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鲁迅将之誉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四分五裂的历史时期。时局极为动乱,乱世对教育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透过《世说新语》却看到了一群有血有肉、生气勃勃的人物群像。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

一、启发引导式教育

启发引导式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从孔子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而魏晋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再丰富和再发展。

1、借景启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言语71 】

文章开头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别看这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谢氏家族是全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谢太傅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他们在进行的是一次家庭文化教育。召集人兼主持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可见主人非常重视家庭文化教育。他善于利用家庭教育时机,连 “寒雪日 ”也不放过。自己亲自上阵担任主讲传授文化,教育子女。 “子不教,父之过。 ”谢安认真地履行了自己作为长辈教育子女的职责,担当了传承文化的重任。这在当时士人盛行奢靡娱乐之风的东晋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 ——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 ?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飞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里主讲人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就雪发问。从讲解诗文到应用诗文,足见其教育方式的灵活,讲究学以致用。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 “撒盐空中 ”;一个是谢道韫说的 “柳絮因风起 ”。

我们可以看出,前一个答案只是形似,而后一个答案则神形兼备。答案可因人而异,有劣有优。但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只是 “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其实主讲人的 “大笑乐 ”并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对家庭教育的效果十分满意,在于从儿女的回答中看到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看到了儿女的进步,看到了家庭文化教育的希望。从文末暗含赞赏谢道韫之意的语句,可以看出,谢道韫的成才正是在这浓郁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熏陶之下的结果。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2、对话启发: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哥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文学52】

在诗文探讨时,谢安没有直接说他觉得哪句佳,而是先和子侄们交流,在对话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引发子辈们自己去思考。如此潜移默化地启发引导,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了!

3、问答启发: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言语22】

父亲发现儿子偷酒这一不当行径,没有当即给予行为制止, 也没有言语是非定性,而是从另一问题“拜与不拜”中着手问询, 孩子因为长辈问询的是另外的问题 ,因此也就能做到就事论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而在两个孩子的观点相互碰撞中,“偷”的行为本质自然显露,长辈在不着一字的情况下就完成了子女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功效,从而避免了孩子逆反心理的生成以及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在整个对话过程中,看不出孩子对于家长的畏惧心理,在这一言简意赅的对话中,不仅点出了行为的不正当性, 另一还在辩论中培养了孩子的思辨和推理能力。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二、平等尊重式教育

1、平等耐心

孔子提倡将爱和教相结合。不是溺爱,而是平等、耐心地对待孩子。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一定要有耐心,不可烦躁,因为在我们看来哪怕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要耐心平和地解答孩子的问题,这一点魏晋时人就做得很好。如:

谢胡儿作著作郎,尝作《王堪传》,不谙堪是何似人,咨谢公。谢公答日:“世胄亦被遇。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姑,我父唯舅’。是许允婿。”

——【赏誉139】

谢郎不知道王堪是谁,问谢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小问题,谢安却不厌其烦地从几个方面对王堪进行介绍。可见他在教育家族子弟时,是平等尊重的,从不拿自己的声威压人。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2、巧妙“斗智”

教育孩子光有耐心, 还不行,还要和孩子“斗智”,不能使蛮劲,往往越使蛮力,孩子越拧着干,所以手段要巧妙。

谢虎子尝上屋熏鼠。胡儿既无由知父为此事,闻人道痴人有作此者,戏笑之,时道此,非复一过。太傅既了己之不知,因其言次,语胡儿日:“世人以此谤中郎,亦言我共作此。”胡儿懊热,一月日闭斋不出。太傅虚托引己之过,以想开悟,可谓德教。

—— 【纰漏5】

谢胡儿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曾“上屋熏鼠”而戏谑嘲笑这种人,谢安没有当面喝斥制止,而是假托举出自己的过错来开导他,让他自己醒悟。

不正面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计谋智慧使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悬崖勒马,回归正途,并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真可谓巧妙至极也。

三、品德优先式教育

1、结交善友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 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日:“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德行47】

孔子云:“与善人交,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韩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道助、附子兄弟那路人都为之落泪的丧母哀号,觉得这是存孝之人,认为可交,于是告诉自己的儿子好好照顾他们 可见时人对子辈的择友是有标准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近朱者赤”。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2、勤俭节约

东晋士族经过国家兴亡和士族自身的荣辱兴衰,更加认识到对于士族来说,精神与灵魂的充实和富有比起物质的享乐更为重要。因此多半继承了阮籍等竹林名士的风骨,清贫而志趣高远。对此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还用来教育子弟。如: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德行40】

3、公私分明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鱼差 饷母。母封鱼差付使,反书责侃日:“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

——【贤媛20】

一 罐不甚值钱的腌鱼,陶母却因是公家之物又交还回去。虽身为女流,不曾为官,却深明大义,深知为官清廉的重要,见利而不忘义,拿儿子的“孝心”反过来训诫儿子,教其廉洁奉公,执政为民,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4、淡泊名利

虽然权势和政治影响对魏晋士族来说很重要,但更多人更为看重的还是代表士人独立精神境界的“清流”,并不遗余力地将这种以追求精神自由为荣的价值观传输给家族子弟 如:

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

——【言语78】

谢安就晋武帝每次赏给山涛的物品总是很少这件事问子侄,谢玄回答:“这是领受的人希望不在多,才使赐给的人不觉得少。”作为谢安不可能不知道其中之理,只是侧面告诫子侄们不可以太看重这些。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的家庭教育

《世说新语》虽然不是一部家庭教育的专著,但其中的家教故事及家教理念不失智慧,为当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