散战马于华山之南,战牛于桃林(在今灵宝县),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在今陕县),继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虢(今陕县)。焦国、虢国都城均在今湖滨区。

西周成王时(公元前1024至公元前1005年)

召公姬夷为三公之一,与周公姬旦分陕而治,陕原(在今陕县)以西召公辖治。

西周康王时(公元前1004至公元前967年) 在今灵宝县置函谷关(又说公元前966年至公元前948年周昭王置),设令守关。

西周穆王时(公元前947至公元前928年) 西周著名御车者造父,在夸父山得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驾车,西巡至昆仑。

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 虢人灭焦。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申侯、鲁侯与许文公立周平王于申(在今南阳县以北)。周幽王死,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朝二王并立。

东周平王元年至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56年) 在卢氏铸卢千币、卢氏涅金币、卢千涅金币,均为铲刀形。还铸斜肩弧足空首布和中型斜肩足布。 △今卢氏县的奸山、蔓渠山、白边山和陕县的橐山等地居民,开始淘金。

周幽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 晋灭北虢(在今陕县)。

东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 晋国曲沃(在今山西省南部)庄伯攻晋,周桓王命虢公伐曲沃。

东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 曲沃武公诱杀晋小子,周桓王命虢公伐武公,武公乃立晋哀侯之弟为晋侯。

东周桓王十七年(公元前703年) 虢国等伐征晋曲沃。

东周桓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97年) 周桓王姬林亡故,葬于今渑池县城关南村。

东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 故大夫边伯等5人叛周,谋召燕、卫军讨伐周惠王,惠王逃离。惠王弟颓立为公。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郑厉公突和虢公林父伐杀颓,复立周惠王。 △惠王视察虢地(今渑池县、陕县及山西平陆县一带),虢公为王修行宫于沣(在今渑池县城西南)。

东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6年) 晋献公命大夫苟息以美玉和良马贿赂虞君,借道伐虢,南渡黄河。八月围虢都上阳(在今湖滨区李家窑村),十二月陷,灭虢,虢公丑奔周京师洛邑。

东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27年) 晋襄公联合姜戎,伏击秦军于崤(在今陕县、渑池县之间),全歼秦军,俘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周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624年)秦伐晋实行报复,晋人闭城避战,秦军自茅津南渡黄河,至崤掩埋秦兵尸骨还。

东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 晋侯命使臣詹嘉驻瑕(在今灵宝县西),守桃林防塞。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
吴国公子季札应邀至陕,观赏周乐。周乐记召公治陕断事于甘棠及周公事。

东周敬王年间(公元前519年至公元前479年) 孔子过卢氏,在文峪讲学。

东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前后 老子李聃自成周(今洛阳)西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求著《道德经》上下篇5千余言。

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464年)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伐吴,功成后隐退,出游时曾在卢氏暂住。

东周安王三年(公元前399年) 虢山崩,壅塞黄河。

东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 秦置陕县。

东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 秦兵东围陕城。

东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 秦伐魏,围曲沃、焦地。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攻占曲沃、焦地。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将曲沃及焦地还给魏国。

东周显王四十五年(公元前324年)

四月 秦命张仪伐魏,取陕城,尽遣居民于魏。

东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 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在函谷关败阵。

东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 秦伐魏取曲沃还师,次年又伐取魏地焦。

东周赧王三至四年(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311年) 秦出兵于崤(在今渑池县、陕县),助韩攻楚。 △秦出兵渑池,联合齐、韩、梁攻赵。赵王降。

东周赧王九年至五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4年) 秦联合韩、魏,破坏齐楚联盟,驻军于崤援韩。

东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 秦赵会盟于渑池西河外,秦王欲杀赵惠文王,以夺和氏璧。赵国上大夫蔺相如挫败秦王阴谋,保赵王还国。会盟期间,赵惠文王牧马于马岭(在今义马市)。

东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 范睢由魏奔秦,至湖(今灵宝县境)遇秦相穰侯东巡县邑,便藏在车中入秦境。后为秦相。

东周赧王五十七年(公元前258年) 齐、韩、魏伐秦,进函谷关。 △孟尝君出任秦国宰相被囚,夜逃出函谷关。 △秦伐韩,韩以桃林等地献秦。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 初置三川郡,现市辖区属之。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率楚、赵、韩、魏、燕5国军队败秦兵,经陕县追至函谷关而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
楚、赵、魏、韩、卫合纵伐秦,楚为纵长,发兵至函谷关,与秦战,败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置桃林县(在今灵宝县境),属三川郡。 是年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秦在卢氏境造半两钱。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
秦始皇东巡,过函谷关、陕地、渑池。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义军陈胜部将周章(又名周文)率军攻秦,破函谷关。翌年冬,与秦将章邯战,败退今灵宝、陕县、渑池一带。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周章在渑池战败自杀。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八月 汉王刘邦入武关灭秦,还军灞上,遣军守函谷关。十二月,项羽部将黥布破函谷关。此前项羽在新安城南(在今义马市二十里铺西)坑秦降兵20余万。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 正月 刘邦东出函谷关至陕,安抚关外父老而还。十月,项羽杀义帝,渑池三老(管教化职)董公于义昌镇(在今渑池县)拦路劝谏刘邦,为义帝发丧,以示仁义,被刘邦采纳。 是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现市辖区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五月 刘邦由洛阳迁长安,经过渑池县、陕县、胡县、桃林县。

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 刘邦免渑池乡民徭役。

西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57年) 汉文帝亲历陕县城西鸡足山,访隐士河上公,求释《道德经》。

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三月 撤除函谷关卡,过往关门不验文书。汉景帝四年春(公元前153年),复设关卡。

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公元前141年) 建陕县城。

西汉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 始建渑池县城,迁万户入居城内。

西汉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吴王刘濞在渑池崤山险要地设伏兵谋反,被汉将周亚夫查出。

西汉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 汉景帝刘启狩猎于渑池谷水之滨。

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胡县(在今灵宝县境)更名为湖县,属京兆尹。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刘彻微服私访于湖,夜宿柏谷亭(在今灵宝县朱阳山中),店主疑为奸盗,聚众欲擒拿。店主妇见武帝非凡,将丈夫灌醉绑缚,众人散走,杀鸡招待武帝。次日武帝归,召店主妇赏赐千金,封店主为羽林郎。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冬 主爵都尉、新安人杨仆,因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武帝,捐家资,迁函谷关于新安。在故函谷关置弘农县。

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置卢氏县,筑土城,建县署。置弘农郡,领11县,弘农、卢氏、陕、渑池属之。 △弘农郡大灾,人相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赵过任治粟都尉,在弘农推行“代田法”。

西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七月 戾太子遭江充诬陷获罪,太子怒杀江充,武帝派兵讨伐,太子走湖县,藏匿于泉鸠里(今豫灵镇底董村)被捕,与二皇孙同被杀。后被洗冤。汉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正月,夏阳人成方遂居湖县诈称戾太子,被杀。

西汉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
新函谷关以东大水灾,饥民进入函谷关,经渑、陕、湖、弘农,往陕西逃荒。

西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 弘农南山倗宗聚数百人起事,汉成帝派原弘农太守傅刚,率射士千人,前往逐捕镇压。

西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
汉成帝命杨焉凿宽砥柱,凿下的山石投浸水中,水更湍怒,船只愈难通过。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

改弘农郡为右队。

新莽地皇二年(21年)新函谷关以东蝗灾,饥民10万流入渑、陕、湖、弘农,饥死十之七八。

西汉淮阳王更始元年(23年)析(今内乡县西北)人邓晔起兵响应刘秀,进攻右队(今灵宝县),西进占领湖地。

西汉淮阳王更始二年(24年) 更始帝命抗威将军刘均占据弘农,防御赤眉义军。义军在樊崇、徐宣、谢禄等率领下,分两部进入弘农函谷关,攻击更始军。

东汉建武元年(25年) 正月 赤眉义军于弘农同更始军连战皆捷。二月,赤眉两军会师于弘农,与更始讨难将军苏茂战,义军胜,苏茂弃军逃走。三月,更始帝命丞相李松、大司马朱鲔率军与赤眉义军战于阌乡。义军徐宣、樊崇部于枯枞山(今乾山)攻击松军,杀3万余人。李松弃军逃走,义军挥师至湖县境。六月,赤眉义军在枯枞山立刘盆子为帝。冬,赤眉义军自弘农西攻长安。

东汉建武二年(26年) 二月 光武帝刘秀派骠骑大将军景丹、征虏将军祭遵,袭击赤眉义军。义军先败后振,于湖县败东汉大司徒邓禹。次年光武帝加派征西大将军冯异,与邓禹共攻赤眉军于陕县,又败,死伤3000余人,冯异徒步逃至回豁阪(在今陕县雁翎关东之幽谷),重整军队,与赤眉军战于崤底(在今渑池县北),义军失利,被俘8万众,光武军进入函谷关。

东汉建武七年(31年)
右队复更名为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卢氏、新安、宜阳、陆浑、华阴、湖9县。

东汉延光三年(124年) 河间赵腾上书指陈得失,安帝欲杀赵腾,弘农籍太尉杨震为其说情,帝不听。樊丰等诬杨震怀恨在心,帝策收杨震印绶,罢官遣回故里弘农,震于归途饮鸩而死。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意,派遣吏员在陕县滞留震丧,露棺道侧,不准归里,路人为之垂泪。次年,杨震得以伸雪,以礼改葬,赠钱百万,诏授杨震二子为官。

东汉永寿元年(155年)

弘农县令公沙穆预测有大雨,令百姓徒居高地。霖雨大水果至,三辅以东均为水淹,独有弘农免遭水灾。此前,弘农县界有蝗虫,百姓惶惧,公沙穆设坛请罪,请以身祷,旋降暴雨灭蝗。

东汉延熹二年(159年) 白马令李云上书反对重用宦官,汉桓帝怒,逮李云下狱。弘农掾杜众复上书,愿与李云同死。两人同死狱中。

东汉永康元年(167年) 敦煌酒泉人张奂因军功徙居弘农华阴,居陕城。其子张芝(字伯芙)在陕城家中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家之衣帛,必先练书后而染,终成“草圣”。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 大将军何进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助灭宦官。董卓带兵至渑池驻停,以待时机。九月,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献帝。次年董卓驻洛阳,孙坚、黄盖攻之,董卓退至渑池,使军驻守,与吕布西奔长安,杀何太后及弘农王。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 四月 司徒王允与董卓部将吕布杀董卓。吕布派骑都尉李肃至陕县。陕守将、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与李肃战,李肃败退弘农,被吕布杀。牛辅兵夜叛,牛辅取金玉与朋友胡赤儿北渡黄河逃跑,被胡赤儿杀死,传首长安。牛辅所部校尉张济拜骠骑将军,封平阳侯,屯驻弘农。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 六月 汉将杨奉、宋果叛变。弘农守将张济自陕县赴长安和解。十一月,杨奉及其将董承胁献帝赴洛阳,至弘农。李傕、郭汜追至弘农曹阳,杨奉急招河东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兵与战。兵败,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等战死,李傕掠宫人、公卿百官及乘舆车马人弘农。 十二月 汉献帝逃至陕县城,北渡黄河,逃到山西安邑,遣太仆韩融至弘农,与李傕、郭汜连和。李傕还给所掠宫人、公卿百官及乘舆车马。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 四月 献帝派关中将段煨征讨李傕,灭其三族,段煨被封为阌乡侯。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 诏令刘备为司隶校尉,治弘农。后曹操派卫觊为司隶校尉,治弘农。关中从此咸服。

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 弘农郡守张琰及河东人卫固、范先谋反,活动于渑崤之间。河东太守杜畿以计谋将其遣散,捕张琰等斩之。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 曹操平西川张鲁,马超、韩遂疑为攻己,起兵反叛,屯兵潼关。弘农、冯翊多举县响应。七月,曹操征马、韩,经弘农,命许褚于故函谷关北10里凿道转运粮草,遂置关,称新函谷关。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 黑山张白骑于弘农起事,曹操部将立义将军庞德随马腾往征,于陕渑二崤间接战,张白骑被镇压。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
正月 曹操征巴蜀,经崤山雁翎关,以北道(今陕县宫前经硖石至陕城)转运粮草。

曹魏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遣盐运谏议大夫寇慈率工5000人,修治黄河三门险滩,以通漕运。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 正月 晋武帝遣盐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药世,率工5000余人,修治三门险滩。

西晋泰始八年(272年)  弘农湖县王浚击张弘有功,封关内侯。咸宁五年(279年),率军伐吴,次年破吴。太康六年(285年)卒,葬弘农。

西晋咸宁二年(276年) 弘农杨浚之女杨艳被立为皇后,杨浚被封为车骑将军、临晋侯。惠帝即位,杨皇后为皇太后。元景元年(291年),贾皇后杀太傅杨浚,废皇太后为平民。后平反。其堂妹杨芷被继封为皇后。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 四、五月 河间王司马颙遣弘农太守彭随、北地太守刁默,于湖县抵御东海王司马越部将祁弘。祁弘大败彭、刁。六月,弘农太守裴赓等起兵进击司马颙。

西晋永嘉三年(309年) 九月 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前汉将刘聪,夜袭刘聪,大获全胜。

西晋永嘉四年(310年) 后汉河内王刘粲、始安王刘曜、征东大将军王弥驱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石勒率骑兵2万来助,会师于陕县太阳,东进至渑池,败晋将裴邈。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 五月 以琅邪王司马窖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县以东诸军事。以南阳王司马葆为右丞相,督陕县以西诸军事。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 后汉兵攻弘农城,太守宋哲弃军逃建康,投东晋王司马瑞。

东晋太兴三年(320年) 前赵广平王刘岳为征东大将军,攻后赵,屯留渑池。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 前赵派刘岳攻洛阳,屯金谷,军夜惊,溃退渑池留驻。

东晋咸和七年(332年) 后赵丞相石虎与司州刺史史石生战于潼关,败退渑池。

东晋永和元年(345年) 后赵置洛州,辖弘农郡。

东晋兴宁三年(365年) 三月 前燕太宰慕容恪同吴王慕容垂共攻前秦,克洛阳,略地至崤山、渑池,前秦王苻坚亲屯陕县城,防前燕入侵关中。

东晋太和四年(369年) 慕容垂叛投前秦,前燕命石泉戌主吴归追至湖城,被慕容垂之子慕容令击退。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 前秦辅国司马桓寅屯兵陕城。

东晋咸安元年(371年) 正月 前秦王苻坚迁丁零族翟斌于新安、渑池。

东晋太元九年(384年) 六月 东晋荆州刺史桓石民遣将晏谦攻破弘农,设湖、陕二县为戍守防地。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 九月 后秦王苻丕率骑兵数千谋袭洛阳,前燕杨威将军冯侅于陕县邀击之。

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年) 后秦王苻丕败,冀州刺史杨楷收集流民数万户,占据湖县、陕县。

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年) 十月 巴蜀人在关中皆叛后秦,据弘农以附秦。秦主以宝衡为左丞相,徒屯华阴。河南太守杨俭期率众于湖城进击宝衡。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

后秦主姚兴进军湖城,东晋宏农太守陶仲山降,姚兴进占陕城。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 十月 后秦主姚泓派遣并州牧姚懿屯陕津。后改遣姚债和冠军将军司马璠建议将军虵屯陕津。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 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参军毛德祖破弘农太守尹雅部于渑池蠡吾城。刘裕部将王镇恶部破渑池、陕城和湖城,进兵潼关,被秦兵所拒,两军相峙。弘农百姓竞送义租,使晋兵大振。

刘宋永初元至二年(421至422年) 宋武帝刘裕置司州,领宏农、河南、荥阳等郡。弘农郡辖陕、弘农、渑池、卢氏、宜阳、曲阳等县。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 八月 刘宋雍州刺史随王刘诞遣军攻北魏,进击卢氏。闰十月,攻人卢氏,斩县令李封。再由卢氏攻克弘农,俘弘农太守李初古及县丞。宋将薛安都屯驻弘农。 十一月 宋文帝命柳元景为弘农太守。柳元景攻陕县,城固不克。北魏兵两万自洛阳经崤渑驰援陕县。宋将鲁元保引兵自函谷关援,北魏兵退。宋军两路合击取陕州城。

刘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冠军司马柳元景进据弘农西南之洪关。冠军将军封礼率两千骑南渡黄河,自函谷关登岸,进兵弘农。

北魏延兴元年(471年) 北魏显祖崩,弘农北陕人王玄感立草庐于州城门外,哭祭三年,以家财开400人斋会,设百僧供奉。刺史苟颓奏于孝文帝。文帝诏送白褶与王玄感,令州表彰。

北魏太和年向(477至499年) 弘农郡属荆州,辖4县:圉、弘农、南乡、邯郸。弘农郡治所移于陕县,为避北魏孝文帝元宏讳,改“弘农”为“恒农”。

太和十一年(487年) 置陕州,治所设陕县城,辖5郡:恒农郡、西恒农郡、渑池郡、石城郡、河北郡。

太和十四年(490年) 北魏于卢氏置朱阳郡,并设朱阳县。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朱阳郡废。

北魏永平三年(510年)

冬北魏于恒农荆山(在今灵宝县阳平镇)造珉玉像一尊,高丈六,置于洛河之滨报德寺,北魏世宗亲躬观瞻。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 北魏荆沔都督元志在弘农大破梁军,斩梁恒农太守王世定等。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 梁围荆州,北魏诏别将裴衍与恒农太守王罴率军1万出武关解荆州之围。

西魏大统二年(536年) 复置朱阳郡,废石城郡。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 八月 西魏安定郡王宇文泰东征东魏至恒农,攻破陕州城,斩陕州刺史李徽伯。 西魏大统四年(538年) 八月 宇文泰东征谷城。战败西退,至恒农。时关中战乱,西魏帝留止阌乡。

西魏大统五年(539年) 二月 东雍州刺史李虎自荆州还至湖城,被东魏丞相高欢部将俘解洛阳。 六月 高欢举兵反。帝遣行台长孙子彦率前桓农太守元洪镇陕。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宇文泰提军屯驻恒农。 七月 西魏帝西奔长安,高欢追击。魏帝经陕县至湖城。湖城王思村民以麦饭壶浆献。西魏帝减免王思村10年赋税。 八月 高欢追西魏帝至恒农,九月破潼关,返洛阳。自此恒农郡属东魏。 是年在原弘农郡一部置西恒农郡,辖恒农县。划卢氏地置石城郡。辖玉城县(在今灵宝县苏村乡)。

东魏兴和年间(539至542年) 东魏置渑池郡,辖3县:北渑池、俱利、西新安。恒农郡辖3县:恒农、北郏、崤。宜阳郡辖3县:南渑池、宜阳、金门。

西魏大统六年(540年) 五月 西魏行台宫延和陕州刺史宫元庆带领一批居民归附东魏。东魏将其安置于河北马场。 是年 东魏北中郎将高干还镇陕州,赵昶为长史、中军都督。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 三月 东魏渤海王高欢在邙山大败西魏宇文泰,追至陕州,因军士疲惫,野无青草,遂东还。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 置阌乡郡,辖湖城县。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 废西恒农、朱阳2郡及玉城县,置邑阳县。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 陕、熊等七州十六防诸军事、宜阳总管于翼由宜阳移镇陕州,兼任陕州刺史。于翼自陕州深入九曲,攻拔造涧(在今山西省)诸城。

北周建德六年至大定元年(577至580年) 置河南郡于渑池。改南渑池为昌乐县。置三崤镇将,屯兵渑池。

隋开皇三年(583年) 废弘农、阌乡二郡,置虢州,治所设卢氏。 △于陕州焦水畔置常平仓,又名太原仓,仓城周长6里许。洛阳至陕州陆运粮至常平仓,再转黄河、渭水漕运西安。

隋开皇五年(585年) 从各州调集粮食诸物集长安,以备灾年。陕州路运粮人流昼夜不绝,达数月之久。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 六月 诏凿砥柱,以通漕运。

隋大业元年(605年) 隋炀帝诏楚国公、司徒杨素与匠作宇文恺,带役丁两万,在陕县东南乾山与橐山之间开道。

隋大业三年(607年) 改“恒”为“弘”,置弘农郡,郡治设于鸿胪川(今灵宝县城),辖4县:弘农、卢氏、长泉、朱阳。置河南郡,辖18县,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在其属。

隋大业五年(609年) 正月 隋炀帝自东都洛阳还京师,二月至阌乡。

隋大业七年(611年) 十月 砥柱山崩,壅塞黄河倒流数十里。

隋大业九年(613年) 六月 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攻弘农城三日不克,追兵至,退至阌乡,与隋军战,一日三败。八月,杨玄感陈兵董杜原(在今灵宝县境),隋军进攻,杨玄感大败而逃,后被杀。

隋义宁元年(617年) 十二月 隋将屈突通败于秦王李世民,自潼关奔东都,为李渊部将刘文静追擒于阌乡,虏其众数万。是年陕州大都督府改为弘农郡,辖4县:陕、崤、桃林、长水。


你们的关注,是我向前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搜集于网络 ,图文贵在分享 ,如有不当 ,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