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世说新语》别解1—1

今天是2020年2月29日,星期六,农历二月初八。从今天起,开始讲读《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别解1—1


《世说新语》不好读,是因为行文非常简洁,文中涉及的时代和诸多人物,大家又都比较陌生。书中是一则一则地简单记述了反映那个时代士大夫精神和生活面貌的一些小片段,所以读起来比较吃力。

就比如《春秋》,记事就更加简洁了。孔子的主要目的借纪事来彰显儒家的价值观,往往一字定褒贬,所以有了“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但是,孔子作的《春秋》,不仅乱臣贼子惧,连读书人也“惧”,因为孔子行文太简洁了,往往一句话涉及很多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郑伯克段于焉”,《春秋》就这么6个字。但是如果要解释清楚这几个字,就需要费很多唇舌。为了方便读者理解阅读,历史上就有很多人注《春秋》,其中有三家的注释非常优秀,当然流传最广的当数左丘明的注释《左转》。

《世说新语》别解1—1

关羽夜读春秋


三国时期,关羽喜读《春秋》,可见关圣人不只是一介武夫,还是个非常不简单的读书人。会读书,做人做得好,所以整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只有关羽被封神。那个年代,遍地文盲,作为一名武将,作为一名爱读《春秋》的武将,关羽已经很不简单了。至于关羽读的是原版《春秋》,还是注解版《春秋》,他到底读懂没读懂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作为一名武将,那也很不简单了。

当然,解读《世说新语》比解读《春秋》要容易很多。闲话少叙,下面进入正文。


德行篇

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以上是开篇——德行篇的第一则。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文章,把谁放在开头,作者都是有考虑的。《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二儿子,后来过继给其叔临川王刘道规。

在刘义庆15岁时,就一路平步青云。在所有担任的官职里面,秘书监一职,为他以后组织人力编撰《世说新语》奠定了良好基础。因为这个职务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这就使刘义庆有机会接触、博览皇家典籍。这是一方面。

另外,据《宋书》记载,刘义庆 “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总之,刘义庆是个不慕名利、爱好文学、博古通今的恬淡皇族。

所以,在过往的历史长河里,刘义庆被东晋的名士风流深深打动,他欣赏他们,所以愿意携取其中的朵朵浪花,用文字固定下来,并让他们流传下去,在未来的世世代代中,高山琴韵觅知音,共鸣他心底的每一首歌。能感受东晋的名士风流,知道我们的祖先还曾谱写了这样的绚烂华章,我们理应感谢刘义庆的努力。

《世说新语》别解1—1

竹林七贤图


在东汉末年,有三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那就是士大夫阶层、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其中的斗争非常剧烈。陈仲举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我们可以看出,刘义庆是倾向于士大夫阶层的,所以他把陈仲举等士大夫阶层的人放在了德行篇的开篇部分,认为他们的确是道德行为的楷模、

那么陈仲举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那个家喻户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陈蕃,这个典故常常被家长用来劝勉孩子打扫卫生。但是,我在这里多说一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扫天下”的远大志向的,每个人的人生是绝对不同的,就像树木还有松树、柳树、槐树之别,何况是人呢?所,让孩子做好他自己就可以了。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个“人”的方位很广,当然包括自己的孩子。当然这是题外话。

陈蕃是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应该说一口河南话。他生活在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出师表》中有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两个皇帝因为《出师表》的广泛传播,以昏庸、被臣子痛恨而闻名于世。陈蕃在这个衰败的政治环境下,成为了一代名臣和重臣。一个人成为重臣,只是说明他位重权高,秦桧也曾经是重臣。但是名臣二字,就透露出明显的褒扬成分。陈蕃在当时情况下,名臣、重臣兼具,的确很不容易的。如果一个人内养不足,内在没有强大的力量,是驾驭不了错综复杂的局面的。

据说陈蕃在少年时期就有大志。一般情况下,一个人非常有成就,不是遇到了好父母,就是遇到了好老师。陈蕃就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胡广。胡广,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东汉时期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后汉书》有他的传记。胡广以孝廉被举荐,任职期间,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陈蕃师从这样正直、有作为的人物为老师,少年时便有大志,成年时名震士林,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是说陈蕃的言行不仅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标杆,成为读书人的榜样,而且成为当时整个社会的光辉典范。

“士”这个字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意义。先秦时,“士”是指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到了春秋时期,“士”就不再是贵族阶层了,大多沦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靠田租生活。战国以后,“士”成为读书人的的通称,是指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而且进一步分化,有的成为著书立说的学士,有的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的成为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的成为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到了东汉末年,“士”就更定型为读书人的代称。

总之,陈蕃不仅成为读书人的楷模,而且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作者评价他说陈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可见陈蕃的气度非同凡响。他只是往车上一站,气势就呼之欲出,由内而外透着要做大事情的样子。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词,那就是猥琐。猥琐这个词很抽象,只有当你看到一个人的猥琐状态时,你就会说这个人真猥琐。但是猥琐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若干年前,我曾特意查了查字典。

字典解释说,猥琐是指“鄙陋卑劣、庸俗卑下,还有(形态)卑小或(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我就把上面解释中所涉及的所有词语“鄙陋”啦、“卑劣”啦、“庸俗”啦、“卑下”啦、“大方”啦,这几个词语逐个查了一遍,最终找到了造成一个人猥琐形象的原因,那就是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道德的操守。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操守,就会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猥琐的样子来。自从那时起,我就一往无前,踏上了澡雪精神、陶冶情操的道路。

《世说新语》别解1—1

陈蕃画像


陈蕃的行为举止,当然有很多,但是作者只是选取了登车揽辔这个动作,并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让陈蕃的光辉想象永远定格。登车,踏上救国救民的征途;揽辔,驾驭复杂政治局面的决心。

那么,陈仲举有没有驾驭能力呢?别的不知道了,在领导士林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他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核心。但是有没有“澄清天下”的能力,这就不好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士大夫阶层同宦官的斗争中,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窦武定计诛杀宦官。由于消息泄露,窦武没能成功,危急时刻,陈蕃率领属下官员以及太学生80余人,手持兵器冲入宫门,经过一番刀光剑影的厮杀,陈蕃最终被宦官带领的军队逮捕并杀害。如果是这样,不能说他实现了“澄清天下”的志愿。

作者行文很慎重,只是说陈仲举“有澄清天下之志”。大家都能看出,陈蕃是有这样的志向的。至于,能力达到没有,因为他的被杀,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也曾经谋杀董卓,也没成功,但是,曹操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所以,一个人,有志向,这是主观因素,但是这个志向能不能实现,这就要看客观因素具备不具备了。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但是,这不是说,人树立远大志向没有用。虽然这个志向能不能最终得以实现,有时候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但是一个人要有“只问耕耘、不为收获”的决心和心态。那么,这个积极进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后人效法的对象。诸葛亮成功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说他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和志向,但是,他“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不懈的努力,“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行为感动了无数后人,去为理想而奋斗。

概括总结完陈蕃的为人后,作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他说陈蕃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这个豫章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唐代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开头就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在汉代的时候,南昌叫豫章。我觉得,豫章这个名字的确很古朴,符合汉代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

《世说新语》别解1—1

江西南昌滕王阁


当陈蕃下车伊始,刚到豫章,就问属下:“徐孺子住在哪里?”并表示想先驱车去看望一下他。


这个徐孺子是谁呢?徐孺子,名叫徐稚,豫章郡南昌县人,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贤士。他博学多识,淡泊名利,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南州高士"。

江西之前肯定也有贤士,但是只有徐孺子在陈蕃的敬重下,成为著名的贤士。俗话说“花花轿子,人抬人。人抬人高。”陈蕃的这个举动,彰显了自己重视人才的观念,同时也使得徐孺子名闻天下。

总听到人们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实际上,任何一个想要发展的国家、单位、集体没有不重视人才的,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比如,战国时期的燕昭王招贤的故事。(熟悉以下故事的朋友,可以忽略不看)

是说燕昭王即位之初,就有“有澄清天下之志”,急于招揽人才。但是,人才却迟迟没出现。

于是,一个名叫郭隗的智者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

郭隗说:从前,有一个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购买千里马,然而三年过去了,还没有买到。突然有个人来说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国君立即派人带着千两黄金前去购买。没想到派去买马的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匹死去的千里马。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的骨头来呢?”那人说:“如果天下的人听说您,即使是死去的千里马,您都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来,这说明您是真的喜爱千里马啊。这件事传扬出去后,您还愁活得千里马不会来吗?。”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讲完故事,郭隗说:“我将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大王您想要招揽人才,就从我郭隗开始吧。如果像我这样没什么才能的人,都能被国君重用,那真正的人才,必然会闻风而动,不远千里万里,来投奔您,愿意受您驱遣。”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并建造黄金台广招天下才士,发起一轮人才争夺战。这一站打得漂亮,天下人才纷纷来到燕国,其中就有《六国论》中提到的军事家乐毅、阴阳家邹衍,游说家剧辛等人。燕国很快就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为燕国逐步走向富强铺平了道路。

《世说新语》别解1—1


所以,从来奋发图强的人,都会知道事业的根本在人才,都会尊重人才、招揽人才。不只是21世纪才是重视人才的时代。一个不想奋发图强的领导,只想当官不想做事,人才当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陈蕃“有澄清天下之志”,必然会重视人才。

于是,他刚到南昌地界就要去看望当地的名人、贤者,就是要做出招贤、尊贤的姿态。他知道,要实现澄清天下的志向,光靠自己一个人是远远不够,需要团结大批人才在自己周围。

所以,他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发表履新讲话,不是先看看自己将要战斗一段时间的大办公室,而是先要拜访徐孺子。不仅如此,而且在此之后,还继续拿出尊重人才的姿态来,特地为徐孺子准备了一个榻。这个榻,到底是竹榻、还是木榻,还是什么榻,不得而知,但是江西多竹子,竹榻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也有人说是折叠榻,因为据记载,徐孺子来了,陈蕃就把榻放下来;徐孺子一离开,马上把榻收好高高挂起来,不是折叠的不好挂起来。一笑。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就是这个典故。大家看,同样一件事,经王勃的口一说,就显得那么文雅、优美。

陈蕃的这个做法,堪比燕昭王的黄金台。

就是因为陈蕃的尊重,自此以后,徐孺子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敬重和怀念,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徐孺子垂钓的地方,人们还建造了孺子亭,成为南昌十景之一

《世说新语》别解1—1

南昌名胜孺子亭


陈蕃提出这个想法后,主簿说:“群情欲府君先入廨。”主簿大概相当于办公厅秘书一类的文职官员。他说这话最合适。主簿说我们大家的意思是请您先去官府。

为什么他们一直请求陈蕃先到官府?为了迎接新任长官,他们不知道怎么折腾、打扫卫生呢。据说,有的地方,长官不视察完,下属连厕所也不能用。精气神,就能保持那么一会儿,快点领着新长官看完了,大家都轻松。

但是,陈蕃怎么可能让下属牵着鼻子走呢?你们大家的意见?别拿大家来压我,你们大家的意见就对吗?

要不当领导,先要确立正确的三观,做人做事做官,心里都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尺度,该坚持什么,该反对什么,心里明明白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坚持原则”。如果心里只装着自私自利的想法,那肯定是一本糊涂账。所以说,一个人想要“澄清天下”,先要澄清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陈蕃的内心是清澈干净的,他心里有一杆称,装着全天下的人才。陈蕃回答说:“周武王刚刚灭掉商朝,天下百废待兴,武王忙得席不暇暖,却顾不上休息就忙着封赏贤人商容。我先去向当地的贤人表达敬意,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陈蕃真的有“澄清天下之志”啊。从他回答的来看,他有暗暗自比周武王之嫌。但是一个地方长官,的确如同一个土皇上。如果地方一把手,甚至单位一把手,认识水平上不去,觉悟不高,那站位也不会很高,那他想要做出利国利民利事业的事情来,是很难的了。

这里介绍一下,据《史记》、《韩诗外传》等书籍记载,商容是商末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受到殷民的爱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尊重殷商的忠臣贤人,不仅表彰了商容的家乡,而且准备任命商容为三公。但是商容没有答应。

历史的确是个小姑娘,任人装扮。在诸多记载商容的简短文字里,疑点较多,在这里不再节外生枝了。总之,商容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个贤者,知道这一点就够了。

不知道陈蕃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为他招来了人才。文章没有交代,但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对陈蕃这样胸怀天下的人,为壮大士大夫阶层的力量,到处网罗人才,也是势在必行。

这一则也告诉我们,一个有德行的人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能够挖掘人才、尊重人才、扶持人才!

第一篇第一则讲读完毕,谢谢朋友们的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青紫Kiki ,愿我们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